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雜志》所刊譯文研究"/>

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聊齋志異》華人英譯之嚆矢
        ——《中國雜志》所刊譯文研究

        2022-02-22 13:38:08
        蒲松齡研究 2022年4期

        劉 嵐

        (河南科技學院 外國語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3)

        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chuàng)作的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在思想性和文學性上都獨具特色,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顆明珠?!读凝S志異》不僅在國內擁有眾多讀者與研究者,也通過不同語種的譯介蜚聲海外,特別是其英語譯本數(shù)量眾多,影響廣泛?!读凝S志異》進入英語世界可追溯到19世紀40年代,美國傳教士、外交官衛(wèi)三畏[1](Samuel Wells Williams,1812—1884)與德國傳教士郭實臘[2](Karl Friedrich August Gutzlaff,1803—1851)都譯介過《聊齋志異》故事。其后百余年,《聊齋志異》各種英語譯本相繼出現(xiàn),逐漸在英語世界走向經(jīng)典化。

        隨著學者們的不斷梳理,《聊齋志異》在英語世界的譯介歷程逐漸清晰,如王麗娜對《聊齋志異》英語譯文和譯本的梳理[3],何敏(2009)對《聊齋志異》文化接受國譯者譯本和文化輸出國譯者譯本的梳理[4],以及朱振武、楊世祥對建國后的《聊齋志異》英譯本[5]69-80、李海軍等對《聊齋志異》英語譯介[6]所作的歷時描述等,挖掘了《聊齋志異》在英語世界得以經(jīng)典化的成因。隨著對《聊齋志異》譯介研究的不斷深入,大量個案研究揭示出不同身份的譯者對《聊齋志異》文本的文化認同與文化操縱,如對翟理斯譯本[7]、郭實臘譯本[2]、衛(wèi)三畏譯本[1]以及張心滄譯本的研究[8]等。在這些個案研究中,有一個譯介版本從未被涉及,而在對譯本的歷時梳理中,對該版本的描述也非常簡略,且30年來一再被以訛傳訛。這就是1933年刊登在《中國雜志》上潘子延所譯的《聊齋志異》英語譯文。

        一、緣起:對《中國雜志》所刊《聊齋志異》英譯情況的誤讀

        首先,有必要了解清楚該英語譯文被一再誤讀的始末。一般認為,潘子延于1933年在《中國雜志》上英譯了《聊齋志異》中的《馬介甫》一篇。王麗娜在總結《聊齋志異》的外文譯本時提到“潘子延翻譯的《聊齋志異》的單篇英譯文《吼叫的妻子》(A Crow Wife)即《馬介甫》,載于上海出版的《中國雜志》(China Journal of Science and Arts)1933 年第十八期”[3]260。據(jù)陸谷孫主編的《英漢大詞典》(第2版),“crow”一詞作名詞主要有“烏鴉”“雞鳴聲”“(嬰兒)的歡叫聲”等意思,或帶有貶義色彩,意為“丑女;(老)婦人”;作動詞則表示“(雄雞)啼叫”“(嬰兒)歡叫”“(因勝利而)歡呼”或“夸口、自夸”[9]40,并沒有表示“(人)吼叫”的意思。因此將“A Crow Wife”譯作“吼叫的妻子”,在語言層面上并不成立。這一說法出自何處,是轉引或是作者基于自譯的猜測,不得而知。很有可能是依據(jù)“crow”有“丑女;老婦”“啼叫”等意思,將其理解為“悍妻”,并將之與表現(xiàn)“悍妻”主題的《聊齋》故事《馬介甫》聯(lián)系起來。何敏延續(xù)了這一說法,對此譯文描述道:“1933年,英國人潘子延(Pan,Tze-yan)翻譯了《聊齋志異》的《吼叫的妻子》(A Crow Wife)?!盵10]46將譯者潘子延的國籍誤定為英國。

