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莉,李艷輝
(1.秦皇島市北戴河區(qū)蔡各莊小學,河北 秦皇島 066100;2.秦皇島市教科所,河北 秦皇島 066000)
我們以核心素養(yǎng)培育為目的,以學科核心知識為基礎,嘗試學科內、跨學科課程統(tǒng)整,使學習內容更加有價值、有意義、有結構,因此從五項素養(yǎng)(政治認同、道德修養(yǎng)、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六個主題(入學教育、道德教育、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革命傳統(tǒng)教育、國情教育),對教材的內容進行整合,梳理出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課程中適合開展體驗活動的教學內容,同時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從社區(qū)資源、校園文化、學科資源、學生生活這四個拓展點對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進行拓展,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以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沉浸式體驗為基礎,整體規(guī)劃設置課程內容。
學習者的知識獲取,應該是一個主動參與的過程。小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思維培養(yǎng),需要小學生自發(fā)的、積極的思考,在問題的主動探究中鍛煉思維能力,在深化體驗中激發(fā)情感共鳴。
在情景創(chuàng)設中,需要貼近生活,以小學生所熟知的生活為切入點,激發(fā)小學生的思維。學生在生活化情境中通過個體化的體驗獲得自己獨特的體會,從而構建道德思維、法治思維。
通過團隊合作的方式,啟發(fā)學生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在相互交流和合作練習中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樹立正確的道德與法治觀念。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以活動為核心設計的,涉及的內容大多來自于學生生活,以生活邏輯建構教材的結構和內容,所以我們在選擇策略時要考慮兒童生活的多重性、動態(tài)性。以沉浸式體驗活動為教學的基本形式,把教材靜態(tài)內容變?yōu)橛欣趦和鲃訁⑴c的各類體驗活動。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成為道徳問題和現實生活的當事人,讓作為學習者的“我”的現實生活經驗與教材文字所例舉的生活事件中的“我”的情感經歷是交匯和融合的。
1.課堂學習的起點有“我”。在教學伊始可以開展還原學生現實生活的體驗活動,能拉近教材、教師、學生彼此間的距離,傾聽到學生內心的聲音。例如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2 課“變廢為寶有妙招”這堂課,學生對環(huán)境的污染、垃圾的危害已經有了初步了解。如何將這種大的社會問題,引入到學生自己的生活當中來呢?上課開始,筆者讓學生分享了自己課前調查的家庭一天產生垃圾的情況,以圖片的形式進行了展示,讓學生切身地感受到,垃圾的產生、環(huán)境的污染不僅僅是別人的事,“我”也是垃圾的制造者,“我”也會污染環(huán)境、浪費資源,這個過程可以讓學生反思自己的生活。
2.真實的矛盾沖突有“我”。沉浸式體驗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就是要在現實生活中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這種探究要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中進行,教師要在課堂中創(chuàng)設社會生活中的情景,為學生“模擬”體驗場,把握學生在體驗活動中出現的問題沖突,讓他們在實踐中積極探究和體驗,提高學生認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我們的公共生活”中第二課“生活離不開規(guī)則”為例,根據中年級學生道德發(fā)展水平和生活認知狀況,教師在教學中要把握關鍵詞“公共秩序”。重點是幫助學生認識公共生活中規(guī)則的意義,樹立遵守規(guī)則靠自覺的思想,在共同生活中做一個講文明、守規(guī)矩的人,因此教學的時候可以安排沉浸式的體驗活動?;顒右弧罢f一說”:教師可請學生回憶自己去圖書館、電影院、過馬路、排隊買東西時是怎樣做的?;顒佣罢撘徽摗保航處熗ㄟ^課前調查,收集學生在上學、放學時的情景,引發(fā)學生討論哪些行為正確,哪些行為違反了規(guī)則,幫助學生明確自己或家人在公共生活中如果不遵守規(guī)則會發(fā)生什么情況,會給人們帶來哪些傷害,感受到“公共秩序”是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顒尤把菀谎荨?,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排隊買餐時好朋友插隊”的情景,引導學生在小組內以表演的形式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身臨其境地去感受怎樣在公共活中遵守公共秩序。
