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琪
(青海師范大學 西寧 810000)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以來,“雙黃連可抑制新冠病毒”“5G造成新冠病毒傳播”等虛假信息正在各大社交平臺和傳統(tǒng)媒體間廣泛傳播,引發(fā)公眾恐慌,擾亂經濟和社會秩序。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將這類現(xiàn)象稱之為“信息疫情”(infodemic)。[1]“信息疫情”是英文單詞“information+epidemic”的組合,意思是疫情的來臨,使得各種謠言、流言通過網(wǎng)絡得到了大肆傳播,公眾面對大量的信息(包括正確的和錯誤的混雜在一起),難以區(qū)分真假,從而產生的一系列恐慌和焦慮,這不僅會損害公眾的身心健康,還會導致公眾認知誤差,甚至制造群體性恐慌,引發(fā)社會局部動蕩等問題。
在《略論“信息疫情”的十大特征》中王世偉針對“信息疫情”的發(fā)展趨勢進行分析得出其具備以下十大特點:傳播的快速性、信息的過載性、關注的大眾性、涉略的廣泛性、內容的動態(tài)性、空間的跨域性、媒體的社交性、污名的歧視性、真?zhèn)蔚碾y辨性以及效果的危害性。[2]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一次重大的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其傳播速度快、感染范圍廣、防控難度大,新媒體時代下,謠言傳播速度不斷加快,“信息疫情”感染的范圍也在不斷擴大。同時“信息疫情”涉及到多種學科,如醫(yī)學、心理學、傳播學等,其專業(yè)性使公眾難以辨別其真?zhèn)?。全媒體時代下,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信息源,信息發(fā)布主體眾多,便形成了信息滿天飛,真相難分辨的信息過載情況。
如今全媒體時代下,社會公眾有極大的自由和便利來獲取各類信息,由于碎片式的閱讀習慣,受眾常常不經思考、被動式地接受一切信息,在“信息疫情”的傳播過程中,便會加速大量謠言的產生,比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常常能聽到如“喝漂白粉能預防新冠”“春節(jié)放煙花可以給空氣消毒”等雜音,這些噪音的產生都是源于公眾信息情報分析能力的缺失以及焦慮、無助等負面情緒下造成的錯誤認知,從而無意中成為謠言不斷擴大的推動者。當今社會,公眾信息素養(yǎng)水平已成為衡量國家綜合國力的一個重要指標,公眾如果沒有具備基本的信息素養(yǎng),在面對“信息疫情”紛繁復雜的信息時便會失去理智和客觀分析信息的能力,繼而出現(xiàn)盲目相信各種信息,導致謠言滋生[3]。
近些年來網(wǎng)民數(shù)量一直在不斷增加,根據(jù)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fā)布的第47次《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wǎng)民規(guī)模達9.89億,互聯(lián)網(wǎng)普及率達70.4%。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下,便攜式的移動通信工具和網(wǎng)絡低門檻使得人人都有麥克風,自媒體傳播主體日益多元化,傳播內容重復率極高。流量為王成為自媒體的代名詞,疫情期間,各種自媒體發(fā)布的未經證實、讓人無所適從、販賣焦慮恐慌的信息在不斷混淆視聽,如推送的“鐘南山:5月疫情將全面暴發(fā)”“疫情之下的某國:店鋪關門歇業(yè),華南太難了”“全世界第一個控制住新冠疫情的國家是越南”等文章,不斷散布虛假信息,擾亂正常的信息流通秩序。
作為信息的把關人和第一道關口,主流媒體應當做好疫情期間的信息核查工作,服務于公共利益,謹慎對待即將發(fā)布的信息內容。主流媒體不能盲目追求時效性而忽視信息的真實性,如若發(fā)生主流媒體失范現(xiàn)象,則會大大降低媒體的公信力,且虛假信息的傳播也會引發(fā)社會的局部動蕩。如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專家稱“在適宜條件下,過去一些冠狀病毒有可能存活五天”,但未說明新型冠狀病毒也是如此,然而澎湃新聞等多家媒體卻使用了“新型冠狀病毒可存活5天”的標題,以及著名的“雙黃連事件”正是由于個別主流媒體在信息發(fā)布前,未對信息內容進行再次核查,其敘事語言過分模糊化而使得公眾誤讀,造成謠言形成并傳播。雖然最后官方出來及時辟謠,但也不能彌補公眾的物質和精神損害,在公眾的眼里相當于主流媒體承認自身工作的失誤,嚴重影響了媒體在公眾心目中的可信度。
