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鯤
(1.湖北大學藝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010 2.湖北省大遺址保護研究中心,湖北 武漢 430010 3.湖北大學建筑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湖北 武漢 430010)
“土司”是一個設立于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完整的官職體系且權力世襲,具有一定的自治權利,能自行處置本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軍政事務。所以,這種制度使得我國古代多民族治理文化傳統(tǒng)能夠弘揚和傳承下去,促使少數(shù)民族文化具備多樣性特征,使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社會經濟能夠實現(xiàn)更好更快的發(fā)展,大遺址指的是文化遺產中規(guī)模比較大且具備顯著文化價值的遺址。而地方傳統(tǒng)營造出來的則是遺址中土司制度的物象,遺址本體和相關的文化環(huán)境載體組合而成綜合體[1]。因為遺存包含的歷史信息比較豐富,所以大遺址占據(jù)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且具備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的特征。2016年初,全國文物工作會議的召開標志文化遺產在中國夢實現(xiàn)中的支柱性作用。文物代表著古老的文明,將歷史文化傳承下去,弘揚了民族精神,是非常寶貴的遺產,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發(fā)揮著很重要的價值作用,習近平同志的指示說明了文化遺產中的文物與精神文明建設的關系[2]。
容美土司已列入《“十三五”時期大遺址》名錄。該遺址是研究土司制度和土家族特有的文化傳統(tǒng)的重要物證;容美土司遺址充分體現(xiàn)了該區(qū)域社會發(fā)展狀況,包含風俗習慣、文化藝術以及城市建設等等;容美土司文化是中國古代土家族文化的杰出代表,是巴楚文化的結合體,容美地區(qū)是土家族文學的主要發(fā)祥地,其文學藝術方面取得的成就,在全國少數(shù)民族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對探討少數(shù)民族文學藝術是一個重要的貢獻;容美土司遺址群中的大量洞穴文化形成獨具特色的洞府文化,是容美土司文化的凝結和物化,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價值。容美土司遺址內的建筑墓葬、洞穴遺跡等顯示出容美土司時期當?shù)氐奈幕删停窃催h流長的民族文化和漢文化相互融合的藝術精品(如圖1)。
圖1 容美土司爵府遺址航拍圖(圖片來源:湖北省考古研究所)
容美土司遺址群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鶴峰縣境內,是我國目前發(fā)現(xiàn)最大的明清時期土家族土司遺址群,1986年被鶴峰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恩施自治州人民政府在2002年將其批準為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國務院在2006年將其批準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5月,國家文物局《關于容美土司遺址保護規(guī)劃編制立項的批復》,同意了容美土司遺址保護規(guī)劃的立項。
