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卜婷婷
(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湖北·武漢)
[提要]本文以省級政務App隱私保護政策為研究對象,分析當前我國政務App隱私保護現(xiàn)狀,旨在幫助提高我國政務App隱私保護水平。通過對相關法律及政策的梳理,采用內容分析法,從政務App隱私保護政策基本設置統(tǒng)計以及政務App隱私保護政策內容來評價我國政務App隱私保護現(xiàn)狀。研究發(fā)現(xiàn):國內各省級政務App隱私保護政策存在建設不規(guī)范且水平層次不齊、信息告知不充分、忽略用戶的真實訴求、用戶權利保障不到位等問題,并提出推動隱私政策規(guī)范化建設、搭建用戶溝通渠道、健全監(jiān)管機制的建議。
2016年9月,國務院印發(fā)《關于加快推進“互聯(lián)網+政務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要推進“互聯(lián)網+政務服務”,創(chuàng)新服務方式,推進數(shù)據(jù)共享,讓企業(yè)和群眾少跑腿、好辦事、不添堵。在這一背景下,政府各部門開始探索各類政務新媒體工具,發(fā)掘了政務微博、政務微信公眾號、政務App等多種政務信息化工具。相比于微博和微信公眾號,政務App憑借其功能設置更靈活、服務內容更豐富、用戶體驗更人性化等優(yōu)勢而備受青睞。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物聯(lián)網、云計算、大數(shù)據(jù)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與應用,政務App的用戶規(guī)模也在不斷擴大,其便捷性和集中性的特點有效地提高了政務服務效率和政務服務質量,尤其是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政務服務工作中,用戶利用政務App足不出戶通過指尖操作就能實現(xiàn)事務辦理,大大地降低了民眾外出感染的風險,同時各省級政務App開通了抗疫專題,內容涵蓋疫情通報、防控服務、防疫科普等,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政務App影響力的不斷擴大必定是大勢所趨。
然而近年來,個人信息泄露事件層出不窮,政府網站、政務App等政務官方信息平臺也存在信息隱患。2017年4月,湖北日報新媒體集團聯(lián)合Testin云測公司對湖北地區(qū)政務類App進行了系列測評,在軟件安全性方面所有政務App幾乎全部存在數(shù)據(jù)傳輸安全、惡意代碼篡改等信息安全隱患;2020年11月17日,國家網信辦網站發(fā)布《關于35款App存在個人信息收集使用問題的通告》,安徽省數(shù)據(jù)資源管理局運營的“皖事通”因未同步告知用戶其收集用戶身份證號等個人敏感信息的目的等問題被通報批評。隱私信息的泄露不但會造成用戶的權益受到侵害,更會帶來不良的社會影響,造成經濟損失,降低企業(yè)和政府的公信力。作為具有政務服務功能的政務App,在使用過程中必然涉及大量用戶個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儲存和共享,其中包括個人敏感信息,因此政務App的隱私保護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
國家級政務App一般用于政務信息公開而不開展具體的政務服務功能,市縣級政務App數(shù)量過多、功能各異,且不同城市的發(fā)展水平相差較大,市級政務App互相之間比較與參考的價值不大,而省級政務App憑借其資源整合、功能齊全、用戶更廣等優(yōu)點在各省政務服務的提供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然而,既往研究主要關注市級政務App或者省級特定領域的政務App,極少在省級層面研究一體化政務App隱私保護政策,因此本文選取省級的政務App隱私保護政策作為研究對象。在這一背景下,本文以各省級政務App隱私保護政策為研究對象,采用文本分析法分析當前省級政務App隱私保護政策的現(xiàn)狀并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為我國政務App隱私保護政策制定工作提供借鑒。
(一)政務App隱私保護政策研究現(xiàn)狀。當前有關于政務App的隱私保護政策研究內容主要集中于我國政策現(xiàn)狀研究和隱私政策文本評價指標體系研究。李媛等從移動政務App的用戶個人信息安全隱患問題入手,從法律法規(guī)、行政監(jiān)管、安全意識和技術防范等4個方面分析了移動政務App安全問題的根源,并針對如何加強移動政務App監(jiān)督管理提出相關建議。楊中行以我國各省政務服務App為樣本,分析了我國政務App的隱私保護政策現(xiàn)狀,有8款App提及隱私相關內容,其中北京通App說明較為細致,其他應用并沒有涉及用戶隱私保護專門的板塊,因此作者借鑒了商用App的隱私政策提出了完善政務App隱私保護政策的策略。張曉娟等從“用戶知情同意”“信息安全控制”“個人權利保障”三個維度構建我國政務App個人隱私信息保護評價指標體系,并選取我國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的36個政務App進行實證分析,提出了完善政務App個人隱私信息保護的建議。
