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梧燕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對提升人民綜合素質(zhì)、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增強中華民族創(chuàng)新能力、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教育承載著國家與民族的希望,寄托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秉h的十九大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教育,“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鄙鲜鲋笇枷肱c政策方針,體現(xiàn)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教育的關注,也說明了立德樹人在教育中的重要意義。
中小學教育在國民教育體系中處于基礎性、先導性地位,對青少年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與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具有重要意義。思想品德教育作為中小學教育的核心要素,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極為關鍵。自古以來,中華民族一直非常重視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形成了源遠流長、內(nèi)容豐富、自成體系、獨具特色的道德修養(yǎng)理論與寶貴經(jīng)驗總結(jié)。泱泱大國,上下五千年,多少經(jīng)典傳承了立德樹人、以德為先的思想?!蹲髠鳌酚涊d:“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次之謂不朽?!闭f明樹立德行為先,而后建立功業(yè),再次是創(chuàng)立學說,即使過了很久也不會被廢棄,可以稱為不朽?!洞髮W》有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奔创髮W的宗旨在于顯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向新,在于使人的道德達到最完善的境界?!兜赖陆?jīng)》記載:“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
著名的童蒙讀物《弟子規(guī)》原名《訓蒙文》,是中國清代教育家李毓秀以儒家思想中的孝悌思想為核心,編寫的學童生活規(guī)范的韻文,采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文義,采用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韻文形式,分五部分編撰成書,后被清朝學者賈存仁修訂改編,并改名為《弟子規(guī)》。分為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學文七個科目,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規(guī)范,要求弟子們孝親悌弟,嚴于律己,行思學文,為弟子們制定了一套明確的道德規(guī)范準則。這對中小學教育,尤其是中小學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而言,極具參考價值。
中小學教育中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不可或缺,儒家孝悌文化對塑造青少年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弟子規(guī)》記載:“勿自暴,勿自棄,圣與賢,可馴致?!币馑际牵河龅嚼щy或挫折的時候,切勿自暴自棄,圣賢境界雖高,但只要循序漸進,也是可以達到的。此外,“學貴立志”“天生我材必有用”“人無志不立,學無志不成”“蜉蝣撼樹,尤可敬之,人無大志,螻蟻不如”等名言警句均闡述了樹立高遠的人生志向的重要性。
從古至今,在青少年時期樹立自身高遠人生目標的名人、偉人也不在少數(shù)。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范仲淹先生為世人所敬仰,從小立下當宰相與良醫(yī)的志向,他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成為千古名言。清代愛國政治家、思想家、民族英雄林則徐少年時巧對佳話“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抒發(fā)了凌云壯志的博大胸懷。在中國近代史上,他為民辦實事、禁煙不禁商、開眼看世界,為反抗西方殖民主義的侵略、維護中華民族的尊嚴,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周恩來總理年少時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宏偉志向,表現(xiàn)了為國家和民族而奮斗終生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他參與創(chuàng)建與領導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新型人民軍隊,解放全中國,為人民謀福祉,50多年革命生涯,26年總理任期,日理萬機,將全部精力奉獻給了祖國與人民,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人永遠的政治楷模。
