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運價既關乎鐵路本身之營業(yè),復影響社會經(jīng)濟之發(fā)展。如何構建合理有效的鐵路運價體制,更好地兼顧鐵路運營收益與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及民生改善,是近代乃至當下中國社會必須重視與努力解決的問題。一方面,厘清近代中國鐵路運價治理的基本脈絡以及運價制度變遷的基本過程,析運價治理之成效與不足,揭示出近代中國鐵路運價對國民經(jīng)濟及社會民生的重要影響。另一方面,歸納總結近代中國鐵路運價治理的成效與局限,為當下中國鐵路運價改革提供可資借鑒的歷史經(jīng)驗與教訓。黃華平著《近代中國鐵路運價治理研究(1881—1937)》(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正是作者基于上述兩方面價值而進行學術探索的研究成果。
該書兼具宏觀分析與微觀個案研究,還依據(jù)有關史料整理編制成大量圖表。全書共計257千字,分為五章。具體而言,該書圍繞著近代時期中國鐵路運價治理問題而展開,第一章探討了近代中國政府對鐵路運價的治理政策從自由放任到“運價統(tǒng)一”的演變歷程及其治理體制架構;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別梳理了“運價統(tǒng)一”政策主導下國有鐵路基本運價制度、運價政策以及客貨基本運價的嬗變過程;第五章分析了近代中國鐵路運價治理對鐵路運輸效益、工礦農(nóng)業(yè)及社會民生產(chǎn)生的影響,最后從整體上對近代中國鐵路運價治理進行了評析。該書不乏新見,譬如,有別于學者對于近代中國鐵路運價治理問題的批判立場或負面論調(diào),該書作者指出近代時期中國政府在鐵路運價治理上并非毫無成效可言,完全忽視其積極意義并不符合客觀實際。
該書作為近代中國鐵路史領域的新近研究成果,也是推進并深化近代中國鐵路史研究的有益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