        對于“吼叫的妻子”的譯法,多數(shù)學者并沒有繼續(xù)采用,但多數(shù)還是肯定了“馬介甫”一說。馬祖毅、任榮珍的《漢籍外譯史》在提到漢籍外譯的國人譯者時曾記:“潘子延(1923—1941)也英譯過《聊齋志異》的單篇《馬介甫》?!盵11]703此處雖給出了潘子延的生卒年份,但認為潘子延生于1923年,令人生疑,因為其不大可能在10歲時(1933年)甚至更早之前發(fā)表大量譯文。吳永昇、鄭錦懷肯定了潘子延翻譯《馬介甫》的說法,對譯文進行了補充說明,介紹了譯者身份,稱“目前所見,這是中國本土譯者完成的聊齋故事的第一種英譯版本。我們無法查知潘子延的具體生平,僅知道他是上海郵政局職員”[12]74。李海軍指出:“1933年,潘子延在上海出版的《中國科學美術雜志》(China Journal of Science and Arts)第十八期上發(fā)表了《馬介甫》的英譯文,拉開了華人學者和翻譯家英譯《聊齋志異》的序幕。”[13]107這些評價,肯定了潘子延《聊齋》英譯的貢獻,進一步確定了譯者身份。

        關于這一英譯版本的情況也有不同的記載,如孫軼旻所著《近代上海英文出版與中國古典文學的跨文化傳播(1867—1941)》附錄一“上海出版的英文期刊中涉及中國古典文學的篇目”,將“A Crow Wife”的中譯名確定為“鴉妻”,潘子延的英文名列為“Pan,Tze-yen”,原文界定為《聊齋志異·竹青》。[14]322這一回譯出來的譯文標題,明顯是取“crow”最重要的意向,即“烏鴉”之意。而《聊齋志異·竹青》的確是烏鴉所幻化的竹青與魚容結為夫妻的故事,符合“鴉妻”的說法。那么,1933年潘子延所譯的《聊齋》故事是《馬介甫》還是《竹青》?潘子延何許人?譯介情況如何?與當時流行的翟理斯譯本有何關系?該英譯版本于《聊齋志異》英譯史的意義何在?這些問題只有待揭示譯文真貌之后才能找到答案。

        二、考證:《中國雜志》與《聊齋志異》英譯

        以上關于該英譯文的描述,有幾處是一致的,第一是1933年這個時間,其次是《中國科學美術雜志》或《中國雜志》,再次是潘子延這一譯者的中文名字,這些信息可以作為考察該譯文真實情況的突破口。

        1923年,《中國雜志》(The China Journal)(原名《中國科學美術雜志》,英文名The China Journal of Science& Arts)由英國博物學家蘇柯仁(Arthur de Carle Sowerby,1885—1954)與美國傳教士漢學家福開森(John Calvin Fergu son,1866—1945)創(chuàng)刊于上海,為了在中國創(chuàng)辦一份英文科學雜志?!翱茖W”與“美術”的說法來源于英文中的“Science and Arts”,但是這種譯法并不準確,因為“Science and Arts”并列在英文中更常用來指“理科與文科”,這個解釋更符合該雜志文理科合刊的性質。1927年1月起,該刊換掉了原來冗長且看上去領域狹窄的雜志名,將英文名變更為The China Journal;1936年1月起,中文名更為《中國雜志》。更名后的《中國雜志》逐漸減少了專業(yè)性,增加了趣味性、知識性和實用性,更加適應一般讀者。①關于《中國雜志》的詳細介紹,可參見上海圖書館編《中國雜志1923-1941導論總目》,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2015。伴隨著這一變化,該雜志從主要刊登學術性較強的文章,逐漸增加了對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的譯介,譯介作品主要包括《三國演義》《今古奇觀》《琵琶記》《虞初新志》《太平廣記》《聊齋志異》等,以短篇小說居多,選材注重通俗性。另外,華人也不斷加入該刊作者隊伍,在約稿和投稿的作者中,很多都是各學科的一流人選,比如文科方面作者就有辜鴻銘、王國維、葛傳槼、繆廷輔、魯迅、王際真等知名學者。雖然擅長漢學的福開森撐起了該刊文科部分的半壁江山,但以自然科學見長的蘇柯仁也撰寫了針對翟理斯選譯的《古文選珍》、李高潔選譯的《蘇東坡選集》、熊式一譯《西廂記》等中國文學作品譯著的書評。由此可見,雖然該刊以創(chuàng)辦一份英文科學雜志為宗旨,但在文理科方面的內容基本是平衡的,且兩位編輯對中華文明的景仰和對華人學者的尊重,使得中國文化借由《中國雜志》在英語世界廣泛傳播。

