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跨語言視角下句法演變的互補機制及漸進路徑

        2022-02-13 10:58:50王小穹
        外國語文 2022年6期
        關鍵詞:句法語義規(guī)則

        王小穹

        (重慶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重慶 400054)

        0 引言

        20世紀60年代以來,歷史語言學產生了形式主義和功能主義兩個主要流派。這兩個學派在語言演變觀、基本假設上存在明顯的對立。形式主義學派從語言理論出發(fā),強調語言的“天賦性自主性”,認為句法演變是自足的,排除句法結構之外的認知策略,主張重新分析導致語言發(fā)生突變。功能學派的句法研究強調從語言外部,特別是從語言的交際功能出發(fā)去尋求解釋,認為句法演變往往是由語義演變、語用強化、認知策略等因素促動的,擴展是句法演變的主要機制,句法演變是一個漸進而非突變的過程。

        在形式主義和功能主義這兩個主要流派之外,還有一個既不完全贊同形式主義也不完全贊同功能主義的中庸學派——歷史句法學派(historical syntax)。該學派句法演變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弗朗茨·博普(Franz Bopp)的粘著理論(Agglutination Theory)、奧格斯特·施萊歇爾(August Schleicher)的成長原則(Growth Principle)、安托萬·梅耶(Antoine Meillet)的語法化理論、雅格布·瓦格納格爾(Jakob Wacknagel)的詞序變化的一般原則以及朱利葉斯·愷撒·斯卡利杰(Julius Caesar Scaliger)等語言學家提出的功能主義。他們認為,一個成熟的句法演變的理論既不能忽視人腦生理的天賦性動因,也不能否認社會交際性和功能性動因,句法演變本質上是一個離散并體現(xiàn)為突變的過程(Harris et al., 2007/1995)。

        形式主義學派在研究語言的類變(Lord,1973; Ebert,1978; Lightfoot,1979)、功能主義學派在研究語言的殊變(Langacker,1977: 59-139; Hawkins,1983; Traugott,1972)以及歷史句法學派在探討理論方法對于句法演變研究的意義(Lakoff,1968; Greenberg,1978; Li,1975)等方面成果頗豐,但是他們有關句法演變基本機制的思想尚未統(tǒng)一,在句法演變的突變、漸變問題上存在理論分歧,他們對演變過程與演變結果缺乏區(qū)分,對印歐語以外的其他語種比如漢語也關注不夠。鑒于此,本文著眼于重新分析和擴展這兩個句法演變的基本機制,通過考察它們互補性的演變路徑來分析演變過程和演變結果,并通過拓展包括漢語在內的跨語言的研究對象,來充實句法演變的理論設想。

        1 重新分析的漸進性

        重新分析是20世紀以來解釋句法變化的最重要概念。有關重新分析的定義,最具代表性的是“重新分析是一種結構或結構類別的變化,這種變化不會使表層形式發(fā)生任何直接的或根本的改變”(a change in the structure of an expression or class of expressions that does not involve any immediate or intrinsic modification of its surface manifestation)(Langacker,1977: 58)。這段話指出:結構或結構類別的變化,即底層語義結構的變化,也就是說,句法底層的語義結構已發(fā)生變化了,但句法外部的形式還保持原狀。因此,由重新分析促動的句法演變是自內而外的,是通過改變句法底層的語義結構來實現(xiàn)的,相對于擴展的顯性推廣,重新分析體現(xiàn)為變化的隱蔽性,重新分析反映了語言學家們從語言內部尋求解釋的思想。下文從底層結構的改變(underlying structure change)、探測式表達(exploratory expressions)和重新分析的實現(xiàn)(gradual realization)等方面討論重新分析對句法漸進性演變的影響。

        1.1 底層結構的改變

        作為句法演變的內驅機制,重新分析作用于句法底層結構主要通過合并重組(merger and reassignment)、改變語法范疇類別(category labels change)這兩種方式驅動句法底層結構發(fā)生改變。

