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少林
(云南省曲靖市會澤縣金鐘鎮(zhèn)第三中學 云南 曲靖 654200)
在過去,初中地理學科教師采取的主要教學模式以“口耳相傳”為主,在很多時候只會“照本宣科”,然后引導學生進行反復背誦。這一教學理念及教學模式在很多時候不僅起不到學科高質量教學的目的,而且學生在枯燥乏味的學習過程中難以產生足夠強的學習興趣,學科知識難點比比皆是。這些難點知識不僅影響學生學科水平,而且對學生學科素質培養(yǎng)也是極度不利的。所以,要加強學科教學變革,尤其要借助現代教學媒介——微課來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
微課指的是以講述某一知識點為目標,以微視頻為載體,以學習者的自主學習為中心的數字化學習資源。由此可見,微課具有鮮明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短小精悍,微課的時間一般以5-10分鐘為主,同時內容一般以某個知識點的講解為主。二是現代化,微課的媒介是現代信息技術,需要利用到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軟件來制作具有高質量教育效果的課件。三是自主性,學生利用微課的形式一般以自主為主,也就是教師將微課上傳到學習群中,學生可以下載下來或者在線學習,這對學生主觀能動性具有非常高的要求,也因此微課具有較高的教學效率。不同于多媒體授課的即時性,微課更強調學習的隨時隨地性,也就是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有選擇地學習微課知識。也正是因為微課具有如此鮮明的特點,使得其在克服教學重難點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以此實現較好的教學效果。
教育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讓電子白板、計算機、網絡教育平臺等信息技術取得了有效運用。微課教育策略也迅速發(fā)展,通過信息技術手段與初中地理教學創(chuàng)新融合,讓教師的課堂組織形式更加新穎、豐富,既可以以直觀的畫面激發(fā)學生的參與興趣,讓地理課堂充滿時代感召力,又可以借助微課的視頻手段對重難點知識進行深度講解,從而促進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吸收,達到有效全面提升地理教學有效性的目的。其次,微課的運用打破了單一的授課模式。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教師講授的比重減少,學生獨立學習的機會增多,學生能夠根據豐富的視頻學習資源快速掌握知識。教師也能借助多媒體技術的音頻、視頻及動畫功能進行多元化講解,激發(fā)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打造豐富的地理課堂,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進一步提升。此外,微課具備豐富的教育資源,能夠讓學生的知識廣度和寬度得到延伸。傳統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忽略了對教學素材的拓展和延伸,僅僅停留于課本知識,導致學生的知識體系不夠完善,而借助信息技術豐富教學素材,則可以對知識點進行延伸、拓展,幫助學生更全面地探究地理。最后,微課的運用下各種教學平臺、軟件得到了廣泛運用,教師既可以借助其“攝影”功能錄制視頻,將自身的課堂講解情況錄制下來,將其復制給學生,幫助學生觀看視頻查漏補缺,又可以讓學生結合視頻課程進行自主學習,實現學生學習方法、空間的全方位優(yōu)化,最終有力保障學生的地理學習效果。
教育信息化時代的來臨讓豐富多樣的電子手段步入了地理課堂。然而,部分初中地理教師對現代信息技術的認知不夠全面,沒有認真學習信息技術的功能、優(yōu)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甚至不能熟練地運用微課,在講課過程中教師仍然傾向于用PPT講課,對于信息技術的運用十分單一。比如,教師在講一些知識點時,可以運用信息技術播放視頻,讓學生跟著視頻學習,但有些教師通篇都是結合PPT講解,以至于知識講解缺乏趣味性,對學生的吸引力不足。
部分初中地理教師在學會微課教學之后,忽略了對課本內容的鉆研。有些教師在備課前沒有充分研讀課本,僅僅通過互聯網技術搜索一些他人的公開課,沒有結合本班學生的具體情況,制作適合學生的課件或教學視頻,忽略了教學的針對性,以至于課件內容和課程的實際教學內容不符,學生難以有效把握重難點知識。實踐證明,如果脫離了教材,就算課件制作得再完美,仍然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所以,教師在利用微課教學時,要將更多的精力投入教材的鉆研中,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制作課件。
初中地理學科中的難點知識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抽象,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脫節(jié),學生難以借助自己的生活實踐經驗來理解這些知識。所以,要想實現對難點知識的攻克,需要為這些知識點搭建好物質支撐,為學生構建一個理解這些知識點的通道。而微課可以將學生難以接觸到的地理情景融入其中,為學生構建深入理解難點知識的通道,使學生在合適情景的助力下更好的理解知識點。