        《中國雜志》共刊載《聊齋》譯文三篇,包括《鴉妻》(A Crow Wife,譯《聊齋志異》之《竹青》,載1933年第18卷第4期)、《大力將軍》(The General of Great Strength,譯《聊齋志異》之《大力將軍》,載1933年第18卷第6期)和《舞魔劍的人二則》(Some Players of the Magic Sword,譯《俠義傳》與《聊齋志異·王者》,載1934年第20卷第1期),譯者均為潘子延(Pan Tze-yen)。潘子延,又名潘承匡,英文名Z.Q.Parker。目前無法考證其生平,僅有的信息顯示,潘子延1915年于浦東中學四年級就讀,1919年到1926年間,在民國時期的英語學習雜志《英語雜志》(English Student)等報刊發(fā)表文章20余篇,主要包括關于英語學習的文章以及中英對照的譯作,其中譯作主要為《陋室銘》《出師表》《祭十二郎文》《方山子傳》等古文英譯共計12篇。如前所述,潘子延在1925年至1934年間在《中國雜志》發(fā)表中國古典小說英譯作品19篇。其中,《赤壁鏖兵》與《影梅庵憶語》的英譯本分別于1926年和1930年由商務印書館以單行本的形式出版發(fā)行。在小說英譯方面,潘子延在《中國雜志》上的發(fā)文量相當大,但其身份并未在該雜志上得到介紹。在《赤壁鏖戰(zhàn)》與《影梅庵憶語》單行本的前言部分,譯者潘子延的落款均為,“Post Office,Shang Hai”,即上海郵政局。這說明潘子延當時為上海郵政局職員?,F(xiàn)存的一些史料也可證實潘子延一直在郵政局系統(tǒng)工作,如中華民國三十年(1941)江蘇郵政局實用單據(jù)顯示,潘承匡(即潘子延)當時為郵政局股長。在《影梅庵憶語》英譯本的前言中,潘子延對王國維之子王仲聞表達了感謝。[15]xv王仲聞是潘子延上海郵政局的同事,兩人都酷愛文學,同在業(yè)余時間為《英文雜志》《郵聲》等雜志供稿。王仲聞是王國維子女中唯一繼承父親事業(yè)的孩子,是我國著名的詞學家,從小就展現(xiàn)出詞學方面的天賦。在他19歲時,王國維堅持將他送入郵政局為郵務生,希望他能在實務中練就獨立生活的能力。[16]390據(jù)此推測,潘子延很有可能也是出于這種考慮,希望能找到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因此考入郵政局工作。況且,潘子延在中學期間就能以英文發(fā)表文章,英文功底了得,而當時上海郵政局的郵務長均為外籍人員,英文水平好的職員更受青睞?;谝陨媳尘?,有理由相信,潘子延在從事郵務工作之余,出于其本人在中國文學與英文翻譯方面的愛好與特長,發(fā)表和出版了大量中國文學英譯作品。

        早在19世紀40年代,外籍漢學家郭實臘、衛(wèi)三畏等人就貢獻了自己的《聊齋志異》譯文。1880年,翟理斯的《聊齋志異》節(jié)譯本已經(jīng)在倫敦出版,并且于1908年和1926年由上海別發(fā)洋行再版,流傳甚廣,影響較大。那么,在距翟理斯譯本問世50余年后,潘子延,一個中國本土的業(yè)余譯者,發(fā)表在《中國雜志》上的《聊齋志異》譯文又有何翻譯目的?其翻譯策略與翟譯本有何不同呢?下面著重考察《中國雜志》所刊《聊齋志異·竹青》譯文的翻譯特色。

