王思淼,張衛(wèi)平
碩士研究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提升的路徑
王思淼,張衛(wèi)平
(遼寧工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1)
在高等教育體系迅速發(fā)展過程中,碩士研究生深受內在壓力、外在壓力和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具體表現(xiàn)出人際、科研困難,無法平衡學習、家庭與工作的關系,同時需要面對社會大環(huán)境及學校生活帶來的困擾。因此,分析與提高碩士研究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尤為必要。本研究以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論為依據(jù),針對碩士研究生在校求學期間存在的問題,通過自我效能感四要素來提高碩士研究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只有提高碩士研究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才能促進高水平人才的發(fā)展及高等教育體系的建設。
碩士研究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提升路徑
碩士研究生(以下簡稱碩士生)是我國高等教育中的中堅力量,關系著我國現(xiàn)代化事業(yè)的建設與發(fā)展。碩士生在校研究與學習期間,一般自我效能感受內在壓力、外在壓力及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個體表現(xiàn)有差異。湖北大學范丹的調查結果顯示:碩士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處于中等偏上的水平[1]43。因而,研究影響碩士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原因并提高一般自我效能感是當前解決碩士生的心理問題和增強信念的重要保障。
碩士生在本文中的定義為:“參加并通過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同意入學并能夠獲得畢業(yè)證書及學位證書的全日制學術型研究生及專業(yè)型研究生?!弊晕倚芨惺怯芍睦韺W家班杜拉于1977年首次提出的一個概念。它是指個體在行為發(fā)生前的判斷和信心,是一種主觀感受,其包含四個維度:替代性經驗、成敗經驗、言語勸說及情緒和心理狀態(tài)。自我效能感針對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概念解釋,存在一種概括化的自我效能感即一般自我效能感[2]。碩士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是指碩士生在校科研學習時,對自我在校園、家庭及社會中所處的心理狀態(tài)及自我能否完成某項活動的主觀判定,是一種對自我肯定的自信程度。
1. 替代性經驗。指個體在行為發(fā)生前,觀察同水平人員能否完成一項任務,進而對自身能否完成這項工作而進行主觀的判斷。如若被觀察者能夠完成某項目,那么此種行為便會增加觀察者的自信程度,反之,則會降低觀察者的自信心。
2. 成敗經驗。成敗經驗是個體在意愿行為發(fā)生后的結果。成功經驗使個體增強自信,在未來面臨同樣的處境時,個體能夠肯定自己并做出正向行為。失敗經驗通常會使個體否定自己,尤其是對于那些一般自我效能感本來就低的個體,更容易影響他們的主觀判斷和自我信念。
3. 言語勸說。言語勸說是外在他人運用語言的藝術及溝通技巧來對個體進行輔導,以保證個體能夠正確、清醒地認清自己,并根據(jù)客觀事實,判斷自己行為,增強自信。
4. 情緒和心理狀態(tài)。情緒和心理狀態(tài)是反映個體心理是否健康的基礎,同時也是個體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因素。擁有良好的情緒調節(jié)能力與平和的心理狀態(tài)是穩(wěn)定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基礎。一般而言,那些具有強大的情緒管理能力和心理調節(jié)能力的個體往往一般自我效能感更高。
碩士生進行學習與科研,要面臨內在壓力、外在壓力與環(huán)境因素的綜合影響。只有細致而周全地分析影響碩士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原因,才能應用自我效能感理論來改善碩士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狀態(tài)。
碩士生在校期間形成的內在壓力由以下幾個因素構成:
首先,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學術研究的深入,碩士生的社交群體越來越單一,社交成本也越來越高。這種現(xiàn)象會體現(xiàn)在人際交往方面,碩士生在心理上往往表現(xiàn)為一種孤獨狀態(tài)。加之碩士生的“三觀”發(fā)展完備,會使他們很難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人際交往中,表現(xiàn)得有些“挑剔”,致使他們的孤獨感巨升。