3.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有“我”。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不是簡單地向學生灌輸課本中的學習內容,而是要引領他們能用所學知識指導自己的真實生活,為學生在課堂中模擬現實問題,讓他們在嘗試解決問題的思考中不由自主地置身其中,教師不是以自己的角度來教育孩子,而是站在兒童的角度來理解他們自己的需要,尊重他們,傾聽他們的想法,形成感情的共鳴,進而獲得情感的升華。以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12 課“我們小點兒聲”為例,讓學生制作分級控制音量表,感受音量有等級,體驗在不同的場合選擇恰當的分貝說話,這是對別人的尊敬,是我們公共文明修養(yǎng)的體現,達到了自我認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目的。
4.回歸生活的踐行中有“我”。在沉浸式體驗下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學生可以將課堂學習與生活實踐有機結合,樹立多種意識,培養(yǎng)關鍵能力,做到知行合一,成就智慧人生。
1.在繪本中體會,強化道德和法治思維的形象性。部編版《道德與法治》課程結合小學生活潑好動、對事物充滿好奇心、具體思維為主的特征,對教材內容進行了改革和創(chuàng)新,增加了符合生活氣息的繪本故事。繪本故事不僅僅是學習的支架,更是與人物對話的窗口。繪本故事在道德與法治學習中的情境創(chuàng)設,為話題講授提供了很好的支架,在與繪本對話的情境中深入體會編寫意圖。我們教師要利用好這一點,理清繪本與教學目標、正文內容之間的聯(lián)系,找到繪本故事與課堂教學的連接點,確定課堂教學中出現繪本故事的時機。發(fā)揮繪本故事潤物無聲的教育作用,引領其未來生活。繪本故事的出現可以分為以下三種情況:
(1)繪本故事導入新課。用繪本故事引入,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體驗、理解、思考、辨析。例如:一年級下冊第2 課中的《誰精神?》是讓學生知道“精神”不僅指外表,更是指外在表現與內在精神的結合。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精神狀態(tài),為促進學生快速進入學習情境,教師可以播放繪本故事《誰精神?》,多媒體可以更好地吸引學生,同學們一下子就聯(lián)想到自己的“精神”時刻,帶著期待與體驗走進新知學習。
(2)繪本故事融合正文。在課堂教學中加大繪本的滲透力度,插入并融合正文教學的某一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辨析,起到輔助教學、達成教學目標的作用。例如:二年級下冊第9 課中的《爺爺家的洗臉水》是對教材正文的補充和豐富。繪本故事可以插入在第一話題“我很珍貴”之后,通過繪本故事讓學生知道極端缺水地區(qū)人們的生活現狀,了解我國水資源緊張的實際情況,幫助學生建立起水資源危機的意識,以愛護水資源作為自覺行為規(guī)范。
(3)繪本故事拓展延伸。將繪本故事作為教學的補充資源,拓展延伸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之中,用繪本中提示的做法作為自己行為的指導,促進學生精神層面的成長。例如:二年級上冊第12 課中的繪本《聲音》,用類比的方式講述了我們要“小點兒聲”的原因。本課的正文部分主要是引導學生保持安靜的“居住環(huán)境”;而繪本故事則主要是針對正文進行拓展,體會保持“自然環(huán)境”的安靜。引導學生安靜地聆聽繪本故事,用心地感受,在公共場合如果能堅持做到,就能走近了文明,幫助同學們進一步達成“我們小點兒聲”意義上的認同。
2.在具體情境中體會,培養(yǎng)道德和法治思維的深刻性。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創(chuàng)設沉浸式體驗教學活動,將生活現象中發(fā)現的道德問題通過生活情境的創(chuàng)設進行還原,指導學生學會從生活角度看待問題,這就加深了他們的道德認知,提升了小學生在學道德、學法治方面的思維深刻性。
(1)結合學科資源創(chuàng)設情境。在創(chuàng)設情境時,應當利用其他學科的滲透優(yōu)勢,把不同課程的資源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尋找他們的契合點。例如道德與法治學科與語文的融會貫通,縱觀語文、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相關內容,從不同學科育人的角度出發(fā)。挖掘相同的教育元素,設計系列體驗活動,讓小學生感受到道德與法治的教育無處不在。以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我們的學校”為例,在創(chuàng)設情境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閱讀以語文學科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學校生活”為主題的一組文章,讓學生思考,互相交流、討論這組文章體現了哪個方面的內容,感受校園生活的美好,再從“他人”的學校遷移到“我們”的學校,體會學校對自身成長的重要性,進而讓學生增加對學校的親切感、榮譽感、歸屬感。
