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臧殿敏
(1.新泰市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婦產科門診,山東泰安 271200;2.新泰市人民醫(yī)院婦產科門診,山東泰安 271200)
壓力性尿失禁是更年期女性的常見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盆底肌力下降與尿道括約肌松弛, 當做咳嗽、噴嚏等動作時會使腹壓增高,導致尿液不自主從尿道口漏出,雖對患者無生命威脅,但易產生異味,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及社交[1]。 由于更年期女性對疾病的認知不足,且羞于到醫(yī)院就診,故多自行采用減少飲水、限制自身運動、提高排尿次數(shù)等方式來緩解尿失禁情況,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2]。臨床治療更年期女性尿失禁常采用盆底肌力訓練的方式,以提高盆底肌肌力和功能,緩解臨床癥狀,但治療周期較長,影響臨床效果,故應聯(lián)合其他有效干預方法以提升療效。生物反饋電刺激是指通過信號反饋及時傳遞盆底肌肉活動信息, 使患者有意識地進行盆底肌力鍛煉,同時盆底肌肉受到電流刺激產生被動活動,使尿道管壁壓力升高,抑制交感神經反射,可提升患者的自主控尿能力[3]。 陰道錐體訓練是指將陰道圓錐器置入患者的陰道內,讓患者收縮陰道夾持住椎體,并逐漸延長保留時間及增加質量, 以增強患者的陰道收縮力,促使盆底肌自由收縮,促進盆底肌神經系統(tǒng)與組織器官恢復,從而達到改善尿道括約肌、增強盆底收縮、控尿的目的[4]。 鑒于此,本研究選擇2020年5月—2022年2月兩院收治的90 例更年期壓力性尿失禁患者為對象,就生物反饋電刺激聯(lián)合陰道錐體訓練對患者盆底肌力及排尿情況的影響進行探討。 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兩院收治的90 例更年期壓力性尿失禁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女性壓力性尿失禁診斷和治療指南(2017)》[5]中更年期壓力性尿失禁的判斷標準;1 h 尿墊試驗顯示 2 g≤1 h 漏尿量<10 g。 排除標準:合并陰道感染、尿路感染者;伴有會陰部神經感覺障礙者;合并糖尿病者;合并精神疾病者等。本研究獲兩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n=45)和觀察組(n=45)。 對照組:年齡 43~62 歲,平均年齡(52.34±4.53)歲;病程0.6~5.0年,平均病程(3.58±0.53)年;產次 1~4 次,平均產次(2.56±0.64)次;體質量指數(shù) 21~25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shù)(23.27±0.56)kg/m2;絕經前 21 例,絕經過渡期 13 例,絕經后 11 例。 觀察組:年齡 42~63 歲,平均年齡(53.04±4.61)歲;病程 0.7~5.2年,平均病程(3.63±0.55)年;產次 1~4 次,平均產次(2.60±0.67)次; 體質量指數(shù) 22~26 kg/m2, 平均體質量指數(shù)(23.34±0.58)kg/m2;絕經前 20 例,絕經過渡期 15 例,絕經后10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對比性。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盆底肌力訓練?;颊呦葘螂着趴眨潘筛共考把巢考∪?,以站立位進行盆底肌肉自主性收縮訓練,即雙腳并攏,腳跟并靠,將前腳掌著地向上提踵,同時收縮臀大肌并吸氣,感受到盆底肌后快速用力縮緊肛門、尿道、會陰部,動作持續(xù)5~10 s,間歇休息 5 s,15~25 min/次,3 次/d。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生物反饋電刺激聯(lián)合陰道錐體訓練。(1)生物反饋電刺激:選擇生物刺激反饋儀(南京麥瀾德醫(y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蘇械注準 20192090672,型號:MLD B8Plus),將電極片放入患者陰道內及骶尾兩側,反饋Ⅰ類、Ⅱ類肌纖維的肌力與疲勞度信號,護理人員再根據(jù)信號指導患者進行盆底肌訓練,包括訓練時間與訓練強度。 