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遠
“高考評價體系將‘引導教學’納入核心功能……實現(xiàn)‘以考促教、以考促學’的目的?!保?]而現(xiàn)代文閱讀是高考語文必考的“規(guī)定動作”。教育部考試中心對新高考的現(xiàn)代文閱讀Ⅰ曾專門予以定性為“信息類閱讀”:“語文科創(chuàng)新考查理念,聚焦信息時代學生應具備的信息和媒介素養(yǎng),改進閱讀能力考查設計,將原來的論述類、文學類、實用類閱讀調整為信息類閱讀和文學類閱讀,擺脫固化的文體類型限制,增強閱讀對象的豐富性與包容度;同時,提高主觀性試題比例,增加思考和作答的開放性與層次性?!保?]從中,至少可以捕捉到命題的四個走向:
第一,兩類閱讀架構:一類信息類閱讀(目前有兩種:論述性和實用性);一類文學類閱讀。
第二,閱讀場域擴展:未來,在同一主題下轄下,不同題材、文體的語料將被有機組合,甚至圖文互補等,構成非連續(xù)性“信息類閱讀”文本樣式,強調“信息”。2021年新高考Ⅰ卷現(xiàn)代文閱讀Ⅰ只是其中樣式之一:“論述”性“信息類閱讀”(本文關注的重點)。
第三,考查難度加大:主觀性試題比例提高,加之文本類型增多及其組合增加,必然大大拓展命題的空間性、靈活性、延展性、綜合性、交叉性、多樣性等,從而,不僅減少選擇性的“運氣”成分,還增加了檢測的多維度和區(qū)分度,從而增強評價的有效性和真實性。
第四,思維要求提升:信息類試題增加了思考和作答的開放性與層次性,所以回答問題時,更需要考生在符合“核心價值觀”前提下的個人認知、自我體驗,即彰顯考生的個性表達。同時,還量化答題者思維過程的嚴密性和思維痕跡的有序性。
對此,為了高效備考,文章現(xiàn)以《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中的經典語段、2021年全國乙卷論述類文本閱讀和新高考Ⅰ卷現(xiàn)代文閱讀Ⅰ為例,提出“論述”性信息類閱讀的“層級備考策略”:第一層,教,為了不教:教出“這一段”的必備知識;第二層,梳理與探究:學得“這一類”的關鍵能力;第三層,課標與評價:引領“這一群”的學科素養(yǎng)。具體闡釋如下:
縱覽普通高中語文教科書中的“課文”,可稱之為“論述”性信息類閱讀文本“定篇”[3]的應該是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一單元的課文(政論文是論述類文之一)?,F(xiàn)截取《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一文中的兩個語段進行分析,來說明該類閱讀第一層備考的教學:
語段一:政治、法、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等的發(fā)展是以經濟發(fā)展為基礎的。但是,它們又都……。∣這并不是說,……,而是說,……。例如,國家就是……。∣所以,……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紅線。
語段呈現(xiàn)出該類閱讀三個明顯的學理共性:其一,論證性。①行 文架構:分三層(以“∣ ”示之),即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典型結構,動態(tài)呈現(xiàn)就是運用論據(jù)證明論點的過程;②論證方法:舉例(“例如……”)、對比(“不是說……”,“而是說……”);比喻;③論述結合:語段中劃直線的語句是觀點,也是論點,是“論”非“述”,而劃曲線的語句是對論點進行解釋說明,是論點的語意擴展句,是“述”非“論”;其二,說理性。說明的道理是,“政治……但是,它們……”,其中蘊含著強烈的思辨性和批判性等文體特征;其三,邏輯性。從提出論點,接著運用道理論證(曲線的句子)和事例論證(點劃線句子),最終得出結論(“所以”),構成了一個嚴謹?shù)拈]環(huán)邏輯(結論在某種意義上也是論點)。
語段二:如果像您所說的,……,那么,……狀況和需要。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整個流體靜力學……意大利治理山區(qū)河流的需要而產生的。關于電,……的東西??上г诘聡?,……。
語段雖然也有該類閱讀的共性呈現(xiàn),但更多彰顯了其學理個性。
