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靜,李 群,付雪蓮,羅 艷
(樟樹市人民醫(yī)院 江西樟樹331200)
骨折是骨或軟骨組織在暴力作用下破壞完整性,進而引發(fā)相關組織出現畸形和功能障礙。尤其下肢發(fā)生骨折后,患者不僅要忍受生理上的疼痛,還因活動能力受限而影響日常生活[1]。目前,手術是該病的主要治療手段,大多數患者可治愈且預后良好,但因骨折術后疼痛且恢復期長,而患者出院后,由于缺少針對性的康復知識指導,普遍存在不能規(guī)范、科學、合理地進行康復訓練和日常護理等問題,影響患者康復[2]。個性化出院計劃的實施基礎是患者出院時個性指標變化和恢復情況等均不相同,該護理模式以患者為中心,護理過程從患者入院到出院后自動連續(xù),能更好地促進患者康復[3]。本研究探討個性化出院計劃護理模式對下肢骨折患者術后訓練依從性及自護能力的影響?,F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0年4月1日~12月31日我院行下肢骨折手術的65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經X線、CT掃描等檢查,結合患者臨床表現符合下肢骨折診斷標準并確診者;②符合手術治療指征且已擬定手術日期;③年齡18~80歲;④知情同意本研究且簽署相關文件者。排除標準:①患者存在陳舊性骨折;②患者術后出現嚴重并發(fā)癥;③患者處于哺乳期或妊娠期;④患者有精神、溝通障礙;⑤患者參與過其他類似研究。隨機分為干預組33例和對照組32例。干預組男26例、女7例,年齡(58.16±8.52)歲;損傷類型:開放性骨折8例,閉合性骨折25例;損傷原因:交通傷16例,墜落傷11例,其他損傷6例。對照組男24例、女8例,年齡(57.68±9.84)歲;損傷類型:開放性骨折6例,閉合性骨折26例;損傷原因:交通傷17例,墜落傷10例,其他損傷5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guī)護理干預和電話隨訪。住院期間護理人員為患者講解疾病相關健康教育、術后注意事項等,并給予患者運動、飲食及生活指導。出院時為患者發(fā)放健康手冊,并告知患者按時復診,出院1周后進行電話隨訪,了解患者出院后的基本情況。
1.2.2 干預組 實施個性化出院計劃護理模式干預。①成立個性化護理干預小組:由主治醫(yī)師、護士長、康復訓練師、責任護士組成,要求小組成員掌握個性化出院計劃護理要點和各階段具體個性化實施內容。②住院干預:患者入院后,小組成員采集其信息資料,包括一般資料、臨床診斷、聯系電話、家庭住址等,邀請患者加入術后微信交流群,要求患者進群后更改群昵稱為姓名+電話。護士長與小組成員對患者及家屬進行10~15 min溝通和交流,了解患者性格特點及患病后的情緒變化,評估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及家屬的看護能力等,根據出院后可能需要的照護場所、輔助工具等提供轉介資源指導。③發(fā)放手冊并制訂個性化康復訓練方案:向患者及家屬發(fā)放下肢骨折護理指導手冊,內容包括骨折形成過程、相應治療方案及優(yōu)勢、術后注意事項、飲食生活及用藥指導、并發(fā)癥預防措施、科學合理的功能鍛煉方式及意義等,結合手冊為患者講解相關健康知識。小組成員根據患者的病情、需求、性格及居家環(huán)境等共同商討并制訂個性化功能康復訓練計劃,如骨折恢復早期訓練方式需避免與骨折面發(fā)生對抗,若患肢出現水腫可在家屬幫助下適當進行患肢抬高運動,若患者不能進行主動活動可選擇進行關節(jié)功能和被動肌肉訓練等,指導患者及家屬進行相應的功能康復訓練學習,直至正確掌握功能鍛煉方法。確定患者每天鍛煉時間和次數,以不增加疼痛和輕度勞累為原則,鼓勵患者家屬對其進行指導和監(jiān)督,并通過微信給患者家屬發(fā)放訓練督導表。④出院健康教育:在患者出院前2~3 d,小組成員評估患者及家屬掌握的護理知識和訓練方法,對掌握不到位或有疑問的地方詳細講解,囑其居家護理要點,如防跌倒、日常安全防護、避免運動過度等,并強調切口衛(wèi)生護理和早鍛煉、晚負重的重要性等。⑤出院后個性化護理:與患者確定好復查時間,小組成員共同商討并確定患者出院后的隨訪時間和方式,要求對患者及家屬每2周進行1次電話隨訪,時間為10~20 min,隨訪內容包括返家后照護情況、患者恢復情況及訓練主動性等,并結合復查結果給予針對性的指導和訓練方式的調整。微信群內定期上傳飲食、生活及不同階段肢體功能訓練指導等,每周在群里進行1次在線答疑,一對一解答患者居家護理中出現的問題。兩組患者觀察周期均為12周。