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周越
(杭州師范大學 浙江 杭州 311121)
2017 年教育部發(fā)布《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以下簡稱《指導綱要》),指出了學生活動評價的內容,為學生評價提供了方向和建議。發(fā)展性學生評價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yè)成績,而且要發(fā)現和發(fā)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fā)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我??梢姡斍皩W生評價要求改變傳統(tǒng)的評價方式,以促進學生發(fā)展為評價目的。
2017年9 月27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fā)布了《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文件,該文件在之前對綜合實踐活動相關文件的基礎上,再次強調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性質、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管理與保障等方面的內容。并明確指出,設計與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評價要以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持續(xù)發(fā)展為目的。[1]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種綜合性的、關注學生生活經驗的課程形態(tài)。通過考察探究、社會服務、設計制作、職業(yè)體驗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因而傳統(tǒng)的紙筆測試根本無法或者很難對學生在這些學習活動中的表現進行考查,而只能采用諸如檔案袋評價、教師觀察、評價表以及學生個人反思等評價方式才能對學生的表現進行全面的評價。分析文件內容可知,綜合實踐活動評價以學生的發(fā)展為導向,注重活動評價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長、發(fā)掘學生的潛能、指明學生進一步發(fā)展的方向??梢姡C合實踐活動評價滲透著發(fā)展性評價的思想,強調發(fā)展性學生評價的作用。
2.1.1 發(fā)展性學生評價的內涵
按照評價的對象不同,可以將課程評價分為學生評價、教師評價、學校評價和狹義的課程評價。顧名思義,發(fā)展性學生評價就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根本目的的學生評價理念和評價體系。[2]發(fā)展性學生評價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宗旨,以學生為中心,通過挖掘活動過程中促進學生發(fā)展的因素,發(fā)現學生的潛能、發(fā)揮學生的特長、了解學生的需要。評價不僅關注學生的過去,重視學生的現在,更著眼于學生的未來,是一種動態(tài)的評價。
2.1.2 發(fā)展性學生評價的價值
(1)有利于構建完整、持續(xù)的評價體系
發(fā)展性學生評價不僅包括定量評價,也提倡質性評價;不僅包括教師評價,更情調學生自評;不僅包括對學習結果的評價,還包括學習能力、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的評價;不僅關注學的全面發(fā)展,還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僅注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困難,還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成長和進步,突出評價的激勵作用。由此,有利于構建一個完善、持續(xù)的評價體系,真正實現“ 教、學、評”的系統(tǒng)化,實現評價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2)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發(fā)展性學生評價的特點之一是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包括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同伴互評。學生根據一定的標準進自評和互評,能夠意識到自己的進步、反思自己的不足。歸根結底,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賦予學生評價的權力能夠增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明確評價內容是實施評價活動的開始?;顒釉u價的內容應該以評價目標為依據。不同于學科課程中的“三維目標”,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不強調學生在課程中學到具體知識,而是強調學生能在社會實踐、考察探究、職業(yè)體驗等實踐活動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yǎng)責任意識、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筆者在分析課程目標的基礎上,認為學生評價內容一般應該包括以下方面:
(1)學生個人能力的發(fā)展
通過參與綜合實踐活動,學生在活動、探究、合作的過程中,能夠促進多方面的能力發(fā)展,如解決問題的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組織協(xié)調能力、反思能力?!澳芰Α迸c“態(tài)度”都是較難測量的內容,但是教師可以通過設置表現性的活動或者學習成果來評價學生能力的發(fā)展情況。比如在對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評價時,可以從以下幾個子內容進行評價:敢于提出問題、較全面的分析問題、通過自己的探索或合作解決了問題。將“能力”分解成“提出、分析、解決”等具體動作,為學生評價提供參考依據。
