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椿堯
(重慶工商大學派斯學院,重慶 401520)
1.社會原因——男權(quán)制度的影響。愛瑪與凱蒂都處于一個男人主宰的社會?!?《包法利夫人》 便是男尊女卑思想形態(tài)的一個典型”,愛瑪生活環(huán)境圍繞在修道院、父親身邊、丈夫身邊,除此之外就是她出軌的對象周圍,根本沒有獨立空間。她剛結(jié)婚時還能夠扮演好賢妻良母,一場喔畢薩爾舞會,在上流社會中男人權(quán)勢與地位的誘惑下,她對丈夫失望了。而后委身賴昂,沒有經(jīng)濟能力的她借助高利貸,無力償還,只得乞求于賴昂和羅道耳弗,可見愛瑪作為女性地位之卑微。面對公證人的逼債,為了維護尊嚴的愛瑪終究還是以自盡的方式來控訴男權(quán)制度的罪惡,成了犧牲品。波伏娃在 《第二性》 中談道:“一個女人之為女人,與其說是‘天生’的,不如說是形成的”,所以凱蒂一直都知道她的地位是由男人的職位所決定的。正如《面紗》中湯森多次稱凱蒂為“寶貝”“小可愛”等,把凱蒂物化,當成寵物,后認清湯森虛偽面目的凱蒂陪同丈夫去了湄潭府,在那里經(jīng)歷了一切的她,已經(jīng)形成了獨立的人格意識??珊髞碓俅位氐较愀蹠r,迫于無奈又委身于湯森,也從側(cè)面反映出男權(quán)制度的強大,凱蒂的力量終究過于渺小。
2.自身原因——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差距。愛瑪本是一名農(nóng)戶家庭的女兒。在修道院學習,她看的是司各特浪漫主義作家的作品,讀的是伏爾泰譏笑嘲諷宗教的書,深受浪漫主義文學的影響,造成了沉迷幻想的性格?!皭郜斚Mc火炬,半夜成親;不過盧歐老爹根本不懂這種想法”。所以,“她構(gòu)建了一個浪漫、精彩、刺激的理想國,并且長久地徜徉于此,不愿醒來,只求無盡的歡愉和癲狂的感官享受”??墒聦嵣?,嫁給了查理之后,因查理呆板與無趣,就寄希望于孩子,沒想到生下的是女兒,失望之余沉淪于她認為的真愛羅道耳弗,卻發(fā)現(xiàn)羅道耳弗的虛偽,又投身于賴昂,與賴昂在一起甚至不惜借高利貸,可是利滾利,終歸還不了債務(wù),在這樣巨大的現(xiàn)實差距下選擇了自殺。
凱蒂也是如此,游走于上流社會,習慣了紙醉金迷的生活,懷著一顆浪漫情懷之心去追求達官顯貴之人??缮毓庖咽牛瑹o奈之下匆忙嫁給了沃爾特,很快移居香港。因?qū)φ煞虿涣私?,二人性格不合,湯森的出現(xiàn),滿足了凱蒂對理想愛情的欲望,以為湯森能舍棄原配妻子與她再一起,哪知曉湯森要的是權(quán)利與地位,玩弄她感情。打擊之下她絕望了,她認為“她已經(jīng)失去所有活下去的意義”,抱著一顆必死之心,陪同丈夫去了霍亂盛行的湄潭府。
3.環(huán)境原因——乏味的婚姻生活。愛瑪與凱蒂的出軌,從一個層面上來講,是對枯燥無味的婚姻生活進行詮釋。她們的婚姻是自愿的,但都對丈夫不了解。在這一點上,凱蒂顯得尤為突出,自凱蒂結(jié)婚以來,她只知道她丈夫是一位細菌學家、性格孤僻、沉默寡言。后來,當她從修女們口中得知自己的丈夫是“多么仁義……簡直是上天派來的……你得替我們大家照顧他”時,她鄙視她自己,笑她自己太過愚蠢。由此可見,凱蒂的膚淺與無知。相較而言,愛瑪是一個開朗之人,可時間沖淡了新婚時的快樂,加之查理·包法利“感情流露,在他成了例行公事……這是許多習慣之中的一個習慣”,所以愛瑪沒有信心與查理生活下去了。面對索然無味的婚姻,體會不到自由平等的愛情,愛瑪與凱蒂最終還是解放了自己,以出軌的方式對傳統(tǒng)世俗進行挑戰(zhàn)。盡管采取方式較為偏激,但正因她們敢于打破常綱,追求自由、追求自我,女性形象也更加鮮明。