容美土司遺址群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由鶴峰縣文體局、鶴峰縣城建局共同重新劃定,并報經縣政府同意,于2007年,鶴峰縣人民政府發(fā)布鶴政發(fā)[2007]68號文件《關于公布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容美土司遺址”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的通知》。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在2012年的5月5日,發(fā)布了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的通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容美土司遺址”的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爵府遺址(鶴峰縣容美鎮(zhèn)屏山村二組,東經110°04′27。5″,北緯29°56′16。4″。包括戲樓、鳴虎山關廟、瞭望臺、大堂、二堂、院堂、小昆侖、地牢、祭祀臺等)。保護范圍:爵府遺址及周圍一定范圍。東面至小昆侖東側村級公路,西面至1臺區(qū)43號電線桿,南面至戲樓南側公路,北面至古水井。
鶴峰容美因為擁有多年的發(fā)展歷史,新石器時代,土家族的先民容米部落就已經誕生了。古稱拓溪、容米、容陽,秦時稱南夷(黔中郡),漢時稱武陵蠻(屬武陵郡),唐宋時為施中蠻。元代以后設土司,容美土司屬于軍民宣慰使級別,以鶴峰中府為統(tǒng)治中心,管轄地東西約200km,南北約240km,容美土司區(qū)域還有其下屬的幾處長官司居住地,有石梁司、五峰司、椒山瑪瑙、水勁源司等,這些低級別的土司歸屬容美節(jié)制,也是小型的居住城鎮(zhèn)。據(jù)百度顯示:田氏土王世襲相承,雄踞一方,800余載,雍正皇帝認為“楚蜀諸土司中惟容美最為富強”[3]。容美土司在元稱黃沙寨千戶、容美軍民總管府、容美宣撫使司,在明稱容美等處軍民宣撫使司、宣慰使司,清沿明制,稱湖廣容美等處軍民宣慰使司。容美土司,經過長達425年的發(fā)展時間,從公元1310年建立黃沙寨千戶,到了1735年,容美宣慰司改土歸流,歷經425年,一共經歷了三個重要時期(如圖2)。
圖2 容美土司爵府遺址臺地分區(qū)(圖片來源:任玉進繪制)
容美土司爵府遺址作為記錄土司制度的重要遺存,之所以會受到多方的關注,源于其具有的獨一無二的核心價值,無處不彰顯著燦爛的藝術價值,將當?shù)氐臍v史融入其中并娓娓道來。就像《威尼斯憲章》提到的世代人民歷史文物建筑見證了千百年人民生活的歲月痕跡[4]。
鶴峰地處武陵山脈,石門支脈。主要山脈“西南東北走向形成分水嶺斷俄桕向的石灰?guī)r山地。境內地勢高低不平,西北方向比較高,東南方向比較低。群山環(huán)繞,溝壑萬千。全縣平均海拔1147米。主要山脈有9條,大都呈西南至東北走向?!盵5]
臺地1(爵府遺址Ⅰ區(qū)保存現(xiàn)狀)為F1、F2正房遺址,臺地平整,面積約為700m2,F(xiàn)1居中,長約21.5m、寬約7.2m,其兩側為月臺,均用石塊鋪地,F(xiàn)2居左右兩側,尚未挖掘。遺址保存完好,能夠清晰辨別房址所處位置、地基等信息。南邊有石堆,大小不一,輪廓清晰,數(shù)量較多且雜亂分布?,F(xiàn)絕大部分呈下陷狀態(tài),角落處尤為明顯。石堆東西兩側分別有現(xiàn)代蓄水池,均呈不規(guī)則方形,水泥抹面。擋土墻破壞嚴重,肌理雜亂無章,未發(fā)現(xiàn)明顯的后期維修痕跡。詳細現(xiàn)狀見圖3。
圖3 容美土司爵府臺一(圖片來源:自繪)