任何人都應當立志,“匹夫不可奪志也”。個人立志宜早,“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認為一個人年少時就應立下志,當自己還未步入社會之前,心中便應有個奮斗的目標,隨著自己年齡的增長,父母不在世了,自己操持家業(yè),獨立走上社會了,便應有一種為自己的志向而努力的作為,即“行”。孔子15歲便立志學習周禮,領略西周恢復初年的奴隸制盛世,克己復禮,以仁政治國,實現(xiàn)“大同社會”。一個人的志向不是隨便確定的,而是在掌握大量的知識并認真思考、選擇后定下來的,子夏的“博學而篤志”便道出了這個道理,只有學習了廣博的知識,用知識本領來充實自己的頭腦,才能堅定自己的志向。一旦立下志向,就要堅定信念,終生為實現(xiàn)自己的志向而努力,“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德育的重點之一即為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志向,不僅為了利益自己,也要利益別人,志向越大,動力越大,越能造福于民族、國家乃至世界。眾所周知,志向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們對未來生活的期望與訴求,通常表現(xiàn)為獲得普遍社會認可與實現(xiàn)自我價值等高層次的人性需求。肩負“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中小學教育者們,需要致力于引導青少年們樹立高遠的人生志向,并以從容堅定的心態(tài)腳踏實地、循序漸進地為之奮斗。一是要不斷加強學習,用高尚的思想武裝自己,把小我融入祖國乃至世界的大海中,與時代同步,與人民共命運,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人生價值。二是持之以恒地學習才能實現(xiàn),理想的實現(xiàn)不會一帆風順,會遇到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困難和挫折,只有以一種堅韌不拔的精神去面對困難和挫折,以頑強的毅力去沖破艱難和險阻,才會達到理想的彼岸。
人們常說:“百善孝為先。”德以孝為本,說的是孝順父母、尊重師長是德行的根本?!缎⒔?jīng)》中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毙⑹堑滦械母荆滦薪逃龔男行㈤_始,“孝門開,百門開”?!墩撜Z·為政》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這里包含著一個很重要的態(tài)度,就是恭敬之心,對長者的恭敬。行為上敬重父母,不能傲慢無禮?!案改负?,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叫喚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父母讓我們做的事情,馬上就去做,不要拖拖拉拉。“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父母教導我們,需恭恭敬敬地諦聽,父母指責我們,需順從地接受?,F(xiàn)在社會是孩子呼,父母不能緩,反道而行之,父母的溺愛助長了孩子的傲慢無禮,他們對父母的呼喚往往是置若罔聞,甚至還會埋怨父母,與父母對立,不服管教,頂撞父母,對父母的尊敬和孝順蕩然無存。“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yè)無變”,外出辦事時,必須稟告父母,回來后也要面告父母,以免父母掛念。居處要安在固定的地方,職業(yè)要穩(wěn)定不能輕易變化。入則孝部分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和對父母的態(tài)度,同時也提出要愛護自己的身體,加強自我的人格修養(yǎng),做一位身體健康、道德高尚的人,如“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如果身體受了傷,就會給父母帶來憂愁。如果品行上有什么缺失,就會使父母蒙受羞恥。孝敬父母,還應該友愛兄弟姐妹,“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為人兄長要有長者風范,要友愛弟弟,而為人弟要懂得尊敬兄長,只有兄友弟恭,和睦相處,才能稱得上是對父母的孝順?!盎蝻嬍常蜃?,長者先,幼者后”,在吃飯喝水、就坐行走的時候,都應當謙虛禮讓,年長者優(yōu)先,年幼者居后。“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長輩站著,晚輩不可以就座,長輩落座后,吩咐晚輩坐下,晚輩才可以坐下。三字一句,具體教導了孩子們?nèi)绾巫鹁撮L輩。
“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只有將孝悌思想從小滲透到孩子們的德育中,才能喚醒孩子們愛親敬人的意識,才能使家庭幸福,社會和諧。
在青少年愛親敬人意識的培養(yǎng)中,首先需要重視家長的示范作用,父母對長輩、親友在家庭生活上“以禮相待”,既豐富、溫暖了家庭生活,又為子女樹立了榜樣。父母本身孝順長輩,子女才會孝順父母。其次,多為兒童創(chuàng)造認識和接觸長者的機會。嘗試給孩子與年長的人接觸的機會,假日要回家看看長輩,父母也可以多給孩子講長輩的故事。孩子與長輩多進行交流,可以加深彼此的感情,孩子也能從長輩那里感受到愛。再者,我們需要重視傳承孝道文化,“百善孝為先”,可以讓青少年們多讀一些古人的詩文故事,讓孩子們知道孝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用先輩的事跡促進孩子們對“孝”的理解,感受孝道文化的內(nèi)涵。與此同時,要引導孩子以愛親敬長為標尺,時時不忘自己待人處事的態(tài)度與行為。
