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伊莎,畢曉英
(大連市友誼醫(yī)院檢驗科,遼寧 大連 116000)
血流感染(blood stream infection,BSI)是一種感染科常見疾病,臨床表現(xiàn)為發(fā)熱、驟發(fā)性寒戰(zhàn)、呼吸急促以及心跳過速等,病情嚴重者可能導致患者產生休克、臟器功能衰竭,甚至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因此,BSI 的早期診斷對于患者及時接受對癥治療具有重要臨床意義。血培養(yǎng)為BIS 診斷的金標準,但由于其檢測周期較長,且將血培養(yǎng)用于診斷BSI,其陽性率較低,導致患者無法快速準確地得到有效診斷,從而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因此,亟需尋找可快速診斷BSI 的實驗室指標,以便BSI 患者盡早確診并接受對應治療,改善其預后。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PCT)、C 反 應 蛋 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細胞(white blood cell,WBC)計數(shù)、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NEU)比率作為一類可顯著反映患者感染情況的指標,近年來,已逐漸應用于臨床BSI診斷中,但目前醫(yī)學界鮮有關于此類診斷價值的研究報道[1-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血流感染患者PCT、CRP、WBC、NEU 水平變化及臨床意義,旨在為臨床早期診斷、治療提供參考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100例BSI患者的臨床資料,所有患者經(jīng)血培養(yǎng)實驗最終確診病毒感染者42例作為病毒組,細菌感染者58例作為細菌組。細菌組均經(jīng)血培養(yǎng)實驗確診,確診標準:①血培養(yǎng)陽性≥1次,排除陽性病原體與身體其他感染部位無關;②患者至少包含以下1項臨床癥狀:發(fā)熱(體溫>38 ℃)、寒戰(zhàn)或低血壓(收縮壓<90 mmHg/舒張壓<60 mmHg);③血培養(yǎng)對象為皮膚寄生菌需要不同時間段≥2次血培養(yǎng)呈陽性;血培養(yǎng)對象為皮膚寄植菌則需血培養(yǎng)結果僅1次陽性即可,但同時需要靜脈導管培養(yǎng)結果呈陽性;④血抗原測定結果陽性,排除曾經(jīng)采用抗菌藥物治療患者以及伴有其他血液疾病患者。病毒組男22例,女20例;年齡52~76歲,平均年齡(63.52±2.05)歲;體質量44~81 kg,平均體質量(62.36±4.10)kg;體重指數(shù)(BMI)16.5~27 kg/m2,平均BMI(20.53±1.08)kg/m2。細菌組男 29 例,女 29 例;年齡 51~78 歲,平均年齡(63.59±2.10)歲;體質量 43~80 kg,平均體質量(62.28±4.09)kg;BMI 16.5~26 kg/m2,平均 BMI(20.49±1.05)kg/m2。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所有受檢者于入院后采集清晨空腹靜脈血2~4 ml,3 200 r/min離心10 min,需避免溶血及高血脂標本,取上層清液保存于-80 ℃待檢。采用全自動血培養(yǎng)儀(BIOMERIEUX Inc,型號:BAT 3D)進行血培養(yǎng)實驗;采用酶聯(lián)熒光分析儀(BIOMERIEUX ITALIA S.P.A.,型號:VIDAS)檢測血清PCT,檢測范圍為0.05~200.00 ng/ml,PCT>0.1 ng/ml診斷為陽性;采用全自動特定蛋白分析儀(深圳普門科技有限公司,型號:PA990)檢測CRP指標,檢測范圍為0.5~370.00 mg/L,CRP>10.0 mg/L 診斷為陽性;采用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Sysmex,型號:XN-10(B3)]測定WBC與NEU指標,其中NEU比率>0.75診斷為陽性。以上各指標均應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1.3 觀察指標 記錄所有受檢者PCT、CRP、WBC、NEU水平,分析細菌組病原菌分布情況及科室分布情況,并分析 PCT、CRP、WBC、NEU 變化水平與BSI相關性。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多組間采用單因素F檢驗;采用線性回歸檢驗PCT、CRP、WBC、NEU 變化水平與BSI的相關性,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細菌組病原菌分布情況 細菌組共分離出病原菌58 株,包括革蘭陽性菌14 株,革蘭陰性菌33株,真菌11株,見表1。
表1 細菌組病原菌分布情況(%)Table 1 Distribution of pathogens in bacterial group(%)
2.2 細菌感染科室分布情況 100例BSI患者經(jīng)血培養(yǎng)實驗顯示58例為細菌感染,其中重癥加強護理病房(ICU)細菌感染檢出率最高為76.19%,外科檢出率最低為0.00%,見表2。
表2 細菌感染科室分布情況分析Table 2 Analysi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bacterial infection departments