(二)政務App隱私保護政策研究評述。當前關于政務App隱私保護政策的研究相對匱乏,且存在以下不足之處:目前雖然已經有關于政務App隱私保護政策的相關研究,但是其研究對象未聚焦于省級政務App這一特殊對象,針對性不足。省級政務App相較于國家級政務App和市縣級政務App而言具有特殊的政務服務功能,且國家數(shù)字政府的建設以省為單位具體開展,其隱私保護政策研究具有較大的研究價值,但卻缺乏相應的理論研究。因此,本文以各省級政務App隱私保護政策為研究對象,從隱私保護政策的基本設置以及各省級政務App隱私保護政策的內容分析兩個方面分析了當前政務App隱私保護的現(xiàn)狀并提出相關建議。
(一)研究對象。本研究根據(jù)2019年12月23日在2019中國國際數(shù)字政務博覽會上發(fā)布的《全國省級政務服務APP藍皮書(2019年)》,在2020年7月1日到2020年8月1日間下載了各省政務App,尋找并保存了各省級政務App的隱私保護政策、用戶協(xié)議等文本文件,并記錄了政策所在位置、更新時間等信息。在全國34個省級行政區(qū)中,除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澳門特別行政區(qū)以及臺灣省外,共有19個省級政務App含有專門的隱私協(xié)議,有8個政務App的其他協(xié)議含有隱私保護條款,但仍有11個省級政務App未制定出相關協(xié)議。本文選取19個含專門隱私協(xié)議的政務App的隱私保護政策作為研究對象,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表1)
表1 各省級政務APP隱私保護政策統(tǒng)計一覽表
(二)研究方法。本文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內容分析法,內容分析法是一種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文獻研究方法,它是從定性的問題假設出發(fā),應用定量的統(tǒng)計分析工具對研究對象進行處理,以實現(xiàn)根據(jù)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可分析得出有價值的定性結論的目的。內容分析法可被應用于研究任何文獻或有記錄的傳播交流事件,在新聞傳播、圖書情報、政治軍事、社會學、心理學等社會科學各領域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不同領域的研究中都發(fā)揮著不同的功效。本文采用內容分析法對全國19個省級政務App隱私保護政策進行研究,統(tǒng)計分析了當前政策的現(xiàn)狀以及所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建議。
(一)各省級政務App隱私保護政策基本設置。本文從文件名稱(占比)、隱私保護政策的位置、隱私保護政策的更新時間、聯(lián)系信息、免責聲明等維度對各省級政務App隱私保護政策的基本設置進行研究,如表2所示。(表2)
表2 各省級政務App隱私保護政策一般條款的制定情況一覽表(n=19)
(二)各省級政務App隱私保護政策內容分析。本文從信息的收集與使用、信息的存儲與保護、信息的共享轉讓和披露、用戶權利說明、未成年人信息保護以及政策更新六個維度選取36個指標對各省級政務App隱私保護政策內容進行統(tǒng)計,見表3。(表3)
表3 各省級政務App隱私保護政策內容分析一覽表(n=19)
(一)省級政務App隱私保護政策建設不規(guī)范且水平層次不齊。隨著“互聯(lián)網+政務”的不斷發(fā)展,各政務App的下載量和使用率不斷攀升,用戶隱私保護問題也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但是本研究表明僅19款省級政務App含有專門的隱私保護政策且仍存在不規(guī)范和水平層次不齊的問題。當前,隱私保護政策的制定缺乏統(tǒng)一的標準,導致不同省級政務App隱私保護政策之間差異較大,有的內容詳實、條款清晰,有的則流于形式,起不到任何保障作用,整體而言缺乏規(guī)范性且水平層次不齊。
(二)省級政務App隱私保護信息告知不充分。通過對各省級政務App的隱私保護政策研究發(fā)現(xiàn),多數(shù)隱私保護政策未告知用戶應當說明的信息。首先,各隱私保護政策對關于通過Cookie和其他技術收集和使用信息說明不清。筆者認為,Cookie屬于第三方信息搜集工具,有必要事先告訴用戶其使用后果和如何禁用,而半數(shù)以上的隱私保護政策則沒有對Cookie和其他技術的使用進行說明。其次,各隱私保護政策對關于隱私保護措施告知不充分。信息的儲存、保護、共享、轉讓和披露都面臨著信息損壞、丟失和泄露的風險,而信息安全保護技術和保護措施是抵抗該風險的重要手段。但本研究發(fā)現(xiàn)當前部分省份的政務App隱私保護政策對隱私的保護措施未做說明或是闡述得較為寬泛,沒有交代具體的保護技術和保護措施。
