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福山外國語小學 馮霞君
培根說過:“人自幼就應該通過完善的教育去建立一種良好的習慣?!币荒昙壭律跞雽W校,新鮮感往往使之對小學生活感到好奇,他們好動、愛模仿、有熱情,信任教師;但同時,對新身份的陌生感又使他們較難適應各項規(guī)則。因此,班主任需要針對一年級學生直觀、具體、形象的思維特點和心理特點,制訂一套輔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有效方法,以強化知行合一教育,并習以慣之。
“知行合一”中,清楚的認知是一切行為的前提和導向。以往的教育實踐中,一些教師默認學生了解了規(guī)則,其實不然。羅恩·克拉克所著的《55 條基本班規(guī)》中提到,班級管理的第一步,是讓學生明確有哪些規(guī)則、為什么制定這些規(guī)則。作為班主任,應首先對學生宣講綱要守則,如《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輔以校紀、班規(guī)內容,從而讓學生在了解的同時,深入理解這些規(guī)則,為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奠定基礎。當然,對于規(guī)范的學習,教師要避免枯燥乏味、一講到底的灌輸,力求針對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形式多樣、寓教于樂,以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可采用以下幾種學生喜聞樂見的規(guī)則認知指導策略:
在課堂教學和日常教育活動中,為讓學生養(yǎng)成迅速聽從指令的習慣,常常會聽到教師說“一二三”,學生答“靜下來”,教師說“我說?!?,學生答“我就?!?。這些語言看似簡明扼要,實則生硬霸道,體現出來的是“唯師是命”“唯師是從”的傳統(tǒng)師生觀,這樣的師生關系絕不是平等的。教師作為班級中唯一的成年人,擁有的權威會讓一年級學生自然地產生畏懼心理。在兒童心理學中,一年級學生也是小大人,是“完整的人”,也需要尊重和理解。如讓學生靜下來時,教師可以說“泉水叮咚”,學生答“叮叮咚”,教師可以說“小雨沙沙”,學生答“沙沙沙”;讓學生放筆時,教師可以說“筆兒筆兒請休息”,學生答“筆兒筆兒就休息”;讓學生注意力集中時,教師可以說“火眼金睛”,學生答“在這里”……這樣充滿趣味性的情境對話,不但能促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也能培育較好的課堂文化。
兒歌語言活潑、節(jié)奏鮮明、童趣十足,一邊拍手,一邊吟誦兒歌,是一年級學生非常喜歡的方式之一。教師可以對一些膾炙人口的童謠進行改編,將行為習慣要求融入歌詞中,配上輕松明快的旋律,學生在歌唱中學習常規(guī)要求,興趣盎然。如教師可將學生喜歡的兒歌《粉刷匠》改編為值日歌:我是小小值日生,責任記得牢。我要把那小教室,變得很清爽。掃了地板再擺桌,勤倒垃圾關門窗。哎喲,我的小身板,滿是汗水啦。通過唱兒歌,學生感到辛苦的值日變得輕松有趣,積極性有了明顯的提高。
盡管新生在入學后“跨出了幼兒的行列”,但其“幼兒的特征并未完全消失”,游戲仍是他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何洗手?如何做好就餐前的準備?如何排隊放學?在多媒體教學手段發(fā)達的今天,把這些行為規(guī)范要求拍成相關的視頻進行播放,生動形象,直觀性強,更易于學生學習效仿,效果甚佳。