        三、細讀:《中國雜志》所刊《聊齋志異》譯文的翻譯特色

        潘子延在《中國雜志》上發(fā)表的《聊齋志異》譯作總共有三篇,除了上文提到的1933年翻譯的《竹青》之外,他還翻譯了《大力將軍》(1933年)和《王者》(1934年)。從選材來看,潘子延選擇了愛情、報恩和廉潔為主題的三個聊齋故事??梢钥闯觯俗友舆x譯的聊齋故事是一些比較小眾的故事。除了其最早譯介的《竹青》之外,《大力將軍》和《王者》在之前都沒有譯本。1880年出版的翟理斯《聊齋志異》節(jié)譯本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選譯了《竹青》。因此可對比潘子延所譯《竹青》譯文(以下簡稱潘譯)與翟理斯的譯文(以下簡稱翟譯),以考察潘譯本的翻譯特色。因翟譯本版本較多,這里選用與潘譯出版時間較為接近的1926年上海別發(fā)洋行出版的版本。

        《竹青》講述了窮途末路的書生魚容在吳王廟小憩,夢中吳王贈其黑衣,化而為烏,并配以雌鳥竹青,繼而與竹青相戀、生兒育女的故事。故事中,魚容為見竹青以羽衣披身化為烏鴉兩地奔波的情節(jié)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無論是東方駕鶴的仙人,還是西方長著潔白羽翼的天使,人類從不缺乏對天空的向往。像鳥兒一樣生出雙翼飛向愛人的方向,這樣的故事足夠具有吸引力,這可能也是翟理斯和潘子延都選擇英譯這則聊齋故事的原因。潘子延在“A Crow Wife”首頁的腳注中稱,此譯文與翟理斯《聊齋志異》譯本中的譯文在意義與用詞方面有諸多不同(This translation differs in many respects both in sense and in phraseology from that published in‘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by Dr.H.A.Giles.)。[17]175這說明,潘子延在翻譯之前,已經(jīng)看過翟理斯的譯文,并且認為有足夠的理由重譯《竹青》。因此通過對比翟譯《竹青》,《中國雜志》所刊潘譯《竹青》的翻譯特色便可得以凸顯,也可明晰其翻譯目的。以下我們從副文本、正文語言整體特征、句子、詞匯等層面分別來探討兩個譯文的差異。

        從譯名上看,翟理斯將《竹青》譯為“The Man Who Changed into a Crow”,而潘子延將之譯為“A Crow Wife”。對比兩個譯名,兩者都沒有選擇沿用原作標題,音譯或直譯女主角的名字,而是重擬譯文標題。其中潘譯更加貼近原著將女性形象作為標題,將竹青的形象意譯為“鴉妻”,而翟譯選擇將男主角魚容作為 《中國雜志》所刊《竹青》英譯配圖標題,即“變成烏鴉的男人”,但無論哪一個譯名都突出了《竹青》的“異趣”,烘托了故事中最具神秘色彩的部分。副文本方面,兩篇譯文都設有注釋,潘譯有2個腳注,除上文提到的介紹該譯文與翟譯本有不同的腳注外,還有一處腳注解釋了“漢皋解佩”的典故。潘譯本附圖片一張,繪魚容在船上看見烏鴉化作竹青的情景,圖下配有與這一情景相關的譯文。翟譯本有3個腳注,分別解釋吳王、拋食喂烏鴉和“漢皋解佩”的典故,無配圖。值得一提的是,潘子延對“漢皋解佩”的腳注幾乎完全復刻了翟譯的腳注,應該是參考了翟譯本。

        為明晰潘譯和翟譯《竹青》譯文正文部分的差異之處,下面先用語料庫檢索工具得到譯文的基礎數(shù)據(jù)進行整體對比,再用文本細讀法剖析差異產(chǎn)生的原因以及兩者在用詞方面的區(qū)別。本文將兩篇譯文轉寫為文本文檔,利用WordSmith Tools 8.0來獲取兩個譯文的基本數(shù)據(jù),包括類符數(shù)、形符數(shù)、類符/形符比、句子數(shù)、平均句長、段數(shù)、平均段長等。

