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婷婷 張敬波
(大連市檢驗檢測認證技術服務中心,大連 116021)
氯化苦(三氯硝基甲烷,英文名Chloropicrin)作為我國應用較久的糧倉熏蒸劑,主要用于殺滅糧食中的害蟲,氯化苦對糧食有破壞作用,大量使用會在糧食中殘留。我國現(xiàn)行標準檢測方法為比色法[1],但該方法靈敏度低,重現(xiàn)性差,介質(zhì)背景干擾大。對氯化苦殘留量的測定文獻報道主要采用酸回流、石油醚和無水乙醇方法[2-4],酸回流方法提取樣品中的氯化苦操作繁瑣,石油醚提取樣品中的氯化苦損耗大、且對人員健康和環(huán)境有一定的危害,而無水乙醇直接提取糧食中的氯化苦對色譜柱污染嚴重,重現(xiàn)性差。頂空-氣相色譜法[5,6]需自動頂空進樣器,有些實驗室不具備檢測條件,手動進樣誤差較大。本實驗采用無水乙醇提取,提取液經(jīng)凈化后用正己烷反萃,氣相色譜法測定,降低了食品基質(zhì)對色譜柱的污染,方法簡單、快捷、靈敏度高、重現(xiàn)性好。
Agilent6890N氣相色譜儀,配電子捕獲檢測器和自動進樣器。
氯化苦標準物質(zhì)(100 mg/L);乙醇和正己烷(色譜純);氯化鈉 (分析純,使用前550 ℃灼燒4 h),使用前將氯化鈉配制成飽和溶液;實驗用水為超純水;PSA固相萃取填料(粒徑40~63 μm),C18固相萃取填料(粒徑50 μm);大米、小麥、大豆油(市售)。
色譜柱:DB-5彈性石英毛細管柱(30 m×0.32 mm×1.5 μm);載氣:高純氮,流量:1.5 mL/min,恒流模式 ;補償氣:氮氣,流量:60 mL/min;檢測器溫度:300 ℃;進樣口溫度:170 ℃;不分流;進樣量:1 μL;柱溫升溫程序:初始溫度50 ℃,以8 ℃/min的速率升至120 ℃,再以30 ℃/min的速率升至280 ℃,保持2 min。
稱取原糧樣品5.00 g于40 mL具塞聚丙烯離心管中,加入10 mL乙醇超聲30min,-18 ℃下冷凍30 min后以4000 r/min的速率離心1 min,取上清液2 mL加入預裝有80 mg PSA和80 mg C18的10 mL具塞玻璃離心管中,渦旋30 s后以4000 r/min的速率離心1 min,取凈化液1 mL,加入2 mL飽和氯化鈉溶液和2 mL正己烷,渦旋30 s后以4000 r/min的速率離心1 min,取正己烷層用于氣相色譜測定。
稱取大豆油樣品5.00 g于40 mL具塞聚丙烯離心管中,加入20 mL乙醇劇烈搖振1 min,-18 ℃下冷凍30 min后以4000 r/min的速率離心1 min,取上清液2 mL加入預裝有80 mg PSA和80 mg C18的10 mL具塞玻璃離心管中,渦旋30 s后以4000 r/min的速率離心1 min,取凈化液1 mL,加入2 mL飽和氯化鈉溶液和2 mL正己烷渦旋離心,取正己烷層用于氣相色譜測定。
氯化苦的沸點較低,在常規(guī)毛細管色譜柱上保留時間較短,溶劑峰會影響其峰形且不易和干擾峰分離。對長度為30m的不同內(nèi)徑、固定相和膜厚的常用色譜柱如:DB-1、DB-5、DB-624、DB-225等色譜柱進行了比較,發(fā)現(xiàn)當這幾種固定相膜厚超過1.00 μm時氯化苦均能和雜質(zhì)峰有效分離。其中DB-624和DB-225的固定相均含有極性基團,最高使用溫度較低,高溫時柱流失會增大使基線變高;DB-1和DB-5色譜柱的使用溫度高,固定相不易流失,考慮到氯化苦有一定的極性,采用極性稍的DB-5能得到更好的峰形,所以確定采用DB-5色譜柱。
考察了溶劑對氯化苦峰形的影響。分別用正己烷、甲醇和乙醇將氯化苦配制成濃度為0.01 μg/mL的標準溶液進行測定,發(fā)現(xiàn)相同的色譜條件下,用正己烷作溶劑時氯化苦的峰形明顯優(yōu)于甲醇和乙醇(圖1)。
圖1 0.01 μg/mL的不同溶劑的氯化苦標準溶液的色譜圖