愛聽故事是一年級學生的天性之一,能夠在生動有趣的故事中明其理、學其行。我們可以按行為習慣要求收集、創(chuàng)編一些故事講給學生聽,這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規(guī)則學習方式。如為了讓學生養(yǎng)成“書包進書柜,包帶不外露,柜門要關好”這一行為習慣,筆者分享了一個小故事:上課了,幾只書包在講悄悄話,一只書包皺著眉頭說:“好吵啊,每次我的小主人都不關好柜子門,我想靜靜地休息一會兒都不行?!绷硪恢粫沉怂谎?,有氣無力地說:“我說兄弟,你瞧瞧我,可比你慘多了,我的腿和手都被活生生地夾在那兒,動彈不得!”“我的主人叫小劉,她白天讓我安安穩(wěn)穩(wěn)地在柜子里休息,這樣早上和傍晚我就能精神十足地為小主人服務了?!痹诠褡永镄菹⒌哪侵粫湴恋卣f。聽了故事后,學生都若有所思,行為習慣有了明顯變化,即便有學生沒有做好,大家也能互相提醒。
習慣習慣,只有不斷地“習”,才會成“慣”。但學生畢竟不是機器,而是擁有個性思想的個體,一味進行機械訓練,容易引起學生的抵觸心理,效果也將遠不如預期。教師應當以愛心育人的態(tài)度,遵循一年級學生的心理思維特點,有的放矢地進行練習,以達到更好的效果。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培養(yǎng):
一年級學生入學,首先要養(yǎng)成的習慣之一就是學會怎么坐、立、行。正確的坐姿,不僅能保護身體健康,而且能有效地提高課堂聽講效率。新生剛入學,坐姿千奇百怪。怎樣培養(yǎng)學生標準的坐姿呢?此時,可引入角色游戲,練習標準坐姿。比如,讓學生演小品《上課了》。有的演趴在桌上,無精打采的;有的演靠在椅背上,懶洋洋的;有的演叉手叉腳,慵懶不堪的;有的演雙腳擱桌,雙手抱膝的。讓學生觀看后發(fā)表評論:你覺得他們像學生嗎?他們像什么?這樣為什么不好?最后小結正確的坐姿:小凳兒,坐半張,頭擺正,肩放平,胸稍挺,右手壓左手,雙腳微分放得正,放得正。還可以讓學生想象各種角色:排隊時,我們就是木偶人;就餐時,我們就是一群彬彬有禮的王子和公主。同樣是步行,上下樓梯時,我們就是小貓,輕手輕腳;出操行走時,我們就是士兵,威風凜凜。
在行為習慣訓練的過程中,除了嚴格要求,還要在活動中加入活力、情趣及幽默感,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訓練的內在興趣。比如“好習慣”跳棋:兩個學生擲骰子,根據數字前行相應的格數,按照各種提示或跳躍前進或接連后退,見到垃圾主動拾起跳三格,下課吵鬧退三格,最后誰先到達終點,誰就是贏家。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活動,學生內在的主觀能動性被充分激發(fā),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意識也將“落地生根”,化為內驅力,幫助鞏固已經形成的良好習慣。
一年級學生好勝心強,教師可因勢利導,以各種競賽活動激勵學生養(yǎng)成習慣。這種競賽可以是個人間的,也可以是小組間的。比如,比比誰的書包整理得又快又整齊,誰的坐姿最挺拔。開學初的常規(guī)訓練結束后,可把學生分成不同的組,列出要達成的行為習慣要求,開展小組行為習慣競賽,每天評比一次,整組同學都做到了,就畫一張笑臉,若有一個同學沒做到,就在哭臉上畫一滴淚水,依此類推。集體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能充分發(fā)揮學生自我管理和互相監(jiān)督的積極因素,提高訓練效果。
通過兩個月左右的訓練,大部分學生養(yǎng)成了較好的行為習慣。對于個別群體適應性較弱的學生,我們要正向關注,放大學生的優(yōu)點,及時采取矯正措施。比如,有個學生愛對同學動手動腳,上課隨意走動、叫喊。經過分析,發(fā)現其養(yǎng)成這個壞習慣的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是自身身體的原因,二是祖輩寵愛,長期縱容他的行為。在學校時,我將他的座位安排在離講臺較近的地方,排除可能的干擾因素,并在其周圍安排了行為習慣較好的學生,承擔督促和鼓勵的職責;上練習課時督促其完成作業(yè),平時的課堂中則給他提供更多的發(fā)言機會,讓他充沛的精力和活躍的思維得以正確釋放。但是,僅在校內約束他的行為,并不能徹底矯治,家校配合才能療其根本。因此,筆者聯系了他的父母,希望他們在家庭教育中能夠培養(yǎng)其靜心做事的習慣。同時,筆者也提出了一些實在可行的建議,如為其設立一個獨立安靜的學習空間,堅決制止其在學習時玩鬧、說笑,平時與孩子一同進行下圍棋、畫畫寫生、練習書法等有利于培養(yǎng)專注度的活動。經過一個學期的個別化矯治,這位學生逐漸養(yǎng)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
