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秀
(南京市江寧醫(yī)院超聲診斷科,江蘇 南京 211100)
糖尿?。―iabetes)屬代謝系統(tǒng)疾病,當機體胰島細胞發(fā)生功能障礙,其分泌的胰島素量下降,或者機體胰島素敏感性下降,導致胰島素主導的葡萄糖代謝發(fā)生障礙而出現(xiàn)以高血糖為特征的“三多一少”癥狀[1]。目前,臨床對于糖尿病尚無根治之法,糖尿病病情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可并發(fā)多器官、系統(tǒng)并發(fā)癥,下肢血管病變即為其中主要的并發(fā)癥之一,該病是目前導致糖尿病患者截肢、殘疾的主要原因之一[2]。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早期并無明顯癥狀,如何及早診斷及早治療是提升患者預后的關鍵所在[3]。尋找簡便、快捷的檢查診斷方法對此類患者遵醫(yī)診治具有重要臨床價值。本方案,分析了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在診斷2 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的臨床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21 年4 月至2022 年6 月收治109 例糖尿病患者為觀察組,選取同期在我院健康體檢109 例為對照組。觀察組糖尿病患者納入標準:(1)確診2 型糖尿病2 年及以上;(2)患者未出現(xiàn)明顯的下肢血管病變臨床癥狀;(3)臨床資料收集保存完整。排除標準:(1)先天性下肢畸形者;(2)不能配合完成相關檢查工作者;(3)合并嚴重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者;(4)肝腎功能不全者。觀察組男59 例,女50例;年齡42~77 歲,平均(65.21±8.22)歲,均為2 型糖尿病;病程2~13 年,平均(6.14±1.37)年。對照組納入標準:經(jīng)本院全面健康體檢確診無糖尿病及其它嚴重疾病者。對照組男59 例,女50 例;年齡38~79 歲,平均(65.18±8.27)歲。兩組年齡、性別比例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2 方法 兩組均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對兩組超聲依次檢查雙下肢股總動脈、膚淺動脈、股深動脈、腘動脈、脛前動脈、脛后動脈、足背動脈,觀察血管內中膜及內壁是否光滑,檢查血管有無斑塊、狹窄及閉塞,有狹窄者狹窄程度并行組間比較。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方法:采用邁瑞Resona7s 超聲診斷儀,選擇7.5~12MHz 頻率的超聲探頭,對雙下肢血管自股總動脈向足背動脈方向以次檢查。取仰臥位,下肢處于外展外旋、膝關節(jié)稍彎曲狀態(tài),探頭輕貼皮膚,調整聲束、使與血流束夾角小于60°,取樣容積至于血管腔中央,取樣容積大小根據(jù)血管內徑調節(jié),沿著大腿股總動脈至足背動脈的主要動脈段進行探查。先橫切后縱切,橫切面觀察血管管腔大小、內部情況等信息,縱切面觀察血管腔內膜面是否光滑,檢查相應血管內中膜厚度(IMT),判斷是否為斑塊,記錄斑塊回聲:均質斑塊(低回聲斑塊、等回聲斑塊、強回聲斑塊)及不均質斑塊(斑塊內包含強回聲、等回聲及低回聲),斑塊較大時血管腔有無狹窄及閉塞。彩色多普勒對上述血管進行掃查,觀察血管腔血流充盈情況,有無充盈缺損,管腔狹窄時局部血流不規(guī)則變細,呈花色,頻譜多普勒可探及明顯增高血流速,閉塞時血流信號不充盈。狹窄率判斷:探及明顯增高血流速,記錄收縮期峰值流速(PSV),判定有無狹窄、狹窄程度。PSV<150cm/s 者判為無狹窄,若下肢出現(xiàn)多處病變者記錄最狹窄處或閉塞。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使用SPSS 21.1 系統(tǒng)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行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組間行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下肢血管檢出斑塊占比比較:觀察組患者檢出現(xiàn)肢血管不光滑IMT 增厚無斑塊率、不光滑有斑塊率及非均質斑塊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下肢血管檢出斑塊占比比較[例(%)]
2.2 兩組下肢血管斑塊患者血管不同狹窄程度占比比較:觀察組患者下肢血管檢出斑塊者中血管狹窄率介于30%~49%、狹窄率介于50%~75%、狹窄率>75%及血管閉塞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有斑塊無狹窄率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下肢血管斑塊患者血管不同狹窄程度占比比較[例(%)]
隨著我國民眾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的改變,糖尿病的發(fā)病率不斷上升[4-5]。糖尿病目前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臨床治療以良好生活習慣如合理飲食、運動、規(guī)律作息以及控糖藥物的綜合治療方案[6-7]。通過上述綜合治療方案以延緩病情進展,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達到提高患者生存時間及生活質量的目的。當病情發(fā)展到終末期,出現(xiàn)多種并發(fā)癥、器官衰竭最后導致死亡[8]。機體長期處于高血糖狀態(tài),會對全身血管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出現(xiàn)多種血管病變,糖尿病下肢血管病是主要的血管病變之一,患者可出現(xiàn)下肢麻木、腫脹、疼痛。早期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大多沒有明顯臨床癥狀,較易被患者忽視[9]。隨著病情進展,患者可出現(xiàn)下肢潰爛,嚴重者需截肢治療。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早期確診可以及早治療,延緩病情進展速度,提升患者生活質量[10]。
彩色多普勒超聲是在灰階超聲基礎上,對血流信號形成彩色疊加,可顯示血流方向,彩色信號的明、暗可反應人體組織和器官血流動力學快、慢[11]。通過這些信息對血管是否存在堵塞,堵塞物質的性質、斑塊是否出現(xiàn)鈣化,是否形成狹窄、閉塞等進行判斷,從而對血管病變進行診斷。下肢血管位置較淺,彩色超聲多普勒對下肢血管信息的檢查效果更佳[12]。
本方案,對未出現(xiàn)下肢血管病變臨床癥狀的糖尿病患者與健康受試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觀察其在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變檢查中的應用價值。結果顯示,109 例糖尿病患者中65 例出現(xiàn)了下肢血管斑塊,占比為59.63%,非均質斑塊共檢出17 例,占15.60%。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內壁IMT 增厚較為多見,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內中膜回聲多不均勻,部分中膜可見鈣化。隨著年齡的增長,動脈硬化和斑塊的發(fā)生率逐漸增加。但本方案對照組與觀察組年齡無統(tǒng)計學意義,而觀察組發(fā)生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可能與糖尿病病人長期高血糖刺激有關。在檢出下肢血管斑塊受試者中,觀察組患者出現(xiàn)下肢血管狹窄率介于30%~49%、狹窄率介于50%~75%、狹窄率>75%及血管閉塞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有斑塊無狹窄率則顯著低于對照組。顯示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不同程度狹窄發(fā)生率較對照組高,且狹窄嚴重程度也更明顯。
上述數(shù)據(jù)提示臨床,對于尚未出現(xiàn)明顯下肢血管病變臨床癥狀的糖尿病患者,應重視對其下肢血管病變的篩查,彩色動多普勒超聲為較理想的篩查方法,其可較清晰顯示下肢血管管腔病變情況,對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診斷具有較高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