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平如恒
▲多數(shù)學者認為這件豕尊是以野豬為原型,但實際上,野豬豬嘴長,犬齒發(fā)達,頭大而身?。欢邑i犬齒退化,頭小而身長。這件豕尊大腹便便,形態(tài)上開始接近被馴養(yǎng)的家豬,并不全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野豬。
豬為六畜之首,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動物之一。根據(jù)考古學家和古生物學家對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豬骨的研究表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早在六七千年前,就已經(jīng)把野豬馴化為家豬了。各地考古遺址中,發(fā)掘出土的動物遺骸,豬占很大比例。可是,我國出土的豬形青銅器卻屈指可數(shù),目前僅有三件而已,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館的商代青銅豕尊便是其中一件。
1981 年,湖南省湘潭縣生產(chǎn)隊社員朱桂武在平整屋基時,發(fā)現(xiàn)了這件豕尊。這件青銅尊呈豬形,體長72 厘米,高40 厘米,重達19.75 公斤。雙眼圓睜凸起,雙耳豎立招風,長嘴上翹微張,下顎獠牙伸出,脊背上鬃毛挺拔,四肢粗健有力,軀體豐滿敦厚,臀腹肥圓,豬尾下垂。尊體空心,上有蓋,蓋紐在出土時頭尾被碰碎殘缺,復原后為現(xiàn)在的鳳鳥形。豕尊頭部裝飾云雷紋,周身布滿鱗甲紋。在我國長江流域,多有動物造型的商代青銅器出土,因此,這件豕尊被認為是典型的南方青銅器。其體型敦重,是一件非常重要的祭祀禮器,它的前后肘部橫穿一對圓管,推測是為了穿繩索時方便抬動。專家推測,這件青銅器作為祭祀禮器,長期使用,經(jīng)常抬動,因此器身上有多處磨損,考古出土之后,進行了多處的修復。
農(nóng)業(yè)社會中,豬很早就融入了人類的生活,于是在中國文字中,有了諸多稱呼。豬有一名為豕,有豬就是“家”。公豬稱豭,母豬稱為豝,腌豬叫羠,被閹割過的小豬為豮。此件豕尊下體明顯,是一頭公豬,即豭。從年齡分,豕為小豬,也可以泛指豬,三個月的小豬稱豯,六個月的小豬為豵,也有說法稱一歲豬為豵,三歲豬叫豜,此件豕尊長有獠牙,可見年齒過了三歲,應可稱豜。
我國古代的宗廟祭祀中,通常會使用公豬進行祭祀,當然,古人并不會隨意挑選一頭公豬進行祭祀??脊殴ぷ髡甙l(fā)現(xiàn),祭祀用豬通常以家豬為主,少有野豬。譬如,在河南偃師商城遺址內(nèi)的祭祀?yún)^(qū),出土了大量的家豬遺骸,考古工作者根據(jù)豬牙萌生與磨損的程度推斷,在這些被用于祭祀的家豬中,有相當比例的已經(jīng)超過了三歲,這與文獻記載相符,也與豕尊的年齡形象相匹配。這尊銅豕尊的造型特征上,則是結(jié)合了野豬和家豬的特點。
雖說我國考古史中,出土了各式各樣的動物造型青銅器,但是豬形青銅器卻少之又少,其身上所蘊含的歷史價值、文化內(nèi)涵以及相關(guān)的考古信息,都顯得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