具體內容如下:①將生物刺激反饋儀頻率設置為50 Hz,脈寬設置為250 μs,達到喚醒本體感覺的目的。 ②將生物刺激反饋儀頻率調整為5~30 Hz, 脈寬調整為300~750 μs,通過脈沖給予Ⅰ類肌纖維電流刺激與生物反饋;將生物刺激反饋儀頻率調整為20~80 Hz, 脈寬調整為20~350 μs,通過脈沖給予Ⅱ類肌纖維電流刺激與生物反饋。③選取咳嗽、腹壓、會陰部協(xié)調收縮、尿急、Ⅰ類與Ⅱ類肌纖維生物反饋等不同場景下訓練盆底肌,30 min/次,2 次/周。 (2)陰道椎體訓練:于患者陰道內放置陰道錐體, 患者保持收縮陰道動作夾住錐體,持續(xù)時間 20 min/次,2 次/周,當患者能夠保留錐體10 min 以上, 且伴隨咳嗽、 步行等動作仍不脫出后,可逐步增加錐體重量。
兩組均持續(xù)干預6個月。
(1)盆底肌力:干預前后,采用生物刺激反饋儀測量患者的Ⅰ類肌纖維肌電值、Ⅱ類肌纖維肌電值。
(2)排尿情況:干預前后,記錄患者每日排尿次數(shù)、每日漏尿次數(shù)、最大排尿量及1 h 尿墊試驗漏尿量。 1 h 尿墊試驗:試驗前患者不控制飲水,試驗前1 h及試驗中患者不再進行排尿;試驗開始前患者穿戴衛(wèi)生巾,將其用作稱重尿墊;試驗開始15 min 內患者飲用500 mL 白開水,進行臥床休息;試驗開始15~45 min內患者進行行走、上下樓梯等動作;試驗最后15 min內患者進行坐立10 次、用力咳嗽10 次、跑步1 min、撿拾地面物品5 次等動作; 試驗結束后精確稱重尿墊,1 h 尿墊試驗漏尿量=試驗后尿墊重量-試驗前尿墊重量。
(3)尿失禁情況:干預前后,采用國際尿失禁咨詢委員會尿失禁問卷簡表(ICIQ-SF)進行評估,包含漏尿量(0~6 分)、漏尿頻率(0~5 分)、疾病對生活的影響(0~10 分)3個量表,共 21 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尿失禁程度越嚴重。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χ2檢驗。 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干預前盆底肌力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Ⅰ類肌纖維肌電值、Ⅱ類肌纖維肌電值均高于對照組, 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盆底肌力比較[(),μV]
表1 兩組干預前后盆底肌力比較[(),μV]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aP<0.05
組別 Ⅰ類肌纖維肌電值干預前 干預后Ⅱ類肌纖維肌電值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n=45)觀察組(n=45)t 值P 值16.35±2.58 16.54±2.51 0.354 0.724 23.24±4.15a 32.56±6.27a 8.315 0.000 25.56±3.35 26.21±3.17 0.945 0.347 29.44±4.84a 36.72±6.29a 6.153 0.000
兩組干預前排尿情況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每日排尿次數(shù)、每日漏尿次數(shù)、1 h 尿墊試驗漏尿量均少于對照組,最大排尿量多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排尿情況比較()
表2 兩組干預前后排尿情況比較()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aP<0.05
組別 每日排尿次數(shù)(次)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n=45)觀察組(n=45)t 值P 值10.31±1.25 10.35±0.27 0.210 0.834 8.28±0.93a 6.65±0.79a 8.961 0.000每日漏尿次數(shù)(次)干預前 干預后最大排尿量(mL)干預前 干預后6.21±1.09 6.26±1.12 0.215 0.831 3.53±0.68a 2.14±0.42a 11.666 0.000 152.93±21.24 151.05±19.28 0.440 0.661 210.18±25.64a 256.34±26.85a 8.341 0.000 1 h 尿墊試驗漏尿量(g)干預前 干預后6.18±2.14 6.15±2.13 0.067 0.947 4.63±1.51a 2.82±1.25a 6.194 0.000
