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師范大學 李堯堂 常晴
作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主體、“雙減”政策最直接的實施者,中小學教師必須提高政治站位,做“雙減”政策的支持者、執(zhí)行者、宣傳者,積極轉變教學理念,提高責任擔當、教書育人、多元發(fā)展和協(xié)同育人的能力。
作為“雙減”過程的重要一環(huán),教師能否堅定政治立場、擔起時代重任將直接影響“雙減”政策的實效。一方面,“雙減”政策聚焦校外教培機構,力求通過教育與資本的脫鉤以達到規(guī)范校外培訓機構的目的,但在政策落地過程中,由于缺乏足夠的監(jiān)管力量,大量校外培訓機構從“明面”轉入“地下”,使治理難度進一步加大。教育的關鍵在教師,在教培機構和學校的競爭過程中,誰掌握了有經(jīng)驗、有能力的高素質教師誰就在競爭中占據(jù)優(yōu)勢。
隨“雙減”政策同時落地的課后延時服務在無形中增加了中小學教師的工作壓力,“5+2”模式和假期托管服務的出臺意味著教師工作時間的變相延長,同時由于課后服務配套的激勵機制和相應政策尚未落實,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中小學教師的積極性與教育熱情。在此情況下,為實現(xiàn)“雙減”政策真正落實落地,需要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完善配套保障機制,厘清教師義務邊界,保障教師的合法權益。中小學教師要心懷“國之大者”,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強化責任擔當、牢記育人使命,助推“雙減”工作順利落地生根。
中小學教師作為“雙減”政策最直接的實施者,新形勢、新任務對其專業(yè)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雙減”政策出臺之前,校外培訓機構在加重學生學業(yè)壓力的同時,也相應地起到了緩解教師教學壓力的作用,由于學生個體之間學習能力和認知方式的差異,即使是相同的教學方式也無法保證所有的學生學會、學好。校外培訓機構的“一對一”單獨輔導和課前預習模式不僅恰好契合這部分學生的需求,而且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中小學教師的課堂教學壓力。
“雙減”政策下校外培訓機構的退場改變了以往“課上不會,課后補習”的學習方式,強化了學校教學育人的主體地位,教師教學效能的高低將直接影響著學生未來,中小學教師必須實現(xiàn)從以往大部分學生學會到全部學生學會的跨越。與此同時,“雙減”政策對課后作業(yè)時間的嚴格規(guī)定,使延時補習和題海戰(zhàn)術失去了效能,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將知識教授給學生成為中小學教師新的考量。
廣大中小學教師必須意識到“減壓”不等于“零壓”,“雙減”不同于“快樂教育”和“寬松教育”,并不是教師毫無教學壓力、學生無學習壓力,其本質是減去不必要的、重復的、過重的學業(yè)負擔,因此教師必須走內涵發(fā)展的道路。
基于以上認識,中小學教師要在不斷提高自身專業(yè)水平的同時,開展多元的課堂教學方式,不斷提升教學質量與效率、優(yōu)化作業(yè)設計,在改變模板教學方式的同時,積極探索契合“雙減”政策的教學方法,實現(xiàn)以“質”補“量”。
“雙減”工作最終指向是要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因此,在“雙減”背景下,學校不僅要保證教學的質量與效果,還要更多地將目光聚焦于如何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五育”并舉確保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
如前文所言,由于學生存在個體差異,在課后延時服務階段并不是所有學生都有補習輔導的需求,如果學校不考慮實際情況而強制所有學生參加補習輔導,這反而沒有減輕學生的學業(yè)壓力,使其被迫接受重復性的學習活動,違背了“雙減”政策的初衷。學校要認識到“雙減”的本質是給予學生更多的發(fā)展空間,根據(jù)各學科特點設置不同類型的活動,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因此,中小學教師不僅要提升專業(yè)教學的能力,更要提高學生的動腦動手動心的能力。
中小學教師可以通過趣味科學實驗、情景互動等方式將枯燥無味的課程作業(yè)轉換為學生感興趣的方式,這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還可以提高其自主解決問題和尋找答案的能力。另一方面,“雙減”政策要求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學生興趣愛好,實現(xiàn)學生全面發(fā)展,這要求中小學教師改變傳統(tǒng)“專業(yè)教師只教專業(yè)、課堂教師只管課堂”的刻板印象,加強對自身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努力做到“一專多能”,滿足學生多元化的發(fā)展需求。?
學校應利用課后延時服務時間開展多種形式的文體活動,鼓勵教師與學生共同參加體驗,拉近彼此之間的情感距離,在實現(xiàn)正確引導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同時,緩解教師因延時服務產(chǎn)生的教學疲憊心理。
“雙減”在緩解家庭經(jīng)濟負擔和教育焦慮的同時,又帶給家長帶來新的困擾,“雙減”政策將課外培訓的時間歸還給學生和家庭,這固然可以減輕不同家庭因校外培訓支出懸殊所造成的教育不平等,但也使得家長所承擔的監(jiān)護和教育責任與日俱增。
一方面,在校外培訓離場和課程作業(yè)減少的雙重影響下,學生空余時間大幅度增加,但相較于富裕家庭而言,普通家庭和留守家庭沒有足夠的時間對孩子進行監(jiān)管,如何防止學生將空余時間投入到游戲、短視頻成為家長需要解決的難題。另一方面,家庭教育作為立德樹人的關鍵一環(huán),“雙減”雖然致力于減輕學生過重作業(yè)負擔,但在我國“成績決定論”的升學機制下,部分家長迫于升學壓力選擇親自下場補課,但由于缺乏正確的教育觀念和方式方法,在輔導過程中非打即罵和“咆哮式”教育的情況屢見不鮮,這不僅無法幫助學生提高成績,反而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使其產(chǎn)生厭學情緒。
作為打造中華民族“夢之隊”的筑夢人,中小學教師要清醒地認識到教書育人重在育人,要從家庭需求出發(fā),借助家校合作交流平臺,引導家長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念和家庭教育方式,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發(fā)展”原則,努力與家長達成共識,消解家長的焦慮心態(tài),努力完善家庭、學校相銜接的教育網(wǎng)絡,形成家校協(xié)同減負的合力,共同幫助學生成長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