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安徽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頻率運營中心,安徽 合肥 230065)
在一些西方媒體人的口中,總是習慣把新聞報道說成是“story”(故事),而這不禁讓人浮想聯翩,因為在中國人的眼中,故事總是和杜撰聯系在一起。而新聞的定義則是對新近發(fā)生事實的報道。真實客觀性是新聞的最基本屬性,如果將其定義為“故事”,是不是就要和“編”扯上關系呢?
但是隨著工作閱歷的增加,筆者對西方媒體人口中的“故事”有了自己更加深刻的體會和理解:在確保新聞真實客觀性的前提下,表達方式卻可以采用繪聲繪色的“講故事”形式,同樣是新聞報道,過于冷靜和抽象的敘事方式會將受眾拒之于門外,但是如果有表現力和張力地描述新聞事件,則能夠牢牢抓住受眾的心。
記者在廣播新聞報道中“講故事”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更好的新聞傳播效果,是為了在媒體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代,使得新聞報道的表現力更佳,能夠一下子抓住聽眾的耳朵,讓他們鎖定頻率,持續(xù)收聽。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唯有實現了“傳”和“達”的統(tǒng)一,才能獲得最佳的傳播效果,如果信息光是通過傳播渠道傳播,但是卻無法到達受眾內心,不被受眾接受,是完全沒有傳播效果的。
一方面,由于新媒體新聞的表現形式非常多樣,內容非常豐富,看慣了不斷推陳出新、給人眼前一亮之感的網絡新聞的受眾,對于廣播新聞報道的要求越來越高,他們也希望廣播新聞報道從傳統(tǒng)報道形式中跳出來,采用新的報道形式。另一方面,現如今廣播的移動收聽人群越來越龐大,年齡結構愈加年輕化,文化水平越來越高,他們習慣于“散點化”和“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方式,對于信息的耐受程度不斷降低,只有較為新鮮和有意思的內容和形式,才能迅速引起他們的關注,讓他們產生持續(xù)收聽的欲望。綜合以上兩點,廣播新聞記者在新時期寫作新聞報道,學會“講故事”的技巧已經成為必備技能。
新聞本身就是動態(tài)事件,蘊含著一些故事因素和動態(tài)成分,記者通過深入的采訪,就可以掌握其中故事性和沖突性的元素,再結合新聞事件本身所蘊含的傳播價值,記者就可以找到非常好的報道角度,通過更加精彩的描寫,讓新聞報道“妙筆生花”。
現如今受眾對于媒體的忠誠度在不斷降低,因為擺在他們面前的有各種各樣的信息傳播渠道,他們會習慣性地選擇最便捷和最好聽(好看)的媒體平臺。如果廣播依然沿用以往一板一眼的新聞敘事方式,平鋪直敘地報道某一新聞事件,可能就會迅速淹沒在信息海洋里。美聯社特稿社主任德西爾瓦德曾說過,以講故事的方式給人們提供的信息更容易被人們記住和理解。事實證明也確實如此,越是精彩有趣的內容、不落窠臼的敘事方式以及曲折跌宕的故事情節(jié),越能更好地留住聽眾,讓聽眾更加滿意。
第一,要從平民化的視角切入。在新聞采寫時,要明確“新聞故事”是講給誰聽的。很顯然,聽眾才是聆聽者,因此,廣播新聞記者一定要樹立聽眾意識,從平民化的視角來講述新聞。
第二,要從身臨其境的角度來寫作。首先,記者一定要親臨新聞現場,進行仔細的觀察、采訪和思考,這樣才能真實地還原現場、人物,然后在新聞報道中,一定要結合現場描述,給聽眾營造一種“身臨其境”之感,通過各種細節(jié)性的描寫,給觀眾營造一個合理想象的空間,用聲音給聽眾打造一個生動的現場畫面。
第三,要善于取舍。一定要從聽眾的角度出發(fā),來對新聞素材和內容進行甄別與去偽存真,再篩選出其中最能突出新聞價值和新聞主題的內容來進行敘述。比如,現場報道并不是要對新聞現場事無巨細地描述,眉毛胡子一把抓,這樣會導致大量無新聞價值信息的簡單堆砌,讓聽眾抓不住重點,沖淡了新聞主題,而是要緊扣新聞要素和主要新聞事實,從最能夠反映沖突和富含戲劇性元素的內容展開敘述,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第一,要迅速進入主題,清晰明快,不要用模糊的語言表述方式?,F如今社會生活節(jié)奏快,人們通常沒有很多充裕的閑暇時間去收聽廣播節(jié)目。因此,廣播新聞報道就要直奔主題,把最能凸顯新聞價值的內容放在前面,將最有沖突性和吸引力的盡早體現,模糊的概念和語句只會讓觀眾感到不耐煩。以新聞五要素為例,一定要在新聞中盡早體現。