良好的日常習慣包括規(guī)范的行住坐臥,文明的言談舉止,恭敬的待人接物,以及對待衣食的態(tài)度等?!兜茏右?guī)》記載:“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币馑际牵簯撛缙鹪缢?,把握光陰及時努力,歲月不待人,要珍惜時間,“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曾國藩先生曾經(jīng)指出,要看一個家庭會不會興盛,第一是看子孫睡到幾點,假如睡到太陽已經(jīng)升得很高的時候才起來,那代表這個家族會慢慢懈怠下來?!皩︼嬍?,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在飲食方面也應懂得節(jié)制,這也是在訓練一個孩子的自制能力?!爸霉诜?,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衣物等物品應該放回原處,以免弄皺弄臟。當東西都有固定的位置,生活就會有條不紊,做起事來就能夠循規(guī)蹈矩。我們從生活起居里可以看出一個人真正的修養(yǎng)和品德,這些素質(zhì)需從小開始培養(yǎng),在整理房間、衣物的時候,培養(yǎng)這顆恭敬、謹慎之心?!耙沦F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要求我們穿衣在整潔,不在華貴或是名牌,要跟自己的身份、經(jīng)濟條件相稱。“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進門時腳不要踩在門檻上,站立時身體也不要站得歪歪斜斜的,坐的時候不可以伸出兩腿,更不可以抖動?!笆挛鹈?,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做事情不要太匆忙,匆忙容易出差錯。對待任何事物,既不要害怕困難,也不要輕率應付。
有些孩子熬夜上網(wǎng)、玩游戲、玩手機、沉迷于歌舞娛樂等,日夜顛倒,不務學業(yè),浪費寶貴的時間。在穿著上喜歡攀比,非名牌不穿,非昂貴的不買。追求個性,站沒有站相,坐沒有坐相,帶給別人輕慢、傲嬌的印象。諸多現(xiàn)象表明,德育工作要從學生的基本行為禮儀與文明舉止開始,長期實踐,形成良好的日常習慣,塑造富有教養(yǎng)的行為品格。加強品德教育,培養(yǎng)良好習慣,應從以下兩方面做起:一是確立育人理念,營造德育環(huán)境。事實證明,良好品德的形成與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是分不開的,如墻上繪著《二十四孝圖》等反映中華傳統(tǒng)美德與偉大民族精神的圖片,有助于青少年在耳濡目染的過程中形成自覺的行為與良好的習慣。二是提高教師素質(zhì),突出德育主導作用。教師的言談舉止,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學生。加強教師思想品德修養(yǎng),樹立良好的道德風范,真正做到為人師表,受到學生的信賴與尊重,其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為思想品德教育的工作者,我們更要承擔起品德教育的重任,要細致入微、持之以恒、因勢利導地開展品德教育,讓學生時時、事事都用真善美的天平去衡量自己的一言一行,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有用之才。
青少年正處于生理、心理發(fā)生變化的重要時期,可塑性強,正是接受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的最佳時期。只要教師和家長合理正確地引導與培養(yǎng),孩子們就能形成正確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家校合作,深入學習踐行《弟子規(guī)》,循循善誘,使每個學生真正做到“好習慣,早養(yǎng)成,益終生”。
自古以來,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關于誠實守信的名言典故也是數(shù)不勝數(shù)。《論語》記載:“人無信不立”“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唐代詩人李白在五言古詩《俠客行》“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的詩句中,以五岳為輕來夸張俠客然諾之重,說的是“誠信”分量比大山還重。商鞅立木為信,季布“一諾千金”使他免遭禍殃。一個人誠實守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信任和尊重。誠信是立身之本,孔子也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假如一個人不信,真不知他還能做出什么事情來,所以誠信對一個人在社會、在人群中立足是相當重要的。
《弟子規(guī)》中關于誠實守信的內(nèi)容,句句經(jīng)典,教導弟子落實在生活中。其中的“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說明說話的關鍵在于講信用,對自己說出來的話負責任,努力去實踐、去履行自己的諾言,答應別人的事情,就一定要盡力去做到。如果知道自己沒有能力做到,就不要隨意夸下???,更不能使用花言巧語來欺騙對方。“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說明任何事情在沒有看到真相之前,不要輕易發(fā)表意見,對事情了解得不夠清楚明白時,不可以任意傳播,以免造成不良后果?!笆路且?,勿輕諾,茍輕諾,進退錯”,說明不合義理的事,不要輕易答應,如果輕易允諾,會造成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使自己進退兩難。
