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雙全
(隴南市徽縣付家鎮(zhèn)向陽學校 甘肅 隴南 742300)
在新課改教育工作的不斷推進下,要求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而其既包含教學語文知識,又包括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思維品質及什么情趣等等。這足以說明語文科目教學具有超強的德育教育內容,尤其我們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更加需要重視對學生開展德育教育。所以,教師可以靈活應用教材當中具有德育教育的課文,在傳授知識過程中及時對學生滲透德育教育思想,這樣既能夠讓學生在收獲知識時,同時提高他們的道德品質。
德育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主要基礎內容,是學校開展素質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德育教育需要落實在學校教育理念與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同時還需要滲透在學生的點點滴滴。而語文科目教學主要講解的就是歷史故事、人文主義思想與人物傳記,其中包含國內、國外的經典名著教育。當語文教材當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思想與我國美德教育、學校教育工作相融合的時候,就能夠起到相互促進的價值。所以,小學語文科目教學是學校進行德育教育工作的主要引入點[1]。
在素質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工作與語文教學的進行是相互推進、融合的環(huán)節(jié)。小學語文教學的素質教學目標主要就是幫助學生獲得語文素養(yǎng),并養(yǎng)成基礎感知能力與認知觀,而且經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能夠不斷增強學生感知文章中心主旨與作者想法等等道德價值觀與人文理念,讓學生獲得更高的道德審美能力與經過學習語文知識收獲明辨是非的本領。而素質化教學目標與德育教育又極為緊密。所以,小學語文知識與德育教育的融合是緊密相連的,而且具有相輔相成的價值。
一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因為德育滲透意識不足,經常會在教學過程中過于講解語文知識,而忽略了自身的德育教育價值,在此方面上,小學語文教學具有一定的學科優(yōu)勢[2]。尤其是在大部分的中小城市當中,在日常教學課堂上,教師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應試教育中,而學校當中的基層教育主管部門也只是重視考試成績、升學率等等,并將其當成是校驗教師教學能力與業(yè)績考核的主要標準。正是這種不正確的素質教育宗旨,導致大部分教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對德育教育內容沒有重視,更加沒有意識到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境界、審美能力與品德修養(yǎng)等等,和語文學科素養(yǎng)的進步緊密相連。所以,對學生的智育與德育認知不足,導致語文交織在傳授知識過程中滲透德育內容的時候很少,從而導致錯過了許多增強學生思想品德意識與綜合素養(yǎng)的良好機會。
小學語文教學是非常主要的科目,教師在制作教學方案與流程的時候,通常都是以語文學科知識的講解之上,經常會忽略對教材內容有關德育知識的分析與滲透。抑或可能是由于課時有限等等情況,而對德育滲透流程被取消掉,甚至有可能是就沒有想納入到教學設計與方案當中[3]。什么時候想起來了就隨意的講解幾句,即使有一些語文教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講解了有關德育的知識,但是因為具有一定的隨意性,導致德育教育的滲透成果不盡人意。再加上有一部分語文教師在備課的時候沒有考慮這一點內容,所以對德育教育內容的分析也只是處在表面層次上。而在現(xiàn)實語文教學過程中,可以全面的向學生滲透德育教育的教師更加是少之又少,其德育滲透具有一定的隨意性,促使小學生無法體會到其中的德育內涵和觀點,最終導致德育教育內容和語文教學逐漸脫節(jié)。
伴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fā)展,傳授、老式的德育教育方法已經無法滿足當下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假如只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對學生開展道德品質教育,就會很有可能讓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從而導致班級管理陷入到被動?;诖?,本篇作者認為,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要想做好語文教學,第一就是需要將德育教育工作貫穿到教學當中,明確教學目標,以此來更新自身的教學手段。根據語文科目的教學特點,讓學生在具有思想性的文章當中學習德育知識,促使其能夠和語文教學真正做到有機融合,以此來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同時也可以在耳濡目染當中體會到文本思想與人物精神的感染,以此來為小學生的茁壯成長,提供最佳的成長動力。