例如,在講解《海陸變遷》這一節(jié)內容的時候,由于本節(jié)知識點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難以接觸到的,甚至還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地理思維,能動態(tài)地學習本節(jié)知識點,也因此造成本節(jié)知識點很多都屬于學生難以掌握的,為此可創(chuàng)新利用微課這種教學載體。在課前,可將本節(jié)難點知識——大陸漂移假說和板塊構造學說,利用軟件將研究人員得出的結論用動畫的形式展示出來,這樣給學生理解兩種學說構建了物質舞臺。將科學家的論述通過微課的形式展示出來,學生在學習其中知識點的時候就有了對照,可以在學生的大腦中建立一個漂移或者板塊構造的動態(tài)視頻。在將基本知識點講解結束后,再引導學生在課后學習這部分內容的時候,對于自己在課堂上還掌握不了的知識點進行回看,從而進一步學習與掌握。
初中地理教師在講解難點知識的時候一定不能墨守成規(guī),而是要多研究、多創(chuàng)新,尤其是對一些理論化程度比較高知識點,一定要借助微課,將抽象知識直觀化,理論知識實踐化,讓社會閱歷還不是很豐富的學生對自己不了解的地理知識也有更加深入、更加全面的認識。
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下,一節(jié)課到教師講解重點、突破難點時,學生注意力已難以集中,直接導致對教師的講解難以真正理解、掌握,甚至在很多時候學生一看到自己難以掌握的知識就不會集中注意力聽講,想以簡單的背誦來記住知識點。殊不知沒有充分理解的知識點難以在考試的時候實現靈活運用。微課屬于多媒體教學的一種,具有集聲、光、電于一體的特征,這些特征是中學生喜愛的,與中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相適應,所以學生對微課有著天然的興趣。也因此,初中地理學科教師要充分結合微課和學生的特點,將微課有效運用到難點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在借助微課開展難點知識講授的時候,要堅持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的規(guī)律,讓學生的注意力從一開始就被有效吸引,并且不會被“恐嚇”住,而是可以饒有興趣地去探究、去學習、去領悟。
例如,在講解《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這一節(jié)內容的時候,其中“地球運動與氣候”這個知識點非常抽象,如果開門見山地講解這一知識點,學生很可能被“恐嚇”住,不敢“面對”,同時也不愿意去研究。這時,可創(chuàng)新教學過程,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制作一個微課,將地球運動與氣候之間的關系通過動畫的形式直觀地展示出來。如地球在夏至這天運動的時候,將其位置標注出來,同時將地球各個大洲的氣候以平面圖的形式標注出來。接著以冬至、立春、立秋等節(jié)氣為時間軸,將氣候變化動態(tài)的展示出來,這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實現了由點及面的效果。
將微課應用到這一環(huán)節(jié)中來,以視頻教學的方式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不僅可以讓此時沉悶的課堂氛圍輕松、愉快起來,同時也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再一次得到有效激發(fā),輕松實現教學目的。
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不可能每個學生的難點知識都是一樣的,也不可能用同一個方法去為所有學生解決難點知識。所以,就需要初中地理教師利用好微課短小精悍的特點,多制作一些小課件,尤其是結合所要講解的內容,以及班級學生的整體情況,有針對性地制作一種小課件,將教材內容中可能遇到的難點知識進行剖析,并且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設計有針對性的教學模式,以此實現更好、更全面的教學效果,幫助班級學生克服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點知識。
例如,在講解《世界地形》這一節(jié)內容的時候,發(fā)現有的學生對地形類型無法準確掌握、有的學生對地形特點和人類社會生活之間的關系無法理解、有的學生對特殊地形產生的原因不明就里等。由于了解到的問題不同,所設計的微課就不同。針對收集的問題進行詳細的剖析,可在微課中融入一些案例,以達到解釋的效果。最后我也會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針對性的教學設計,如問題情景、動畫視頻等,讓學生在適合自己的微課中學習暫時無法掌握的知識。教師可以通過微課實施分層教學,即根據學生的學習程度和能力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就某一知識點給不同學習程度的小組制定不同的學習目標。
綜上所述,隨著教育信息化時代的來臨,微課的應用已經成為初中地理教學不可或缺的載體,讓傳統的課程教學體系發(fā)生了巨大的變革,而且在克服難點知識方面更是有著獨特的作用。但是在利用微課幫助學生學習難點知識的時候,還需要教師講究一定的方式方法,需要教師利用微課為難點知識構建物質支撐,通過微課來引導學生集中注意力,開展分層教學,從而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培養(yǎng)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