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劍光, 宗雅萍, 沈曉卉, 趙敬坤, 陸愛國
(1.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瑞金醫(yī)院外科,上海 200025;2.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瑞金醫(yī)院古北分院普外科,上海 201199)
我國目前每年惡性腫瘤發(fā)病約392.9萬例,死亡約233.8萬例,已成為嚴重的公共衛(wèi)生事件。其中,結腸直腸癌年發(fā)病數(shù)為38.8萬例,發(fā)病率28.20/10萬,居惡性腫瘤第3位[1]。
多原發(fā)結腸直腸癌(multiple primary colorectal carcinoma,MPCC)是指結腸直腸發(fā)生≥2個互不相連的原發(fā)癌灶。同時或間隔6個月以內發(fā)現(xiàn)的為同時性多原發(fā)結腸直腸癌(synchronous colorectal carcinoma,SCRC);間隔6個月以上發(fā)現(xiàn)的為異時性多原發(fā)結腸直腸癌 (metachronous colorectal carcinoma,MCRC)[2-3]。
SCRC臨床少見,容易漏診,對于SCRC的發(fā)病特點、病理特征、治療及預后等需不斷總結分析。本研究通過對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瑞金醫(yī)院外科收治的39例SCRC病人進行回顧性分析,研究SCRC的臨床特點和病理特征,并分析預后。
一、診斷標準
目前對SCRC的診斷,主要基于Warren和Moertel所提出的原則[4-5],參考國內蔡成機[6]的觀點,筆者將SCRC的診斷標準總結如下:①腫瘤經病理檢查均證實為癌;②經病理檢查排除其他癌腫的擴散;③所有結腸直腸癌腫同時或間隔6個月以內發(fā)現(xiàn);④如位于同一腸段,必須是不同的病理類型或間隔正常黏膜;⑤排除以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潰瘍性結腸炎癌變、既往結腸直腸癌手術史、結腸直腸癌同時伴遠處轉移。
二、資料收集與方法
通過計算機病案管理系統(tǒng)以及病理科數(shù)據(jù)庫收集瑞金醫(yī)院外科自2012年12月至2018年6月收治并手術且病歷資料完整的1 375例結腸直腸癌病人,結合術前電子腸鏡報告、CT檢查、手術記錄、術后病理結果等資料進行篩選。發(fā)現(xiàn)3例具有明確FAP家族史,4例同時有遠處臟器轉移,1例既往有乙狀結腸癌手術史,均被排除。未發(fā)現(xiàn)有潰瘍性結腸炎癌變病人。最終篩選出符合相關診斷標準的SCRC病例39例,占該數(shù)據(jù)集之中結腸直腸癌手術病人的2.84%,其中6例有消化道惡性腫瘤家族史,占SCRC病人的15.38%。
三、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描述,兩組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多組比較采用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百分比描述,行χ2檢驗或Fisher精確概率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一、發(fā)病情況
39例SCRC病人中,男27例,女12例,男∶女2.25∶1,平均年齡(59.46±1.80)(30~86)歲。 同期單發(fā)結腸直腸癌病人,男∶女為 1.52∶1,平均年齡(70.36±2.44)(24~84)歲。 SCRC 病人與單發(fā)結腸直腸癌病人性別比例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χ2=1.344)。SCRC病人比同期單發(fā)結腸直腸癌病人更年輕(P<0.001,t=27.674)(見表 1)。 病人主訴多為便血及腹痛,其中便血者 21例,占 53.84%(21/39);腹痛者13例,占33.33%(13/39);排便習慣改變者12例,占30.77%(12/39),與單發(fā)結腸直腸癌病人主訴類似。
二、術前診斷
