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蓮花 劉莉 鐘彩虹 嚴志玉 林燕芳
(賀州市人民醫(yī)院,廣西賀州,542800)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因排尿中樞受損,膀胱儲尿功能受到不同影響,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尿失禁等功能異常,患者的腎功能會出現(xiàn)損傷,尿路會遭受感染,對其生命安全與生活質(zhì)量造成影響。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存在排尿功能障礙者,需留置導尿,但長期留置導尿會致使患者恢復期尿潴留排尿異常風險的出現(xiàn)[1]。有關研究指出:留置導尿時間每增加一周,下尿路功能障礙風險會加大。為預防并發(fā)癥,需將導尿管拔除,但實際工作因?qū)Π螂坠δ芎棉D(zhuǎn)缺乏判斷,拔除導尿管時機依然有困惑。本研究對收治的部分患者嘗試簡易膀胱容量壓力測定法聯(lián)合排尿日記,測定和評估患者的膀胱容量與功能,按照評估結果確定導尿管拔除時機,效果優(yōu)良。
1.1 臨床資料時間:2021年6月-2021年10月;對象:40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成兩組各20 例。對照組:男11 例,女9 例;觀察組:男12 例,女8 例;年齡60~82 歲,平均(69.88±5.89)歲;兩組患者資料均衡(P>0.05),可對比。
1.2 方法全部均行基礎護理,避免擠壓,以免對導尿管進行牽拉,維持引流暢通,每周更換引流裝置。訓練患者的導尿管夾閉,在患者有尿意時為其放尿。對照組:基礎干預。發(fā)病2周后更換導尿管,若有漏尿現(xiàn)象,護士可按醫(yī)囑在患者膀胱充盈條件下將導尿管拔除,拔除后若導尿管重新出現(xiàn)尿潴留,則需重新留置導尿。觀察組:簡易膀胱容量壓力測定法聯(lián)合排尿日記。腦卒中發(fā)病4d 后每日測壓膀胱,簡易膀胱容量壓力測定操作方式:選仰臥位,用無菌法,置入雙腔氣囊導尿管,于導尿管末端連接三通管,三通管一端與引流管連接,一端與無菌生理鹽水相連,第三端與水柱式測壓裝置相連。平臥位下,取恥骨結合中點充當測壓裝置零點,排空膀胱中尿液,經(jīng)三通管注進無菌生理鹽水,控制液體溫度于37℃。指導患者感受膀胱的充盈變化,依據(jù)膀胱的充盈情況了解灌注容量,患者存在膀胱充盈感時,囑咐患者維持平靜呼吸1min,水壓計液面波動穩(wěn)定后,測定膀胱內(nèi)壓力,液面高度即膀胱內(nèi)壓力測定值,記錄灌注容量值。測量過程中及時記錄進水量與壓力情況,當患者出現(xiàn)首次排尿感、強烈排尿感、漏尿或其它不適時及時記錄膀胱容量與壓力。飲水及排尿日記的記錄方法:①請確保當天的記錄時長為連續(xù)的24h 并保證排尿日記的準確性;②關于攝入液體的記錄,記錄單位盡量精確到毫升(ML);③關于每次排尿液的測量,使用專業(yè)的尿液測量工具,或者使用帶有刻度的一次性杯子。④在每次飲水及排尿時,請完整填寫此日記以便掌握患者間歇導尿情況。⑤根據(jù)每日液體攝入量及膀胱殘余尿量情況,酌情對導尿次數(shù)及時間進行合理調(diào)整。
1.3 觀察指標(1)記錄兩組首次順利排尿時間、首次排尿容量,兩組比較。(2)記錄兩組排尿2 次后膀胱殘留尿量。(3)記錄兩組排尿異常率,小組比較。
1.4 統(tǒng)計學分析用SPSS20.0 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s)、計數(shù)資料行t 檢驗、X2檢驗對比。P<0.05 為差異顯著。
2.1 排尿指標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首次順利排尿時間較長,首次排尿容量較大(P<0.05)。見表1。
表1:排尿指標(±s)
表1:排尿指標(±s)
組稱n首次順利排尿時間首次排尿容量觀察組204.47±1.02337.29±56.32對照組203.62±1.40276.62±29.59 t 2.1954.265 P 0.0170.000
2.2 排尿2 次后膀胱殘留尿量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排尿2次后膀胱殘留尿量較少(P<0.05)。見表2。
表2:排尿2 次后膀胱殘留尿量[n(%)]
2.3 排尿異常率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排尿異常率較低(P<0.05)。見表3。
表3:排尿異常率[n(%)]
排尿障礙為腦卒中常見并發(fā)癥,當下對腦卒中后排尿功能有障礙的患者,常用的處理方法為留置導尿管。但因長時間留置導尿管期間無法對尿路做好管理,致使尿路長時間開放,很多患者會出現(xiàn)膀胱痙攣,短期內(nèi)會喪失儲尿功能,將導尿管拔除后,患者會產(chǎn)生下尿路儲尿功能障礙[2]。因此,有必要將置管時間縮短,選擇最科學的時機將導尿管拔除,有效預防拔管后排尿的異常。
留置導尿護理時,對操作方法進行規(guī)范,注重無菌原則,常規(guī)護理時,一般在拔管前期做好準備工作,加強膀胱功能訓練[3]。測定尿流動力學應全面,客觀了解下尿路功能,檢查手段比較重要,但因為患者癱瘓等條件的限制,一般很難檢查尿流動力學。因此,本研究現(xiàn)測定簡易膀胱容量,替換尿流動力學對膀胱功能進行評估。將導尿管拔除后結合排尿日記,統(tǒng)計患者每次排尿時間、尿量,取得排尿的客觀數(shù)據(jù)[4]。從本研究結果來看,觀察組的首次順利排尿時間較長,首次排尿容量較多,排尿2 次后膀胱殘留尿量較少,排尿異常率較低(P<0.05)。這說明簡易膀胱容量壓力測定結合排尿日記有助于把關后的自行排尿,導致管留置時間可縮短。因為飲水和排尿記錄是間歇導尿獲益的保證,間歇導尿期間需要制定并遵從飲水計劃,同時嚴格記錄導尿的次數(shù)、導尿量、是否發(fā)生漏尿等,避免膀胱因不能及時排尿而過度膨脹,損害膀胱、腎臟功能。
綜上所述,現(xiàn)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采取簡易膀胱容量壓力測定,評估患者膀胱功能,掌握導尿管拔除時機,盡早將導尿管拔除,預防拔管后尿失禁等排尿異常問題的出現(xiàn),取得患者每日排尿情況,科學把握拔除導尿管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