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珍
立春,是二十四節(jié)氣里的第一個節(jié)氣。立春,在我國民間又有“打春”之說。追根溯源,這一俗稱來自一種流傳甚廣的民俗活動——打春牛。打春牛又叫“打土?!薄氨薮号!薄氨尥僚!薄氨薮骸薄按虼骸钡?。
據(jù)傳說,“打春”的風(fēng)俗最早來自皇宮。立春這一天,上自宮廷,下至民間,通常要舉行迎接芒神和春牛的一系列活動?;实垡獏⒓影鸦蕦m門前立的泥塑春牛打碎等活動,以此祈求五谷豐登,國泰民安。史書上記載:“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边@一天,人們要把它當(dāng)節(jié)日來度過,要格外隆重地慶祝一番?!毒┒硷L(fēng)俗志》中曾記載:宮前“東設(shè)芒神,西設(shè)春牛?!倍Y畢散場之后,“眾役打樊,故謂之‘打春’”。人們紛紛把打碎的泥塑春牛碎片拾回家,視之為吉祥的象征。這里說的芒神,就是春神,主宰一年的農(nóng)事。立春這一天,廟會上在賣黃歷的同時連帶著賣春牛圖,在人們的潛意識里,春神和春牛都是一年的保佑者。
據(jù)《東京夢華錄》記載,芒神和春牛“從午門中門人,至乾清門、慈寧門恭進,內(nèi)監(jiān)各接奏,禮畢皆退”。彩牛繪身,鞭炮齊鳴,還有人裝扮成春官在道前相迎,接芒神,打春牛。這一別開生面迎接“打春”的傳統(tǒng)儀式到后來稍有變動,就是把芒神和春牛由設(shè)于宮前,改為設(shè)在郊外。明崇禎年間印制的《帝京景物略》一書中,有專門對春場的記載:“東直門外五里,為春場。場內(nèi)春亭,萬歷癸已,府尹謝杰建也。故事,先春一日,大京兆迎春,旗幟先導(dǎo),次田家樂,次勾芒神亭,次春牛臺,次縣正左、耆老、京師儒。府上下衙役皆騎,丞尹輿。官皆衣朱簪花迎春,自場入于府。是日,塑小牛芒神,以京兆生舁(抬之意)入朝,進皇上春,進中宮春,進皇子春。畢,百官朝服賀。立春候,府縣官吏公服,禮勾芒,各以彩杖鞭牛者三,勸耕也。”在東直門外,專門設(shè)立了放置芒神和春牛的春場。不過,在京城,所有的儀式照舊還是由宮廷來組織完成,有普天同慶、官民同樂的意思。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打春》里說:“打春即立春,在正月者居多。立春先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p>
由此可見,清代舉行的“打春”儀式和之前一哄而上的“眾役打樊”,拾取春牛碎片回家以求吉祥的情景已經(jīng)有所不同,而是將春牛從午門抬入宮內(nèi),百官朝服,彩杖鞭牛,把熱鬧的場面推向更加壯觀的高潮。
我國自古就重視農(nóng)業(yè),人們渴望春種秋收,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同時,我國自古就流傳著“一年之計在于春”的諺語,所以人們對“立春”這個節(jié)氣十分重視,而“打春”這一習(xí)俗正好表明人們對年年豐收的渴望。久而久之,這一習(xí)俗在民間得以普遍流傳。如今,“打春”的壯觀場面雖早已銷聲匿跡,但人們牢牢記住了“打春”即是“立春”的說法。
(摘自《老人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