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婧睿
高校承擔著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培養(yǎng)人才的重任,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培養(yǎng)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人才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將“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體系轉變,是高校將思政課程向具有思政教育功能的各個課程教學轉變,是落實和實現將高校思政貫穿到教學全過程和各環(huán)節(jié)的路徑,對于我國進一步深化高校體制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開展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體系構建路徑研究之前,有必要對本研究中包含的各核心概念進行辨析,從而為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打下堅實理論基礎。
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是圍繞思想政治教育而開展的課堂教學活動,一般包括“思想道德修養(yǎng)”“近代史綱要”“法律基礎教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等具體的課程。這些課程是以對大學生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為目的,通常是以集中授課的形式作為高校必修課程而出現。相對于“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強調的是將思政教育落實到整個大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形成各類課程教學、各種教學活動及教學環(huán)節(jié)與思政課程協(xié)調互動的態(tài)勢。這一概念于2014年由《上海教育綜合改革方案》及《上海高校課程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體系建設專項計劃》提出,從而成為近年來學界熱門的研究課題。就二者關系而言,二者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一方面二者都是學生思政教育功能的主要承擔者和落實者,區(qū)別在于前者是具體的一門課程,而后者則主張建立系統(tǒng)的課程體系,即將各課程系統(tǒng)納入思政的課程體系。就二者的功能而言,前者是落實思政教育的具體形式,后者則是通過系統(tǒng)性、協(xié)同性的方式發(fā)揮作用。本文以上述理論為基礎,進一步研究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體系構建的路徑。
部分專業(yè)課教師錯誤地認為思政教育僅是思政教師及輔導員的分內工作,而非其本職工作,將自身定位為專業(yè)知識的講授者;還有部分教師則忽視思想育人的作用,認為學生只有學好專業(yè)課,才能更好地在社會上立足。因此,高校必須引導專業(yè)課教師改變這種錯誤觀念,為課程思政體系構建統(tǒng)一思想認識。
課程思政體系建設必須貫穿于各個教學科目中,這就需要專業(yè)課教師必須具有一定的思政教學素質。但就學界的研究來看,這種素質在高校的專業(yè)課教師群體中普遍缺乏。專業(yè)課教師雖然擁有體系的專業(yè)知識,但是在“課程思政”的大背景下,必須加強其自身的思政素質,擔負起所教授課程的育人功能,并參與到整個課程思政體系的構建中,使其知識教授與育人教育形成同頻共振效應。
從學界對上海高校的實踐研究可以看出,部分高校為了迎合課改要求,僅僅要求專業(yè)課教師在課程中生硬套用思政教育的條目內容,而對于學生而言不僅缺乏思政教育的說服力,而且嚴重影響課程本身的連貫性。因此,針對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體系構建路徑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轉變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構建路徑必須圍繞課程設置、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方式、教學評估等核心議題,著眼構建長效機制,從而切實構建適應社會主義新時期建設的全方位的課程思政體系。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體系構建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需要高校自上而下地系統(tǒng)化實施落實,通過發(fā)掘聯(lián)動協(xié)作的關鍵點,實現有效對接、精準聯(lián)動,轉變僵化的、模式化的思政課程教育現狀,構建全員參與、全方位、全過程的育人體系。
首先,學校黨委應該及時承擔起“課程思政”體系構建的主體責任,著眼于思政教育改革的全局,為課程思政體系建設提供明確的方向指導和覆蓋各課程的具體的改革方案。其次,學校教務處、學生處等部門是落實課程思政體系建設的重要推動者,應發(fā)揮部門間的協(xié)調溝通作用,在具體課程落實、教學大綱、育人效果評估等方面形成具體的實踐細則,并思考如何與學生的日常思想管理活動形成聯(lián)動機制;與此同時,上述部門應該積極運用和調動學校的資源構建和課堂思政體系相呼應的校園思政文化建設,同時針對部分教師認識不足的問題提供相應的思政知識和教學方法的培訓。最后,各個任課教師作為“課程思政”的直接落實者,必須轉變思想認識,將思想育人作為課程重要的方面進行推進。同時,要積極創(chuàng)新課程本身和思政教學的融合方式,在正常推進專業(yè)知識講授進度的前提下,兼顧“潤物細無聲”。通過以上三者的聯(lián)動構建全員參與、全方位、全過程的育人體系。
正如前文提到的部分專業(yè)課程缺乏和思政教育有效的融合機制,這就需要專業(yè)課教師結合本專業(yè)的特點,在專業(yè)知識技能的基礎上,將思政教育融入其中。比如可通過講解本學科具有代表性的科學家身上所展現的“正能量”“科研精神”等,并融合思政教育知識來落實課程思政體系建設。再如在英語專業(yè)教學中講授中西方文化差異時,可以充分結合思政教育中文化自信的內容,這需要任課教師發(fā)揮其主動探索精神,有意識地在講授課程內容時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并積極借鑒優(yōu)秀經驗,進一步深化落實課程思政要求。
全方位的評估體系在一定程度上是決定課程思政體系落實的關鍵因素。這就需要學生深入參與,高??赏ㄟ^學生訪談、調查問卷等形式,定性或定量評估的形式對課程思政的效果進行評估。與此同時,高校需要深化教師的年終考核改革,將學生的思政教育效果納入評價體系中,從而促使教師全方位參與到課程思政體系建設中,可采用“學科交叉聽課”“隨機抽查聽課”等形式來檢驗該課程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落實程度及落實效果。通過構建全方位的評估體系將課程思政切實落實到教育的方方面面。
綜上所述,本研究在堅實的理論基礎上,結合近年來學界對“課程思政化”課題的相關研究,從而提出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體系構建路徑:即首先要構建全員參與、全方位、全過程的育人體系,這需要學校黨委、教務處及學生處、所有任課教師等各司其職;其次,高校要構建深化落實、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實施機制,要求各個任課教師在專業(yè)課和思政教育的融入上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最后,構建全方位、全過程的評估體系,為課程思政落實提供保障。通過以上三個主要層次的系統(tǒng)化構建,從而實現全面育人、全過程育人、全員育人課程思政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