(三)省級政務App隱私保護政策忽略用戶真實訴求。多數(shù)隱私保護政策在設計過程中并未能很好地考慮到用戶的真實訴求。各省級政務App隱私保護政策忽略了用戶便利性的訴求。例如,大部分政務App隱私保護政策并沒有具體交代用戶訪問和修改個人信息的方式和路徑,需要用戶自己去摸索,給用戶進行相關操作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同時,各政務App隱私保護政策缺乏用戶反饋和協(xié)商機制,用戶面對隱私保護政策,只能選擇全盤接受或者全盤否定,缺乏個性化服務,忽略了用戶的真實訴求。
(四)省級政務App隱私保護政策用戶權利保障不到位。隱私保護政策的設定就是為了保障用戶的權利,但是當前隱私聲明并不總是能保護用戶的利益,而只是為相關公司提供法律保護。當前省級政務App的隱私保護政策也存在用戶權利保障不到位的問題。首先,對于未成年人的信息保護問題,雖然隱私保護政策中做出了明確規(guī)定,但是在App實際使用過程中并不會對年齡進行詢問或者限制,難以真正實現(xiàn)對未成年人信息的特殊保護。其次,雖然部分政務App隱私政策允許用戶屏蔽Cookies,給予一定的協(xié)商選擇權,但是用戶僅能根據(jù)運營商事前擬寫的范本行使有限的選擇權,仍無法與運營商處于平等地位。
綜上,我國省級政務App隱私保護政策雖然在不斷更新發(fā)展,但是仍然存在較多的問題。為不斷提高隱私保護政策的水平,我們仍需要繼續(xù)探索。
(一)加強隱私政策制定標準建設,推動隱私政策規(guī)范化。當前政務App隱私保護政策所存在的水平層次不齊、用戶權利保障不到位、信息告知不充分等問題,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隱私保護政策制定標準。盡管我國個人信息保護方面的法律已經相對健全,但是政務App經營商在制定隱私保護政策的過程中并沒有很好地結合相關法律法規(guī),且當前關于信息保護的法律法規(guī)存在針對性和強制性不足的問題,這就有待有關部門及行業(yè)形成統(tǒng)一的隱私政策制定標準。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1)有關部門應制定隱私保護政策的專項法律法規(guī),明確規(guī)定隱私保護政策應該具備的內容,應該告知用戶的信息,從法律層面提高其規(guī)范性;(2)各政務App運營商在制定隱私保護政策時,應充分結合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內容,保證法律規(guī)定的內容能夠體現(xiàn)在隱私保護政策中;(3)各政務App運營商之間可以相互借鑒監(jiān)督,建立行業(yè)規(guī)范,加強行業(yè)自律,推動隱私保護政策規(guī)范化發(fā)展。
(二)搭建用戶溝通渠道,提升用戶參與度。政務App隱私保護政策運營商在制定政策時很難充分考慮到用戶的真實訴求,用戶在對政策內容產生疑問時也很難及時與運營商取得聯(lián)系,這就體現(xiàn)了搭建雙方溝通渠道的重要性。政務App運營商應積極構建包含對隱私信息披露的控制、對隱私信息披露后的分發(fā)及使用的控制、網絡用戶的情境等多個維度的用戶協(xié)商反饋渠道,鼓勵用戶參與隱私保護政策的制定和修訂過程。具體而言,政務App運營商可以:(1)制定政務App隱私保護政策時組建用戶代表委員會參與政策制定;(2)將電話、郵箱、地址等聯(lián)系方式放在隱私保護政策內或者App較為顯眼的位置,保證用戶在需要反饋的時候能夠及時地獲取聯(lián)系方式;(3)在應用中設置專門的意見反饋版塊,方便用戶更加快捷地反映問題;(4)設立專門的部門或工作組來處理用戶反饋的問題,并根據(jù)用戶反饋的問題不斷修訂、完善政策的內容。
(三)加強隱私保護政策審計工作,建立健全監(jiān)管機制。部分政務App隱私保護政策內容空洞、流于形式一定程度上是因為當前有關部門對政務App隱私保護政策的審計工作力度不大。《信息安全技術個人信息安全規(guī)范》中指出,應對隱私政策和相關規(guī)程以及安全措施的有效性進行審計,但是當前監(jiān)管部門更多是對商用App的隱私保護政策進行審議,忽略了政務App隱私保護政策審計工作的重要性。上述問題可從以下兩個方面改進:(1)相關部門應加強政務App隱私保護政策審計的力度,定期對政務App隱私保護政策的有效性、時效性進行檢查;(2)除了專項審計以外,還應建立健全隱私保護政策的監(jiān)管機制,相關部門可設立部門或組建專門的工作小組,對隱私保護政策的實施進行日常監(jiān)管,包括處理用戶投訴并監(jiān)督其整改問題等工作,以事后監(jiān)督的方式來提高隱私保護政策的規(guī)范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