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初
仔細想想,我們每個人似乎都像是一面鏡湖,期盼著有朝一日能聽見驚雷乍起。湖面平和,內(nèi)里卻洶涌蓬勃。但我們忘記了尤為重要的一點:在“質(zhì)變”到來前,我們首先要成為一片寬和、無聲、有足夠“量”的湖。
東京奧運會早已落下帷幕,中國代表隊滿載而歸。而在這些耀眼成績的背后,是一位位優(yōu)異的運動員多年來的努力,是無數(shù)次量的疊加,是無聲的改變、充實。
為何“量”會如此重要?縱觀古今,凡成大事者絕無泛泛游戲之人。無論是王者的“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還是詩仙李白的朝登天子殿,又或是“蘇神”蘇炳添9秒83的亞洲紀錄,都缺少不了量的積累。正所謂“足夠的量變才能產(chǎn)生質(zhì)變”,任何成功都有其自身底蘊。若沒有量的積累,何來質(zhì)的提升;若沒有一面鏡湖,又何來驚雷的震撼?
在“量”的堆砌中,“無聲”也不可或缺。靜默無聲,代表的是一種品質(zhì),一種沉潛、堅韌的心境。喧嘩的淺水養(yǎng)不出珍稀的生命,靜默的深水卻蘊藏著無盡的寶藏。正如人一樣,過多地將心力傾注在喧嘩上,自然無法靜心,唯有無聲,才能更好浸于一方天地。祖逖聞雞起舞,從不宣揚;宋濂抄書,從不抱怨;樊振東日打千球,從不訴苦……甘于寂寞,沉潛積累,只為那一剎那的奮起。長路有微光,從不是機會選擇我們,而是我們選擇機會。正如一片豐實無聲的鏡湖才有驚雷,一個學識豐富且靜心的人,才有底氣接受機遇與挑戰(zhàn)。
愿我們每個人,都會于蓄力之暗中見光明,于無所有中見一切,于困難中見希望,于厚積中薄發(fā),于量變中見質(zhì)變,于無聲處聽驚雷乍響,不懼前路迢遙。
評點:張葉葉
用哲學知識來觀世界、解問題,這一能力對于高中生來說本就值得贊賞。再加上作者清晰的邏輯、精煉的文字,文章實在是難得之作。作者將論點定位在寬和、無聲、足夠的“量變”引起“質(zhì)變”上,后文緊跟材料概括性地印證,精準而又有力道。文章的主體部分采用了諸如事例論證、引用論證等豐富的論證方式,呈現(xiàn)出了論點的鮮明邏輯。而在語言方面,文章更是可圈可點。全篇貫穿著“我們”,寫出一片真誠。語言緊扣觀點,干凈利落,不拖沓不堆砌,卻呈現(xiàn)著深刻的思想,可謂靜水流深。
(編輯: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