主流媒體作為官方權威性媒體,在一定程度上能影響公眾對輿論的判斷,充當社會輿論的把關人。要主動發(fā)揮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積極展開公眾媒介素養(yǎng)的教育引導,如疫情期間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推送與疫情信息相關的話題,新華社、澎湃等借助自身資源推出信息解答平臺以及央視節(jié)目《新聞1+1》中,白巖松與知名專家院士、各類抗疫人員、各級政府官員座談,對公眾關心的疫情發(fā)展等話題進行了探討和權威解答,以此來引導受眾對熱點信息的判斷,提升受眾對海量信息的智能分析和判斷能力,促使公眾建立起客觀理性的輿論信息內容評判標準。全媒體時代下,公眾既是信息的消費者,也是信息的傳播者,為了做好一個負責任的“生產者”,應主動提高自己的媒介素養(yǎng),提高自己批判和分析信息的能力,不讓自己陷入網(wǎng)絡大V和不良媒體的虛假信息陷阱中。
疫情期間,信息公開是最好的“定心丸”。面對疫情,公眾長期處于一種精神緊繃狀態(tài),任何一點的風吹草動都會牽動人心。相較于自媒體炒作疫情、借機獲利,主流媒體應當積極承擔起社會的公共責任,擔負起輿論監(jiān)督和引導功能。主流媒體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其信息具有權威性和可靠性,疫情期間主流媒體及時公開信息、阻斷謠言能有效滿足受眾的知情權,使受眾免于謠言的危害。如《人民日報》與丁香園的合作,推出“實時疫情”功能,實時更新每日病例數(shù)據(jù)并提供防疫知識,為公眾提供了權威且及時的疫情信息,以及人民日報客戶端的《緊急尋人!這些車次、航班內有新型肺炎患者》等報道,及時公開確診患者的出行路線,盡可能保障公眾知情權,潰散了公眾對于信息的渴求而引發(fā)的一系列謠言,避免了公眾恐慌的增加,減少了“信息疫情”的傳播。
疫情期間,主流媒體不僅及時辟謠,為公眾提供權威信息,還要能通過宣傳工作來引領積極向上的主流輿論。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報道中,主流媒體選擇將鏡頭和麥克風對準人民群眾的抗疫行動,從醫(yī)護人員、普通市民以及抗疫志愿者的視角展開,記錄重大疫情下大家團結一致、共同抗疫的場景,為觀眾呈現(xiàn)出疫情期間一個個溫情故事。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紀錄頻道推出的《武漢:我的戰(zhàn)“疫”日記》,采用視頻日記的形式為大家講述了整個武漢在抗擊疫情過程中的溫暖故事,展現(xiàn)了這個寒冬里最真實的“武漢時刻”;CGTN(中國國際電視臺)推出的英文新聞紀錄片《武漢戰(zhàn)疫紀》,用33分鐘時間,帶大家回顧了過去一個月里,在這座擁有千萬人口的城市里,疫情是如何從快速暴發(fā)到遏制的全過程。主流媒體對疫情期間動人故事的講述讓全國人民的心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以此來增強大家共同抗疫的信心。
新型冠狀病毒危害的是人們的身體,而“信息疫情”更多的是侵蝕人們的思維。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主流媒體始終跟隨黨的腳步,在黨的指引下不斷前進,始終把“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作為宣傳工作的一項重要指導原則。在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這類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時,主流媒體雖然存在媒體失范現(xiàn)象,但呈現(xiàn)更多的是社會責任與擔當,在疫情期間發(fā)揮了不容小覷的作用。尤其在信息報道的及時性方面,主流媒體發(fā)布信息及時,實時更新動態(tài),有效地緩解了公眾的焦慮和恐慌,推動了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
在關乎全國人民生命健康、關乎國家發(fā)展的形勢下,媒體的正能量為那些深陷焦慮與不安的人們?yōu)⑾铝艘皇柟?,也為那些沉浸在生離死別悲痛中的人們驅散了陣陣陰霾,透過主流媒體的相關報道我們看到了中國人民在疫情中齊心協(xié)力、互幫互助,我們感受到了國家的力量與偉大。不論未來如何改變,不論問題有多艱難,主流媒體都應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積極承擔起社會的責任與擔當,為建設社會主義發(fā)揮更大的作用,為人民、國家和世界作出更多實質性的貢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