其次,科研困難。大部分碩士生是通過全國碩士生招生考試初試,再參加復試而取得的學習機會。在考核過程中,考試成績占據(jù)主要部分,較少注重碩士生的科研能力。因而,某些科研能力差的學生在順利入學后,很難進行科研角色的轉變。
再次,隨著碩士生的持續(xù)擴招,其面臨的競爭也越來越大。這種競爭不僅僅表現(xiàn)在較難的入學考試方面,同時碩士生的畢業(yè)也比較困難,幾乎所有的高校均要求碩士生在學期間,發(fā)表至少一篇省級期刊。發(fā)表期刊的級別與數(shù)量也直接影響到碩士生的獎學金評定與考博。不少立志拿到獎學金和打算考博的碩士生,為此感到科研生活高壓,甚至憂慮。在就業(yè)過程中,碩士生同樣面臨激烈的競爭,經受心理壓力的打擊。
最后,有一些成家立業(yè)的碩士生很難平衡自身生活與學習、工作之間的矛盾。長此以往,碩士生心理狀態(tài)不穩(wěn)定,進而導致內在壓力過大,如果不及時調節(jié),會使碩士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偏低。
首先,在工作方面,某些在職人員利用業(yè)余時間到高校進修,同時又要兼顧工作。在職碩士生能否平衡學習與工作的關系,是其一般自我效能感是否正常的關鍵。工作也是在職碩士生的安根立命之本,工作內容、強度、要求也會直接影響碩士生的學習效果,進而影響碩士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
其次,在學習方面,朋輩群體也是碩士生在學期間的壓力源,除卻人際關系不談,朋輩群體中的某些優(yōu)秀個體,與碩士生進行了無意識的比較。比如,在朋輩群體中,會有部分個體在讀研期間發(fā)表高質量期刊論文、參加國家級重要課題、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和獲得國家獎學金等。無形之中,讓部分碩士生產生了“內卷”行為。由此可知,合理定目標、找準定位是解決該問題的關鍵。
最后,在家庭方面,同齡人參加工作,而碩士生很少有經濟獨立的表現(xiàn),不知不覺中會面臨一定的經濟壓力。因為部分碩士生很難像本科時期向父母要過多的生活費等。而且,已婚碩士生更要負責家庭的重擔,怎樣解決家庭層面帶來的問題,關系著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首先,是社會大環(huán)境。隨著社會和經濟的蓬勃發(fā)展,國家高水平人才的需求也不斷加大。近年來,各個高校擴大碩士生的招生人數(shù),于此表現(xiàn)出利弊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擴大招生數(shù)量,會有越來越多的本科生甚至在職人員能夠有在校學習交流的機會,滿足了人才市場對高知分子的需求;另一方面,碩士生生源質量的下降也會影響“朋輩群體”的整體素質。在較差的群體環(huán)境中學習與生活的個體很容易受到外界影響。班杜拉的“三元交互論”三元素為:個體、環(huán)境、行為。處在特殊情境中的個體受環(huán)境的影響,發(fā)出特定行為。因此,應當改善周圍環(huán)境,使個體進行正向行為。
其次,是學校存在的問題。部分學校出現(xiàn)重學術而輕思政的現(xiàn)象。碩士生同本科生相比,要在求學期間完成大量的科研工作,比如,撰寫畢業(yè)論文、期刊論文,參加重要課題、國際學術會議和各種專業(yè)技能大賽等等。除此之外,本科有固定的班級模式,而碩士生即使有班級,但“班級”幾乎是個象征性的存在。讀研期間碩士生要用大量的時間來進行學習與科研,很少有時間“開班會”或進行其他日常交流,甚至一學期也很難見到一次輔導員。因此,碩士生不僅與同學聯(lián)系不緊密而且與輔導員之間的交流更是少之又少。加之全國碩士研究生數(shù)量的擴招,某些高校輔導員與碩士生的師生比例較低,高校輔導員很難兼顧到每一個同學。
客觀全面的提升路徑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措施。根據(jù)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因素來提升碩士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能夠為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添磚加瓦。
榜樣示范法是利用特定人物的思想、行為與獲得性成就來對觀察者進行激勵,使其發(fā)生正向行為,是一種特殊的德育方式?!叭灰惑w”的思想政治教育榜樣示范法包括三部分:一是利用從古至今偉大人物的偉大人格來為學生提供精神力量;二是通過各行各業(yè)的優(yōu)秀人物事跡來鼓舞學生,達到振奮人心的效果,同時應用于實踐;三是動員各科教師以身作則為學生提供寶貴經驗[2]。高校應該重視利用榜樣示范法來為碩士生增加替代性經驗,進而提升一般自我效能感。