圖4 容美土司爵府臺二(圖片來源:自繪)
爵府遺址Ⅱ區(qū)保存現(xiàn)狀(臺地二、臺地三、臺地四)即爵府遺址二堂,包括臺地2、臺地3、臺地4,內有房址6處,包括:房址3#,房址4#,房址5#,房址6#,房址7#,房址8#;排水溝1條,小路1條,柱墩20個,塌陷孔洞33個,蓄水池1處,總面積約1000m2。
臺地2尚未挖掘長約34m,寬約16m,臺面有墳墓5座,有三座清代墓和兩座現(xiàn)代墓。清代墓墓碑做法講究,均為人工石刻,上部偏大,墓地用規(guī)則條石圍堆,現(xiàn)代墓相對來講,不是那么考究,周邊堆砌石頭很有可能來自遺址擋土墻,堆砌雜亂。詳細現(xiàn)狀見圖6。
臺3位于臺2之北,與之相連,臺面平整。場地左寬右窄,長42.8m,左側寬5.5m,右側寬4.8m。臺面存有有房7、8遺址,分布在東西兩側,遺跡保存完整,邊界清晰可見。在房7、8右側各有一條排水溝,保存完好,但目前不具有排水功能。臺面鋪墁材料有殘存。填砌的雜土塊石出露,凹凸不平,長期暴露有水土流失隱患。臺面夯土因雨水有孔洞和塌陷,孔洞較多詳細。
房址7、8為正房吊腳樓部分,現(xiàn)僅存房基,房7東西4.7m,南北4.3m,房8東西5.8m,南北4.3m?,F(xiàn)基址地面鋪磚已不存在,臺面填土裸露。房址7左側臺面邊緣有踏步4,現(xiàn)僅存石構件。
臺3南面石砌筑擋土墻大部分保存完整。但有部分石塊雜亂無章,且尺寸較小,推測為農戶為耕田進行的后期場地平整。
臺4位于臺3之北,場地平整,東西長44.0m,南北17.6m。臺面上存有房3、4、5、6遺址。F3東西約22.4m,南北約7.2m。F4東西約8.4m,南北約7.4m。F5東西約9.2m,南北約7.2m,F(xiàn)3~F5內總計包括了20個柱礎基石,且這些基石全部都是采用的毛石材料二拼砌成的。從它們的結構方面來看,F(xiàn)3、F4、F5、F7、F8共同構成了當?shù)氐湫偷慕ㄖ邮?,即吊腳樓式建筑。基于方位的角度進行分析可知,F(xiàn)6在這個場地的東北部。貫穿在這個場地其中的小路中,L1是由兩段構成的。F4~F5后是長軸段所在的位置。除此之外,小路自F6門前經過,且這個道路持續(xù)為前行,當來到第4平臺的時候必須要在它盡頭左拐下行。詳情請見圖5。
圖5 容美土司爵府遺址臺三、臺四(圖片來源:自繪)
考古發(fā)掘揭露后顯示,目前遺存為各建筑臺基的輪廓、石柱礎等石構件殘存與極少量鋪磚、磚墻遺存。但總體格局基本清楚,有環(huán)繞建筑的排水系統(tǒng),然而目前建筑的遺址狀態(tài),存在雨水順勢下排對遺址臺面的沖刷隱患。
爵府遺址Ⅲ區(qū)保存現(xiàn)狀(臺地五、臺地六)為臺地5、臺地6,內有房址13#,排水溝1條,柱墩11個,塌陷孔洞13個,六孔怪石1個,總面積約370m2。詳細現(xiàn)狀見圖6。
圖6 容美土司爵府遺址臺五、臺六(圖片來源:自繪)
臺地5位于容美土司的正中位置,是爵府遺址的第五個平臺,高于臺地4約1.7m。臺地五南側為條石砌筑的擋土墻,整體保存較為完好,底部條石都屬于狹長型,排列整齊。2處上部堆砌的條石大小不一,排列無序,疑似為坍塌后后期填補導致。臺地五幾乎沒有任何石構遺存,根據(jù)早期照片推測,以前曾經被村民們種菜所用,但根據(jù)近期考察結果顯示,現(xiàn)今臺地五已經被雜草覆蓋。
臺地6高出臺地5約2.0m,臺地6表面有大量的石構遺存,根據(jù)至今的石構遺存可大致判斷出房址13的具體位置,房址位于第6平臺中部。處于平面的視角之下,它的整體面貌屬于十分顯著的“L”形,整個位置處于東南,與此同時面對的是西北方向。長軸一面房屋的墻基部分,全部采取點式毛石鋪砌的方式,與此同時,還有一些地方是通過固定尺寸的磚墊齊,可以明顯地看到房屋里面存在著黃褐色墊土。南北方向總計通寬8m,它的進深大概在6m左右。中間三間進深經過測量,全部處于3.5m。方形石柱礎存在于東、西側間南北兩端,其邊長為0.25m,相鄰的柱礎石之間的距離大概在4~5m。