        1.1.1 合并重組

        底層結構包括線性排列的結構單元和按層次組合的結構層級,結構單元和結構層級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底層結構的合并重組就是將原本不在同一層次的結構單元組合在一起,作為直接組成成分(immediate constitutes)再去跟上一層次的結構單元組合。如:唐代詩人杜甫詩作中的“醉把茱萸仔細看”,當“把”理解為“握持”義時,詩義為“帶著醉意握著茱萸仔細看”,“把”與“看”為先后發(fā)生的兩個動作,它們在各自的述賓結構的層級內分別充任述語,其結構層次為“[醉把茱萸][仔細看]”,“把茱萸”和“仔細看”處于不同的結構層;同時,唐代也是漢語處置式的形成階段,那時“把”的功能已開始由“握持”義向處置標記“把/將”轉移,因此,詩句也可理解為“帶著醉意把茱萸仔細看”,“把”作為處置標記且用來介引處置對象“茱萸”,結構層次為“[醉][把茱萸i仔細看ti]”,原本不在同一結構層的“把茱萸”和“仔細看”,由于結構重組而以直接組成成分的方式首先組合在同一個結構層級內,然后再去與上一層級的“醉”組合。

        結構單元和結構層級由于重新分析而發(fā)生變化的例子在日耳曼語中很普遍。例如,英語“for+to+INFINITIVES”的結構是中世紀英語“for+NP”重新分析的結果(Harris et al., 2007/1995: 62)。在例(1)中,“for+NP”是屬于主句的:

        (1)it is bet for me o sleen myself than ben defouled thus

        it is better for me to slay myself than to be violated thus.

        (Chaucer; cited from Ebert,1978: 12)

        在喬叟那個時代,例(1)的結構是“[it is better for me][to slay myself than to be violated thus]”。“me”是一個跨層成分,既是主句結構“for me”的一部分,又是不定式結構“to slay”的邏輯主語,逐漸地“for me”和“to slay”跨層組合,被重新分析為“for+NP+INFINITIVES”,因此,現(xiàn)代英語中例(1)可分析為:

        (2)[For me to slay myself][would be better than to be violated thus].

        同時,德語的不定式結構“um…zu+INFINITIVES”也是由于重新分析而致(Greenberg,1978)。

        (3)er ging aus um wasser zu holen

        He went out for water to fetch

        “He went out for water, to fetch (it).”

        在這個句子中,目的/方向義前置詞“um”與名詞性成分“wasser”構成前置詞短語,“wasser”本來是受前置詞(um)控制的,故例(3)的結構是“[er ging aus um wasser][zu holen]”,但是“wasser”逐漸被理解為不定式的邏輯賓語(wasser zu holen),在這樣的情況下,“um”失去了它本來的目的義而被重新分析為不定式結構的一個引導語素,例(3)的結構經(jīng)重新分析發(fā)生了變化。

        (4)[er ging aus][um Wasser zu holen]

        he went out for water to fetch.

        “he went out (for) to fetch water.”

        經(jīng)過這種重新分析后,“um”可在不帶賓語(wasser)的情況下有選擇性地出現(xiàn)。

        (5)Esopus gieng umb ze suchen

        Aesop went for to search.

        “Aesop went to look for (it).”

        (Steinh?wel, cited by Ebert 1978: 30)

        例(5)說明,重新分析往往是緣于句法多義的,即,當一個句法表層形式可以表達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語義內容時,結構成員就極有可能被分析成不同的組合關系。

        另外,重新分析通常服從“結構的最小變化”原則(Minimal Change Restriction,簡稱MCR)。結構單元在進行重組分析時,由于受MCR的牽引,重新分析最終會落實到位移、提取、添加、替代等發(fā)生變化少的結構上。日語對復句結構進行分析時,采用的就是MCR原則。

        (6)Mary-wa John-o mi-ta onnanoko-ni hanashi-ta

        a.Mary-wa [RCeiJohn-o mi-ta] onnanokoi-ni hanashi-ta

        Mary-NOM John-ACC see-PST girl-DAT talk-PST

        “Mary talked to the girl that saw John.”

