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聞新
新冠肺炎疫情最緊張的時期,北京心理援助熱線針對國內“非典”與“新冠”兩次重大疫情期心理援助熱線相關來電特征進行了比較分析,總結出與17年前“非典”疫情期相比,“新冠”疫情期心理援助熱線來電者的知識需求減少,心理需求增多。筆者認為,這種變化一方面是因為現(xiàn)代通信技術為大眾提供了更多傳播知識的途徑,人們獲取疫情常識的方式不再單一;另一方面,隨著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我們對心理健康的需求在增強,這也符合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假設,在突發(fā)且重大疫情下,心理應急管理已經(jīng)成為個體防疫體系的重要內容。
2021年初,我去揚州出差前,問及當?shù)氐呐笥延心男┓酪咭?,朋友回復:這里“一片凈土”,你踏實來吧,很安全的,我們的生活沒有受影響,不用做特別防護。在揚州那幾天,我也切實體會到了這里有如世外桃源的平靜,人們的生活一如往常,如果不是公共場所“出示蘇康碼”的提示,真的會忘記新冠肺炎疫情的存在。年中,看到揚州疫情的新聞不禁擔心,馬上問朋友,他也帶著焦躁地說:誰能想到揚州會停擺,大家都很緊張、煩躁,痛恨那個“南京老太”,新冠來得猝不及防,我們也開始緊急囤口罩,還像小孩子一樣學洗手……平常話不多的朋友,這次卻說個不停。前不久,北京出現(xiàn)高風險地區(qū),朋友發(fā)來問候,我順便問及揚州情況,他說,自從經(jīng)歷了上次應急,揚州人的防疫意識都加強了,很配合治理要求,之前不戴口罩的也很自覺地戴上了,誰也不想再被折騰一次,想想封閉那段時間快讓人發(fā)瘋了。
從平安無事到全城應戰(zhàn),從全面解封到穩(wěn)固堡壘,揚州好像一面鏡子,映射出生活在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中的我們最容易出現(xiàn)的兩個極端狀態(tài):麻痹和緊張。
麻痹心理,是在長期沒有出現(xiàn)疫情狀態(tài)下容易產(chǎn)生的松懈,特別是作為“長久無戰(zhàn)事,只為觀戰(zhàn)者”的一方,或多或少會將新冠病毒障蔽于自己世界之外;作為“旁觀者”,我們難以持續(xù)保持警覺,又被回歸疫情之前生活的動力牽引著,身不由己就會簡化防護手段,原本在緊張期織密的防護網(wǎng)由此而出現(xiàn)漏洞。緊張心理,則是在身邊突現(xiàn)感染者或居住地被宣布進入防疫緊急狀態(tài)下,身心被突然調動起來的慌張和適應不良。
無論是麻痹還是緊張,其幕后都是受焦慮情緒的操縱,前者是一片歌舞升平的低等級焦慮,后者是猝不及防的高等級焦慮,低焦慮容易降低對病毒來襲可能性的準確判斷和充分準備;高焦慮容易產(chǎn)生過度應激反應,受煩躁、憤怒、恐懼困擾,加之過度解讀病毒,情況變得糟糕。
我們的情緒狀態(tài)并不是恒定的,總是在外界變動、內在感知的影響下發(fā)生波動,焦慮作為最基本的情緒也是如此,其穩(wěn)定性因人而異。
有心理學者經(jīng)過研究將焦慮強度進行了六級劃分,一是心神安定,指基本沒有焦慮,個體狀態(tài)不受情緒的影響;二是安康狀態(tài),指相對舒適的情緒體驗,雖有微小焦慮,并不會引起個體關注;三是輕度焦慮,指由可適應的壓力帶來的焦慮感,能夠喚起個體的警覺、引起注意,對行為產(chǎn)生影響;四是中度焦慮,指情緒對個體的正常認知產(chǎn)生影響,降低了注意力和對環(huán)境適應性,一些可以應對自如的事務卻感覺吃力;五是重度焦慮,指有較強烈的壓力感,個體的基本思維和日常行為受到影響,一些可以應對自如的事務卻較難完成;六是恐慌,個體壓力閾值降低,對環(huán)境過度敏感,認知和行為水平明顯下降,自我防御過度提升,導致溝通和接受能力失去常態(tài),甚至伴有軀體不適。
上述六個等級,由低至高,我們可以對照在不同防疫等級要求下自己的焦慮等級,其中過低或過高焦慮等級都不利于自身防疫準備,而張弛有度的適度焦慮,才有助于自我防疫管理。有讀者會疑問,低焦慮難道不是最好的心理狀態(tài)嗎?
北京市衛(wèi)健委在通報案例時,表揚了一名確診病例,該病例得知內蒙古疫情后,提前通知家人搬到其他住所,自己返京后主動向社區(qū)報備,并獨居隔離,發(fā)言人稱:嚴格履行個人防控責任,既保護了家人,又降低了社會傳播風險,值得倡導;而同一波疫情的另一個案例則相反,病例在自身有體癥情況下,依然聚眾、自我治療,導致病毒傳播,當事人既中了病毒的招又被追責,得不償失。兩個病例具有動員全社會參與防疫管理的典型性,在探討個體防疫心理建構上同樣可以作為教案。
心理學家對壓力與動力進行建模分析,認為心理壓力過低難以激發(fā)人們的自我鞭策,表現(xiàn)為懶散和無效率;壓力過高容易擾亂思維判斷,引發(fā)消極情緒,降低做事效率。學者用倒U型曲線(即類似于一個倒扣著的碗的線條)來具象這種關系,極低和極高焦慮都處于倒U的兩個底端,產(chǎn)生低端行為效率,倒U彎處為適度焦慮,可以激越動力,提升行為效能,這就解釋了前文中被追責的確診病例在發(fā)病之后為什么會出現(xiàn)怠懈防疫的情況。
健康心理學從形象學的角度將壓力分為兩種,一種是巨石壓力,一種是細沙壓力。巨石壓力具有暫時且沖擊力強的特點,細沙壓力則好像溫水煮青蛙。這場新冠肺炎疫情以巨石與細沙共存的方式徘徊在我們身邊,考驗著人類的神經(jīng),我們既要保持覺醒,又要輕松應對,學會把握適度焦慮,既不麻痹,又不焦躁,既有助于我們順應常態(tài)化防控的治理要求,又保障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