所有病人術前常規(guī)行腸鏡及全腹部增強CT檢查。39例SCRC病人中,術前電子腸鏡發(fā)現(xiàn)全部病灶且活檢病理確診者占45.95%(17/37),術前CT診斷率21.21%(7/33),腸鏡結合CT術前診斷率達69.23%(27/39),提示SCRC診斷主要靠內鏡檢查來明確,全腹部增強CT檢查為重要輔助手段,兩者結合,明顯提高同時性多原發(fā)癌灶檢出率。3例術前腸鏡發(fā)現(xiàn)可疑病灶,多為直徑>1 cm的息肉,術中腸鏡復查并定位后一并切除,術后病理確診。4例通過術中腹腔鏡探查發(fā)現(xiàn)病灶。3例術前未能診斷,系術后根據(jù)病理結果偶然發(fā)現(xiàn),漏診率為7.69%。2例因腫瘤導致腸腔狹窄,腸鏡無法通過行全結腸檢查,術前行PET-CT檢查,發(fā)現(xiàn)全部病灶。結腸直腸癌病人術前常規(guī)檢查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CA19-9、CA125、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等腫瘤標志物。SCRC病人 CEA 陽性率 33.33(13/39)(CEA>5 μg/L 為陽性),CA19-9 陽性率 17.95%(7/39)(CA19-9>35 kU/L 為陽性)。39例病人血清AFP和CA125檢測均在正常范圍。同期單發(fā)結腸直腸癌病人CEA陽性率35.62%,CA19-9陽性率為16.19%。CEA陽性率與CA19-9陽性率兩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SCRC與單發(fā)結腸直腸癌一般情況和病理資料比較[±s/n(%)]
表1 SCRC與單發(fā)結腸直腸癌一般情況和病理資料比較[±s/n(%)]
a):年齡為獨立樣本t檢驗,其余為χ2檢驗。
項目 單發(fā)結腸直腸癌 SCRC t/χ2值 P值病例總數(shù) 1 328 39病灶數(shù)量 1 328 83性別1.344 0.246男800(60.24) 27(69.2)女528(39.76) 12(30.8)年齡(歲)a) 70.36±2.44 59.46±1.80 27.674 <0.001 CEA 陽性 473(35.62) 13(33.33) 0.077 0.782 CA19-9陽性 215(16.19) 7(17.95) 0.093 0.761合并腺瘤 348(26.20) 28(71.79) 39.797 <0.001腺瘤癌變 98(28.16) 15(53.57) 7.960 0.005
三、病灶分布及合并腺瘤情況
39例SCRC病人共計83處腫瘤病灶。其中雙病灶 35例,占 89.74%(35/39),3處病灶 3例,占 7.69%(3/39),4 處病灶 1 例,占 2.56%(1/39)。 進一步分析腫瘤位置,83處病灶中直腸31處 (37.35%,31/83),乙狀結腸 19處 (22.89%,19/83), 升結腸 10處(12.05%,10/83),橫結腸 9 處(10.84%,9/83),降結腸8 處(9.64%,8/83),盲腸 6處(7.23%,6/83)。 提示多原發(fā)結腸直腸癌最多見于直腸及乙狀結腸,占60.24%,盲升結腸次之,占19.28%,降結腸最少,占9.64%。
根據(jù)術前腸鏡及術后病理報告,SCRC合并有腺瘤樣息肉28例(71.79%,28/39),其中腺瘤癌變15例(53.57%,15/28)。同期單發(fā)結腸直腸癌病人合并腺瘤者占26.20%(348/1 328),腺瘤癌變者占28.16%(98/348),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四、手術方式及預后
所有病人均于瑞金醫(yī)院外科行腹腔鏡手術治療。39例病人中,20例多發(fā)病灶位于同一腸段或相鄰位置,行標準腹腔鏡結腸直腸癌根治術。其中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9例(包括L-Dixon術5例和LMiles術4例),腹腔鏡乙狀結腸癌根治術5例,腹腔鏡左半結腸癌根治術3例,腹腔鏡右半結腸癌根治術3例。3例多發(fā)病灶位于鄰近腸段,有一定距離,無法行標準腸癌根治術,遂行腹腔鏡擴大結腸直腸癌根治術,其中2例腹腔鏡擴大右半結腸癌根治術,1例腹腔鏡擴大左半結腸癌根治術。16例多發(fā)病灶位于間隔腸段,相距較遠,需進一步擴大手術范圍。其中10例行腸癌分段根治切除術,包括6例L-Dixon+L-右半結腸癌根治術,2例L-Dixon+L-左半結腸癌根治術,1例L-右半結腸癌根治術+LMiles術,1例L-橫結腸癌根治術+L-Miles術。余6例行結腸直腸全切除或次全切除術。其中2例行全結腸直腸切除+末端回腸造瘺,2例保留直腸乙狀結腸,1例保留回盲部,1例保留直腸而行小腸直腸端側吻合術。