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逸
心理學的歷史跨越了幾個世紀,最早提到臨床抑郁癥的記載是在公元前1550年的古埃及手稿《埃伯斯紙莎草》(Ebers Papyrus)。然而,直到11世紀,波斯醫(yī)生阿維森納(Avicenna)才將情緒和身體的反應聯(lián)系了起來,這一實踐被稱為“生理心理學”。
雖然許多人認為17和18世紀是現(xiàn)代心理學誕生的階段(主要以1758年William Battle的《瘋狂論》為首),但直到1840年,心理學才被確立為獨立于精神病學的科學領域。就在那一年,美國教育家弗雷德里克·奧古斯塔斯·勞赫(Frederick Augustus Rauch)出版了相關主題的第一本書《心理學,或人類靈魂的觀點,包括人類學》(Psychology, or a View of Human Soul, including Anthropology)。
從那一刻起,心理學的研究開始向前不斷地發(fā)展,就像今天的心理學領域一樣。而突出這一轉變的是一些重要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
19世紀,心理學被確立為一門經(jīng)驗主義的、公認的科學。雖然在這100年的跨度內(nèi),衡量其的標準不斷地在變化,但研究和評價的模式已開始成形。主要活動包括:
1878年,G·斯坦利·霍爾(G. Stanley Hall)成為第一位獲得心理學博士學位的美國人。最終也是由他創(chuàng)建了美國心理學會(APA)。
1879年,威廉·馮特(Wilhelm Wundt)在德國萊比錫建立了第一個實驗心理學機構,致力于構造主義的研究。這一事件被認為是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科學的起點。
1883年,G·斯坦利·霍爾(G. Stanley Hall)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開設了美國第一個實驗心理學實驗室。
1885年,赫爾曼·艾賓浩斯(Herman Ebbinghaus)發(fā)表了他的開創(chuàng)性著作《über das Ged?chtnis》(“關于記憶”),在書中他描述了自己進行的學習和記憶實驗。
1886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開始在奧地利維也納為神經(jīng)癥病人提供治療。
1888年,詹姆斯·麥基恩·卡特爾(James McKeen Cattell)成為賓夕法尼亞大學第一位心理學教授。他后來出版了《心理測試與測量》,這也標志著心理評估的出現(xiàn)。
1890年,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出版了《心理學原理》。弗朗西斯·高爾頓爵士(Sir Francis Galton)建立了相關技術,用于更好地理解智力研究中變量之間的關系。
1892年,G.斯坦利·霍爾(G. Stanley Hall)成立了美國心理學會(APA),招募了42名成員。
1895年,阿爾弗雷德·比奈(Alfred Binet)成立了第一個致力于精神診斷的心理學實驗室。
1898年,愛德華·桑代克(Edward Thorndike)發(fā)展了效果律。
20世紀上半葉心理學的重大發(fā)展由兩個主要人物主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和卡爾·榮格(Carl Jung)。這是一個分析基礎建立的時期,包括弗洛伊德(Freud)對精神病理學的檢驗和榮格(Jung)的分析心理學。主要活動包括:
1900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出版了他的劃時代著作《夢的解釋》。
1901年,英國心理學會成立。
1905年,瑪麗·惠頓·卡爾金斯(Mary Whiton Calkins)被選為美國心理學協(xié)會的第一位女主席。阿爾弗雷德·比奈(Alfred Binet)介紹了智力測試。
1906年,伊凡·巴甫洛夫(Ivan Pavlov)發(fā)表了他關于經(jīng)典條件反射作用的發(fā)現(xiàn)。
1907年,卡爾·榮格(Carl Jung)出版了《早發(fā)性癡呆癥心理學》。
1912年,愛德華·桑代克(Edward Thorndike)出版了《動物智力》,這使得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得以發(fā)展。馬克斯·韋特海默(Max Wertheimer)出版了《運動知覺的實驗研究》,這使得格式塔心理學得以發(fā)展。