        日語是動詞后置語言,英語簡單句“Mary saw John”的語序在日語中是“Mary-wa John-o mi-ta”,但如果日語動詞“mi-ta”后面又出現(xiàn)了一個名詞“onnanoko”時,在“[Mary-wa John-o mi-ta]onnanoko”中,方括符里的結構就會出現(xiàn)兩種分析:一種是將“onnanoko”分析為主語“Mary”的關系從句(RC),僅涉及“onnanoko”的移位(見例6a);另一種是同時涉及“Mary”和“onnanoko”這兩個名詞性成分的提取和移位。

        b.Maryi-wa John-o [RCproiejmi-ta] onnanokoi-ni shukai-shita

        Mary-NOM John-ACC see-PST girl-DAT introduce-PST

        “Mary introduced John to the girl that (Mary) saw.”

        按例(6b)分析,“Mary”既是關系從句“mi-ta”的空主語,又是主句的大主語,“onnanoko”既是主句動詞“shukai-shita”的給格,又是關系從句動詞“mi-ta”的賓格,其名詞性成分的提取要比例(6a)復雜很多,而例(6a)遵照了MCR原則,是理解日語復句的常規(guī)思路。

        對多個名詞性的復合結構進行分析時,基于MCR的簡省策略在英、漢語等語言中也尤為常見,如:

        (7)a.[church pardon] committee

        b.church [pardon committee]

        例(7)有兩種語義理解,“church”的語義既可以指向“pardon”(即例7a),也可以指向“committee"(例7b),但例(7a)是默認的結構分析,即,左邊的兩個結構單元首先組合在一起構成直接組成成分,然后再與最右邊的結構單元進行組合,這符合信息處理的從左到右的正向線性順序,漢語對有些名詞性復合結構的重新分析也體現(xiàn)了這一線性規(guī)則,如:

        (8)a.[宗教赦免]委員會 a’.?宗教[赦免委員會]

        b.[羊皮領子]大衣 b’.*羊皮[領子大衣]

        c.[木頭桌子]質量 c’.?木頭[桌子質量]

        d.[我們校長]夫人 d’.?我們[校長夫人]

        e.[老師的孩子]的同學 e’.?老師的[孩子的同學]

        不同于上例的是,例(8)只有a-e這樣一種先左后右的語義組合,a’-e’在語義結構上要么存疑要么不合法。當然,漢語的名詞性復合結構中也有先右后左的重新分析,如:

        (9)a.北大[數(shù)學教師]a’.*[北大數(shù)學]教師

        b.土壤[鉀鹽含量]b’.*[土壤鉀鹽]含量

        c.黑色[圓領外套]c’.*[黑色圓領]外套

        d.紅木[方形桌子]d’.*[紅木方形]桌子

        e.黑臉[高個壯漢]e’.?[黑臉高個]壯漢

        在例(6)~(7)中,a優(yōu)于b的結構分析,說明在對多義結構進行重新分析時,“最小變化”的認知策略是影響重新分析的語言外因素。同時,我們也發(fā)現(xiàn),例(8)只有先左后右的組合順序,與例(9)的組合順序正好相反,即,例(8)、例(9)的組合順序是互補的,它們幾乎都只能進行擇一分析,這又說明了句法結構的語義關系是從底層決定重新分析的語言內因素。

        1.1.2 改變范疇類別

        重新分析產生的變化對范疇類別的影響雖然在語言結構的形式上沒有發(fā)生變化,但是組成這個結構的詞語在語義結構關系、詞性等方面發(fā)生了變化。也就是說,句法結構的重新分析引起了詞義、詞性等范疇特征的改變。如,漢語“張三在家”的“在”為動詞,在后面加上另一個動詞“睡覺”構成“張三在家睡覺”的連動結構后,“在”就被重新分析為介詞了。又如,有一種稱作“Twi”的非洲語,動詞“be at”在連動結構中也是被重新分析為前置介詞“at”的(Lord,1973)。重新分析改變范疇類別指的就是這種情形。

