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萃文,肖喜蘭,匡唐光,毛發(fā)明,黃重云,肖云華
江西省泰和縣人民醫(yī)院(江西泰和 343700)
腹部手術是普外科的常見手術,麻醉、術中牽拉、腹腔沖洗、手術創(chuàng)傷等均會對腸道造成刺激,導致術后胃腸蠕動減慢,甚至可發(fā)展為麻痹性腸梗阻,增加患者的身心痛苦,不利于預后[1-2]。以往,臨床通過鼓勵早期下床活動、腹部按摩、早期進食等方法,促進腹部手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但多數(shù)患者受術后疼痛、耐受性差等因素影響,難以盡早進行有效活動或進食,常出現(xiàn)腹脹、腹痛等不適,延長胃腸功能恢復時間[3-4]。因此,有效促進腹部手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尤為重要。醫(yī)用腸蠕貼是一種外用的膠貼,通過吸收輻射源產生生物共振效應,能夠達到鎮(zhèn)痛、排氣的作用?;诖?,本研究探討醫(yī)用腸蠕貼在腹部手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于我院行腹部手術治療的患者96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8例。對照組男26例,女22例;年齡23~67歲,平均(45.62±5.18)歲;手術類型,胃腸吻合術13例,闌尾切除術15例,脾切除術11例,小腸壞死切除術7例,其他2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1例,高中及中專15例,大專及以上22例。觀察組男25例,女23例;年齡23~65歲,平均(45.58±5.21)歲;手術類型,胃腸吻合術12例,闌尾切除術13例,脾切除術12例,小腸壞死切除術8例,其他3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0例,高中及中專14例,大專及以上2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行腹部手術治療;年齡≥20歲;自愿參加本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對醫(yī)用腸蠕貼過敏;伴心腦血管疾??;嚴重精神疾患。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向患者講解疾病發(fā)生原因、腹部手術治療目的和配合注意事項,協(xié)助患者完善檢查;維持病房溫、濕度適宜,保持溫度在24~26 ℃,濕度在50%~60%;嚴密監(jiān)測患者呼吸、血壓等生命體征變化,發(fā)現(xiàn)異常立即上報醫(yī)師進行對癥處理;術后4~6 h,給予患者少量飲水,耐受后給予經口進食流質富含蛋白質、維生素食物,避免進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排氣后逐漸恢復正常飲食,鼓勵患者多飲水,每日飲水量>1500 ml;術后6 h 待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協(xié)助其采取平臥位,每2小時協(xié)助患者翻身1次,被動活動四肢;術后1 d,協(xié)助患者床上坐起,鼓勵其自行翻身,主動活動四肢,并協(xié)助患者床邊坐立,雙腿下垂,若患者無頭暈、乏力等不適,協(xié)助其下床活動。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醫(yī)用腸蠕貼:將醫(yī)用腸蠕貼(江西省欣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贛械注準20152640018)貼于患者肚臍和臍周,若手術切口位于肚臍和臍周,則貼于雙側足三里穴和腰部兩側腎俞穴,1~2貼/d,使用時間不超過24 h,注意貼敷前采用通俗易懂語言向患者講解醫(yī)用腸蠕貼的用處、使用方法,耐心解答患者對于醫(yī)用腸蠕貼的疑問,取得理解和配合,嚴禁將腸蠕貼貼于手術切口,敷貼過程中加強病房巡視,嚴密觀察周圍皮膚情況,若出現(xiàn)紅腫、瘙癢等異常,立即匯報醫(yī)師、停止使用。
兩組均干預至出院。
比較兩組康復情況、干預效果和生命質量。(1)記錄兩組腸蠕動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和住院時間。(2)評價兩組干預效果,顯效,腹部手術后30 h 腸鳴音恢復,肛門排氣,無腹脹;有效,腹部手術后48 h 腸鳴音恢復,肛門排氣,無明顯腹脹;無效,腹部手術后72 h 肛門未排氣,腹脹明顯;總有效率=(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3)干預前、后,分別采用健康調查簡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5],從軀體疼痛、心理健康、總體健康等8個維度評估患者的生命質量,共36個條目,總分100分,評分越高表示生命質量越好。
觀察組腸蠕動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和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康復情況比較()
表1 兩組康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干預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效果比較
干預前,兩組SF-36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SF-36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SF-36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SF-36評分比較(分,)
注:SF-36 為健康調查簡表
胃腸功能紊亂是腹部手術后患者常見的胃腸道并發(fā)癥,會引起排氣延遲,導致腹脹、腹痛等癥狀,導致生命質量降低,嚴重影響患者術后康復[6-7]。以往,臨床采用的早期活動、進食等方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患者胃腸功能恢復,但部分患者鍛煉依從性及腸道耐受性均較低,整體干預效果不甚理想。
醫(yī)用腸蠕貼利用新型透皮吸收技術,貼于特定穴位,通過吸收人體熱量,向人體輻射遠紅外光波,能夠改善微循環(huán),促進胃腸功能恢復。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腸蠕動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和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干預總有效率、干預后SF-36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醫(yī)用腸蠕貼能夠促進腹部手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提高干預效果,改善生命質量。醫(yī)用腸蠕貼具有使用方便、安全性高等優(yōu)點,用于腹部手術后患者中不影響其休息,患者易于接受。肚臍為神闕穴位,臍部皮下脂肪較少,臍內具有大量的淋巴管和豐富的血管神經,將醫(yī)用腸蠕貼貼于患者肚臍能夠促進藥物有效成分快速吸收,避免藥物的首關效應,促進胃腸道蠕動,縮短術后肛門排氣時間,有助于盡早恢復正常飲食,提高生命質量[8]。足三里穴為足陽明胃經合穴,具有消積化滯、健脾和胃、通經活絡、調理氣血之功效,將醫(yī)用腸蠕貼貼于此穴能夠增強腸胃動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有效預防腸粘連,減輕患者痛苦,加速胃腸功能恢復,對于促進術后康復具有積極意義[9]。劉肄媛等[10]的研究結果表明,將穴位貼敷用于腹部手術患者中能夠促進術后胃腸道功能恢復,本研究結果與其相似,進一步證實醫(yī)用腸蠕貼的應用效果確切,可為臨床提供參考和借鑒。
綜上所述,醫(yī)用腸蠕貼能夠促進腹部手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提升干預效果,改善生命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