比如,時間,開門見山地說出來,越精確越好;地點,要準確地寫出;人物,要有名有姓,不會讓聽眾混淆;事件,要按照事件發(fā)生的時間順序或邏輯順序來敘述,這樣比較清晰;原因,也是簡短說出,點到即止,否則會讓聽眾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第二,要善于描寫細節(jié)。細節(jié)在廣播新聞報道中雖然往往只是三言兩句,甚至只言片語,是一種輔助性的敘事方式,但是作用巨大,往往能讓一篇報道更加豐滿生動。善于“講故事”的廣播新聞記者往往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在報道中善于描寫細節(jié),通過一個表情、一個聲音和一個動作,將新聞以可視化的形式傳遞給聽眾。其實,任何新聞報道在傳播過程中,不管其信息量如何巨大,其新聞價值如何重要,最能讓聽眾感動的,最能直擊聽眾內心的,往往就是那些具有強烈刺激或反差巨大的細節(jié)。
第三,要能夠制造懸念。廣播新聞記者在“講故事”時要學會巧妙利用戲劇性元素來制造故事的懸念,盡量給人一波三折的感覺,扣人心弦,用其中的不確定因素來吸引人,能夠快速地調動聽眾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讓他們產生收聽的欲望。
在廣播新聞記者講故事的過程中,首先要設置巧妙的懸念,從觀眾的視角進行分析,通過提前設置懸念,等到謎底被揭開的時候能夠帶給觀眾心理上的愉悅。在懸念設置時要盡量以觀眾所關心的內容作為基礎,從而快速吸引觀眾的注意力,贏得良好的收聽效果。記者在采編新聞時要嚴格根據新聞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以及人物矛盾之間的關系進行巧妙設置,滿足受眾的心理上的快感。記者本身必須要注重尊重新聞事實,巧妙運用文本、語言、情節(jié)等要素來進行分析,但不能夠對新聞事件進行夸大或虛構,在新聞創(chuàng)作的同時要注重運用同期聲,同期聲是廣播新聞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較強的真實性和同步性。通過同期聲的應用能夠產生更強烈的聽覺享受。增強新聞故事的整體感染力和創(chuàng)造力,在運用同期聲的過程中需要對同期聲的出現節(jié)點進行正確把握。要保證同期聲的位置、頻率與新聞故事發(fā)展線索保持一致,確保整個新聞內容結構錯落有致。廣播電視新聞載體的特點要能夠強化新聞故事的真實感和特色,在講故事的過程中,要盡量保證細節(jié)豐富,各種細節(jié)的處理能夠使新聞更加真實生動,也能夠帶給廣大觀眾更加真實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講故事最重要的作用在于激發(fā)聽眾的想象和聯想,確保各種新聞符號快速準確傳達,同時在觀眾的腦海中形成生動真實的畫面。因此,在廣播新聞報道時要盡可能增加細節(jié)的描寫,避免因為單純的畫面無法滿足觀眾的需求。
第四,要善于傳遞情感。任何時候,情感都是最能夠打動人的,一篇好的新聞報道,一定有能夠引起聽眾感同身受的“共情”因素,讓聽眾隨著你的描述,感受到你所傳遞的情感變化,產生共鳴,有喜怒哀樂多種不同的感覺。
第五,要學會調用聲音元素。廣播新聞報道最終是依靠聲音來傳播的,不管是廣播音響效果、同期聲,還是播音員主持人的語調、語速,都會影響新聞的傳播效果,所以對聲音進行精細化處理,要與新聞報道的敘述相吻合,這樣才能更好地抓住聽眾的耳朵。
中國漢字語言博大精深,詞義豐富,不同的遣詞造句可以表達同一個詞語的不同含義,雖然看起來意思差別不大,但是就算同一個字,在不同的情景中也會有截然不同的意思,會給人截然不同的感覺,如果要讓報道更加出彩,必須對文章的遣詞造句以及謀篇布局細細斟酌。
第一,要多用口語化表述。廣播新聞報道是借助聲音來傳播,所有的講述都要圍繞“耳朵”來進行,其線性傳播特性和人們伴隨性收聽的狀態(tài),這就要求廣播新聞語言盡量口語化,既言之有物,又淺顯易懂,不要用省略語或者書面語表達,如果聽眾乍一聽到這樣的表述,就會因為聽不懂而去思考,這樣一來,就很可能會錯過下面稍縱即逝的內容。比如,“昨日”要寫成“昨天”,“獲悉”改成“了解到”,“均”改成“都”,這些都是常規(guī)性的操作。
第二,少用解釋性詞語,多用描述性的語言。這樣更加符合人們的口語習慣,而且更像在講故事,而不是說道理,給觀眾的聽覺感受更舒服。
第三,多用聽眾可觀可感的語言來描述。比如,在描述心情的時候,不要說“害怕”,可以寫“嘴唇發(fā)白,手都在哆嗦,襯衣都被汗?jié)窳恕?,這樣的描述非常形象生動。
第四,每則新聞都有固定時長,在較短時長內,盡可能釋放更多有價值的信息,所以一定不要用空洞的詞句,要言之有物,更要干貨滿滿。