        漢語自古不缺少通過重新分析來改變詞語范疇類別的例子,如,上古漢語的句末小品詞“也”“矣”。洪波和王雪燕(2021)指出,周人語言受到古羌人OV型語言語序的影響,系詞“惟”和完成體助詞“有”后來變成了句末小品詞“也”“矣”。也就是說,漢語早期的系詞“惟”和完成體助詞“有”是位于句末的,后來由于重新分析,就變成了句末小品詞“也”“矣”,語序結構沒有發(fā)生變化,但詞義和詞性已經(jīng)改變。

        中古漢語有“S把OVO”這樣的語序(王小穹 等,2012),“把”是動詞,有“握持”義,“S把OVO”是一個連動結構,如:

        (10)a.若把金來削做木用,把木來熔做金用,便無此理。

        b.卻不是把仁來形容人心,乃是把人心來指示仁也。

        (〔宋〕黎靖德 編 王星賢 點校《朱子語類》 中華書局1986年版)

        例(10a)“把金來削做木用”“把木來熔做金用”中,“把金”“把木”構成述賓短語VP;但在例(10b)中,“把仁”“把人心”的“把”已由動詞變?yōu)榻樵~,“把仁”“把人心”被重新分析為前置詞短語PP。由于重新分析,句子內部的語義結構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而表層的句子結構卻沒有改變。也就是說,詞語還是按同樣的順序排列,不過這些詞語的語法功能卻發(fā)生變化了。例如,重新分析對范疇類別的影響在斯拉夫語中也有體現(xiàn),如波蘭語:

        after all-PTCL immediately see-INF that

        transwestyci

        transvestites-NOM.TER.PL.SUBST

        “After all you can see that they are transvestites immediately.”(來自NKJP波蘭語國家語料庫)

        波蘭語名詞有六種格的形式,例(11)處在賓語位置上的“transwestyci”采用的是第三人稱復數(shù)主格形式,但這個主格形式反映的是連系動詞與連接對象(object)的語義關系,波蘭語將之稱為主格形式的賓語,“transwestyci”的詞形結構沒有變化,但這個詞的底層的句法語義卻發(fā)生了變化,這也是重新分析對范疇類別影響的跨語言實例。

        1.2 探測式表達

        重新分析的前提是一個結構有多種分析的可能,有些語言不存在多義或意義模糊的現(xiàn)象固然也是可以進行重新分析的,但多義結構引發(fā)重新分析的可能性必然大于單義結構。句法演變過程中多義或意義模糊的橋梁結構是句法演變漸進性的體現(xiàn),艾麗斯·哈里斯(Alice C.Harris)和萊爾·坎貝爾(Lyle Campbell)(1995:72)稱之為探測式表達(exploratory expressions),彭睿(2020)稱之為邊緣構例或變異構例。他們認為,包括橋梁結構在內的任何結構的邊界都具有語義上的多元性,這種多元性主要是由于擴展的多維性所致。多義結構雖然不是進行重新分析的必要條件,卻是觸發(fā)語法變化的前提。

        多義結構通常會導致重新分析,這類結構或者因為一般的語法操作,或者因為碰巧隨意形成的表達而被逐漸接受,到最后固定下來。

        (語例來自NKJP波蘭語國家語料庫)

        據(jù)上文分析,我們可將多義結構、探測式表達與重新分析的關系梳理為:多義結構是重新分析的前提條件,其本身不涉及語法方面的變化,它們是遵照現(xiàn)存語法規(guī)則而形成的表達式;探測式表達是跨越多義結構的橋梁結構,它反映了重新分析實施操作的實際過程,探測式表達的固化階段是多義結構的最后階段,也是重新分析的結果。

        1.3 重新分析的實現(xiàn)

        艾倫·汀布萊克(Alan Timberlake)(1977:77-141)認為,將“重新分析”與“實現(xiàn)”區(qū)分開來很重要也很有用。他將重新分析定義為一套新的底層關系和規(guī)則重組,將“實現(xiàn)”定義為重新分析的結果。重新分析先于“實現(xiàn)”,一個結構在經(jīng)歷某些變化時,是在它現(xiàn)存的語境中進行重新分析之后才擴展到另一個新的語境中去的。準確地說,重新分析的過程是漸進的,其實現(xiàn)結果才是突變的。

        “唔”或“嘸”(音m′e)是廣東話常用的否定詞,常出現(xiàn)于正反問句中,哈里斯等(Harris et al.,2007/1995: 79)曾用拉丁字母轉寫如下:

        (13)nee zek-mu-zek in° ah?

        you smoke-not-smoke in° ah

        “Do you smoke?”

