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鈾
作者徐鈾及其先生
二十幾年前,先生60 歲還不到,便開始耳鳴,成天左耳蟬鳴不已。白天緊張的工作和外界嘈雜聲,會讓他暫時忘卻。但晚間入睡前便有清楚的蟬鳴相伴,開始極不適應,有點煩躁,于是就醫(yī)。五官科神經(jīng)科,都曾留下他的足跡,服藥、打針、靜脈輸液,都沒有給他絲毫的安慰,久而久之,他已習慣了蟬鳴的陪伴,說權(quán)當老婆在枕邊的纏綿絮語。
隨著時間的推移,蟬鳴聲越來越大,同時左耳聽力下降,每每接聽電話,先生習慣左手持機,貼向右耳,形成獨特的接聽造型。
若干年過去了,蟬鳴之聲逐漸減小,先生有點開心,更加確信“人體好多疾病可以自愈”這一醫(yī)學論斷,只要能耐心等待,前途光明。我不忍心讓他泯滅自信,其實并非蟬鳴力度減小了,而是先生聽力更下降了而已。
聽力有障礙是痛苦的,更何況先生的右耳聽力也在慢慢下降,雖說并未完全失聰,但與人交流已不再方便、順暢。
想當年先生在酒席桌上“叱咤風云”,酒后的他也是喋喋不休,被同仁稱為“鬧神”?,F(xiàn)在的他不鬧了,常常緘口了……你讓他說什么呢?他聽不清別人在說什么,如何應對?
由于受聽力的限制,開朗的先生在外已很少發(fā)言。但在家時,他的領導意識與參與意識卻比過去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他深知“久鳴必聾、久聾必呆”這一可怕的發(fā)展過程,他要努力將自己控制在“聾”的級別。
為了先生的這一目標,我與之共同努力。我們經(jīng)常對弈,一邊對弈,一邊不停地高聲對話,比起吵架,也就是語速與激烈程度上的差異。偶遇女兒回家,一上樓便說:“我在樓下就聽到老媽在‘廣而告之’了!”我只能報之一笑,她不知道我一天到晚“廣而告之”,喉嚨都隱隱作痛,以前我的歌喉尚可,如今卻“好漢不提當年勇”了。
女兒一家每每回來,人多話也多。女婿說的是江南普通話,外孫的語速也很快,先生縱有困難,但獲取信息的熱情絲毫不減,我在一旁做忠實的傳聲筒,不停重復,讓先生有針對性地發(fā)表看法,慷慨陳詞,如此就能維持他固有的思維和語言表達。我曾不止一次地勸先生買個助聽器,然而徒勞,他的理由是——“那玩藝兒一戴就更顯得老了”。
先生特別喜歡看抗戰(zhàn)題材的電視劇,有時幾個臺都在“抗戰(zhàn)”,他樂此不疲地滾動欣賞,盡管如此,我估計八成會將情節(jié)串位,還常常煞有介事地批評編劇瞎寫。我說人家瞎寫你就別看,但不行,他義無反顧,照看不誤。因耳背,音量開得老大,到了戰(zhàn)場槍擊、搏斗的鏡頭,那聲音真有點讓人難以承受,有一次將樓下的老太太都吵得奔上樓來……
為了適應先生的現(xiàn)狀,我與之交流只能走近,但靠得很近他有時也聽不清,“聾子好打岔”。一天,我將所有菜品配好“下班”,讓他這位“紅案大師”來大顯身手,我說:“一切準備就緒。”那邊應了:“你要到哪里去?馬上吃飯了?!彼置魇菍ⅰ熬途w”聽成了“就去”。我問:“水開啦?”他連忙抽一張餐巾紙揩揩嘴。還問:“干凈啦?”這分明將“水開啦”聽成“嘴揩啦”。我說:“中央批評某些城市防疫抗疫不精準,懶政怠政一刀切?!蹦沁吇貞骸斑@跟坐高鐵有什么關系?”他分明是把“一刀切”聽成了“坐高鐵”。疫情中我需要治病,采取音頻就診的方法,我與醫(yī)生交流,先生不知情況跟我說話,我不能回答,他鍥而不舍,窮追不放,我只能大聲叫“停!”,那邊的醫(yī)生感到莫名其妙,吃驚不小。
疫情暴發(fā)期間,小區(qū)保安常常在樓下通知我們?nèi)ミM行核酸檢測。先生時刻注意,只要聽到一點聲響(不是通知)便對我說:“好像喊我們了,快點、快點下樓!”我說:“樹上知了鳴,并非喇叭音!”
有時我身體不適,偶爾會自言自語一番,先生私毫不知,也就不能給我精神上的慰藉與安撫了。說實話,目前我講話他能一遍聽到,也是一種奢望了,往往重復兩三遍,他還在茫然之中。但日子在一天天地過,我已接受了與聾先生如此的語言交流,但愿我的嘴與他的耳零距離親密接觸的時間來得晚一些,再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