為了能夠順暢的排水,房址13房基北側設置了專門的排水溝,它的中部所使用的材料為自然巖石體,從而可以增加其耐用性,能夠明顯地看到經人工鑿成的痕跡,從而在整體上呈現(xiàn)出凹形以通水,通過俯瞰能夠發(fā)現(xiàn)它的溝底中間高且兩側比較低。為了堅固性,溝墻用毛石塊作為主體最終砌成,除此之外,在排水溝東端,長方形的石板蓋于其上,能夠明顯地看到其呈現(xiàn)的是暗溝狀,基于此,它的中部屬于典型的明溝。根據(jù)測量,長度總計是23米。就最新的清理的情況進行分析可知,截至目前還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的柱礎或其他建筑的痕跡。六孔怪石的六個小孔直徑均為70mm左右,中間的橢圓形洞約為1150×260×450mm,用途不詳,疑似可能是祭祀所用(如圖6)。
爵府遺址Ⅳ區(qū)保存現(xiàn)狀(臺地七)IV區(qū)為臺地7,內有房址9#、10#和房址11#,內圍墻1條,石鑿臺階路2條,以及大面積基巖??偯娣e約868m2。
臺地7位于容美土司的西北側,是爵府遺址的第七個平臺,整片臺地因地勢而建,為不規(guī)則形狀。南北最長約40m,為南側接壤臺6排水溝的邊界至北側內圍墻南部的邊緣,東西最長約30m,為東側內圍墻邊緣至西側覆土平臺的距離。臺地7順應地勢由臺地6排水溝起坡,在房址11處達到最高,高于臺地6約7.1m。據(jù)考古推測,臺7為容美土司的景觀后花園,原有樹木已被砍伐,整個臺地在基巖凹處覆土,在基巖間形成了可以行走的覆土小路,整體覆土坡度約在14%~20%,房址南側覆土相對平整,高于臺地6約5m。
F9以及F10的房基已不存,考古大致推測出輪廓與位置,平面形制有待考究。F11位于第7平臺北部,地處山頂?shù)淖罡咛帲瑳]有任何的遮蓋。由此,整體被直接暴露在巖石的表面上,俯瞰可以確定它的平面呈長方形的面貌,且其具有的方向為58°。專業(yè)人員通過推定,借助于當?shù)氐奶烊粌?yōu)勢,通過這些自然凸起的巖體,選擇適合的石塊在其上壘砌而成到一樣的高度水平,接下來,用尺寸符合的大石板蓋在其上,如此一來就建成了天然的巖棚屋。詳細現(xiàn)狀如圖7。
圖7 容美土司爵府遺址臺七(圖片來源:自繪)
湖北省鶴峰縣人民政府對容美土司保護的歷史保護現(xiàn)狀:
1979年,鶴峰縣文物管理機構成立,隨即對容美土司遺址群進行調查、保護、管理;
1980年5月成立鶴峰土家族自治縣之后,制定縣民族工作計劃,縣民委、統(tǒng)戰(zhàn)部、文化館就列入民族工作計劃的容美土司時期的屏山爵府、萬全洞、萬人洞、情田峒等古遺址進行了比較深入的考查、研究,取得了許多寶貴的歷史資料;
1981年4月29日,縣人大副主任郭景春、縣委統(tǒng)戰(zhàn)部部長田冬生、秘書祝光強、縣文化館館長楊斌、攝影干事楊芳耀,在屏山大隊黨支部書記李明堂等引導下,為了解屏山之謎,挖開了容美土司末代土王管家向日芳、前鋒營付總兵官向文憲的墓地,發(fā)現(xiàn)在向文憲的頭下枕有方形青磚一塊(即國家一級文物——河圖洛書磚圖)、墓志銘石刻一方;
1986年8月9日,鶴峰縣人民政府以鶴政發(fā)[1986]21號文件《關于公布鶴峰縣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的通知》,公布屏山爵府、萬全洞、萬人洞、情田峒、九峰橋、奉天誥命碑等容美土司遺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2年12月16日,湖北省人民政府以鄂政發(fā)[1992]166號文件《關于公布湖北省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公布官墳園石刻及九峰橋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6年,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教授柴煥波、湘西文物工作隊隊長龍京沙、恩施自治州博物館館長鄧輝一行來鶴峰對屏山等容美土司遺址群進行考察;