        由表1可見,潘譯無論在類符還是形符的數(shù)量上都比翟譯略高一些,但類符/形符比相差無幾。這說明,潘譯略長于翟譯,兩者用詞豐富程度相當。在句子數(shù)量和段落數(shù)量上,翟譯都遠低于潘譯,這就導致翟譯的平均句長與平均段長都遠高于潘譯。這說明,潘譯在分句和分段上比翟譯更加細碎,而翟譯則更傾向于用長句表達同樣的意思。眾所周知,《聊齋志異》語言最基本的特色是文言體式與生活神髓的統(tǒng)一。[18]152文言文以語言精練、流暢見長,多短句。如此看來,潘譯在文體形式上更忠實于原作,而翟譯更傾向于將情節(jié)故事糅合并重述故事。下面結合原文與譯文的漢英平行語料庫對比兩個譯文,再通過文本細讀具體來看兩者的語言差異。

        表1 潘譯與翟譯《竹青》譯文基本數(shù)據(jù)

        確定譯者所采用的原文底本對于漢英平行比較至關重要。潘子延譯文所采用的原文版本不得而知,翟理斯采用的是但明倫版《聊齋志異》[19]xvii。目前通行的《聊齋志異》主要有康熙抄本、二十四卷本、鑄雪齋抄本等,可以通過對比兩個譯文首句判定譯者所依底本較為接近的版本。

        例1:

        潘譯:Yü Jung was a native of Hunan,the particular city or district from which he hailed being forgotten by the one who tells this tale...[17]175

        翟譯:MR.Yü JUNG was a Hu-nan man.The person who told me his story did not recollect from what department or district he came...[19]171

        據(jù)考證,《竹青》首句,康熙抄本、二十四卷抄本均作:“魚容,湖南人,談者忘其郡邑,家綦貧,下第歸。資斧斷絕?!倍T雪齋抄本則是“魚容”作“魚客”,人名變成了泛稱,并且少了“談者”和“綦”三個字。[20]372-374據(jù)潘、翟二人譯文的首句,本文選用康熙抄本、二十四卷抄本中的《竹青》原文作底本進行漢英平行對比,而這個抄本也是較接近蒲松齡手稿本原貌的。利用BFSU ParaConc分別建立潘、翟所譯《竹青》與原文對照的漢英平行語料庫,以了解兩者與原文對照后的差異。

        表1中的數(shù)據(jù)顯示,翟譯文本形符數(shù)略小于潘譯。對照原文可發(fā)現(xiàn),翟譯有三處未譯出。一處是魚容與竹青相愛之后的描寫“雅相愛樂”,第二處是兩人重聚之后的“不勝歡戀”,第三處是竹青即將臨產(chǎn),魚容戲問:“胎生乎?卵生乎?”的情節(jié)。不難發(fā)現(xiàn),翟理斯對于魚容和竹青相戀的情節(jié)有所避諱。魚容在認識竹青之前已經(jīng)娶妻和氏。基于中國古代的妻妾制度,男人三妻四妾的情況非常普遍。在《竹青》里,魚容與竹青之間的感情屬于婚外情,竹青甚至勸魚容將自己的住處設為“別院”,將自己的兒子送給和氏撫養(yǎng),這在蒲松齡的筆下成為一樁美談。但是在翟理斯生活的英國維多利亞時代,這種婚戀觀是不道德的。而竹青臨產(chǎn),即將成為父親的魚容調侃竹青的生產(chǎn)方式,顯得十分輕佻,因而這部分在翟理斯的翻譯中也被刪除。在翻譯中為保證英國讀者所接受,刪除或改寫與維多利亞時代婚戀社會意識形態(tài)相沖突的部分是翟理斯常用的翻譯操縱手段。[6]63而與此相關的部分,潘譯則予以保留,譯文如下。