結果顯示,不同手術方式的手術時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4.583,P=0.008),結腸直腸癌分段根治切除手術時間最長。分段根治切除術中出血最多,但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F=2.460,P=0.079)。不同手術方式病人住院時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F=1.161,P=0.338),結腸直腸全切除或次全切除手術清掃淋巴結數(shù)目最多(F=5.423,P=0.04)。術后隨訪結果表明,半年后,采用全切除或次全切除的病人每日排便次數(shù)最多(4~5次),且以水樣稀便為主,一定程度上影響術后生活質量。與此同時,分段根治手術組每日排便3次以內,對病人影響較小(見表 2)。
表2 不同手術方式術中及術后情況比較(±s)
表2 不同手術方式術中及術后情況比較(±s)
項目 標準根治術(n=20)擴大根治術(n=3) 分段根治切除術(n=10)全切除或次全切除術(n=6) F值 P值手術時間(min) 144.75±46.97 150.00±50.00 211.00±61.14 200.00±47.85 4.583 0.008術中出血量(mL) 75.00±25.65 133.33±57.74 310.00±43.76 191.67±97.04 2.460 0.079住院時間(d) 21.20±13.53 11.33±5.03 16.20±5.45 15.50±7.40 1.161 0.338術后排便次數(shù)(次/d) 1.95±0.74 3.00±0.50 2.85±1.08 4.17±0.75 11.654 <0.001平均淋巴結清掃數(shù)目(n) 17.40±7.56 19.67±12.86 27.90±8.83 28.00±2.90 5.423 0.004
術后隨訪,23例多發(fā)病灶位于同一腸段,行腹腔鏡標準結腸直腸癌根治手術組,3年總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100.00%,5年 OS 83.33%。16例多發(fā)病灶位于間隔腸段,行分段根治切除和結腸直腸全切除或次全切除的SCRC病人,3年OS為60.00%,5年OS為44.44%。
進一步統(tǒng)計SCRC病人3年和5年生存率與其自身腫瘤T分期情況(根據(jù)腫瘤病灶T分期嚴重者)和淋巴結轉移情況。分析提示,淋巴結是否轉移不影響病人術后生存,病人T分期越晚,生存率越低,但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3、4)。
表3 淋巴結是否轉移與生存關系的比較(Fisher確切概率法)(%)
表4 不同T分期病人生存情況比較(%)
五、術后病理特點
從形態(tài)上分類,83處病灶隆起型腺癌32處,占38.55%,潰瘍型腺癌19處,占22.89%,潰瘍增殖型腺癌4處,占4.82%,盤狀腺癌2處,占2.41%。此外,腺瘤癌變15處,其余腺癌7處,黏液腺癌4處。共清掃淋巴結854枚,平均每例病人清掃約22個淋巴結;同時也發(fā)現(xiàn)17例病人淋巴結轉移陰性,占43.59%。術后病理分期結果表明,T4期18例(46.15%),T3期 13 例(33.33%),T2期 8 例(20.51%),無 T1期;N0期 17 例(43.59%),N1期 11 例(28.21%),N2期 11例 (28.21%);TNM 分期, Ⅲ期 22例(56.41%),Ⅱ期 12例(30.77%),Ⅰ期 5例(12.82%),Ⅳ期排除在本研究外(見表5)。
表5 TNM 分期情況(n=39,n)
SCRC臨床上少見,發(fā)病率低,根據(jù)國內外文獻報道,占同期結腸直腸癌的0.7%~8.0%[7-8],本研究為2.83%,與文獻報道一致。文獻提示,相對于單發(fā)結腸直腸癌,男性是SCRC發(fā)病的獨立危險因素[9]。本研究SCRC男性發(fā)病率是女性的2.25倍,同期單發(fā)癌男性是女性的1.52倍。兩者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近年來研究發(fā)現(xiàn),SCRC與P53基因和MMR基因胚系突變有關,提示結腸直腸癌病人并發(fā)SCRC有遺傳性可能[10]。本研究15.38%的SCRC病人具有家族消化道惡性腫瘤病史,再次提示SCRC發(fā)病的遺傳相關性。