2001年8月26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柴煥波教授,湘西自治州文物工作隊隊長龍京沙協(xié)助鶴峰縣文物管理所對容美土司遺址進行了調查;
2002年12月16日,恩施土家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以恩施州政辦發(fā)[2002]48號文件《關于公布第三批州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公布屏山等容美土司遺址群為州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鶴峰縣人民政府委托中國地質大學對鶴峰進行《鶴峰旅游發(fā)展總體規(guī)劃》,規(guī)劃中對屏山容美土司遺址群爵府主體建筑、洞府建筑、屏山老街、躲步峽棧道進行復建,對通往各遺址景點的道路(石板路、水泥路)重新建設;
2002年至2003年初,已改造通往屏山的鄉(xiāng)村公路水泥路面,修筑通往萬全洞2km的村級公路;
2003年,為恩施州文物保護單位容美土司遺址群建立保護標志。2005年8月,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九峰橋”古建筑維修工程竣工;
2006年5月25日國發(fā)[2006]19號文件《國務院關于核定并公布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6月27日至7月5日,恩施州文物調查勘探隊聯(lián)合鶴峰縣博物館對鶴峰縣城區(qū)道路改造工程容美土司官墳園石刻九峰橋遺址建設控制地帶遭到破壞的清代古墓群進行搶救性發(fā)掘;
2007年,鶴峰縣人民政府發(fā)布鶴政發(fā)〔2007〕68號文件《關于公布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容美土司遺址”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的通知》2007年,鶴峰縣人民政府發(fā)布鶴政發(fā)〔2007)156號文件《關于增補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容美上司遺址保護范圍內容的通知》;
2008年11月,縣文物管理所在部分容美土司遺址重新設置“容美土司遺址”石質標志碑;
2009年3月至10月,鶴峰縣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小組對容美土司遺址保存現(xiàn)狀進行復查、登錄工作;
2010年12月28日,縣文物管理所為保護國保單位文物安全,在萬人洞等部分容美土司遺址點設立公告牌。
2011年3月,國家文物局委派湖北省文物局考古容美土司遺址,且計劃把它列入全國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錄;
2011年9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成立了容美土司遺址考古隊,黃文新教授一行7人正式進駐屏山,對“容美土司遺址”中的爵府遺址開展考古發(fā)掘;
2011年10月,為確??脊虐l(fā)掘工作的順利進行,縣人民政府成立了由副縣長楊波涌任組長、縣文體局、財政局、國土資源局、旅游局、林業(yè)局、規(guī)劃局、移民局和涉及的鄉(xiāng)鎮(zhèn)人民政府為成員單位的容美土司遺址考古工作領導小組;
2012年3月8日-15日,解放軍總裝備部工程設計總院測繪大隊對容美土司屏山爵府遺址周邊1km2的地形地貌進行了實地測繪,為爵府遺址考古發(fā)掘提供完備的地形資料。
