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珍
嘉善縣第一人民醫(yī)院,浙江嘉興 314100
早期的母嬰皮膚接觸是將新生兒俯臥放在母親胸前,觸摸新生兒的皮膚或撫摸頭部[1]。研究表明早期的母嬰皮膚接觸對新生兒體溫、行為狀態(tài)和母乳喂養(yǎng)有重要意義[2-3]。我國《新生兒早期基本保健技術的臨床實施建議》推薦新生兒與母親應保持不間斷的持續(xù)皮膚接觸至少90 min[1]。目前,國外已普遍開展持續(xù)90 min的母嬰皮膚接觸,但國內實施持續(xù)90 min母嬰皮膚接觸還較少,大部分醫(yī)院母嬰皮膚接觸時間多為30 min[4]。本研究通過比較母嬰皮膚接觸持續(xù)30 min和90 min后新生兒出生后90 min的體溫和血糖,評價不同持續(xù)時間的母嬰皮膚接觸對新生兒體溫和血糖的影響,為新生兒早期基本保健提供臨床依據(jù)。
經嘉善縣第一人民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本研究選取2019年7-11月在醫(yī)院分娩的100例健康初產婦及其正常足月新生兒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單胎妊娠的初產婦;年齡20~45歲;經陰道自然分娩的新生兒;胎齡37~42周;出生體質量≥2 500 g且<4 000 g;出生后1 min和5 min的Apgar評分均≥8分;產婦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有妊娠合并疾病的產婦;產婦羊水Ⅲ度者;新生兒需復蘇搶救或需立刻送新生兒科觀察。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將研究對象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兩組產婦和新生兒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和新生兒一般資料比較
研究開始前,對參與研究的助產士進行母嬰皮膚接觸相關知識的系統(tǒng)化培訓。
1.2.1對照組
新生兒娩出后,助產士報告新生兒出生時間和性別,立即將新生兒置于母親胸腹部已經鋪好的干毛巾上,隨即用治療巾快速擦干新生兒身上的羊水、血跡,待徹底擦干、刺激新生兒啼哭后,將新生兒置于俯臥位(腹部向下,頭偏向一側)與母親開始皮膚接觸;取另一塊清潔已預熱的干毛巾遮蓋新生兒身體,給新生兒戴上小帽子;出生后1~3 min臍帶動脈搏動停止后進行斷臍,并持續(xù)進行母嬰皮膚接觸[1]。所有母嬰在皮膚接觸過程中均有至少1名醫(yī)護人員指導和監(jiān)護,保障母嬰安全。母嬰持續(xù)皮膚接觸30 min后,將新生兒放置于28~30℃的輻射暖臺上,助產士進行查體、測量身長和體質量等產科常規(guī)護理。
1.2.2觀察組
觀察組的母嬰皮膚接觸方法同對照組,將母嬰皮膚接觸時間持續(xù)至90 min。結束后將新生兒放置于28~30℃的輻射暖臺上,采取與對照組相同的產科常規(guī)護理。
比較新生兒出生后90 min的體溫和血糖。由助產護士采用電子體溫計測量并記錄新生兒出生后即刻和90 min后的耳溫,并采用同一款微量血糖儀檢測新生兒出生后90 min的足跟血血糖。
觀察組和對照組新生兒出生后即刻平均體溫分別為(35.62±0.23)℃和(35.58±0.25)℃。觀察組新生兒出生后90 min的平均體溫和血糖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1)。調整產婦年齡、孕前體質量指數(shù)、受教育程度及新生兒性別、胎齡、出生體質量和出生后即刻體溫后,觀察組新生兒的平均體溫比對照組高0.30℃,平均血糖比對照組高0.38 mmol/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和P=0.003),見表2。
表2 兩組新生兒出生后90 min的體溫和血糖比較
新生兒作為一個特殊群體,自身體溫調節(jié)中樞發(fā)育尚不完善,從溫暖潮濕的子宮娩出后,全身潮濕裸露進入寒冷干燥的外界環(huán)境中,易通過蒸發(fā)、輻射、對流、傳導等途徑散熱,導致新生兒熱量迅速丟失,且能源物質儲備不足會導致產熱降低,導致新生兒出生后體溫明顯降低[5]。本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和對照組新生兒出生后即刻平均體溫均低于正常體溫,分別為(35.62±0.23)℃和(35.58±0.25)℃。因此,新生兒在剛被娩出的瞬間即應重視保暖。傳統(tǒng)的新生兒保溫方法主要依靠輻射保溫臺、暖箱、衣物或包被保溫,但新生兒自身產熱有限,保溫效果并不顯著。早期母嬰皮膚接觸可以將母親體溫直接傳遞給新生兒,使其體內產熱脂肪軟化,產熱加快,使新生兒的體溫較快恢復,有效保障新生兒體溫快速上升與穩(wěn)定[6]。本研究中觀察組和對照組實行母嬰皮膚接觸后,新生兒出生后90 min的體溫均升高,且觀察組新生兒體溫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這一發(fā)現(xiàn)與以往研究一致[2,7],提示母嬰皮膚接觸持續(xù)90 min更有利于新生兒體溫快速提升和穩(wěn)定。產后長時間的母嬰皮膚接觸可通過多感官刺激產婦的迷走神經,誘發(fā)催產素分泌,提高產婦乳房的皮膚溫度,避免新生兒因體溫調節(jié)能力不足導致的體溫下降[1]。
新生兒出生后,機體為保持體溫,需消耗體內儲存的糖原而代償性地增加代謝率,由于人體的多種生化反應所需要的酶必須在一定溫度下才具有活性,當新生兒體溫降低,糖原分解及糖異生過程因所需酶類活性降低而受到抑制,因此會導致低血糖的發(fā)生[8]。新生兒被娩出后,兒茶酚胺等激素增多,新生兒處于一種相對興奮狀態(tài),容易出現(xiàn)不安、哭鬧、適應不良,會消耗較多的能量[5]。出生后30 min內是新生兒血糖下降最明顯的階段,也是預防低血糖發(fā)生的重要階段[9]。傳統(tǒng)的母嬰皮膚接觸往往在完成全身清潔、體格測量等新生兒常規(guī)護理后再進行,然而上述操作完成需消耗一定時間,往往錯過預防新生兒低血糖的最佳時期。因此,本研究在新生兒被娩出后即刻進行母嬰皮膚接觸,且將母嬰皮膚接觸時間延長至90 min,結果顯示觀察組新生兒血糖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3)。這提示母嬰皮膚接觸持續(xù)90 min更有利于改善新生兒血糖。早期、長時間的母嬰皮膚接觸可有效減少新生兒哭泣與覺醒狀態(tài),緩解新生兒出生后的不良應激,減少應激反應消耗血糖,同時也有助于減少外界溫度變化及無氧代謝對新生兒血糖的消耗[10-11]。因此,母嬰皮膚接觸持續(xù)時間延長可能通過維持體溫和緩解應激反應而維持血糖的穩(wěn)定,從而更有效地改善新生兒血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