首先表現(xiàn)在語言建構上。語段雙劃線句中,“很大程度”和“更大得多的程度”,不單體現(xiàn)語言的嚴密性,而且因為這兩個語氣輕重不同的短語促使語意形成鮮明對比,并側重明顯;作者隨后又用一個對比句式(單劃線句)明確表達出觀點:“技術”決定“科學”。接著,恩格斯為了更具有說服力,舉了兩個事例(曲線句和點劃線句)。教學到此,老師需“點撥”,即提出一個問題:語段之中兩個事例里什么是“技術”,什么是“科學”呢?學生要回答這兩個問題,必須借助于語段中單劃線句里“技術”“需要”“科學”等這些已經建構的語言點來讀懂句意,同時,借助比較的方法去發(fā)現(xiàn)兩個句子中指向“技術”和“科學”的具體內容,以及因為句式的原因導致在句子順序中二者的位置不一致。如下:
整個流體靜力學(科學)……意大利治理山區(qū)河流(技術)……。
……它在技術上的實用價值(技術)以后,……理性的東西(科學)。
其次,語言運用。該語段摘編自恩格斯給瓦爾特·博爾吉烏斯的回信,即交際語言的情境。從語用學的角度,至少有兩點思考:第一點,語段中的“您”,翻譯得有點令人困惑。因為對方只是一名大學生(由課文“學習提示”得知),而恩格斯即使不考慮年齡,那時也已經地位尊崇、聲名顯赫,用“您”稱呼對方,難道是為了凸顯恩格斯的人格修養(yǎng),還是德語的習慣,甚至于社會文化使然?不得而知,原以為把這個困惑在教學上拋給學生,會引起學生的強烈興趣,不料想,兩個班學生居然幾乎雷同地出現(xiàn)“茫然”的眼神……。第二點,雙劃線句顯然是針對來信而言,并且用假設句式來舒緩語氣,以顯示對對方的尊重,即使從“可惜”一詞也可看出整個語段是平等的對話,語氣平穩(wěn)、和藹,顯示出恩格斯個人修養(yǎng)和偉人魅力,但是單劃線句語氣突然轉生硬,并且從語言邏輯意脈上,與前一句話語意有點斷裂,如果添加短語“事實上”,不僅延續(xù)了前文的舒緩語氣,而且還說出一個事實,或者一個公論,而更具論證性,也更符合漢語語言的“組合規(guī)則”。
以上教學意在激活學生“論述”性信息類閱讀的必備知識,期待學生能遷移之,意在為了不教。
“教材的性質同于樣品,熟悉了樣品,也就可以理解同類的貨色?!保?]同理,同為“論述”性信息類閱讀,自然可以用遷移能力去“梳理與探究”,諸如2021年全國乙卷的論述類文本閱讀(文本與試題略)“這一類”的規(guī)律。步驟如下:
該年試題的第2題直接考查該類文本的論證性。借助A選項中“計數(shù)”與“理解”等關鍵詞語篩選文本中的信息而定位于文本第二自然段作為有效答題區(qū)域:
計算機是為科學計算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擅長的是“計數(shù)”,而非“理解”。∣要處理自然語言文本,……這一過程被稱為“數(shù)據(jù)化”。數(shù)據(jù)化之后……。∣不過,……,但它并不能理解文本的內容。
以上語段,論證清晰:雙劃線句是論點,單劃線句和曲線句分別從“計數(shù)”和“理解”角度論證論點。從中可以看出,區(qū)分“計數(shù)”與“理解”是為了論證文本中雙劃線句。故只能選A。
該年試題的第1、3題重在考查篩選信息能力。第1題,閱讀文本,會發(fā)現(xiàn)第三段大意是闡釋“大規(guī)模的文本集合上的遠讀”的兩種類型以及明確指出“人的閱讀不可替代”;第四段大意是遠讀也適合單篇文本(由本段最后一句話可以看出來)。即遠讀的閱讀對象既可以是“大規(guī)模的文本集合”,也可以是“單篇文本”。故選C。第3題,A選項中“在數(shù)字人文中實現(xiàn)了從具體的學者個人向計算機的轉變”與原文“人的閱讀不可替代”語意不一致;作答B(yǎng)選項時,需要理解“文本集合的共同形式特征”與原文“文本集合整體統(tǒng)計特征”語意的一致性。同時要看到選項中只涉及遠讀的一種類型,而原文中遠讀有兩種類型;至于C選項,通過篩選文本信息沒有發(fā)現(xiàn)“將歷史上未被注意和閱讀的文本都進行數(shù)據(jù)化并做研究”這個信息。故只能選D。
“學得‘這一類’的規(guī)律”,僅梳理能力還不夠,還需有深度探究的能力,可以從兩個維度進行探究:
(1)探究測量目標與試題考查的吻合度