        例2:

        原文:雅相愛樂。[21]323

        潘譯:A strong affection soon sprang up between the two.[17]175

        例3:

        原文:不勝歡戀。[21]324

        潘譯:and they began to renew their happy relations...[17]176

        例4:

        原文:生戲問日:“胎生乎?卵生乎?”女曰:“妾今為神,則皮骨已更,應與曩異?!盵21]324

        潘譯:“Will your baby be viviparous or oviparous?”asked he jokingly.“As I am now a nymph,”replied she,“and my skin and bones have been changed,certainly I am different from what I was before.”[17]177

        除了保留原文所有情節(jié)以外,潘譯在分句上也更忠實于原文。原文共99個句子,潘譯有109個句子,而翟譯只有69個句子。潘譯雖并非句句對應原文,也常有分句與合并,但總的句子數(shù)量還是十分接近原文的。而翟譯句子數(shù)量與原文差異較大,除了翟理斯喜用長句合并原文短句之外,也與他喜用分號有關。整篇譯文出現(xiàn)了33個分號,將邏輯關系緊密之處合并起來,大大增加了句子長度。

        例5

        原文:魚每取食,輒馴無機,竹青恒勸諫之,卒不能聽。一日,有滿兵過,彈之中胸。幸竹青銜去之,得不被擒。[21]323

        潘譯:He was always out in search of food,but she often exhorted him not to expose himself too much.However,he turned a deaf ear to what she said.One day a soldier shot him in the breast with a missile.Luckily Chu-ch’ing got him away in her beak,so that he was not captured.[17]175

        翟譯:...who took every opportunity of warning him when he exposed himself too much in search of food.However,he did not pay much attention to this,and one day a soldier shot him in the breast with a crossbow,but luckily Chu-ch’ing got away with him in her beak,and he was not captured.[19]172

        在例5中,原文共3個句子,潘譯為4個句子,將竹青的勸諫與魚容的一意孤行分而譯之;而翟譯中,前半句是與上文對竹青的介紹連接在一起的,who指的就是竹青,其后內容用一個句子將整個情節(jié)串聯(lián)起來。

        另外,在用詞方面,潘譯與翟譯也有差異。處理專有名詞方面,兩個譯文均用音譯或音譯加直譯的方法來處理人名和地名,如魚容(潘譯:Yü Jung,翟譯:MR.Yü JUNG),湖南(潘譯:Hunan,翟譯:Hu-nan),吳王(潘譯:King Wu,翟譯:Wu Wang),竹青(兩者均譯為:Chu-ch’ing),漢江(潘譯:Han River,翟譯:Han river)等??梢?,兩者在專有名詞的處理原則上大同小異。但翟理斯在魚容的音譯名字前加上了“MR.”,界定了主人公的性別,又使之歸化為類似西方紳士的形象。兩者在其他措辭處理方面的差異更體現(xiàn)出譯者的策略傾向。如“一日,有滿兵過,彈之中胸”一句,此處的“彈”,作動詞,指用彈弓投射的意思。潘將其譯為“shot...with a missile”,取“missile”投擲物(子彈或石塊)之意;翟譯為“shot with...a cross-bow”,“cross-bow”即十字弓,也指弩或石弓。據(jù)記載,10世紀之后,中國宋弩通過陸路和海路傳入中世紀的歐洲,開啟了十字弓時代。因為弓弦在木頭架上繃成“十”字形,所以中國弩被稱為“十字弓”(Cross bow)。[22]314也就是說,十字弓起源于中國的弩,但流入歐洲后,經(jīng)改造成為流行于中世紀的十字弓。一般來說,在中國用彈弓打鳥很常見,潘子延用“missile”(拋擲物)對發(fā)射武器進行了泛化處理。而翟理斯用“cross-bow”則體現(xiàn)出他運用想象力進行的操縱:將來源于中國又流行于中世紀歐洲的十字弓與這個神秘的中國故事聯(lián)系起來,以增加英國讀者對該故事的認同。但從邏輯上來講,用石塊擊中烏鴉,烏鴉生還的可能性較大,但十字弓殺傷力較強,烏鴉不可能被射中還能活下來,因此潘譯更符合邏輯。又如,原文最后寫竹青的兒子“漢產(chǎn)十二歲入郡庠”。此處“郡庠”,指州學,“入郡庠”,一般指中了秀才。潘譯采用異化策略譯為“the degree of Hsiu-ts'ai”,翟譯采用歸化策略譯為“bachelor's degree”,將我國科舉時代的“秀才”頭銜與英國大學的“學士學位”聯(lián)系起來。