SCRC病人極易漏診。本研究SCRC病人術前腸鏡檢查確診不到一半,腹部增強CT只能發(fā)現(xiàn)約20%的病人,內鏡和全腹部增強CT聯(lián)合檢查,仍有約30%的病人漏診??赡艿脑蛉缦拢孩賁CRC第二病灶多為腺瘤癌變,體積小,較隱匿,容易漏診;②部分病灶以腸腔外生長為主;③少數(shù)病人術前存在腫瘤所致腸腔狹窄,內鏡無法通過,不能完成全結腸直腸檢查。因此,對于術前因癌性梗阻無法完成全結腸直腸內鏡檢查的病人,術前需仔細閱讀全腹部增強CT等影像檢查。同時術中應仔細行腹腔鏡全結腸探查,必要時聯(lián)合術中內鏡檢查,術后3個月復查腸鏡以免漏診。PET-CT一般用于晚期腫瘤全身掃描評估,本研究發(fā)現(xiàn)其對SCRC診斷具有一定意義和應用前景。尤其對術前伴結腸直腸梗阻的病人,PET-CT檢查可完善術前評估。
SCRC與結腸直腸腺瘤間有密切關系[11]。本研究發(fā)現(xiàn)71.79%的SCRC病人合并腺瘤樣息肉,其中近一半病人存在腺瘤癌變,而同期僅有26.20%的單發(fā)腸癌病人伴有腺瘤樣息肉,其中僅28.16%的病人出現(xiàn)腺瘤癌變,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腺瘤體積小,且多發(fā),易忽視。因此,對于結腸直腸癌術前內鏡檢查伴有腺瘤樣息肉病人,需高度警惕SCRC可能。內鏡檢查需格外仔細,尤其遠端結腸直腸需緩慢退鏡檢查,避免遺漏。有必要行更多的腺瘤活檢,體積較大的腺瘤可施夾標記,利于術中再次探查。
本研究SCRC的病理類型主要為腺癌,與文獻報道[12]一致。SCRC最多見于直腸及乙狀結腸,降結腸最少,且以雙病灶常見,占89.74%,4處病灶及以上者少見,僅1例,與何建軍[13]的研究結論類似。
SCRC的治療以手術為主,但對手術方式的選擇仍有較大爭議[14]。本研究39例病人中有20例行標準腹腔鏡腸癌根治術。3例病灶位于鄰近腸段,適當擴大手術范圍完成根治術,未明顯增加手術時間及出血量。通過電話隨訪,3年總生存率100.00%,5年總生存率83.33%,手術效果與單發(fā)結腸直腸癌類似。16例病灶相距較遠,選擇擴大手術范圍,包括行分段根治切除術以及結腸直腸全切除或次全切除術。隨訪結果提示3年總生存率約60.00%,5年總生存率約44.44%。本研究發(fā)現(xiàn),除腫瘤自身的生物特性外,病灶的位置分布對預后似有一定影響。病灶位于間隔腸段,距離較遠,分布范圍廣,選擇行分段根治切除以及結腸直腸全切除或次全切除術。隨著手術范圍的擴大,清掃的淋巴結數(shù)目明顯增加,卻并未帶來實際的生存獲益。與標準根治術病人相比,預后較差,尤其6例有消化道腫瘤家族史的SCRC病人,病灶均位于間隔腸段。預后較差,可能與手術時間延長、出血增加和大范圍手術的創(chuàng)傷等相關。有限的資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手術治療的局限性。
對病人術后生活質量情況進行電話隨訪。病人普遍反映并強調稀便和排便次數(shù)的增加影響生活。標準根治術病人多于半年后恢復到術前狀態(tài)。隨著手術切除結腸直腸范圍的擴大,術后排便次數(shù)明顯增加。采取結腸直腸全切除或次全切除的病人每天排便次數(shù)較多,半年后仍超過5次/d的水樣稀便,極大地影響日常生活,個別病人甚至出現(xiàn)了社交障礙。同樣采取大范圍的手術切除,分段切除根治術病人,由于保留一定的結腸直腸功能,術后排便次數(shù)為<3次/d,因此病人對該手術的接受度較高。文獻提出,SCRC手術治療,在達到腫瘤根治的前提下應保留盡可能多的結腸直腸腸管[15],以最大程度改善病人術后生活質量。
總之,SCRC臨床上少見且易漏診,尤其對于并發(fā)腺瘤樣息肉的病人需高度警惕多發(fā)癌灶的可能。內鏡聯(lián)合全腹部增強CT檢查有利于術前評估,PET-CT檢查有助于SCRC的診斷。病灶位于同一腸段的行標準腸癌根治術,預后與單發(fā)癌無差異。即使位于鄰近腸段,適當擴大手術范圍,同樣有較好的生存獲益。如病灶位于間隔腸段,距離較遠,無論采取分段切除還是全切除或次全切除,預后都較差,需探索更合理的治療方式。同時,對于SCRC病人,除考慮腫瘤的根治性要求,還需重視保留結腸直腸功能,提高術后生活質量,應選擇更合適的手術方式。
本研究不足之處如下。①為單中心回顧性研究,病例數(shù)較少,可能存在選擇偏倚;②術后隨訪時間短,有一定數(shù)量的失訪,可能影響生存率統(tǒng)計;③缺少病人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及術后輔助治療等數(shù)據(jù);④缺少結腸直腸癌相關基因檢測及分子研究分析;⑤缺少影響術后生存率的相關因素分析。有待積累更多病例,進行更多、更深入的臨床檢查和嚴密的隨訪,以便全面臨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