1913年,卡爾·榮格(Carl Jung)開始脫離弗洛伊德的觀點,發(fā)展自己的理論,他稱之為分析心理學。約翰·b·沃森(John B. Watson出版了《作為行為主義者的心理學觀點》,在這本書中確立了行為主義的中心概念。
1915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出版了關于壓抑的著作。
1920年,華生(Watson)和羅莎莉·雷納(Rosalie Rayner)發(fā)表了關于恐懼的經(jīng)典條件反射作用的研究,研究對象是小艾爾伯特(Little Albert)。
1932年,讓·皮亞杰(Jean Piaget)出版了《兒童的道德判斷》,成為最重要的認知理論家。
1942年,卡爾·羅杰斯(Carl Rogers)發(fā)展了以來訪者為中心的治療實踐,鼓勵對來訪者的尊重和積極的引導。
20世紀后半階段是以精神疾病診斷標準的標準化為中心,以美國心理學會(APA)所發(fā)布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DSM)為標志。它是至今仍在使用的指導診斷和治療的基本工具。主要活動包括:
1952年,第一本《精神疾病診斷和統(tǒng)計手冊》出版。
1954年,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出版了《動機與人格》一書,描述了他的需求層次理論。他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
1958年,哈里·哈洛(Harry Harlow)出版了《愛的本質(zhì)》,其中描述了恒河猴的依戀和愛的重要性。
1960年,美國精神病學家亞倫·貝克(Aaron T. Beck)在研究抑郁癥治療的臨床實踐中首次提出了認知療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該療法也被譽為“精神疾病治療領域中最具重要性的進展之一?!必惪艘虼擞?006年9月被授予諾貝爾臨床醫(yī)學研究獎。
1961年,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進行了他著名的波波玩偶實驗,在這個實驗中,兒童行為被描述記錄為觀察、模仿和建構的三維結構。
1963年,班杜拉(Badura)首次運用了通過描述觀察學習的概念來解釋人格的發(fā)展。
1974年,斯坦利·米爾格拉姆(Stanley Milgram)出版了《對權威的服從》,用于描述他最著名的服從性實驗的發(fā)現(xiàn)。
1980年,《精神疾病診斷和統(tǒng)計手冊》(DSM-III)第三版出版。
1990年,諾姆·喬姆斯基(Noam Chomsky)出版了《論語言的自然、使用和習得》。
1991年,史蒂文·平克(Steven Pinker)發(fā)表了一篇介紹關于兒童如何習得語言的理論的文章,并且他后來在《語言本能》一書中發(fā)表了這篇文章。
1994年,《精神疾病診斷和統(tǒng)計手冊》(DSM-IV)第四版出版。
隨著基因技術科學的出現(xiàn),心理學家不再糾結于生理學和遺傳學對一個個體心理存在的影響。21世紀初的一些重要發(fā)現(xiàn)包括:
2000年,遺傳學研究人員完成了目的為分離出導致精神障礙的單個染色體的人類基因定位。
2002年,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出版了《白板》一書,反對白板的概念(即大腦在出生時就是一張白紙的理論)。阿舍朗·卡皮斯(Avashalom Caspi)提供了第一個證明基因與孩子在受侮辱時的反應有關的證據(jù)。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因他關于在不確定性面前如何做出判斷的研究而被授予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
2010年,西蒙·列維(Simon LeVay)出版了《同性戀、異性戀及其原因》一書,該書認為性取向產(chǎn)生于大腦的產(chǎn)前分化。
2013年,DSM-V《精神疾病診斷和統(tǒng)計手冊》第五版發(fā)布。在這份報告中,美國心理學會(APA)將“性別認同障礙”從精神疾病列表中刪除,并將其替換為“性別焦慮”,以描述一個人對自己的性別感到的不適感。
2014年,約翰·奧基夫(John O’Keefe)、邁·布里特·莫澤(May-Britt Moser)和愛德華·莫澤(Edvard Moser)因發(fā)現(xiàn)了構成大腦定位系統(tǒng)的細胞而共同分享了諾貝爾獎,這種細胞是構成記憶的重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