        哈里斯等指出,藏緬語言一般都有把“mu”重新分析為是非問標記的現(xiàn)象,否定標記“mu”先與正反問建立聯(lián)系,然后經(jīng)重新分析擴展到是非問。也就是說,“A-mu-A”是“mu”進行重新分析的最初語境。這種擴展的情況與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正反問“吃不吃”“好不好”“去沒去”相同,由于后面語素脫落被重新分析為“吃不”“好不”“去沒”,然后又在此基礎上擴展為表達是非問意義的“吃嗎”“好嗎”“去了嗎”。我們發(fā)現(xiàn),以語素脫落的手段從正反問向其他疑問擴展的情況也存在于波蘭語中,如:

        (14)a.Jes′c′ czy nie (jes′c′)?(自省語料)

        eat PTCL n ot

        “吃不吃?”

        b.Trudno czy nie (trudno)? (自省語料)

        difficult PTCL n ot

        “難不難?”

        c.Jest problem czy nie (ma problemu)?(自省語料)

        it is problem PTCL not

        “有沒有問題?”

        “czy”是波蘭語的疑問小品詞(王小穹,2021),“nie”是否定詞,句末“czy nie”是波蘭語正反問句的標記?!癱zy nie”向是非問句擴展時,發(fā)生了“nie”的脫落和“czy”向前位移至句首的變化。如:

        PTCL this possible

        “這可能嗎?”

        b.Czy podac′) herbat??(自省語料)

        PTCL give tea

        “要來點茶嗎?”

        藏緬語“mu”、漢語“不/沒”、波蘭語“nie”是否定詞,其反向的否定語義必須首先通過重新分析與正向的問句產生關聯(lián),即它們先要在正反疑問句的語境下進行重新分析,然后才能擴展至其他類型的疑問句。也就是說,重新分析在對句法結構中的某個成分進行操作時,其過程是漸進的,而當它擴展到另外的語境中成為新語境的新成分時,作為重新分析的實現(xiàn)結果它是突變的。過程與實現(xiàn)的關系體現(xiàn)在重新分析的三個步驟中:

        第一步,輸入。這個輸入的結構具有重新分析所需要的表層基礎;

        第二步,處理。即重新分析,逐漸生成新的結構并開始具有不同于最初結構的特征;

        第三步,完成。重新分析產生的新結構具備了新的表層特征。

        其中,第二步是重新分析的操作階段,它把第一步和第三步連接起來,在此階段,語言結構可以有多種分析,且多種分析之間存在歷時上的連續(xù)性,語言結構的新舊特點都會在這個階段出現(xiàn)。不同的語言各有不同的新舊結構特點,句法演變的進度也有快慢,句法演變的漸進性就是由于這種演變的持續(xù)性所致。重新分析有時候并沒有走完全部過程,可能到了第二步就停止了;或者,到了第三步,經(jīng)重新分析所產生的新的結構還沒有固化下來,就開始了另一個新的重新分析;又或者,到了第二步的后期階段但還沒到第三步,就將新舊特征并存的混合結構擴展出去。也就是說,重新分析的結果在第三步的完成階段可能會有多種情形。重新分析導致的結構改變往往會引起結構意義的變化,但是由于重新分析存在多種分析并存的情況,所以并不是所有的重新分析總能引起意義的變化。