兩組干預前ICIQ-SF 各量表評分及總分比較,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ICIQSF 中漏尿量、漏尿頻率、疾病對生活的影響評分及總分均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 ICIQ-SF 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干預前后 ICIQ-SF 評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aP<0.05
組別 漏尿量干預前 干預后漏尿頻率干預前 干預后疾病對生活的影響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n=45)觀察組(n=45)t 值P 值3.56±1.14 3.60±1.12 0.168 0.867 3.04±0.87a 2.32±0.59a 4.595 0.000 3.13±0.68 3.15±0.70 0.138 0.891 2.43±0.50a 1.96±0.41a 5.914 0.000 7.31±1.29 7.23±1.27 0.297 0.768 5.12±0.86a 3.66±0.62a 9.238 0.000總分干預前 干預后14.00±3.11 13.98±3.09 0.031 0.976 10.59±2.23a 7.94±1.62a 6.449 0.000
壓力性尿失禁是備受更年期女性關注的問題,其發(fā)生與患者的盆底肌收縮和舒張功能有密切聯(lián)系[6]。臨床針對壓力性尿失禁有手術治療、藥物治療、物理治療等多種方法,但手術造成的創(chuàng)傷較大,且更年期女性耐受性較差,長期使用藥物治療具有較多的不良反應,影響患者的腎功能。 常規(guī)盆底肌力訓練屬于保守型的康復療法,主要是指導患者完成肛門、尿道、會陰部收縮及舒張等一系列動作,能夠有效刺激盆底肌肉,提升盆底肌力,具有較高的靈活性,但大部分更年期女性無法掌握正確的訓練方法,缺乏長期堅持的動力,導致康復效果欠佳,故需聯(lián)合其他方法以幫助患者鍛煉盆底肌力,改善臨床癥狀,提高遠期預后[7]。
本研究采用生物反饋電刺激聯(lián)合陰道錐體訓練,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Ⅰ類肌纖維肌電值、Ⅱ類肌纖維肌電值均高于對照組,每日排尿次數(shù)、每日漏尿次數(shù)、1 h 尿墊試驗漏尿量均少于對照組, 最大排尿量多于對照組,ICIQ-SF 中漏尿量、漏尿頻率、疾病對生活的影響評分及總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生物反饋電刺激聯(lián)合陰道錐體訓練能夠提高更年期尿失禁患者的盆底肌肌力和功能, 改善排尿情況,減輕臨床癥狀。 分析其原因為,生物反饋電刺激能夠促進盆底肌肉收縮,增強盆底肌肉彈性,激活神經興奮性,促進盆底肌肉神經系統(tǒng)恢復,增強盆底肌力[8]。 電流對會陰部肌肉產生刺激,使尿道周圍肌肉被動活動,增強尿道括約肌的自主收縮能力, 緩解尿失禁癥狀。同時, 不同頻率的電流對神經的刺激可增強患者的神經沖動,提高膀胱收縮能力及儲尿能力,改善患者的排尿情況?;颊呃秒姶碳ぜ皶r反饋盆底肌肉活動信號的特性,根據(jù)信號提示自主進行功能鍛煉,并持之以恒地完成鍛煉,有效克服了傳統(tǒng)訓練中患者規(guī)范性差、依從性低等缺陷,有利于提高康復訓練效果[9-10]。陰道錐體訓練是利用錐體重量使患者進行陰道肌肉收縮訓練,可增加患者陰道肌肉的收縮力與張力,從而更好地為膀胱提供結構性力量支撐,減少尿失禁情況。生物反饋電刺激聯(lián)合陰道錐體訓練能夠增強盆底肌肉神經興奮性,促進盆底肌力恢復,改善尿失禁癥狀。
綜上所述,生物反饋電刺激聯(lián)合陰道錐體訓練能提高更年期壓力性尿失禁患者的盆底肌力,改善排尿情況及尿失禁癥狀,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