1.教育方式的不同。愛瑪在13歲的時候就被父親送入修道院讀書,在那里,愛瑪深受浪漫主義文學的影響,養(yǎng)成了多愁傷感的習慣,鑄造了她愛幻想的性格。在這樣的教育下,對新生活肯定是充滿著期待,乃至于熱情過頭,成了一個“神經(jīng)質(zhì)的女性”,她想尋求刺激,一成不變的條條框框滿足不了她的欲望。除此之外,修道院的學習使得她質(zhì)疑宗教,囂張叛逆,越來越不尊重她共同生活之人,與人缺少溝通和交流,缺少辨別是非的能力,輕易地嫁給了包法利醫(yī)生,后來發(fā)現(xiàn)丈夫不是她理想中的類型,至此,她才不顧一切的反抗世道,用離經(jīng)叛道的出軌來挑戰(zhàn)世俗禮教。
凱蒂從小一直受到母親貴族式教育的影響,“門當戶對”與功利性的婚姻觀使得凱蒂變得虛榮、愚蠢、膚淺。她母親是一個野心勃勃的人,在她看來“門當戶對不是她的目的,她要讓女兒的婚姻輝煌無比”,父母雙方?jīng)]有感情,只是相互利用,這樣的教育下,凱蒂也明白了婚姻就是以功利性目的為基礎(chǔ)。正是如此,25歲的她仍未找到一個合適的對象,而她妹妹在第一個社交季就定了婚,驚慌失措的她就倉促嫁給了沃爾特。所以,這樣的婚姻觀,無疑是脆弱的,任何外來的因素就會毀掉凱蒂與沃爾特的婚姻。
2.生活環(huán)境的不同。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使得愛瑪?shù)摹鞍ɡ髁x”形象和凱蒂的“人道主義”情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愛瑪所處的時代,浪漫主義已經(jīng)過去,在舞臺上出沒的人物,就是一些金融資產(chǎn)階級中平庸無能、見識淺陋之人,留下的則是平庸惡濁的社會風氣,金錢至上的價值觀?;榍?,單純的她整日幻想著她的子爵?;楹螅c丈夫生活,沒有獨立能力的她依賴于丈夫,卻又不甘于平庸。羅道耳弗的出現(xiàn),滿足了她的追求,但他不過是把愛瑪當成他風月場中的一個,玩弄一下感情,可見資本家的虛偽。賴昂的再次出現(xiàn),愛瑪還是和表里不一的他在一起了,卻又沒有經(jīng)濟能力,就借高利貸??梢砸姷?,愛瑪依附于這些人,成了一只困獸,后來公證人對她的覬覦,“借不到錢的失望以及貞潔受到侮辱的氣憤”,終究還是看明白了她落到這般境地的原因之一,就是“金錢問題”。“這也是資本主義制度下講求個人利益、追逐財色欲望的惡俗風氣的必然產(chǎn)物”。所以,這樣的一個環(huán)境下,造就了她這樣一個“包法利主義者”的形象。
相較來說,凱蒂出生在英國的中產(chǎn)階級家庭中,生活富裕,不會擔心金錢的問題。后來跟隨丈夫移居中國香港,丈夫孤僻冷漠,讓本來就身處異國的她更加寂寞,這時湯森用甜言蜜語大獻殷勤,凱蒂自然就失足了。然而,凱蒂看清了湯森對權(quán)勢的渴望,最終陪同丈夫到了湄潭府。在湄潭府,先是從沃丁頓和滿足公主身上看到了和諧的兩性關(guān)系,沃丁頓說:“道路就是道路和行道者……萬物由道所生,最后萬物又回歸于道”至此,凱蒂恍然大悟,明白了她要尋找的路就是沃丁頓說的“道”,所以才會連發(fā)三嘆:“自由!自由!自由!與自由相伴的,還有勇氣”?;魜y使得湄潭府的這些殖民者痛苦不堪,但從院長嬤嬤那里學到的“博愛和寬恕”思想,凱蒂漸漸地對這些民眾產(chǎn)生了同情,施以幫助,給予人道主義關(guān)懷。
3.人格分裂的程度不同。愛瑪和凱蒂都具有人格分裂,主要是她們陷入了“靈與肉”這種良知與欲望的矛盾中,但是程度的不同造就了凱蒂最終是一個完整的人格,實現(xiàn)了“超我”,而愛瑪則是在盲目的追求情愛中,被欲望操控,最終停留在“自我”這個階段。弗洛伊德說:“我們整個的心理活動似乎都是在下決心去求取快樂而避免痛苦,而且自動地受唯樂原則的調(diào)節(jié)”。導致愛瑪最終走入墮落之淵的也正是如此,呆在包法利醫(yī)生身邊是痛苦的,她想追尋快樂,羅道耳弗吸引了她,剛開始她還是處在“自我”與“本我”的矛盾中,可是當她決定與羅道耳弗私奔時,“她的貪欲、苦惱、風月經(jīng)驗……使她的本性逐步發(fā)展起來”,她已經(jīng)失去了道德的束縛,只懂得享樂,變得更加的虛榮、拜金。