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訓練依從性:采用Morisky依從性量表對兩組訓練依從性進行評定,量表總分為8分,≥7分為完全依從,5~6分部分依從,≤4分為不依從,依從率(%)=(完全依從例數+部分依從例數)/總例數×100%。②比較兩組自護能力:干預前后采用自我護理能力量表(ESCA)進行評價,量表有4個維度,分數越高表明自護能力越好。③比較兩組下肢運動功能恢復情況:干預前后采用簡式下肢Fungl-Meyer運動功能量表(FMA)和Berg平衡量表(BBS)評估患者下肢運動功能恢復情況,總分分別為34分和56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運動功能恢復越好。④比較兩組生活質量:干預后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74(GQOL-74)進行評分,問卷包括4個維度,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2.1 兩組訓練依從性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訓練依從性比較[例(%)]
2.2 兩組干預前后ESCA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ESCA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干預前后FAM、BBS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FAM、BBS評分比較(分,
2.4 兩組干預前后GQOL-74評分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干預前后GQOL-74評分比較(分,
下肢骨折患者經正規(guī)治療后雖可出院居家護理,但其運動功能恢復到正常水平仍需很長時間,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質量[4]。傳統(tǒng)醫(yī)學模式一般為患者提供常規(guī)護理且不安排出院計劃,通常在決定出院當天或前一天由醫(yī)生復查情況后即可出院,患者因缺乏個性化的健康知識指導和康復訓練方法,而增加其居家護理的難度。
個性化出院計劃護理模式是在患者個性指標、病情恢復情況、居家環(huán)境等均不相同的基礎上,幫助患者順利從醫(yī)院環(huán)境轉移至院外的連續(xù)護理過程,以確?;颊叱鲈汉笕阅艿玫奖匾尼t(yī)療保健指導,更好地促進康復[5]。有研究表明,出院計劃能增強腰椎骨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提高其自理能力和生活質量[5]。本研究將個性化出院計劃護理模式應用于下肢骨折患者術后護理中,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患者訓練依從性和自護能力均高于干預前(P<0.05),可有效促進患者下肢運動功能恢復,提高其生活質量。分析原因可能為:患者入院后,小組成員通過信息資料的采集和與患者及家屬的溝通,對每例患者的病情、情緒狀況、自護能力及家屬看護能力均有一定了解,有助于后續(xù)制訂個性化康復訓練方案,而依據患者綜合情況制訂的訓練計劃使其更易接受和執(zhí)行,提高了患者訓練依從性,有利于促進其運動功能恢復。患者術后住院期間,小組成員結合手冊內容向患者詳細講解下肢骨折護理相關知識,包括術后注意事項、并發(fā)癥預防、科學合理的功能鍛煉方式及意義等,有助于提高患者對術后康復知識的認知和自我護理能力,有效避免二次受傷[6]。指導患者及家屬進行功能康復訓練學習,直至其掌握正確科學、合理有效的功能鍛煉方法,同時患者家屬的指導和監(jiān)督進一步提高了患者訓練依從性,保證了其出院后居家護理有效進行,更好地促進康復[7]。其次,小組成員在患者出院前2~3 d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出院健康教育,詳細講解掌握不到位或有疑問的地方,并強調早鍛煉晚負重的重要性,幫助患者強化護理和訓練知識,有助于提高患者居家護理能力,促進下肢運動功能恢復,改善生活質量[8]。最后,小組成員使用電話定期隨訪和微信群在線答疑的方式,給予患者出院后個性化護理干預,可及時解答患者居家護理中出現的問題,更好地促進患者康復[9]。
綜上所述,采用個性化出院計劃護理模式進行干預,可提高下肢骨折患者術后訓練依從性和自護能力,有效促進患者下肢運動功能恢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