在全社會倡導誠信的今天,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以及接受文明教育的青少年們,應該身體力行,領文明之先風,做誠信之表率?!罢\”即誠實無欺、誠實做人、誠實做事,實事求是;“信”即有信用、講信譽、守信義、不虛假。通俗地表述,就是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它是一種美德、一種品質(zhì),為我們中華民族世代所信奉,是人類的無形資產(chǎn),誠實是人生的命脈,是一切價值的根基,誠信是立身處世的準則。所以誠信教育對學生是非常重要的,會影響他的一生。誠信教育是人生一種道德的投資,也是社會的一種無形資產(chǎn)。實現(xiàn)的方法與途徑如下:一是在教育中加大對誠信教育的重視程度。教師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時時事事講誠信,給學生做誠實守信的榜樣;教師以信用取信于人;因材施教,注重誠信教育的實踐性。二是在管理體制中強化對誠信的教育。誠信是一種優(yōu)良品質(zhì),是社會要求人們遵守的一種行為規(guī)范,它帶有某種程度的強制性。一方面,要把誠信的具體規(guī)定列入有關的制度中去,讓全校師生都知道該怎樣做不該怎樣做。另一方面,還要建立誠信的考評體系和相應的信譽檔案,并和全社會的信用制度協(xié)調(diào)一致。這是誠信制度執(zhí)行的關鍵和強有力的手段,它會起到很好的導向作用??傊?,學校是學生成長的重要環(huán)境,學校教育是學生優(yōu)良品質(zhì)形成的溫床。充滿民主、愛心的班集體,能讓學生的誠信品質(zhì)得到健康成長和塑造,讓學生的智力和心靈得到正確引導,學校教育對學生誠信品質(zhì)的培養(yǎng)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弟子規(guī)》記載:“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蔽覀児餐钤谝黄{天之下,一片土地上,應該相互尊重,和睦相處,彼此珍惜?!耙延心?,勿自私,人所能,勿輕訾”,一個人有才能和本事,不要自私保守、舍不得付出,要時刻想著服務大眾、回報社會??吹絼e人有才華,應當學習、欣賞、贊嘆,而不是批評、嫉妒,更不能因為嫉妒而貶低別人?!叭瞬婚e,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別人忙碌的時候,不要去打攪他,別人心緒不安的時候,不要用言語去干擾他。“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則說明別人有缺點,千萬不要去揭穿,別人的隱私,切忌去張揚。
人與人之間應該以仁愛為相處的原則,看待別人如同看待自己一樣,這種愛不僅僅局限在自己的親朋好友之間,而且要推廣到周圍的其他人,要做到孟子所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比伺c人之間應該具有同情心,相互尊重,相互愛護,相互包容,“推己及人,將心比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我們每個人生活在社會上,都不是孤立無援的,我們的生存需要別人的幫助和配合。每個人隨時都可能面臨困難,這時候就應該伸出援手,無私地去幫助對方。我們只有互相關愛,互助合作,才能維持生命共同體。尤其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達,交通的便捷,人與人之間往來互動更為頻繁,人與人之間更應該和睦共處。
我們的學生在與同學相處的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有極強的個性,以自我為中心,凡事都以自己的意志為轉(zhuǎn)移,不顧及他人的感受。缺少包容、謙讓與合作的品質(zhì),對別人的反應過于敏感,不懂真正的交友原則。不懂得關愛別人,愛護弱小的群體,缺乏與周圍的人真誠的溝通和交流。這樣容易造成同學間的人際關系緊張,不團結(jié)、不友善,過度地心理提防,缺乏安全感,以至于造成心理障礙?!兜茏右?guī)》中泛愛眾、親仁的思想,非常適用于學校的德育課程,對養(yǎng)成良善的為人處世態(tài)度、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將起著重要的作用。
百年樹人,教育為本;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中國古代幾千年的德育有豐富的內(nèi)容和寶貴的經(jīng)驗,《弟子規(guī)》中的德育思想值得我們思考、探索、借鑒,對青少年道德品質(zhì)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并且具有較強的操作性與實用性,易于落實在生活中,廣泛地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的待人接物和處世中,學生能在理解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使道德規(guī)范轉(zhuǎn)化成一種內(nèi)在的自覺習慣化行為,真正達到知行合一。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更要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本著立德樹人的思想,以德為先,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