(2)學生的學習成果
綜合實踐活動的總結階段一般都要求學生呈現學習結果?!吨笇ЬV要》指出,教師要鼓勵學生呈現多種形式的結果,如繪畫、戲劇與表演、活動報告、心得筆記等,對活動過程和結果進行系統(tǒng)梳理和總結,促進知識的建構。不僅有利于學生自身的反思和進步,使學生明確進一步探究的方向,深化主題探究和體驗,而且教師通過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了解潛在的困難和不足,能夠為教師評價提供依據,為教學改進提供參考。
評價工具是收集評價資料的直接依據和手段,設計評價工具是保證評價工作有效實施的而且基礎和前提。[3]根據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特性,傳統(tǒng)的評價工具難以科學評價學生的表現。因此,設計和制作評價工具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評價具有重要意義。
3.2.1 成長檔案袋
檔案袋是學生自我評價、同伴互評、教師評價的重要依據,也是招生錄取中綜合評價的重要參考。[4]成長檔案袋是指用以表示有關學生學習成就或持續(xù)進步信息的一連串表現、作品、評價結果以及其他相關記錄和資料的匯集。[5]《指導綱要》中指出,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遴選活動內容,做好事實材料及其他資料的匯總和編排,形成每個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袋。成長檔案袋的使用及評價應按照如下步驟:
首先,確定檔案袋里應該放入什么內容。成長檔案袋里的內容要具有真實性和豐富性,要能夠客觀反映學生的學習和進步。一般而言,成長檔案袋里應包括以下幾類內容:a.學生個人簡介;b.平時作業(yè)及成果;c.重要活動記錄;d.教師、家長、同伴以及學生自己的評價和反饋。在課程結束后,檔案袋的內容能夠反映學生的學習過程和進步情況。同時,檔案袋里的反饋和建議有利于為學生的進一步學習和發(fā)展指明方向。
其次,確定檔案袋里的內容誰來放。對檔案袋里具體內容,主要由學生自己來確定。在制作過程,教師可以提供適當的指導,比如建議放入自己最滿意的作品,記錄重要的活動環(huán)節(jié)等。
最后,確定如何對檔案袋進行評價。檔案袋的評價一般由學生、教師和家長共同完成。學生對檔案袋的內容進行評價,可以看到自己的進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反思學習方法和學習成效、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自信心。
3.2.2 評價表
制定評價表為學生自評和同伴互評提供了評價標準。評價表主要包括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評價,主要內容應包括參與活動的態(tài)度、合作精神、活動成果、學習能力。對評價表的設計,應該注意以下幾點:首先,評價的內容不是越多越好。評價的內容不在多,而是根據培養(yǎng)目標以及本次課的教學目標確定。其次,對學生的評價應盡量避免使用打分制,而是使用“優(yōu)秀”“良好”“加油”的描述性評價。描述性的評價更凸顯“以人為本”的課程理念,不側重篩選的功能,而是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狀況,對進一步的學習做出努力。最后,并不是每次活動都要求家長或者同伴參與進來,評價主體以及評價內容都應該根據具體課程內容、學生情況制定。
3.3.1 質性評價與量化評價相結合
量化研究是自然科學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其特點是通常運用數據來解釋某個現象或結論。于量化評價,質性評價是主要通過觀察、訪談、描述及解釋等方式,對真實的教育情境、教育現象進行說明。[6]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質性評價的方式,如觀察、演講、作品展示、表演等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教師應該正確認識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各自的合理之處,恰當地綜合運用兩種評價方法,有效實現學生評價的功能。
3.3.2 注重過程評價
重視過程是發(fā)展性評價的特點之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尤其強調學生在活動過程的參與、體驗和表現。因此,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要注意收集課程過程中的信息,對活動過程中的學生表現進行評價。及時找出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和不足,為學生學習和活動提供支架,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實踐方式
教育評價的發(fā)展主要經歷了“測量時代”“描述時代”“判斷時代”和 “建構時代”幾個階段。建構時代在評價主體方面主張將與評價有關的利益相關者都納入評價過程中,形成“多元評價主體”。[7]新課改提出的發(fā)展性學生評價,其中一大轉變就是評價主體:強調學生參與和互動、自評與他評相結合。評價共同體可由學生本人、教師、同伴和家長組成。多主體評價能夠從不同的角度為學生提供有關自己學習、發(fā)展狀況的信息,有助于學生更全面地認識自我。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經常涉及到校外實踐,因此檔案袋的收集也可以在校外進行。引導家長參與到活動的評價中來,為教師評價和同
伴評價提供新的信息,使學生評價更加合理和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