處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特點主要就是形象、直觀,如果教師只是向學生進行語言灌輸或者理論說教,那么就會在某種程度上讓學生出現(xiàn)逆反心理。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上,教師就需要以教材為根本,在傳授知識過程中,為學生創(chuàng)設出德育教育情境,以此來讓小學生可以更加愉快、高興的接受此種教學方法,并在教師的引導與創(chuàng)設出來的情境下,可以身臨其境的學習德育知識。在此時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就可以采用教材當中的德育內容,以此來激發(fā)出學生各種感官上的體會,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并生成情感體驗,啟發(fā)出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熱情。除此以外,教師還可以根據閱讀內容當中的具體形象,激發(fā)出學生內在思想情感因素,以此來萌發(fā)出與文本內容有關的體會,靈活巧妙的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4]。
比如,小學語文教師在講解部編版三年級上冊24.《司馬光》這一課程的時候,因為此年級學生的年齡比較小,他們對大部分事情的認知都處在形象思維方面。因此,在上課以前,教師為了能夠讓學生對司馬光獲得一個形象與立體的了解,并認識到司馬光身上與眾不同的品質,教師就可以應用多媒體的作用,為學生播放出一個有關司馬光砸缸的視頻,促使學生能夠在其中體會到司馬光在遇到突發(fā)事件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勇敢與機智。然后教師在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之上,更深入的分析其中的詳細事跡,以此來體會到司馬光的冷靜、沉著。在語文課堂上創(chuàng)設出良好的情境,能夠讓學生在看視頻的時候,伴隨著畫面所產生的視覺沖擊,促使學生的心靈也出現(xiàn)一定的震撼,以此來感受到故事當中人物的優(yōu)良品質與道德精神,然后教師在組織學生共同融入到文本學習當中,而此時的德育教學已經和學生共同閱讀教材、分析教材的過程中就已經獲得耳濡目染,所以,教師就不需要在進行額外的引導。教師需要重點向學生講解文本知識,再加上對故事內容的補充與還原,以此來讓學生在其中體會到司馬光在遭受到突發(fā)情況過程中,身上所展現(xiàn)出來的勇敢、冷靜及想辦法救人的道德品質,引導學生向司馬光學習,做一個擁有品德高尚與充滿智慧的優(yōu)秀學生。
在部編版語文教材當中,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思想情感與智慧的凝結,而且被選擇到小學語文教材當中是經過許多編者的思考與分析。所以,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當中的“字”、“句”、“詞”等等,對他們開展細致、綜合的德育教育工作。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可以在識字教學時引導學生對“字詞”有關的內容,尤其是德育教育方面開展深入剖析與解讀,以此來在其中深入挖掘有關德育內容,以此來對學生開展行之有效的道德品德教育[5]。
比如,小學語文教師在講解部編版二年級下冊1.《神州謠》這一課程的識字教學時,就可以根據教材當中的“神州”、“珠峰”、“中華”、“長江”等等詞語,引導學生在識字學習中,探析什么是“家”。而經過對這些詞語的分析,能夠對學生開展熱愛祖國與熱愛我國美好河山的道德教育。然后在經過講解“臺灣”、“大陸”詞語,對學生開展家國情懷方面的德育教育滲透,讓他們從小就設立良好的家國情懷與愛國意識。再比如,小學語文教師在講解《傳統(tǒng)節(jié)日》這一課程知識的時候,教師就可以根據其中的“元宵節(jié)”、“端午節(jié)”、“春節(jié)”等等有關傳統(tǒng)節(jié)日,讓學生懂得各個傳統(tǒng)節(jié)日里“吃元宵”、“吃粽子”、“放鞭炮”等等相關節(jié)日活動,以此來讓學生更深入的了解我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及節(jié)日當中所傳遞出來的敬老之情、闔家團圓的精神,更好的培養(yǎng)他們的愛國情感。
為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需求,教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適當的對德育教育內容進行拓展與延伸,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為語文素養(yǎng)與思想品質進行良好沉淀,提供出更加豐富與完善的德育資源。比如,語文教師在講解《揠苗助長》這一知識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以這則寓言為中心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與見解。當學生經過交流與溝通后,為了有效增強學生對此寓言的進一步理解,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想一想在日常生活當中是否遇到過此種現(xiàn)象,你在其中又體會到什么道理。學生經過自身的生活實際情況,進行揣摩故事寓意,從中明白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都不能急于求成,而是遵循客觀規(guī)律,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品質與處世觀念,具有極為主要的價值。
總之,小學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與德育教育,應當是統(tǒng)一的過程,二者緊密相連、密不可分,同時又是相輔相成的,與此同時,也是一種相互促進的關系。所以,語文教師在進行德育教育工作過程中,應當以教材為根本,在傳授教材知識的過程中進行滲透德育教育內容。在開展語文教學和知識教學過程中,促使小學語文科目的教學可以與思想品德教育做到齊頭并進、水乳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