        2 擴展的漸進性

        無論哪個學派,都沒法否認重新分析和擴展是句法演變的兩個基本機制,在句法演變中,擴展通常跟重新分析互相補充,交替發(fā)揮作用。重新分析以影響底層結構的方式導致規(guī)則的改變,擴展以改變表層形式來引起規(guī)則的擴散。二者的互補性即在于它們通過不同的路徑從兩個完全不同的方向去影響句法規(guī)則。擴展本身不涉及規(guī)則的改變,但它可以通過擴大新規(guī)則的使用范圍來改變語言的句法。

        2.1 擴展條件的漸進性

        擴展條件有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規(guī)則的前提”,即使用某個規(guī)則所必須滿足的前提,這類條件指明一個規(guī)則能被使用的明確環(huán)境;另一方面是“規(guī)則的例外”,即表明某個規(guī)則只用于特定條件不能滿足的環(huán)境。前提和例外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前提是規(guī)則能被使用的條件,例外是規(guī)則不能使用的條件。擴展的本質特征就是消除“前提”和“例外”。

        漢語不乏消除“前提”的擴展例子。在中古和近代漢語文獻里,副詞性的疑問標記“還”最初只見于是非問句,后來擴展到反復問句和特指問句。這個句法擴展是通過消除“‘還’用作是非問句的疑問標記”這一規(guī)則來實現(xiàn)的。

        漢語也有消除“例外”的擴展。先秦漢語里動詞與賓語的語序通常是VO,但這個語序規(guī)則也有例外,這個“例外”就是當否定句、疑問句里代詞作賓語時,代詞賓語前置于動詞前,即OV??墒?到了中古以后,動詞與賓語的語序不再有例外,回到了VO狀態(tài),即,除了一些因為受語用支配的有標記表達式之外,否定句和疑問句里的代詞賓語開始強制性的位于動詞之后。也就是說,這個時期的VO語序通過消除“規(guī)則的例外”,將VO語序擴展到賓語為代詞的否定句和疑問句。

        現(xiàn)代漢語里還有同時消除“前提”“例外”來實現(xiàn)句法和語義擴展的例子。疑問代詞“怎么”從疑問句向陳述句擴展時,就同時經(jīng)歷了消除規(guī)則的“前提”和“例外”的過程。

        (16)a.章魚的這種特殊本領究竟是怎樣練就的?

        b.我知道怎么做。

        c.你認為怎么好就怎么辦吧。

        d.我怎么忍心拖欠著他的房租不辭而別呢?!

        e.我怎么好意思在高手如林的電影學院顯擺?!

        f.你怎么這樣跟媽媽說話。

        例(6)a是一個特指疑問句,疑問代詞“怎么”是特指問句的疑問焦點和疑問標記。例(16)b、c為非疑問句,因為當“怎么”跟謂語動詞“知道”“認為”等知覺類動詞組合時,“怎么”表示確指?!霸趺础睆囊蓡柧涞椒且蓡柧涞臄U展是通過消除“疑問代詞是特指問的疑問標記”這一規(guī)則“前提”來實現(xiàn)的,這是“怎么”的第一次擴展(即,a→b、c)。但“怎么”表確指也有例外,這個例外就是“怎么”跟能愿動詞“能”“會”等或表心理活動的動詞性詞語(如d句“忍心”、e句“好意思”)等組合時,不表確指而是表達否定性反問。隨著疑問代詞表否定性反問的頻繁使用,最后疑問代詞不搭配能愿/心理活動的動詞也能單獨表達否定,如f“怎么這樣”即“不能這樣”。也就是說,“怎么”通過消除“規(guī)則的例外”將疑問代詞的確指擴展到否定句?!霸趺础睆囊蓡柧鋽U展到陳述句再到否定句經(jīng)歷了疑問、非疑問、反問、否定等四個環(huán)節(jié)三個階段,即:

        階段一,從疑問句到非疑問句:a→b、c(消除“規(guī)則的前提”)

        階段二,從非疑問句到反問句:b、c→d、e(消除“規(guī)則的前提”和“規(guī)則的例外”)

        階段三,從反問句到否定句:d、e→f(消除“規(guī)則的例外”)