第1題,通過篩選文本信息,定位于文本第三、四段內容,看似文本視域跨度很大,實際上,再通過篩選文本信息,可以直接定位于兩句話,“大規(guī)模的文本集合上的遠讀”和“上述時文本集合所做的討論在單篇文本層面也是成立的”即可選出答案。第2題,閱讀時,篩選文本信息一旦定位到文本第二自然段作為有效答題區(qū)域,接著通過篩選文本信息即可發(fā)現(xiàn),文本中沒有“某些待定類型的?本”的信息,立即選擇A?;蛟S這是投機取巧——原本想考查論述類文本閱讀的論證性,結果考生只需通過篩選信息便可得出答案;第3題,前文已有闡述。一句話,三道試題都只通過篩選文本信息的能力就能選出答案。
結論:測量目標與試題考查的吻合度不高,過多地考查了篩選文本信息的能力,前幾年考查的結合文本內容進行推斷的能力幾乎沒有涉及。何況“論述”性“信息類”需要的能力豈可滯于“篩選”與“推斷”?尤其,單純考查文本信息和篩選、推斷能力的閱讀也不是真正的語文閱讀,其他類型閱讀或學科也可。
(2)探究文化的傳承與理解哪個重要
比較2018、2019、2020、2021年全國乙卷(有時稱為“課標卷”或全國Ⅰ卷)的論述類文本閱讀發(fā)現(xiàn),這四年涉及的文化傳承與理解分別是:2018年,“傳承中華文化”和“理解多樣文化”;2019年,“關注、參與當代文化”;2020年,“傳承中華文化”;2021年,“理解多樣文化”。透過以上現(xiàn)象看本質,為了更清晰地探究考查深層次的意蘊,特列表示之:
?
通過上表,可以看出,命題本質所在——在“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的指引下,學生學會傳承優(yōu)秀文化的方法,如諸子之學該怎么傳承?“照著講”和“接著講”;“數(shù)字人文”該怎么傳承文化?“細讀”與“遠讀”——這才是“這一類”的真正考查規(guī)律,才是學得“這一類”的關鍵能力。
結論:傳承文化比理解文化更重要!
2021年新高考Ⅰ卷的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有兩則語料。材料一、二分別節(jié)選了朱光潛《詩論》和錢鐘書《讀〈拉奧孔〉》的部分語段(文本和試題略),并且把這二者組成一個非連續(xù)性文本而形成“這一群”。在課程標準和高考評價體系具體要求和直接引領下,或共同作用下,“這一群”非常清晰地體現(xiàn)出語文學科的學科素養(yǎng)。具體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
(1)語料守正:兩則材料融德育、美育等一體,人文凸顯,都是經典作品中的經典語段。重視經典閱讀已經達成社會共識——閱讀經典,或許并不必然導向學生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學生內在的豐沛(劉志遠語)。
(2)學科交叉:兩則材料都涉及了文學、詩歌、繪畫、美學等多種學科知識,加大了學科間綜合性、融合性、交叉性的考查力度。
(3)文體明確:兩則材料都是學術性濃厚的典型的“論述”性信息類文本。其體式慣例等都有跡可循。其中邏輯、辯證和創(chuàng)造等三種高階思維于文本中時隱時現(xiàn)。
(4)難度增加:“論述”性信息類因具有濃厚的學術性和強大的邏輯性而給根本不具備學術能力,又沒有專門學過邏輯學的高中生已經造成了閱讀障礙,更何況又以一個遠比單篇“論述”性信息類文本復雜的非連續(xù)性文本出現(xiàn)呢?
以上4點,為一線閱讀教學對于該類閱讀從文本和方法上指明了方向。同時,實際備考中,要少刷題,多研讀:把近五年全國乙卷的論述類文本匯編,和近二年現(xiàn)代文閱讀Ⅰ的文本一起當作“范本”進行“精讀”,不斷浸潤,深度悟透語言、思維、審美和文化。在此基礎之上,師生還應該擴大閱讀面,甚至于整本書的閱讀,可以選擇一部學術著作進行閱讀,重在建構閱讀的經驗、方法和學科素養(yǎng)。
5道試題,從試題命制的取向性看,吻合于課標的要求,“‘閱讀與鑒賞’側重考查整體感知、信息提取、理解闡釋、推斷探究、賞析評價等內容”,同時,也折射出語文學科素養(yǎng)的“二級指標”。當然,各有偏重。以“課程標準?評價體系”形式分述之:
第1題,信息提取→信息獲取。通過篩選文本局部內容的信息不難發(fā)現(xiàn),A、B、C、D四個選項分別定位于材料一第1、4、4和5、6自然段。考生在做題時,只需借助提取的信息來鑒別選項是否是對文本信息的等值轉述。A選項不是等值轉述,選A。