        總體而言,與原文進行平行對比可發(fā)現(xiàn),翟譯操縱痕跡明顯,潘譯更忠實于原文。翟的目的在于改寫原文以符合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吸引英國讀者,而潘的目的在于在語言暢達的基礎上,盡量在譯文中還原這則中國故事的原貌。實際上,潘子延譯介中國故事受到了翟理斯的影響,證據(jù)之一便是,他在《影梅庵憶語》英譯本的前言中曾引用翟理斯的觀點:“即便在最好的情況下,譯者不過是叛逆者,翻譯作品只能是月光和水,而原作則是陽光和酒?!保?...translators are but traitors at the best,and translators are but moonlight and water,while the original are sunlight and wine.)[15]xiv-xv只不過這種譯者的叛逆,在潘譯中多表現(xiàn)在靈活的語言表達上,而在翟譯中則更多地體現(xiàn)在他對文化的操縱上。潘子延在明知翟理斯已經(jīng)英譯了《竹青》的前提下,仍然選擇譯介該篇,必然是想在翻譯上有所超越。通過譯文整體數(shù)據(jù)與細節(jié)的對比不難發(fā)現(xiàn),潘譯在文體風格和詞語表達上更加忠實于原文,面向的讀者群體不只是普通的英國讀者,而是已經(jīng)對中國文化甚至是中國小說有所了解的英語讀者。結合譯文載體的對象來看,《中國雜志》面向的讀者群體本是對科學與藝術感興趣的英語讀者,而中國小說英譯的部分是為了吸引對通俗讀物和中國文化感興趣的讀者,從而擴大讀者群體,增加銷量,維持雜志的運營?!吨袊s志》選譯的中國小說多取自于《今古奇觀》《太平廣記》《虞初新志》《聊齋志異》等中國宋、明、清時代的短篇小說集,每個故事獨立成篇,篇幅長度也適合在期刊專欄發(fā)表,題材以歷史、志怪、武俠、傳奇類為主,適合人們在茶余飯后消遣閱讀。從譯者身份來看,潘子延是業(yè)余譯者,主要身份為郵政局職員,從學生時代起就為各種英文雜志供稿,作品絕大多數(shù)是中國典籍英譯之作。這說明,潘子延本身就對典籍英譯抱有興趣,作為自由撰稿人,其譯介內容的選擇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譯者自己?!吨袊s志》為像潘子延這樣的業(yè)余譯者提供了一個可以揮灑翻譯才華的平臺,有利于讓許多中國傳奇故事得以在英語世界傳播。由于《中國雜志》的發(fā)行主要還是在中國,所以讀者群體還是在中國居住的外籍人士以及懂英文的中國讀者。所以,“原汁原味”的譯文可能更適合《中國雜志》的讀者群體。

        四、啟發(fā):追溯《聊齋志異》華人英譯之嚆矢的意義

        在弄清楚以上信息之后,不難得出以下結論:1933年,《中國雜志》所刊“A Crow Wife”并非譯自《馬介甫》,而是《竹青》;其譯者并非外籍,而是中國譯者潘子延。根據(jù)目前所掌握的材料來看,該譯文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華人英譯的聊齋故事。譯者在翻譯時參考了翟理斯的譯文,但并非抄襲之作,而是有自己的風格。追溯《聊齋志異》華人英譯之嚆矢的過程,對于當今的翻譯史研究和中國文學譯介研究均具有啟發(fā)意義。