從以上的資料可以看出:遺址在被考古發(fā)掘過程中,其中的具體保護與措施并沒有相關的執(zhí)行。從保護工作層面給出一些建議:其一,當?shù)氐某青l(xiāng)規(guī)劃部門、土地資源部門必須積極把大遺址保護納入城鄉(xiāng)建設規(guī)劃,提前安排好大遺址保護用地,不能在遺址保護規(guī)劃用地周圍安排大型建設工程;其二,保護大遺址,基礎工作是關鍵,要做好容美土司遺址考古與發(fā)掘工作,清楚掌握遺址分布和地上地下文物情況,加強容美土司遺址保護管理機構建設,并且完善遺址保護地方性法規(guī),調動公眾參與積極性并能建立健全群眾保護網(wǎng)絡;其三,在編制容美土司遺址保護規(guī)劃并能將國家遺址公園逐步完成,使保護大遺址能沿著科學的道路有序進行,提高遺址保護的可操作性;其四,用戰(zhàn)略發(fā)展的方式實施大遺址保護項目,積極提高大遺址保護展示水平能帶動當?shù)亟洕鐣l(fā)展。
原真性的體現(xiàn)就是要保護歷史遺存下來的歷史原物,對所有的歷史信息進行保護。在整治的過程中堅持的原則是整舊如故,以存其真。1994年的《奈良真實性文件》充分體現(xiàn)了這個原則,文化遺產的性質、真實性評判,時間演進、文化語境和很多信息來源的價值之間存在十分密切的聯(lián)系,這些來源包含諸多方面,例如情感和精神、背景和地點、技術和傳統(tǒng)、功能和用途以及物質和材料等等。根據(jù)上述來源能夠深入地考察文化遺產的科學緯度、社會、歷史和特定藝術[6]。1997年,世界遺產委員會在第一版《實施(世界遺產公約)操作指南》中提到:“就文化遺產項目而言,在地點、工藝、材料以及設計方面應該具備真實性特征;需要注明的是,真實性所指的內涵并非必須一定是或者說僅僅為原始的形態(tài)和結構,真實性的特征同時涵蓋了那些在歷史過程中具有藝術以及歷史巨大價值的人工的建構或者是增添?!币蚓舾z址木構建筑早已毀去,現(xiàn)遺址所存磚石構件本體及其呈現(xiàn)的格局與臺地式的地形利用設計,是遺址價值的核心內容。也是體現(xiàn)原真性的遺存表現(xiàn)。保護設計從現(xiàn)場調研入手、通過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通過訪談當?shù)鼐用襁M行了深入的交談,詳細考察了容美爵府的歷史與現(xiàn)狀,檢索了完整的田氏族譜,清理了田氏所在這片遺址曾經生存的家族構成和傳承關系。整理研究了有形和無形的爵府文化遺產。調研和分析了爵府的環(huán)境結構。提出了“保留遺址原真,保留環(huán)境遺存地標”,梳理爵府的族譜譜系。在現(xiàn)場調研發(fā)現(xiàn),遺址原有排水渠均環(huán)繞于建筑臺基外邊界,因破壞殘缺不連續(xù),已無法發(fā)揮排水功能,排水不暢。此外,遺址表面因廢毀后的人類活動破壞而凹凸不平。部分堡坎石墻外鼓傾斜:臺5東側堡坎因后期人為破壞與修補,原砌石形制破壞,砌法雜亂,墻體外傾,有坍塌隱患。遺址發(fā)掘邊界陡坎存在坍塌隱患:因遺址發(fā)掘前為積土覆蓋,發(fā)掘后的發(fā)掘區(qū)邊界形成外高內低的陡坎,極易坍塌。正對現(xiàn)場的情況但能夠體現(xiàn)其格局輪廓的磚石遺存大量缺失,加之多處于近現(xiàn)代掘毀,遺址現(xiàn)存地面凹凸起伏、溝壑雜亂,無法清晰體現(xiàn)原有格局。但能夠體現(xiàn)其格局輪廓的磚石遺存大量缺失,加之多處于近現(xiàn)代掘毀,遺址現(xiàn)存地面凹凸起伏、溝壑雜亂,無法清晰體現(xiàn)原有格局。但能夠體現(xiàn)其格局輪廓的磚石遺存大量缺失,加之多處于近現(xiàn)代掘毀,遺址現(xiàn)存地面凹凸起伏、溝壑雜亂,無法清晰體現(xiàn)原有格局。針對這些情況容美土司爵府遺址必須將平面格局做有效的原真性復原才能將其作為有重要價值的歷史信息展示。