新聞記者在“講故事”的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對故事節(jié)奏的把控,適時營造出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收聽效果,讓聽眾樂在其中。比如,對新聞事件的敘述要詳略得當,對不太重要的事實適當概括,對于一些重要事實則要重點展開,詳細敘述。此外,新聞記者還要結合聽眾收聽故事的習慣與要求,合理把控講新聞故事的節(jié)奏,做到張弛有度,有輕重緩急。在講故事時要注意確保新聞的真實性和客觀性,真實是新聞的第一生命力,新聞工作者必須堅持唯物主義新聞本源觀念,以事實為基礎,對新聞內容進行準確的分析,無論是新聞采訪寫作,都不能夠隨意杜撰故事情節(jié)或者篡改新聞過程,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新聞創(chuàng)作的整體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在新聞創(chuàng)作的同時要盡可能對相關的故事情節(jié)進行調查核實,把握新聞的來源與出處,保證新聞故事真實、全面、可信。廣播新聞記者在講故事時要加強自身的政治素養(yǎng),提高自身的基本功,只有堅持基本的道德底線,才能夠使廣播電視新聞記者始終保持初心,在講故事的同時能夠盡量避免對聽眾進行主觀性的引導,將事實判斷交還給聽眾,其次新聞記者要不斷增強自己的語言基本功,只有掌握扎實的語言表達能力,才能夠使故事內容更加生動。主持人必須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政治素養(yǎng),增強語言基本功的練習。目前很多的主持人經常會出現讀音錯誤過多或不當造成整個報道內容支離破碎,很難使聽眾對故事內容進行準確分析。廣播本身對語言的要求比較高,所以這些錯誤必然會導致最終的信息傳播效果無法達到預期。對于針對這樣的情況要加強對新聞記者的培養(yǎng),使他們掌握更多的講故事技巧。
在講故事的過程中要明確新聞故事化的具體特點,首先對于新聞事件本身進行準確的分析,同樣還必須有巧妙的構思,避免新聞內容被浪費。在故事開展之前需要有明確的定調,對故事的外在形式和內在價值準確把握。新聞故事包括單一型故事和復合型故事,在講解不同故事時要盡量加強故事內核的處理,提高新聞故事講解的整體效果。在故事講解過程中,要注意凸顯主角新聞的發(fā)生是要由人引起,人物是新聞的重點也是構成新聞的關鍵,所以要加強對人的關注。在描述主角時要盡可能地對主角的性格特點進行充分的了解,不能只是單純地介紹人物的姓名、職稱、年齡等,那么就很容易使人物表達符號化,無法產生栩栩如生的效果,必須要將故事人物與真實的事件沖突緊密結合,從而展現人物的具體性格。趣味性是新聞價值的重要組成,受眾對新聞的興趣越大,新聞的價值也就越大,所以要盡可能地提高新聞傳播的速度,使廣大受眾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這樣才能夠使新聞傳播更加的真實。許多新聞現場都會有突發(fā)狀況的產生,這些突發(fā)情況可能又是值得報道的新聞點,媒體記者要能夠及時對突發(fā)事件做出反應,快速拍攝到突發(fā)事件的鏡頭,再配合記者優(yōu)質的新聞稿件,通過畫面和文字清晰地向公眾展示新聞內容,從而提高了新聞內容的吸引力。
廣播新聞記者一定要善于將自身的特長、優(yōu)勢融入新聞報道中,以“講故事”的形式對聽眾娓娓道來,并借機打造屬于自己的個性形象,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現代社會并不缺記者和新聞,但是卻缺乏有個性的記者和新聞報道,只有個性彰顯,才能在傳播過程中與別人形成差異化競爭,讓人一聽就留下鮮明的記憶和印象?,F如今的新聞競爭非常激烈,聽眾在眾多的節(jié)目當中,只會對一些非常有風格的節(jié)目印象很深刻,并且養(yǎng)成持續(xù)收聽和關注的習慣。因此,記者在“講故事”的過程中,要學會在故事中融入自己的價值取向和情感好惡,學會用事實來打動人,使得聽眾能夠感受到新聞記者的個性和親和力。
現階段,廣播新聞記者在日常工作中,針對目前的傳播語境和傳播工具的革新,為了更好地跟上新媒體時代發(fā)展的步伐,一定要不斷創(chuàng)新工作方式方法,特別是新聞的采寫技巧。因此,廣播新聞記者就必須要學會在報道中“講故事”的技巧,使得新聞報道能夠更加適應當下聽眾的信息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