(2)結合校園文化創(chuàng)設情境。道德與法治課程,其根本目的都是加強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認識與理解,提高綜合素養(yǎng),為日后順利融入社會做準備,這就決定了道德與法治課程不能脫離實際,只有通過實際的感知才能真正理解教學內容的意義所在。而校園文化的建設,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模擬社會環(huán)境,學生能夠通過校園文化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樣的道德觀和價值觀是值得贊揚的?法律鼓勵什么?禁止什么?如在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我們在公共場所”,教材中的內容主旨為“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遵守法則,其中的規(guī)矩包括兩方面含義:一是道德,二是法律。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往往囊括了團結友愛、相互幫助等道德建設內容,同時也會有法律內容,譬如遵守公共秩序、愛護周圍環(huán)境等。這就是二者之間的融合點,使學生在課上接受理論知識的教育,課后接受校園文化的熏陶,兩者互相融合,互相輝映。
(3)結合學生生活創(chuàng)設情境。我們使用的部編版教材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主要教學資源和信息載體。全國不同類型的學校都在使用這套教材,教材呈現的內容是范例,為我們達成學科素養(yǎng)、制定教學目標、組織學習活動提供了理論支撐。但不同地區(qū)、學校的差別很大,如果只是簡單地再現教材,就會使我們的教學缺少針對性。所以教師要根據學情設計生活中的事例,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搭建與學生交流的橋梁,拉近學生與課本內容的距離,讓學生親自去感受、去提升道德與法治認知。
(4)結合社區(qū)資源創(chuàng)設情境。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育人功能,僅僅依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可以將課程和學生帶出教室,將學生放到現實的生活和社會之中,親自去體會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意義。例如,六年級在學習法治教育專冊時,可以帶領學生去檢察院、法院參觀,感受法律的威嚴;可以聘請律師為學生講授典型案例,從更專業(yè)的視角讓學生了解如何用法律維權,如何讓法律保護我們的生活;有條件的也可以開設校園小法庭,模擬感受庭審現場。通過系列體驗活動,幫助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法律,認知必要的法律法規(guī),了解法律對未成年人的保護作用,形成對法律的體系化認知。
部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歷史題材和國情教育也是主要內容之一。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沒有深入分析歷史類題材的文本內容,不能充分展示德育目標,只是單純地將此作為歷史知識進行教學,阻礙了學生歷史情感的交流,對歷史產生了片面了解,不能感受到歷史所蘊含的愛國主義情感,加上道德與法治教師對歷史題材文本教學的非專業(yè)性,導致課堂中總是不能抓住教育本質,教學表面化嚴重,不是將道德與法治課堂變?yōu)閱渭兊睦碚撜n,就是將其變?yōu)闅v史課,無法體現教材中所蘊含的價值導向。
對于這一專題的教學,我們應該擺脫課堂的禁錮,以情為基礎、以理為根本、以教材為主線,借助影視、報刊、書籍等多種資源,不斷拓展活動內容,加強對史實的認知與分析,感悟仁人志士的革命精神與愛國精神,分清是非與對錯,從而形成良好的愛國情感。在組織上必須打破由教師一人主導的課程實施模式,開展以課堂為主陣地,以學科教師、班主任、學生以及家長和社區(qū)工作人員共同參與的專題活動。例如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百年追夢 復興中華”可以組織學生觀看《虎門銷煙》《長征》等歷史題材的電影,制作近代以來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的思維導圖、時間軸,對其事跡進行展播,組織采訪身邊的抗戰(zhàn)老兵,學唱愛國歌曲,走進“歌華營地”愛國主義展館等等,引導學生了解先輩們走出苦難、復興中華的艱難歷程,理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也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事業(yè),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共同努力,進而樹立起自己的愛國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