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蕾醫(yī)生
我們遵循親密育兒的理念,提倡按需喂養(yǎng),而不是定時定量程序化喂養(yǎng),倡導母嬰同床睡、拼床睡,及時回應孩子,和孩子進行親密交流和互動,是不是就意味著我們要無時無刻地陪在孩子身邊?
保障高質(zhì)量的陪伴能夠給寶寶更多的安全感,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有助于寶寶由內(nèi)生發(fā)出向外探索的能力,為良好人格的建構(gòu)打下堅實的基礎。這對于父母來說,意味著要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努力付出更多精力和時間。
我曾時時刻刻精神緊繃地陪伴著寶寶,生怕什么時候沒有陪伴好會讓她沒有安全感,然而,親密育兒是徹底將媽媽和寶寶捆綁在一起,雙方完全沒有自我的空間嗎?及時回應和高質(zhì)量陪伴究竟是怎樣的?
一開始,當我看到寶寶一個人玩時我總會覺得她好可憐,家里的長輩也因為疼愛孩子,看到寶寶醒了就會第一時間抱起來,然后各種逗笑。
但是寶寶卻并不一定領情。
當她自己努力想爬去夠搖鈴的時候,反應敏捷的我會迅速地阻住了她,把她抱起來,很夸張地說:“寶寶,我們?nèi)タ炊阖堌埖男∠蟀?,別玩搖鈴,那個不好玩?!?/p>
寶寶先是一臉問號,然后就發(fā)出一陣震耳欲聾的哭鬧,怎么都哄不好,嚇得我趕緊把搖鈴拿來她才慢慢靜下來。
再后來,當她再次自己醒來去夠搖鈴玩時,我并不著急抱起她,轉(zhuǎn)而在旁邊靜靜地觀察,寶寶努力地、慢慢地爬向目標,拿起搖鈴輕輕晃動,當她眼神與我接觸時,她咯咯地笑了起來,好像在說:“媽媽,你看,我自己拿到這個玩具了,我搖一下它還會響哦!”
恍然間,我才明白,原來她已經(jīng)不再是一個只知道吃奶睡覺的小寶寶了,她不斷地發(fā)育和進步,她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去達到她的目標了。
多么幸福的事兒啊,我感覺自己的心都化了。什么喂奶的苦與淚,什么哄睡的難與惱,立馬煙消云散。
漸漸的,我不再過度打擾她,她睡飽了心情好,就放她在自己的小床上玩會兒,放點音樂,她便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己可以坐在旁邊陪伴著她,等她有需要了就馬上回應。
不是說要親密育兒嗎?不是說要及時回應嗎?怎么還讓寶寶自己一個玩,這會兒不會沒有安全感了?根據(jù)平時寶寶的“反饋”,我終于明白,親密育兒、及時回應,并不是媽媽需要24 小時嚴陣以待,而是以孩子需求為基準,在孩子需要的時候出現(xiàn),孩子不需要的時候不打擾。
許多事情都是過猶不及的,我們不需要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不僅自己累,也可能會無法及時發(fā)現(xiàn)孩子的真實需求,反而偏離了初衷。
在讓嬰兒自己玩時,確保他玩耍的環(huán)境是安全的,例如睡醒在床上時,讓孩子在自己玩的時候不會磕碰以及跌落,同時,保障孩子附近沒有危險的物品。
作為照料人,我們也不是要刻意離開,讓寶寶真的“一個人”,而是陪在寶寶身邊但不打擾孩子的自我世界。
隨著孩子成長,很多時候他可能醒來突然對某個東西感興趣,他想要看看這個東西,摸摸那個東西,甚至放到嘴里嘗嘗。有時候夠不到一個東西會爬去夠,有時候也會發(fā)出信號讓大人幫忙。及時回應滿足寶寶的需求,需要關注孩子,在他需要的時候參與,讓他想自己玩的時候能敞開玩自己感興趣的東西。
長此以往,不僅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給孩子提供向外探索的心理基礎,對他的注意力發(fā)展也有幫助,同時給他提供了發(fā)展精細動作、粗大運動以及解決問題能力的條件。
相反,如果寶寶正在玩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養(yǎng)育者想當然地干預,一會兒拿個東西逗一下,一會兒把他抱起來走走,或者是故意跟寶寶說些有的沒的,轉(zhuǎn)移了他的注意力,讓他去玩自己根本不感興趣的東西,那么寶寶則無法獲得良好的自我發(fā)展空間。
所以父母在讓嬰兒一個人玩時,不是一直去參與,而是適時放手,適當干預,愛他。
當小月齡寶寶在自由探索時,突然哼唧或者哭鬧了,這個時候,我們肯定要去幫助他啦。這無疑就是“打擾”的時機,我們可以檢查尿不濕,看他是餓了困了還是渴了,或者只是你擋住了他觀察某個玩具。稍大一些的孩子,會主動溝通尋求幫助,就好像我女兒,這幾天學會說“媽媽,幫幫我”,當她告訴我需要幫忙時,我就需要及時“打擾”(幫助)寶寶了。
不管孩子一個人玩還是一群人玩,必要時都可以給寶寶提供腳手架式的幫助。
什么是腳手架式的幫助?腳手架是建房子時隨著房子高度而增高的東西,當房子建完就不需要了,腳手架也就拆掉了。
腳手架式的幫助就是指我們在幫助孩子的時候,應該根據(jù)孩子所處的“位置”,即能力水平去進行幫助,不要過高或過低,并且在孩子可以自己掌控住的時候,及時撤離,讓孩子繼續(xù)自己探索。
寶寶和養(yǎng)育者的親密鏈接不是一朝一夕建立的,是從日日夜夜照顧孩子的方方面面,去建立起信任的。
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一個探索的過程。一個人玩時,就是探索新鮮事物的時候,他們或者安靜地盯著某個東西喃喃自語,或者碰到什么問題時尋求幫助,或者有時候只是過來抱一下媽媽,然后繼續(xù)去玩。
我們要做的是成為孩子的安全基地,陪伴著他,用溫暖的雙手及時地擁抱他,及時地回應他,讓他充滿自信與勇氣地去探索,讓他明白,無論我走多遠,媽媽一直在我身后支持我,陪伴我。
用發(fā)展的全面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長,孩子每時每刻都在成長,今天他睡醒了想自己玩了,我們可以先不打擾他;明天他睡醒了心情不好,想要媽媽哄一哄,就馬上抱起安撫他。讓他知道,你需要我就在,我永遠是你的安全港灣。
覺得孩子一個人玩會孤單、沒有安全感,很多時候是父母的主觀感受。但其實對于和父母之間有良好親子關系的寶寶,如果我們仔細觀察,會發(fā)現(xiàn)寶寶在玩的過程中會時不時抬頭看看父母。只要他們知道父母就在旁邊,他們就可以安心玩耍,繼續(xù)沉浸在探索的樂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