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曉潔
【推薦語】
一段段色彩斑斕的教育歲月、文化行旅,于作者筆下細微而誠懇地刻畫, 指引我們抵達時間的遠方、靈魂深處,更令我們徜徉其中,點亮了教育人生。
【書籍簡介】
本書分“生命在唱歌”“心中有風景”“背景是星空”三編。選入了作者對葉瀾、柳斌、朱永新、魏書生、李吉林、蔡林森、巖村和朗、安東尼·布朗、羅恩·克拉克、周有光、黃培云、柯巖、魏德運、李鳴生14 位教育名家、文化名家的專訪。
在《相信教育,相信未來》的序言中,顧明遠先生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我們的教育能夠擔負起使未來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責任嗎?”什么樣的教育才能真正為未來社會提供合格的人才呢?擲地有聲的發(fā)問,似是一聲驚雷喚醒所有有理想、有信念的教育者。
“雙減”政策落地實施以來,我接到了很多家長的電話,一些“迫不及待”的家長更是“沖”進辦公室與我促膝長談。提到最多的問題就是“老師,我家孩子檢測A 等級都達不到,以后怎么辦啊?”似乎A等級已然變成了定義孩子未來發(fā)展的根本,達不到優(yōu)秀等級,孩子的未來就完蛋了。而事實真的如此嗎?我的班里就有這樣一位達不到A 等級的孩子,孩子母親格外焦慮,常常念叨“孩子將來完了”。我問她:“孩子哪里完了?”她便細數了一大堆問題,諸如:專注力不強,語文習作不會寫,閱讀理解讀不懂題目,總是愛寫錯別字,數學計算馬虎,不愛動腦筋……這樣的父母我們似乎不少見,他們焦慮,認為孩子一塌糊涂。
但作為教育者的我們,能否透過現象看本質?一個孩子的未來僅僅因為不會做的幾道題就被定義了?那我們的教育如何為未來社會提供合格的人才?
在柳斌先生的訪談中,有這樣一段對話直擊我的心靈。作者提到“談素質教育,不能繞過‘評價’,而成功,在當下社會好像有約定俗成的價值取向,多數人認為,上好大學是成功……”柳斌先生則立刻強調“講成功應該是有各種層面的成功,我理解,所謂成功,是對憑借自己的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愿望的一種價值評價。”每每讀到此處,我不禁憂心忡忡,是對那些“急功近利”“談分色變”“唯分是從”家長們的無奈,更是對他們孩子未來成長之路的擔憂。
現在一些家長常采用外在手段激勵孩子做得更好,即當孩子獲得好成績時給予物質獎勵。其實,直面剖析,不過也是借著“獎勵制度”對孩子施壓,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孩子們怎么能有創(chuàng)造力?這樣偏頗的價值觀使得本該在兒童期進行的教育被忽視了,如人格、人品的教育,愛心、善心的培養(yǎng),擔當的培養(yǎng)等等。
立足教育本質,作為教育者應要構建多元評價體系去激發(fā)孩子的閃光點,助推孩子全面發(fā)展??梢詮暮⒆觽兊牡?、智、體、美、勞多方面構建評價體系,及時正面強化,增加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和內驅力,打破“唯分數論”。進而明確:家長和教師的任務不是去代替兒童確定發(fā)展的方向,而是去發(fā)展兒童的個性,并加以保護。
遷移到我班的這個案例中,我在聽完家長的一系列“抱怨”后,說道:“我所看到的孩子和你描述的不太一樣?!蔽铱吹胶⒆釉诼爩懼袦蚀_率一次比一次高,這是一個善于拼搏的孩子;我看到孩子在班級需要幫助時,興致勃勃地舉手,即使?jié)M頭大汗也沒喊累,這是一個有著樂于奉獻品質的孩子;我給他確立了一個只要上課舉手回答3次問題,便可以得到獎章的目標時,他聽課更專注了,這是一個懷揣著積極目標并為之努力的孩子。用品德、進取等多把尺子衡量孩子,一定意義上,幫助孩子增加自我效能感,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積極學習。
誠如朱永新老師所言“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相信孩子,相信他們每一個人都能書寫自己的精彩,我們要發(fā)現孩子的潛能與個性,讓他們真正成為更好的自己?!蔽覀兊慕逃蛻撘龑總€孩子正確對待自己,給自己確立一個合理的目標,實現了就是成功了?;貧w教育生活,我班的那位“達不到A 等級”的孩子,前些日子在校運動會榮獲兩項個人賽二等獎,儼然成為班級的“小明星”,我在班級更是大為夸贊他的體育能力,使得他學習勁頭也十足。在教育過程中,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