文化遺存能體現(xiàn)歷史風貌的是環(huán)境的整體性,因此需要保護環(huán)境的整體性,這是由城市、街區(qū)、地段、景區(qū)、景點所組成。不管在何種情形下,修復前和修復后對古跡進行考究顯得尤為重要。應該尊重各個時代為古跡建筑物做出的貢獻,對于修復而言,并不是為了實現(xiàn)統(tǒng)一的風格。修補部分缺失要保持整體協(xié)調性,并且和原作要存在一定的區(qū)別,進而對其進行修復,能夠見證歷史遺跡的發(fā)展歷史(國際文化遺產保護文件選編),整體性是要通過遺址環(huán)境整治來體現(xiàn)[7]。原生林地整飭,山坡應防止水土流失,保護地表水土植被,或增加植被栽植;清理環(huán)境視線通道,拆除違反建設控制地帶管理要求的建構筑物,改造保留的建構筑物;保持周邊自然地形的前提下,清理修整樹木植被,整飭步行道路,既保證通行安全,又最小限度干預歷史環(huán)境;保持周邊自然地形的前提下,清理修整遺址上及其周邊樹木植被,避免樹木植被對文物構成威脅;河道、溪水實施清理工程,保持自然形態(tài)及自然邊緣;評估各片區(qū)道路交通,重新布置各類交通體系;評估各片區(qū)基礎設施現(xiàn)狀,對其進行改造,使其不會影響文物本體的安全,也不會影響文物的景觀。
可讀性再現(xiàn)了歷史遺存留下的痕跡。我們能夠將其稱為“歷史年輪”,對各個階段留下的痕跡進行見證[8]。大片拆遷的情況下,顯然和可讀性原則相違背了。爵府遺址地基為在整體性較強的山體基巖上用土石混合填實砌筑,較為堅固穩(wěn)定,基本無沉陷,僅臺2南側中部與臺3東側中部有較小下沉。在填土出露部分遺址大部分石構、磚構已不存,建筑室內外地面鋪裝材料幾乎全部無存,經近期考古發(fā)掘后,上部積土被清除,原有填土出露,其填土因后期莊稼種植活動而表面雜亂、土質松軟,加之考古發(fā)掘形成多處直角陡坎,常年暴露有極大的水土流失隱患。且因地處南方,植物生長迅速,年久則為植物覆蓋,根系對遺址造成擠壓破壞。此外,現(xiàn)有填土暴露、表面雜亂,不利于對遺址格局的展示。因此,要將這些壓迫遺址的植物清除,還原遺址年輪。有的磚石需要做復原處理。
遺址本體采用夯土和原工藝原材料的方式進行修復,增加巖石抗風化能力和消除雨水對石構件的損害,以減緩風化破壞速度,保證遺址本體在目前保存環(huán)境條件下的安全性和穩(wěn)定性。在保護遺址本體時應該結合現(xiàn)狀進行保護,對于原狀要進行科學的保護,防止破壞和影響到巖石的生長。保護修復工程要達到可識別性和可再處理性的要求。保護工程的材料在工程實施之前必須取樣進入實驗室實驗,并且進行材料性質、配比確定后再決定施工工藝。根據(jù)以上總體思想,提出以下幾點原則:①最小干預性原則;②可再處理原則;③再現(xiàn)文物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原則;④可辨識性原則;⑤穩(wěn)定性原則。
為了讓其全貌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真實性展示,對殘余遺址的展示方式將堅持“原狀展示”的原則,基于新技術、新理念,開拓多元遺址展示方式。
首先,由于該遺址在國內的知名度還沒有達到一定高度,于此同時,再加上前面的世界文化遺產唐崖土司城的文化旅游開發(fā)與宣傳,那么在對容美土司爵府遺址展示可考慮博物館的形式,在場館內利用AR(Augmented Reality)增強現(xiàn)實來虛擬復原。在同一空間虛擬,將毀掉的部分與現(xiàn)實殘存的遺址一起組成原來的樣式,這樣能直觀地表達原環(huán)境。在實際環(huán)境中疊加虛擬環(huán)境的實時渲染,使受眾有更豐富的觀展體驗。此方式能在短暫時間內讓受眾增強認知度與自豪感。促使容美土司在全國的地位的提升,同時增強其在國際上具備的號召力和知名度,促使業(yè)界能夠重視其發(fā)展狀況,從而能夠有效地保護容美土司遺址。