第2題,推斷探究→研究探索。該題A、B、D三個選項結構比較清晰,“轉述文本中信息(等值轉述)+命題人根據(jù)文本內容給的一個判斷、推斷(設錯點的位置)?!钡Y選信息能力,關注考查考生對文章內容的深度理解與積極思考作者觀點的能力。至于本題,從考后反饋信息與學生成績來看,區(qū)分度極低,沒有達到要求考生深度理解和積極思考的考查目的。因為A、B兩個選項說法過于“絕對”;D選項說法犯了常識性錯誤。因為“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在詩學界幾乎是定論;在中學層面已經是定論。而C選項中三首詩歌都源于中學低年級課本,高三的學生讀之無需過多理解。
第3題,理解闡釋→理解掌握?;卮鹪擃}需理解四個方面:其一,理解語料中萊辛“詩畫異質”的觀點是什么(這一點是解題關鍵);其二,理解論點與論據(jù)之間的邏輯關系;其三,理解A、B選項的語意和內涵,尤其前者。A選項的語意:具有空靈的詩才是絕妙好詩,如果這首詩可以被畫下來,就不是好詩,就“俗”了(眼中金屑:可以賣錢之意)。內涵:即語意的指向,空靈是好詩的標準。該選項說的是好詩的標準,沒有涉及“異質”;B選項中“同趣”表明非“異質”;其四,A、B、C三選項是道理論證,D選項是事例論證。其中,C選項講的是詩和畫的共同作用;D選項前一部分體現(xiàn)“畫質”,后一部分體現(xiàn)“詩質”,二者顯然不同“質”。故選D。
值得點贊的是,A、B、C、D四個選項排列順序由難到易——在高考如此令人記憶深刻的“情境”中,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青年學子不懼困難、勇于攻關的精神,促使考生感悟“萬事開頭難”的生活哲理,這才是高考作為選拔性考試應有的模樣!
第4題,整體感知→人文思維。試題要求分析材料的論證思路,其實就是要求分析文章整體的思維結構。作答時首先應該采用“各個擊破”的策略,即先歸納出每段的大意或主要內容,與之同步,弄清段落之間的內在邏輯,進而厘清文章結構層次,然后“合并同類項”進行概括,最后總結出答案。如材料一,第一自然段,提出萊辛“詩畫異質”的觀點,接著三個自然段解釋這個觀點產生的緣由,又三個自然段對以上觀點進行推斷或得出結論,最后一自然段,表達了作者的觀點。即可得出答案:
[參考答案]①材料一圍繞萊辛《拉奧孔》提出的“詩畫異質”觀,從緣由、推論到結論,縱向展開,引述其觀點,并結合作者個人的理解,以舉例、引證的方法加以闡釋;②材料二點出萊辛“詩畫異質”的核心觀點后,以札記形式列舉中國古人關于詩畫關系的相關討論,與萊辛觀點形成照應。
第5題,賞析評價→語言表達。該題意在考查考生利用從文本學到的理論或結論來判斷或解釋文本外的說法或現(xiàn)象等的遷移能力。這種考法其實并不新鮮。類似考法在全國乙卷(即課標卷Ⅰ)中早已出現(xiàn)過。
2014年課標卷Ⅰ
1.下列各項中,其性質不屬于原文所論悲劇的一項是( )
A.在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中,……。
B.老舍筆下的祥子,……。
C.在電影《狼牙山五壯士》中,……。
D.在甲午海戰(zhàn)中,清軍致遠艦……。
2019年課標卷Ⅰ
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C.老舍曾說:“……”這與文中情感共同體的理念是相通的。
回答第5題,不僅要判斷,而且還要運用語言進行賞析。顧愷之說畫“手揮五弦易,目送歸鴻難”,涉及用畫表現(xiàn)詩中動作。由此,可以之為突破口,結合萊辛的觀點而得出答案:
[參考答案]①根據(jù)萊辛的觀點,繪畫宜于描寫靜物而詩歌宜于敘述動作,“手揮五弦”和“目送歸鴻”這兩句詩都含有動作;②而作為空間藝術的繪畫只能表現(xiàn)最小限度的時間;③與“手揮五弦”相比,“目送歸鴻”包含更長的時間先后承續(xù)的過程,所以更難以被轉化為繪畫。
相較而言,“這一類”考查的,較為“單純”;“這一群”考查的,不僅不“單純”,還具有層次性、階梯性,體現(xiàn)了高考的“選拔性”。
綜合思之,三層備考,只是根據(jù)高三備考進度,人為分層而使之各有側重于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yǎng)。其實,三層彼此并不是孤立、肢解的,而是相輔相成、融合互補的一個整體。但無論如何,都離不開閱讀,都離不開深度閱讀,都離不開深度閱讀的方法。
高效備考,當從閱讀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