        例(16)“怎么”由非疑問的確指擴展至反問(b、c→d、e)時,同時經(jīng)歷了消除“規(guī)則的前提”和“規(guī)則的例外”,這說明前提和例外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怎么”與表心理活動的動詞組合既是“怎么”表確指的例外,又是其實現(xiàn)為反問的前提,b、c通過消除“前提”或“例外”將b、c擴展至d、e,并最后擴展至f。

        2.2 詞匯擴散的漸進性

        不少顯著的句法變化是通過詞匯逐漸擴散的。擴展發(fā)生時,由于新構式與周圍環(huán)境有一個適應過程(楊旭,2017),新舊規(guī)則往往共存很長一段時期,直到舊規(guī)則不再使用,變異才會出現(xiàn)。擴展開始時,最初的變體可能讓人覺得不合時宜,但漸漸地這個創(chuàng)新的形式被人們所熟悉,原來的形式不再通用反而被認為過時且不合常規(guī)了,于是創(chuàng)新形式最終取代舊形式并獲得無標記的通用地位。漢語疑問代詞由疑問功能向否定功能轉化時,疑問代詞表達否定最初是有標記的,隨著疑問代詞否定功能的擴散,最后就實現(xiàn)為無標記否定了。如:

        (17)a.靠近他們的人,也絕不是什么好人。

        b.他們隱隱感覺到,要完成這項工作,可能已經(jīng)沒有多少時間了。

        c.這么嚴峻的事實,誰敢開玩笑。

        例(17)a“絕不是什么好人”,疑問詞“什么”和否定標記詞“不”一起構成全然否定;例(17)b“沒有多少時間了”不是沒有時間而是時間不多,疑問詞“多少”和否定標記詞“沒有”一起構成部分否定;例(17)c“誰敢開玩笑”中沒有顯性的否定標記詞,疑問詞“誰”相當于否定詞“沒人”,疑問代詞實現(xiàn)了從依靠否定詞到無標記的獨立否定。

        芬蘭語、愛沙尼亞語等印歐語系波羅的海語族的語言將分詞(participle constructions)重新分析為間接語氣的標記也是以漸進方式擴展的。愛沙尼亞語通過對從句中分詞后綴的重新分析,擴展出間接語氣(indirect or reported speech)的形式,并進而將這種從句中的間接語氣標記擴展為主句的一種新的形態(tài)句法標記。如:

        (18)a.sai kuul-da et seal üks mees ela-b

        got hear-INF that there one-NOM man-NOM live-3.PRS.INDIC

        “S/he came to hear that a man lives there.”

        b.sai kuul-da seal ühe mehe ela-vat

        got hear-INF there one-GEN man-GEN live-PRS.ACTIVE PTCP

        “S/he came to hear that a man lives there.”

        例(18)a、b語義相同,可以彼此替代,這類結構通常帶有句外的言者主語。a句中的“et”是賓語從句標記,“ela”是限定動詞。而b句沒有“et”這個從句標記了,動詞“ela”采用的是現(xiàn)在分詞形式,現(xiàn)在分詞是非限定動詞的一種,愛沙尼亞語通過對現(xiàn)在分詞詞尾“vat”的重新分析,將現(xiàn)在分詞轉換為能夠關聯(lián)間接語氣的限定動詞了,藉此現(xiàn)在分詞進一步擴展:

        (19)sai kuul-da (et) seal üks mees ela-vat

        got hear-INF that there one-NOM man-NOM live-PRS.INDIRECT

        “S/he came to hear that (they say) a man lives there.”

        如果說例(18b)為現(xiàn)在分詞擴展為間接語氣標記提供了可能,那么,例(19)表層結構所發(fā)生的變化,即從句標記“et”可有可無,以及例(18b)的體詞由屬格“ühe mehe”轉變?yōu)榱死?19)的主格“üks mees”,則說明限定動詞所在的從句已擴展為間接表達了。進而,限定動詞的間接表達形式最后擴展到主句中:

        (20)a.ta tege-vat t??-d

        he-NOM d o-PRS.INDIRECT wo rk -PARTITIVE

        “They say he worked.”

        b.naabri perenaine ole-vat linna s?it-nud

        neighbor-GEN lady-NOM is-PRS.INDIRECT town tr avel-PAT.INDERECT

        “They say the neighbor lady has traveled to town.”

