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銳
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
王勃說:“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魯迅說:“無窮的遠方,無數(shù)的人們,都與我有關(guān)……”
沈從文說:“有些路看起來很近,走去卻很遠的。”
顧城說:“你,一會兒看我,一會兒看云。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你看云時很近?!?/p>
有人說:“現(xiàn)代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使遙遠的距離不再遙遠;古人舟車勞頓月余,今人高鐵飛機不過數(shù)小時。”
有人說:“面對遙遠的事物,有時覺得與之相契;而身邊人事,卻常覺疏離與陌生?!?/p>
一位哲人說:“我們的生活樣式,就像一幅油畫,從近處看不出所以然,要欣賞它的美,就非站遠一點不可?!?/p>
遠和近是個相對概念,從不同的角度去感知,遠和近有令人沉吟的深度。
請以“遠和近”為話題,寫一篇作文。要求:立意自定,題目自擬,文體不限(詩歌除外),不得套作與抄襲,不少于700字。
人類一直對遠方充滿著期待:“尋找印度”是大航海時代水手的理想;“到南方去,到南方去”,是詩人的呼喚;“無盡的遠方,無數(shù)的人們,都與我有關(guān)”,是知識分子的責任。然而,人們對近處也充滿著迷戀,“活在當下”同樣是青年人腳踏實地的表現(xiàn)。但是,遠和近是否如參商二星,沒有聯(lián)系,不可調(diào)和?我看未必。
遠與近代表的距離可以是時間的,也可以是空間的。我們中國人生活在歷史悠久、地域廣袤的國家,對這兩種距離感有著切膚的感受?!吧舷挛迩?,縱橫八萬里”,因為時間的距離,詩人長歌當哭——“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因為空間距離,閣女淚濕青巾——“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guān)山難”。我們今天再次吟詠,也能感受古人如游絲般穿插于字里行間的苦痛,“近”不可尋,“遠”變成了望不盡的“天涯路”。
然而,還是有達觀人士、大方之家能夠找尋到縮短時空距離的捷徑妙法。在志同道合者眼中,那些已經(jīng)化為一抔黃土的古人并未遠去,就近在咫尺。紅學大家周汝昌先生隔空對話曹雪芹,著名學者錢理群先生神交魯迅,仿佛兩位先生還在眼前一般。更夸張者如鄭板橋,出于對明代畫家徐渭的無盡崇拜,因徐氏以青藤為號,于是自題雅印——愿為青藤門下走狗。可見,如果志趣相投,千百年的“遠”不過是一剎那的“近”。
對于空間的距離,歷代先賢大抵用“浩然之氣”“家國情懷”去彌合。范文正公“居廟堂之高”“處江湖之遠”,一個“憂”字,讓他高堂之上心系百姓,草莽之遠不忘朝廷。空間的浩瀚在士大夫“修齊治平”的責任感面前,不過一紙之隔。正如魯迅先生,把自己和無盡的遠方聯(lián)系在一起,因為站的遠,才能窺清中國的原貌;又因為心連得近,才能將文字化作投槍匕首,讓麻木民眾再次感到切膚之痛。
在現(xiàn)代化的今天,科技似乎已經(jīng)將我們從時間和空間的禁錮中解放出來。即時通訊技術(shù)、高鐵技術(shù),真正實現(xiàn)了天涯若比鄰。但同時,我們越來越沉溺于探索陌生的遠方,而對近處的家人、朋友、風景,不聞不問,熟視無睹??萍际抢司嚯x還是疏遠了距離,值得我們深思。
相較于科技等物質(zhì)手段,可能“志趣”“責任感”這些看似玄之又玄的東西更適合縮短距離,化遠為近吧。
評點:楊睿
遠與近這種“AB對立”模式的作文常常讓考生感到無從下筆,這篇文章就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作者首先考慮“遠與近”的外延是什么——時間和空間的遠與近。然后開始思考“AB對立”模式的精髓——遠與近是否只是對立關(guān)系,它們能否統(tǒng)一,怎樣做到時間和空間上的“遠就是近”。作者找到了拉近“遠近”的方式——時間上對文化的追求,空間上對遠方百姓的牽掛。
除此之外,作者又反其道而行之,反思是否有看似很近實際很遠的現(xiàn)象,然后一躍來到當下,剖析了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讓我們看似天涯若比鄰,卻以犧牲身邊的親情友誼為代價,這種舍近求遠的行為,值得我們反思。
我們在閱卷過程中,最怕那些學過政治的同學在試卷上空喊口號,“事物是對立統(tǒng)一的,“事物是變化發(fā)展的”,這些聽起來人人皆知,讀起來也索然無味。事實上,作文應(yīng)該是用哲學的思路、文學的語言去表述,就像這篇文章一樣,也在思考對立統(tǒng)一,但靠的是深刻的論點、豐富的論據(jù)和嚴謹?shù)恼撟C,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寫出令人折服的哲理類文章。
(編輯:關(guān)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