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必俊
寒假里,筆者認真閱讀了楊敏毅寫的《怎樣讀懂學生——心理特級教師的建議》(以下簡稱《怎樣讀懂學生》)一書,本書共分“學業(yè)困惑”“成長煩惱”“親子關系”“心理障礙”四輯。閱讀本書,帶給我很多的思考。如一盞明燈,給處在困頓中的教育人以豁然開朗;如一股清流,給茫然忙碌的心靈以蕩滌;如一束火焰,給予教育人無數(shù)的溝通策略。
的確,作為一名教師,教育教學過程中或多或少會遇到一些“不合自己心意”的學生。此中,我們可能會以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明確為師者的職責與目標,但往往把握不到癥結之所在,方式方法不得要領,結果自然事與愿違;可能會以消極的心態(tài)應對,認為這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漠然處之,聽之任之,任其自由發(fā)展,導致出現(xiàn)自己不想看到的結果;甚至以惡劣武斷的態(tài)度處理,面對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根據(jù)自己的主觀進行臆斷,給出“某某學生肯定有多動癥”“某某學生智力有問題”等想當然的“非職業(yè)判斷”,從而不斷加以指責與約束,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進行“教育”,不僅自己心力交瘁,也使得教育愈加“變本加厲”。深入閱讀《怎樣讀懂學生》,我們的認知、態(tài)度、策略會因此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變。是的,教育是專業(yè)的人有專業(yè)的理解,專業(yè)的人有專業(yè)的態(tài)度,專業(yè)的人有專業(yè)的方法,專業(yè)的人自然有專業(yè)的結果。面對“狀況”頻出的學生,我們應該怎樣做呢?
一、悅納于“心”,次而刨根問底
現(xiàn)在的學生聰明、敏感,注重感情,對周圍事物的變化有著極其細膩的洞察力,加上敏感的個性特質,情緒容易產生波動,在學校生活時更易表現(xiàn)出“另類”的特質,行為偏頗,舉止怪異。作為教師,當以正確的心態(tài)看待學生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學生可能因學業(yè)遇到困惑,壓力使其焦慮;可能因成長遇到煩惱,茫然不知所措;可能因親子關系不和,內心得到不理解;可能因心理產生障礙,恐懼得不到調適。當然,產生的行為各種各樣,背后的原因自然千差萬別。面對這樣的學生,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究因”,了解問題產生的背后“推手”,找到原因進行干預。如果我們將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一味地歸根于“身體有病”“智力障礙”,那就有失于教育者之職。
筆者班有個叫小珊(化名)的學生,她天資聰穎,閱讀面廣,寫字規(guī)范,寫作能力強,按理來說這是一個人見人愛的好學生。然而,她個性倔強,我行我素,課堂上本應該聽講卻在看課外書,作業(yè)也任由自己的性子,可寫可不寫,認真的時候一絲不茍,不認真的時候敷衍了事,學習成績也是忽上忽下。說起小珊,好幾位科任教師都是愛恨兼而有之,讓人頭痛。為了切實轉變學生的學習行為習慣,筆者第一時間向班主任了解情況,原來,小珊的家庭比較特殊,母親在家比較強勢,“啥事都說了算”的行為直接影響到孩子,在學校表現(xiàn)出任性就不足為奇了。原因找到了,教育的方法自然也就有了。在平時教學中,筆者會展示她的習作,表揚她的書寫,她的成就感有了,教師的要求也就順理成章地落到了實處。這不,過年第一個收到的拜年短信就是她的。設想一下,如果沒有“心”的觸動,自然就沒有“心”的相融,就沒有心靈花兒的自由綻放。
二、深入談“心”,引發(fā)情感共鳴
面對問題學生,很多時候,我們也是在很努力地去做思想工作,然而一開口交流,路就好像被堵死了,話題也沒有辦法深入下去?!皝碓L者不拒,離開者不追?!毙睦磔o導這個原則給人多大的自由和空間啊。是的,溝通維系的重要一點,就是給人心靈的自由與撫慰,讓來訪者在無壓力的狀態(tài)下接受熏陶。
在本書案例“老師,讀書有什么用”中,當小俊(化名)問:“是不是媽媽又告狀了?”教師沒有回避問題,沒有遮遮掩掩,而是這樣接著話頭:“你媽媽看到你日漸消瘦,非常擔心。”試想,這樣一句帶有人性關懷的話語,是不是堅冰都要融化,何況人的心靈呢?再如,案例“自殺未遂者的告白”中,面對有自殺經歷的學生,教師這樣進行鼓勵:“許多人都覺得無路可走才選擇自殺的,所以,他們的眼前一片黑暗,無力而絕望。但不知為什么,你給我的第一印象是,你是一個內心充滿力量的人,有一種被壓抑的力量。其實,積極進取是力量的象征,憤怒仇恨抗爭也是力量的表現(xiàn)……”如此有力量的鼓勵,誰的心靈不會為之一震?這樣的肯定帶來了力量,鋪平了溝通的障礙。
反觀自己,在發(fā)現(xiàn)學生問題并進行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基本上是先入為主,把自己所謂的觀察發(fā)現(xiàn)、感受感覺、主觀判斷一股腦兒地砸向學生,學生又有多少時間去陳述自己的遭遇和困頓呢?久而久之,學生也不愿和你說,也不屑對你說,心里那堵墻就越來越厚實,教育便無從談起。作為教師,如何打開學生的心門,需要有人文關懷和溝通智慧?!百N心、暖心”是最基本的原則。
三、懂得貼“心”,借助專業(yè)助力
心理干預是非常專業(yè)的工作。面對不同問題的學生,采取的干預手段自然不同。在《怎樣讀懂學生》一書中,作者談到了許多專業(yè)的概念、專業(yè)的干預方法和科學的處理策略。如,“瓷娃娃”指的是大多因家人寵溺而形成的智商不低但情商不高、學習水平不差但生活能力不強的孩子;“師源性傷害”指的是教師的話傷害了學生;活動案例“撕思我的人生”,將有刻度的紙條逐漸撕去,讓學生在撕的過程中感受到時間的短暫與緊迫,以及奮斗的重要性;“愛情鐵三角”理論,包括“激情、親密、承諾”,用這樣的標準去教育學生,是否具備了承受早戀之重的條件;“系統(tǒng)脫敏法”,為有暈血癥的學生設定階梯性恐懼值,循序漸進地接觸并接受“帶血情景”,幫助學生走出心理陰影……
諸如此類的專業(yè)術語在文章中還有很多。作為一個教育人,如何在了解學生基本狀況的基礎上開展有效干預,這是決定教育成敗的關鍵所在。學科教師雖然不是專業(yè)的心理教師,但全員育人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學科教師也要認真學習運用心理學、教育學和腦科學等方面的專業(yè)知識,這樣才能實現(xiàn)教育效果最大化。
教育是心靈的耕耘工作,只有用心播種、耕作和管理,才能催開出最美的花朵。要讀懂學生,教師不僅需要掌握心理學知識,而且需要具備正確的學生觀;要讀懂學生,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品質與行為、成長環(huán)境和家庭教養(yǎng)方式;要讀懂學生,教師要知道繁雜的問題表象下有不同的類別,方法和手段也略有不同。
學習、領會、實踐、反思、調適……教育,永遠在路上。
責任編輯? 溫鐵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