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佳,歐陽友云,黃 霞
(宜春市婦幼保健院 江西宜春336000)
靜脈輸液是兒科護理工作人員進行臨床治療的基本手段,也是護理工作的基礎技術操作[1]。兒童由于皮下脂肪豐富、血管暴露不清晰等原因影響穿刺成功率[2]。同時,靜脈輸液為有創(chuàng)操作,穿刺過程會產生疼痛,加之患兒對醫(yī)院、護理人員及相關器械產生恐懼心理,易出現(xiàn)哭鬧、掙扎等不配合動作,增加穿刺難度[3]。上述問題不僅增加醫(yī)護人員工作量、緊張情緒,降低工作效率,且由于家屬對患兒的關心,易發(fā)生護患矛盾,影響護患關系。有研究顯示,家屬參與到臨床護理工作中有助于提高患者依從性及護理滿意度,進而改善護理質量[4]。對于兒童來說,家屬的陪伴能夠使其更有安全感,可減輕心理應激,更好地配合護理人員操作[5]。因此本研究探討家屬參與的護理干預應在小兒靜脈穿刺成功率中的應用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1月1日~2020年9月1日收治的70例靜脈輸液患兒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需靜脈注射治療者;②年齡≤14歲者;③生命體征平穩(wěn),無生命危險者;④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存在智力、行為、心理發(fā)育等方面障礙者;②非第1天靜脈輸液者;③重要臟器功能不全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兒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5例。觀察組男19例、女16例,年齡4~11(6.34±1.81)歲;疾病類型:消化道疾病14例,呼吸道疾病9例,內分泌疾病12例。對照組男17例、女18例,年齡3~12(6.18±1.95)歲;疾病類型:消化道疾病16例,呼吸道疾病10例,內分泌疾病9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醫(yī)護人員指導患兒手放置于軟枕上并握緊拳頭,選擇靜脈血管消毒后穿刺,調節(jié)輸液速度,穿刺過程中給予安慰,穿刺后給予常規(guī)固定、輸液后護理。觀察組給予家屬參與護理干預,主要內容如下。①輸液環(huán)境:詢問家屬患兒的喜好,與家屬一起營造溫馨舒適的就診環(huán)境,墻面裝飾色彩溫馨的卡通圖案,準備玩具箱,放置適合各個年齡段患兒的玩具,并定時消毒,轉移患兒注意力,緩解其對陌生環(huán)境的恐懼、緊張情緒,輸液室配備電視,以供患兒觀看。②專業(yè)知識講解:以卡通人物、通俗易懂的語言制作健康教育手冊,囑家屬與患兒一起閱讀,獲取穿刺、輸液的相關知識。③心理護理:因家屬的心理狀態(tài)直接影響患兒心理,故做好家屬的心理護理,取得其信任、理解,使其積極配合護理人員的工作;穿刺前,以患兒能理解的方式與其簡單交流,營造良好氛圍,護理人員態(tài)度應親切熱情,提升其安全感、信任度;穿刺中,一邊輕柔穿刺一邊鼓勵患兒,操作中分散患兒注意力,進而緩解其疼痛感;對嚴重不配合的患兒,可用較為嚴肅的話語進行威懾,使其冷靜,穿刺后再行安撫,避免其哭鬧;對不良情緒較為嚴重的患兒,向其說明穿刺疼痛輕,利用比喻、擬聲詞等進行描述,家屬及時參與并積極配合護理人員,做好心理護理。④穿刺護理:在保證輸液速度的前提下,使用小號穿刺針,避免損傷血管,緩解其疼痛;穿刺過程中,囑家屬使用玩具、零食等轉移患兒注意力,避免強制性束縛其四肢,護理人員操作應快速、準確、輕柔,爭取一次性穿刺成功;盡量使用靜脈留置針,避免多次穿刺損傷血管,穿刺成功后,將針頭固定好,防止其脫落損傷血管,牢固固定活潑好動的患兒,確保針頭穩(wěn)固。⑤輸液后護理:輸液完成后使用生理鹽水沖洗并封針,定時消毒穿刺部位,避免感染,囑家屬密切關注穿刺部位,出現(xiàn)紅腫或滲出物及時告知護理人員。
1.3 評價指標 ①穿刺依從性:積極配合為患兒主動配合護理人員進行穿刺;配合為患兒有哭鬧但不影響正常穿刺;不配合為患兒哭鬧掙扎嚴重,無法進行穿刺。配合度(%)=(積極配合例數(shù)+配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6]。②疼痛程度:采用疼痛行為量表(FLACC)[7]評價兩組疼痛程度,該量表包括面部表情、體位、哭鬧程度、腿部活動及可安慰程度5個方面,每個方面得分0~2分,總分0~10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高。③家屬滿意度:采用我院自行研制的家屬滿意度問卷進行調查,主要包括靜脈穿刺健康教育、護理人員穿刺技術等方面共50個條目,每個條目2分,滿分100分,>90分為非常滿意、60~90分為滿意、<60分為不滿意,總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shù)+滿意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④不良反應: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如藥液滲透、腫痛、靜脈炎。