2.3 兩組PCT、CRP、WBC、NEU 水平比較 細菌組PCT、CRP、WBC、NEU 水平均高于病毒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PCT、CRP、WBC、NEU水平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PCT,CRP,WBC and NEU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3 兩組PCT、CRP、WBC、NEU水平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PCT,CRP,WBC and NEU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注:PCT,降鈣素原;CRP,C 反應蛋白;WBC,白細胞計數(shù);NEU,中性粒細胞比率
NEU(×109/L)5.36±0.41 9.85±0.82 32.624 0.000組別病毒組(n=42)細菌組(n=58)t值P值PCT(ng/ml)0.22±0.20 2.36±1.03 13.267 0.000 CRP(mg/ml)49.36±5.54 78.91±8.65 19.427 0.000 WBC(×109/L)8.02±0.35 10.98±0.63 27.506 0.000
2.4 PCT、CRP、WBC、NEU水平與BSI的線性回歸結果 以PCT、CRP、WBC、NEU水平變化作為自變量,將BSI患者感染類型作為因變量,線性回歸檢驗結果顯示,PCT、CRP、WBC、NEU水平變化與BSI呈正相關(P<0.05),得到線性回歸方程:Y=–4.100+0.002X1+0.079X2+1.117X3+0.009X4,見表4。
表4 PCT、CRP、WBC、NEU水平與BSI的線性回歸結果Table 4 Linear regression results of PCT,CRP,WBC,NEU levels and BSI
BSI作為一類嚴重威脅患者生理健康的感染科疾病,臨床發(fā)病率約為0.7%。近年來,由于臨床抗菌藥物使用率不斷升高,導致BSI 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3]。BSI 主要是由于患者免疫力下降而導致的一種疾病,主要危險因素有激素、化療、營養(yǎng)不良以及高齡等,主要發(fā)病機制為病原微生物侵入患者血液,其持續(xù)存在于血液中并對于身體各項身體臟器造成一定程度損傷,病情危重時甚至導致患者死亡。因此,疾病早期及時診斷對于降低BSI 患者病死率、早期對癥治療具有重要臨床意義。既往臨床常以血培養(yǎng)作為診斷BSI 的金標準,但此項檢測方式血液樣本容易被感染,檢測周期長,還需分次進行血液采集,此外,相關研究顯示,血培養(yǎng)診斷BSI假陰性率為0.6%~5.7%,臨床診斷時易導致誤診、漏診[4]。故尋找敏感度較高且診斷方便、快捷的實驗室指標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細菌組PCT、CRP、WBC、NEU 水平均高于病毒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以 PCT、CRP、WBC、NEU 水平變化作為自變量,將BSI 患者感染類型作為因變量,做線性回歸檢驗結果顯示,PCT、CRP、WBC、NEU 水平與BSI 患者病情密切相關(P<0.05),得到線性回歸方程:Y=–4.100+0.002X1+0.079X2+1.117X3+0.009X4。表明PCT、CRP、WBC、NEU 水平與 BSI呈正相關,可作為BSI 早期診斷及臨床治療的重要指標。分析原因為,在機體受到嚴重細菌、真菌、寄生蟲感染或臟器功能衰竭時,PCT 水平顯著升高,但對于部分病毒性感染以及自身免疫功能異常時無變化,因此,近年來,PCT已成為用于評估感染性疾病的生物標記物。相關研究顯示,PCT在健康人群中含量較少,在細菌感染或膿毒血癥狀態(tài)下,可于各個組織、器官大量形成并釋放進入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在病毒感染、腫瘤或局部感染中可出現(xiàn)輕度升高,而當感染性疾病控制后,其水平隨之恢復到正常水平[5],與本研究結果相似,提示PCT可作為鑒別BSI的可靠指標之一。CRP是組織損傷及炎癥的敏感指標以及炎癥反應急性期的非他特異性指標,當機體出現(xiàn)感染時,CRP 在4~6 h 內水平可快速升高,水平高低與感染程度相關,當患者得到有效治療后其血清含量可降低至正常水平,因此,監(jiān)測CRP 動態(tài)變化可有效評估病情[6]。WBC 作為機體內一種重要血細胞,在人體內可起到吞噬異物并形成有效抗體的作用,還可增強機體受損愈合能力以及疾病免疫力。WBC 可通過毛細血管內皮間隙并從血管內滲出,分布于組織間隙,吞噬侵入病毒、細菌等病原體以及部分壞死組織碎片;一般趨于向異物處聚集并起到一定吞噬作用。當機體出現(xiàn)白血病、化膿性細菌炎癥等細菌感染類疾病時,其水平可迅速升高以抵抗細菌侵入,因此,其水平高低與細菌感染嚴重度顯著相關,而待患者接受對癥治療后,WBC 水平會降低至正常水平,因此,WBC 指標同樣可有效監(jiān)測BSI病情程度[7]。
NEU主要源自于機體骨髓中,其在骨髓中分化發(fā)育后進入機體血液或組織中,在染色血涂片中表現(xiàn)為無色或較為淡淺的紅色,細胞核呈桿狀;NEU對于機體內細菌具有顯著吞噬及殺傷作用,因此,在機體受到類似化膿性感染、組織受損以及腫瘤類疾病時其水平會迅速升高;由于NEU中包含大量溶酶體酶,可將吞噬入細胞內的細菌與組織碎片分解,使侵入細菌聚集于局部內,避免病原微生物在體內擴散;此外,由于該因子具有敏感的抗感染防御作用,在吞噬過程中可造成血管以及四周組織損傷,導致NEU聚集于損傷部位,使其水平急劇升高。因此,NEU水平與BSI感染嚴重程度亦具有密切聯(lián)系,故NEU 指標同樣可用于輔助BSI 早期診斷[8]。以上指標對于BSI 診斷效果確切,但實際臨床診斷BSI 時推薦將各項指標聯(lián)合檢測用于BSI 診斷,以避免單一指標診斷引起的假陽性診斷。但由于納入樣本量有限以及并未對BSI患者治療后水平進行充分評估等因素導致本研究結果可能存在偏倚,因此,后續(xù)研究中需納入充足樣本量并將BSI 患者治療前后相關指標納入研究范圍,以獲取更準確、全面的研究結論,為臨床治療及預后判斷提供更有效的依據(jù)。
綜上所述,PCT、CRP、WBC、NEU 水平與BSI病情呈正相關,可作為BSI 早期診斷及臨床治療的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