對氣相色譜進樣口溫度進行了優(yōu)化。發(fā)現(xiàn)當進樣口溫度高于190 ℃時氯化苦的響應明顯下降,溫度越高響應越低。當進樣口溫度升至250 ℃時0.01 μg/mL的標準工作溶液面積比180 ℃時降低了約60 %,為了保證氣化效率,將進樣口溫度設為170 ℃。
常見的有機溶劑對氯化苦中均有較好的溶解能力。丙酮、乙酸乙酯、烷烴等對油脂的溶解性太強,若用作提取劑會將樣品中的脂肪溶出且很難除去。醇類溶劑對脂肪溶解力較弱且與糧谷基質(zhì)親和力好。分別用甲醇、乙醇和異丙醇對添加了氯化苦的空白糧谷樣品進行提取實驗,當樣品質(zhì)量和溶劑體積比為2∶1時甲醇回收率為60%左右,乙醇和異丙醇回收率在80%以上。甲醇具有較高的毒性,對檢驗人員健康和環(huán)境有較大的危害,異丙醇會溶解較多脂肪且和正己烷的互溶性好,不利于進一步凈化和正己烷萃取,乙醇無毒且回收率好,因此選擇乙醇為提取溶劑。
分別用乙醇以1∶2、1∶3、1∶4、1∶5的比例對添加氯化苦的糧谷和大豆油樣品進行提取,當糧谷樣品質(zhì)量和溶劑體積比為1∶2時,大豆油在1∶4時回收率滿意,能達到80%以上。
糧谷樣品中的脂肪、游離脂肪酸和色素等脂溶性物質(zhì)和少量淀粉會隨氯化苦進入乙醇提取液,若直接進行測定,這些物質(zhì)會在進樣口和色譜柱柱頭積累,影響儀器靈敏度和平行性,縮短色譜柱使用壽命。低溫時脂肪在乙醇中的溶解度低,冷凍后再離心可初步減少乙醇提取液中的脂肪含量。糧谷中農(nóng)殘測定時可用PSA固相萃取填料加入提取溶液的方式去除游離脂肪酸和部分色素,用C18除去部分脂肪[7]。以添加量0.1 mg/kg的大豆油為研究對象考察了C18的用量對除脂效果和回收率的影響,采用酯交換法對待測正己烷溶液進行甲酯化[8],以油酸甲酯峰面積的變化衡量除脂效果(平行測定3次)。當乙醇提取液體積為2 mL時,以C18的加入量為橫坐標,油酸甲酯面積百分比和回收率為縱坐標作趨勢圖(見圖2)。結果表明:隨著C18的量的增加油酸甲酯峰面積明顯減少,當C18的量超過50 mg后油酸甲酯的峰面積減少趨勢變緩,當C18的量大于100 mg時油酸甲酯的峰面積不再有明顯變化且回收率略有降低,選擇C18加入量為80 mg。
圖2 油酸甲酯、回收率和C18加入量的關系圖
凈化后的乙醇提取液加入飽和氯化鈉溶液后用正己烷進行反萃,淀粉等水溶性物質(zhì)滯留于水層,氯化鈉的鹽析作用促使目標物進入正己烷。以不同體積比的乙醇、飽和氯化鈉溶液、正己烷進行萃取實驗,考查反萃溶液比例對回收率的影響,結果顯示,以乙醇、氯化鈉飽和溶液、正己烷體積比為1∶2∶2時,提取1次后水相中基本無氯化苦殘留。
用丙酮將氯化苦標準溶液稀釋成10 μg/mL的標準使用液,再用正己烷作溶劑,配制成0.0010、0.0025、0.0050、0.0125、0.0250、0.1000、0.5000、1.0000 μg/mL的標準工作溶液系列,按2.2的儀器條件測定。以氯化苦的濃度(μg/mL)為橫坐標,峰面積為縱坐標,繪制標準曲線。氯化苦在 0.0010~1.0000 μg/mL范圍內(nèi)線性良好,其回歸方程為y=361945.70x-3160.27,線性相關系數(shù)(r)為0.99893。
分別對大米、小麥、大豆、玉米、大豆油空白樣品進行添加回收實驗,添加水平為0.01 mg/kg、0.05mg/kg和0.5 mg/kg,每個水平平行測定6次,計算平均回收率和相對標準偏差(RSD)。結果表明:樣品中氯化苦平均回收率在74.9 %~98.9 %之間,相對標準偏差(RSD)在0.5 %~3.2 %之間,具體數(shù)據(jù)見表1。添加濃度為0.01 mg/kg時信噪比大于10,可視為最低定量限。
表1 樣品中氯化苦的添加回收率和相對標準偏差(RSD)(n=6)
建立了食品中氯化苦的氣相色譜檢測方法,該方法簡單、快捷、靈敏度高、重現(xiàn)性好,可用于糧谷、油料和植物油食品中氯化苦的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