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凌 婕
這篇稿子里,電競所占的比重其實沒有那么大。
幾位采訪對象都是留學生、都與電競相伴,只是他們的個人經(jīng)歷有明顯的不同,主要體現(xiàn)于他們在家庭和國內(nèi)學校接受的教育上。
我與采訪對象趙帆曾在同一個城市學習,不過我就讀于一所主張“素質教育”的寄宿制學校。我不用早上六點起床、不用晚上十點回家,因為我是真的一天全在學?!铱雌饋硭坪踹€要更慘——開個玩笑,事實上,只要一點便能體現(xiàn)兩個學校的差異,那就是我們的學校下午四點半放學。
盡管我們的學校也有晚自習,但四點半到晚自習開始前的時間是由學生自己支配的,基本不會被各學科的老師占用。我的經(jīng)歷跟采訪對象錢熙也許更像。每到升旗儀式,我們學校的女生就會穿上襯衫、背心和裙子。那條裙子也是半長不長的,顯得腿很粗。學校有外語節(jié)、模擬聯(lián)合國、模擬商業(yè)競賽以及德語社、漢服社等多種活動,甚至會讓我對大學社團失去興趣。
很多學校的很多班級都會有自己的班訓,把班訓當真的班級卻很少。在我們班上,一個答案從來不是多數(shù)人選擇,它就是對的;一個答案也不是老師說了,它就是對的。在老師講解為何選C 后,有些同學會解釋自己選A 的理由,老師可能被說服,表示原答案有錯或者題目不夠嚴謹。當然,也有老師無法接受,只說“你們在講下去,我就不講了”。那時我們一抬頭就能看到凌駕于黑板之上的那行字,“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主張“素質教育”早就不是什么新鮮事。它與應試教育相對應,不過不是反義詞,就像我與許多同學依然走在高考的賽道上。有人會說,只有升學率好的學校才能在世俗價值與理想主義之間爭取平衡。確實如此,作為一本率接近百分百的重點高中,我們學校擁有全市乃至全省成績最好的那批生源。
這篇稿子的采訪結束,我的感受首先是“他們都很有錢”。有人也會說,只有他們這種不用為生存擔憂的人才能有機會享受快樂教育。但我認為,其中的重點并不在于生存與否、公平與否,而是人的需求被無視或者說根本不被視為“人”。
令我印象最深的采訪對象應是鮑鮑,初中在國外讀了一年回來、高中在國外讀了一年回來、大學又去了國外,不同且反復變化的教育模式使他難受。他講到自己想要解決生理需求的經(jīng)歷,身為女生的我對此有著另一種感受:上學的時候,女廁所的隊伍總是排得老長,尤其我們學校還是女多男少,課間休息時間不一定排得到,還能怎樣呢?
連“素質教育”都開始變味,人們只會看到前半段寫的“全面發(fā)展”,略過后半段里的“人的主體性和主動精神”?,F(xiàn)在有個黑話叫做“素雞”,全稱“素質教育雞”,是指一些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德智體美勞全面開花,具體表現(xiàn)為把孩子送到各種才藝培訓班里。只是希望孩子不要淪為考試機器,有時間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不一定要取得什么成績,多么難啊。這跟德智體美勞全部被應試教育掐死又有多大區(qū)別……雞血打多了,人都成了雞。
就在不久前,一個正在準備考研的妹妹想要出去看一場電影,然后我聽見她的媽媽說“你還考不考啊”、“人家考研都是每天早上六點起來讀到晚上十點,就你還有時間出去看電影”、“你這樣考得上才有鬼”。一場電影三個小時的時間能夠決定什么?如果人活得那么艱難,大半輩子都喘不過氣來,活著到底有什么意思?
已經(jīng)過去多年后,我依然會回想起,下午四點半后,有些同學會在教室里繼續(xù)學習,有些同學會到操場上進行鍛煉,而我會先回宿舍洗個澡,省得晚自習結束后跟別人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