        愛沙尼亞語對分詞進行重新分析的過程是,首先運用限定動詞擴展出間接語氣標記,然后這種表達間接語氣的新規(guī)則開始見于賓語從句,并逐漸地擴大了其使用范圍,最后這種表達間接語氣的新形式擴展到了主句中。這種擴散的路徑被安東尼·柯羅克(Anthony S.Kroch)(1989:72-133)稱為S曲線??铝_克認為英語里“do”就是以這種方式擴散的,“do”起先是被重新分析為表支持的助詞,后來“do”開始用于包括肯定、宣告等一些表達支持的語境。S曲線本身代表了重新分析的實現(xiàn),標記有無的變化出現(xiàn)在S曲線的中間階段,這個階段就是說話者開始將“do”使用于表達意圖的那個階段。S曲線是擴展的代表形式,反映了演變過程與演變結果之間的聯(lián)系,也反映了詞匯擴展的連續(xù)性漸進性。

        3 結語

        重新分析和擴展是句法演變的基本機制,它們互相補充,具有跨語言的共性。它是句法結構根本的潛在的變化,主要通過合并重組、改變語法范疇類別來促使句法底層結構發(fā)生改變,探測式表達作為跨越多義結構的橋梁結構,體現(xiàn)了重新分析實施操作的具體過程。擴展受表層句法環(huán)境或語用環(huán)境影響,以消除規(guī)則“前提”和消除規(guī)則“例外”的方式且通過擴大新規(guī)則的使用范圍來改變句法。重新分析和擴展交替發(fā)揮作用,前者影響到底層結構但沒改變表層結構,后者影響到表層結構但不改變底層結構。重新分析對底層結構進行操作時具有獨立性、離散性,重新分析機制下舊規(guī)則的改變過程與擴展機制下新規(guī)則的擴散過程,都反映了句法演變的漸進性。

        猜你喜歡
        句法語義規(guī)則
        撐竿跳規(guī)則的制定
        句法與句意(外一篇)
        中華詩詞(2021年3期)2021-12-31 08:07:22
        述謂結構與英語句法配置
        數(shù)獨的規(guī)則和演變
        語言與語義
        句法二題
        中華詩詞(2018年3期)2018-08-01 06:40:40
        詩詞聯(lián)句句法梳理
        中華詩詞(2018年11期)2018-03-26 06:41:32
        讓規(guī)則不規(guī)則
        Coco薇(2017年11期)2018-01-03 20:59:57
        TPP反腐敗規(guī)則對我國的啟示
        “上”與“下”語義的不對稱性及其認知闡釋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观看| 亚洲欧洲日本综合aⅴ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麻豆99网站| 一区在线播放| 日本岛国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精品白浆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77777综合| 国产午夜福利100集发布| 91av在线播放| 91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臀| 亚洲美女毛多水多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六月婷婷国产精品综合| 国产精品三级av一区二区 | 亚洲成av人在线观看天堂无码| 亚洲成年网站在线777| 国产精品毛片av一区二区三区| 男女男精品视频网站免费看| 双腿张开被9个男人调教| 日日摸日日碰人妻无码老牲| 青青草好吊色在线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 国产大学生粉嫩无套流白浆| 国产精品女同久久免费观看| 国产三级精品av在线| 日韩性爱视频| 欧美 变态 另类 人妖| 免费黄色福利| 国产熟女自拍av网站|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品善网 | www射我里面在线观看| 国产日b视频| 五十路在线中文字幕在线中文字幕| 亚洲午夜av久久久精品影院色戒|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中文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中文字幕久久久| 久激情内射婷内射蜜桃| 九九九影院| 国产精品久久av色婷婷网站| 色777狠狠狠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