        首先,厘清《聊齋志異》英譯各種真假信息的過程應該讓研究者們警醒,在翻譯史研究中,史料考證是根基,應以詳實的史料還原譯本真貌,避免以訛傳訛。尤其在做文獻綜述時,不加任何考證、一味地引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對不斷走向深化的中國翻譯史研究來說是非常危險的??谆垅赋觯骸艾F(xiàn)有的翻譯史傾向于引用第二、三手資料,同時也頗愛引用名人評語,很少再加考證或思考?!盵23]12當然,不能完全否定在前人成果基礎上“接著說”的研究方式及其貢獻,但要區(qū)分清楚哪些是已經(jīng)進入公眾認可范圍的常識,哪些是待考證的史料,對于后者應當審慎考辨后加以利用,對于未經(jīng)考證或無從考證的二手文獻至少應注明出處。

        其次,有必要進一步挖掘近代英文期刊在中華典籍翻譯史研究中的重要價值。鄭錦懷指出,直接翻譯史料是能夠反映譯文或譯本最初真實情況的第一手翻譯史料或原始的翻譯史料,其可信度與準確性最高,而直接翻譯史料中的第一類就是原始的報刊譯文,“早期許多翻譯作品都是先刊登在各種報刊上,然后才可能被收入某種(譯)文集中,或者被編輯成冊,推出單行本”[24]4。但目前,從譯介的角度對近代英文期刊的挖掘還遠遠不夠,尤其是對其中的中華典籍翻譯關注不足。近代是中西交流空前頻繁的時代,印刷業(yè)在中國興起,報刊傳媒業(yè)從上海傳入中國,帶動了近代報刊業(yè)的發(fā)展。自1850年,上海第一份英文報紙《北華捷報》創(chuàng)辦以來,近代上海報刊不斷涌現(xiàn)。到19世紀60年代以后,幾乎每年上海都會有新的報刊誕生。[25]12上海早期的報刊多為外國人創(chuàng)辦,外文報刊以英文報刊居多,其中不乏大量與中國相關的內容,對中國文學的譯介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所以英文報刊是近代中華典籍對外譯介的重要途徑。

        最后,對《聊齋志異》英譯史的探索還反映出,目前的翻譯史研究對華人典籍譯者的關注嚴重不足。中華典籍翻譯歷來多關注外籍譯者的譯介活動,中國典籍域外傳播研究、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文化和中國形象研究等均屬此列。我們本能地關注作為鏡像的異域文化對中國本土文化的反射,但是還應該意識到,華人譯者在中國典籍外譯過程中也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中外譯者呈現(xiàn)的翻譯作品各具特色,從不同的角度促進了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在現(xiàn)階段的中國文學外譯事業(yè)中,華人譯者的努力是傳播中國文化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從歷史的角度出發(fā),結合第一手史料,梳理其翻譯活動,了解其翻譯思想,還原翻譯史真貌,是對華人典籍譯者最大的尊重。

        亚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99精品国产兔费观看久久| 又爽又猛又大又湿的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天堂网在线最新版www| h国产视频| 日本二区三区视频免费观看| 一区二区视频中文字幕| 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免费视频| 亚洲 欧美 唯美 国产 伦 综合| 国产伪娘人妖在线观看| 人妻少妇猛烈井进入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 久操视频新免费伊人| 国产精品麻豆成人av|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少妇| 最近中文字幕完整版免费|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AV免费换脸| 91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福利| 女厕厕露p撒尿八个少妇| 亚洲欧洲日韩另类自拍| 熟女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少妇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电影在线观看18| 久草91这里只有精品|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无限码|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亚av| 色狠狠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蜜桃| 婷婷久久亚洲中文字幕| 国内免费高清在线观看| 成人无码视频| 久久久亚洲女精品aa| 免费一级淫片日本高清| 国精无码欧精品亚洲一区| 亚洲无线码1区| 国产亚洲熟妇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欧美福利久久|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青草| 国产一区资源在线播放| 免费观看羞羞视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