其次,由于容美土司作為一個特定的城鄉(xiāng)聚落,包括寨堡、官署、祠廟、民居、交通設施、園林景觀等等。在本文前面的分析中可知,該遺址的全貌有部分殘損,從而極大地影響了遺址的可觀賞性。所以,這就要求應該積極地進行遺址具體物質的全貌與特征復原工作,通過查找和閱讀整理相關的歷史記載和研究文獻的資料等,推動復原工作早日取得成效。展示策略的制定過程中,必須潛心分析和挖掘存在于遺址中的各類藝術以及歷史價值,從而讓考古遺存的附加信息含量得到大幅的有效增加。例如:在遺址中有一處六孔遺址。依據(jù)考古報告,這是祭祀用的灶。那么這么一個祭祀過程就可以進行虛擬復原。遺跡紛紛散落在房址中,這些遺跡包括柱墩保存現(xiàn)狀(33處)、排水設施保存現(xiàn)狀(7條)、道路和臺階保存現(xiàn)狀(5處)、圍墻保存現(xiàn)狀(5處)、擋土墻保存現(xiàn)狀(15處)、景觀石保存現(xiàn)狀(6處)、蓄水池保存現(xiàn)狀(1處)。這些遺跡是可以運用圖片、文字與AR進行重疊展示土司的生活秩序。
再則,源于該遺址所具有的區(qū)位特征,能夠通過復原和展示該遺址來促進其和本地民俗空間再生的融合。早在1982年,我國《文物保護法》將科學價值、藝術價值、歷史價值列為文物保護對象的核心價值。從整體上來看,事實上,在亞太區(qū)的大部分文化遺產其本就屬于典型的文化空間,彰顯著多個文化符號和內涵,屬于當?shù)卮罅康膫鹘y(tǒng)文化活動的載體,這和文化生活共同形成了藝術價值,對于這些遺址的稱謂,如今被大多數(shù)人叫做“活態(tài)遺產”等,這也就是說,這些遺址持續(xù)的具有生命力,隨著時代變遷而進行著相應的變化等[4]。容美土司司治建在中府,即鶴峰縣城所在地。2013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工作報告指出:“容美土司所處的位置在當?shù)厥种匾?,疆域十分的開闊,其間擁有大量的山岳連綿不斷,溝壑眾多,縱橫其中,導致了當?shù)氐慕煌ú⒉话l(fā)達,外出十分不便,在當?shù)氐慕y(tǒng)治者,即土司的立場上,為了加強統(tǒng)治,頻繁性的進行遷移,不僅如此,還在多處修建行署,且配備了一系列的相關設施,最終,在此基礎上構成了規(guī)模十分巨大的容美土司遺址群。從整體上來看,遺址點分布的片面范圍非常的廣,且不具有集聚性,總計分布在5個鄉(xiāng)鎮(zhèn)(容美鎮(zhèn)、五里鄉(xiāng)、下坪鄉(xiāng)、燕子鄉(xiāng)、太平鄉(xiāng))7個行政村,由二十多處遺址構成容美土司遺址群”[9]。由于歷史或自然原因的影響,導致了該遺址的面貌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損壞,已經很難對其進行全貌復原,地表上的大量建筑至今還未找到相應的痕跡,如今能夠找到和發(fā)掘出來的文化遺物多數(shù)屬于石建筑構件等。如果能把當?shù)氐膫鹘y(tǒng)工藝和飲食文化進行發(fā)揚,使其和遺址展示有機結合的話,勢必能夠通過重構民俗空間吸引到大量的游客前來,從而使得遺址發(fā)展更好。
西南山區(qū)少數(shù)民族的管理方式是中國封建王朝中一項重要的統(tǒng)治手段,它和普通的漢民族地區(qū)的城鄉(xiāng)管理方式有著本質的區(qū)別,是中國特有的封建文化的組成部分,如今卻已消失得全無蹤跡可尋。從這個層面而言,容美土司遺址應該得到完整和科學的保護,源于其屬于目前國內現(xiàn)存不多的能夠佐證這一特有的封建文化模式的物質遺產,所包含的歷史價值可說是無可取代。
容美土司作為一個特定的城鄉(xiāng)聚落,內部構成有園林景觀、農耕地、手工作坊、礦業(yè)遺址等。這些建筑、構筑物大多已經損毀,一些成為遺址和廢墟,保存和展示這些遺址遺跡是保護中國文化遺產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