后來又再次遇到賴昂,她不管不顧了,她撒下一個又一個謊言,也不停地借錢,只為了滿足她的欲望,可當她最終醒悟時,已經(jīng)解救不了,她已墮落于欲望之下。可是凱蒂不一樣,她在湄潭府的時候,已經(jīng)看清了湯森的虛偽,也學會了用“本我”克制“自我”,沃爾特死了之后,她回到了香港,決定不與湯森見面。可是她還是太弱小了,又一次委身于湯森,但是這一次之后,她良心受到譴責,她對著鏡子對她自己大罵道:“畜生……可恥,真是可恥!……比一個娼妓好不到哪里去,哦,甚至更壞”,她痛苦、懊悔,于是下定決心和湯森分道揚鑣,懷著身孕的她回到自己國家之后,母親去世、父親的孤獨,她開始肩負起自己身為女兒與母親的職責,也明白了自己存在的意義與價值。這時的凱蒂,已經(jīng)在用道德來約束和規(guī)范自己,“本我”升華“超我”,人格已經(jīng)達到了統(tǒng)一。
4.其他人的影響不同。當包法利醫(yī)治好了愛瑪父親的腿時,她理所當然的認為這個體貼的男人就是她理想的丈夫,就輕易地嫁給了他,婚后有一段時間她勤儉持家“懂得料理家務(wù),送賬單給病人……設(shè)法燒一道精致的菜”,扮演著一位好妻子的角色。她追求浪漫的性格,未處理好婆媳問題。于是,婆婆的討厭、丈夫的呆板、一場紙醉金迷的宴會,愛瑪在這些矛盾的沖擊下,變得自私、虛榮,再也不喜歡過平淡的生活。子爵的出現(xiàn),使得愛瑪開始向往自由的愛情,恰巧這時賴昂又對愛瑪心生好感,使得愛瑪精神開始出軌,與丈夫爭吵、常常改換頭飾、喝酒,作風輕狂。羅道耳弗的出現(xiàn),加速了愛瑪陷入墮落的深淵。當她明白羅道耳弗是玩弄她時,她氣病了,可這場病,又讓她重新遇到了賴昂,為了能和他更好的在一起,她一次又一次的欺騙丈夫,一遍又一遍的借錢,無力償還的她又被假仁假義的勒樂先生誘騙借高利貸,無力償還債務(wù),背著包法利四處借錢。最終壓死愛瑪?shù)囊桓静?,就是公證人的無恥,愛瑪再也忍受不了尊嚴、貞潔受辱,選擇服砒霜自盡。所以,愛瑪在這些道德敗壞、良知喪盡的小人中間周旋,加之他丈夫的膽小怕事、懦弱無能,單純善良的她也只能變得自私、無情、虛榮、庸俗,最終走向墮落的深淵。
凱蒂人格化的發(fā)展也是受著周圍人的影響,因她周圍的人多數(shù)品德高尚、良知尚存,造成她的人格與愛瑪不同。剛開始受著她母親貴族教育的影響,她驕傲、自大,還是一個“二流的貨色”,他父親只是一個掙錢的工具。在父母的影響下,她因虛榮嫁給了沃爾特。膚淺與無知的被虛偽的湯森吸引,背叛了丈夫。后來去了湄潭府后,當這里的副關(guān)長沃丁頓給她講解兩性和諧統(tǒng)一的關(guān)系時,她明白了自由與獨立;當她進入修道院看到了有修女舍己為人時,她明白了遺憾與同情;當她與院長嬤嬤共事幫助病人時,她明白了博愛與寬??;當她后來再一次委身于湯森時,她明白了良知與道德;當她得知母親之死再次面對父親時,她明白了責任與擔當。從她愚蠢、虛榮、自私自利到后來的獨立、擔當、自強不息,都是她身邊人影響,而她丈夫起著轉(zhuǎn)折作用,因為沃爾特愛她,所以他更希望她能夠成長,最終沃爾特做到了,卻也犧牲了,一句“死的那個是狗”改變了凱蒂和她之后選擇的道。
由此可見,男權(quán)制度的影響,使得愛瑪與凱蒂不得不以離經(jīng)叛道的方式進行反抗。在不同教育、不同生活環(huán)境、不同人的影響下,面對乏味婚姻,她們不得不重新審視這個社會[1]。雖然她們追求平等的愛情以失敗告終,但是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預(yù)示著世人將會有更加理性的方式去看待女性、看待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