碩士生參加豐富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能夠體驗成功帶來的愉悅感。學術交流是碩士生科研能力展現(xiàn)與提升的重要渠道。增加學術交流,一方面,使碩士生有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機會,將科研成果分享出來,并獲得相關領域內的專家肯定與認可,能夠增強學術自信心;另一方面,學術交流活動是相互學習的機會。碩士生通過學術交流,可以了解本領域的學術前沿問題,同時吸收他人優(yōu)秀科研成果,更能增強自我的科研自信。高校提供大量的實習機會,讓碩士生在實踐中檢驗真理,也是碩士生取得成功經驗的有效途徑。
新時代以來,立德樹人逐漸成為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務,因此,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研究生教育教學的全過程[3]。高校要利用三大渠道將思想政治教育知識傳遞給碩士生。首先是應用好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其次是爭取所有課程均采取“課程思政”的方式進行,最后要利用好“輔導員”隊伍。輔導員具有專業(yè)的思想政治知識,掌握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能夠在思想上對碩士生進行科學指導,及時發(fā)現(xiàn)與解決碩士生的思想問題,提升碩士生一般自我效能感。
一是主辦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心理健康教育講座能夠運用博大精深的心理學理論,端正人們的心理發(fā)展方向、調節(jié)情緒和改變心理狀態(tài)。
二是開展心理咨詢服務。心理咨詢服務可以通過輕松的談話和耐心的傾聽解決來訪者在目前生活中所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
三是組織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開展和利用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是使碩士生擺脫心理困境的有效途徑。
5·25——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日,其群體不僅僅針對本科群體,還可以擴展為碩士生群體。在5·25期間,高校可通過展播優(yōu)秀心理電影、組織心理知識競賽、舉辦趣味心理運動會、開展心理劇大賽等活動來吸引碩士生參與心理健康教育中。
四是強化心理危機干預。碩士生往往會因壓力負荷而引起一般自我效能感偏低。長時間的心理壓抑導致心理失衡,如果不及時進行干預,很可能出現(xiàn)“自殺”等嚴重后果??傊睦砝蠋熞朴谶\用心理知識,幫助碩士生應對和處理危機[4]。
五是舉辦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團體心理輔導是團體成員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由團體引領者運用特殊的心理技術來對團體成員進行輔導,促進團體心理發(fā)展[5]。運用心理學知識,觀察和了解個體心理發(fā)展趨勢。針對問題成員,實施有針對性的計劃,進行情緒管理,調節(jié)心理狀態(tài)。
總之,碩士生是國家科學發(fā)展與建設的后備力量。時刻關注碩士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辨析碩士生的心理狀態(tài),以提高碩士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為出發(fā)點和歸宿。結合自我效能感理論構成的四要素,采取樹立榜樣、增加專業(yè)實踐活動、運用思想政治教育知識和心理學知識,健全碩士生的心理機制,從根本上提升一般自我效能感。
[1] 范丹. 碩士研究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應對方式與自殺意念的關系研究[D]. 武漢:湖北大學, 2015.
[2] 范人偉, 白如雪. “榜樣示范法”在思想政治教學中的作用及實施策略[J]. 教學與管理, 2017(33): 115-117.
[3] 張爍.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 人民日報,2016-12-09(01).
[4] 朱美燕.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發(fā)展趨向[J]. 教育評論, 2011(2): 70-73.
[5] 樊富珉,何瑾. 團體心理輔導[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5.
10.15916/j.issn1674-327x.2022.06.023
G641
A
1674-327X (2022)06-0088-03
2021-08-17
王思淼(1996-),女,遼寧撫順人,碩士生。
(責任編輯:付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