2.1 兩組穿刺成功情況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穿刺成功情況比較
2.2 兩組穿刺依從性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穿刺依從性比較[例(%)]
2.3 兩組FLACC評分比較 觀察組FLACC評分為(2.36±0.94)分,對照組FLACC評分為(3.31±1.13)分,兩組FLACC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824,P<0.01)。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2.5 兩組家屬滿意度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家屬滿意度比較[名(%)]
與成人不同,兒童的生理、心理尚未發(fā)育成熟,其耐心、認知程度及對疼痛的忍受力都較差,缺乏治療主動性、依從性[8]。靜脈穿刺、輸液過程中,小兒靜脈管腔狹窄,對穿刺敏感性較強,會造成靜脈穿刺困難、穿刺部位紅腫、針頭脫落或藥液滲出等事件,不僅造成自身風險,同時加重護理人員工作量,影響護患關系[9-10]。多數(shù)小兒靜脈穿刺有抵觸、恐懼心理,不配合醫(yī)護人員,導致輸液治療不順利,故采取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對提高患兒靜脈穿刺成功率有重要意義。
有研究表明,患兒不配合、過度哭鬧、肢體躁動、穿刺困難等是影響靜脈輸液的原因[11]?;純呵榫w變化快、情感表達直接、注意力易被其他事物吸引的特點,在此基礎上采用積極合理的干預措施針對性誘導患兒,使其保持穩(wěn)定的心理狀態(tài),進而配合靜脈穿刺[12]。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穿刺成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本研究納入的樣本量不足,護理人員靜脈穿刺技術合格,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已有較高的穿刺成功率,故導致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觀察組穿刺依從性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家屬參與護理干預可提高小兒穿刺配合度,本研究與王凌玲等[13]結果一致。在醫(yī)院陌生環(huán)境中,患兒由于角色轉變、疾病不適、恐懼治療等,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此時家屬給予安慰、鼓勵,能有效緩解患兒心理壓力,提升其治療依從性。同時,家屬了解患兒的性格,可及時給予穿刺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加之護理人員給予的心理干預,治療依從性高。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疼痛程度低于對照組(P<0.05)。究其原因:家屬參與護理干預中的護理人員提前做好準備,與家屬密切溝通,獲得其信任,共同協(xié)作對患兒進行干預;穿刺前,通過建立良好環(huán)境、氛圍、設置玩具箱、播放動畫片等方式轉移患兒注意力,減輕患兒的環(huán)境陌生感,從而緩解其心理應激反應,且聯(lián)合家屬使用患兒能聽懂的語言進行交流,使其做好心理準備,減輕其焦慮情緒;穿刺中,護理人員運用熟練的技術一次穿刺成功,避免長時間穿刺加重患兒心理負擔、疼痛感,同時配合家屬的干預,幫助患兒克服困難,正確對待靜脈穿刺,減輕其心理應激導致的疼痛加重情況。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隨著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均較低,導致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同時,兩組家屬滿意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家屬滿意度均>90%。究其原因:常規(guī)護理已具有良好的應用效果,家屬參與護理干預對家屬滿意度的提升效果有限,故兩組比較差異不明顯。
綜上所述,家屬參與護理干預可提高小兒靜脈穿刺的依從性,減輕其疼痛程度,應用效果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