要求學生養(yǎng)成的習慣很多,如果我們眉毛胡子一把抓,則很難奏效,應該設計習慣訓練序列表,做到重點訓練和常規(guī)訓練相結合,以達到最佳的效果。筆者認為,在所有的行為習慣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求學生一切行動聽從教師的指令,這也是練習并養(yǎng)成其他良好行為習慣的前提,是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重中之重,因此開學時最先需訓練的就是這一點,并且要將這一要求貫穿于整個習慣養(yǎng)成教育的過程中。比如,對于沒有時間概念的一年級學生,如何讓他們抓緊早讀時間呢?筆者嘗試制定了早讀三步簡易操作法:放下書包,擺出作業(yè);理好用具,書包入柜;拿出讀本,低頭朗讀。筆者還明確要求學生在1 分鐘內做好上面的動作,用畫“正”字的方法做好朗讀遍數的記號。這樣學生早上到校早讀就不會磨蹭低效,更不會無所適從。
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要面對諸多規(guī)則,并且這些規(guī)則也在不斷變化。當人受到約束時,確實會產生一定的應激性,這是生理所決定的。因此,我們要以正向的反饋來“補償”和消除規(guī)則給學生所帶來的不適感。適時、合理的行為評價既能促進學生良好行為規(guī)范的養(yǎng)成,又能調節(jié)學生的情緒,還能促進同學、師生之間關系的良好發(fā)展。教學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而如何對學生進行恰到好處的行為評價,是教師需要重點鉆研,并傳授給學生和家長們的課題。
一年級的學生對于周圍人的評價有著高度的敏感性,標簽效應明顯。在這里,我們首先要肯定鼓勵式教育的必要性,這對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還能在師生之間形成互信的情感紐帶。教師給予學生肯定的評價可不拘泥于形式,一個贊許的眼神、一個熱情的擁抱、一張小小的獎勵卡或一份精美的小獎品等,都能讓學生感受到被認可的快樂與成就感。例如,表揚學生站姿端正,筆者會說:“你就像一位小小的解放軍。”“山上那棵最挺拔的小樹,也不如你有精神?!笨洫劦恼Z言,只有走進學生的心靈,那樣的贊美才能產生重要的意義?!敖o能量包充電”“光盤亮彩燈”“好習慣樹掛果”等多樣的評價方式也能讓學生始終興趣盎然。
對學生的評價需要一些技巧和經驗,而不能單憑教師的主觀感覺。一年級是學生漫長學習生涯的起點,教師應切忌過早地給學生貼上標簽,更不能因學生一個階段的表現就對其終生發(fā)展做出武斷的結論。一些教師在評價學生時,往往產生“暈輪效應”,即以偏概全、片面狹隘。如一些教師對偏科的學生非常嚴苛,只憑單一學科成績差就否定學生的其他學習能力;一些教師不喜歡性格較真或常常提出不同看法的學生,便稱他們?yōu)椤按填^”“害群之馬”;也有一些教師會將個人情緒帶入工作中,心情好時陽光燦爛,心情不好時疾風驟雨。不公正、不客觀的評價好比一把重錘,會極大地打擊學生的信心;充滿負面情緒的語言,會徹底澆滅學生的進取心。每個學生的成長軌跡不同,教師應努力發(fā)現每個學生的點滴進步,肯定他們做出的努力,并指導學生設立下一個階段的目標,積極前進。
評價學生行為要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忌成人化。不少教師在評價的過程中,常以成人的視角為出發(fā)點“俯視”學生的所作所為。例如,對于成人來說,捧著餐盤、背好書包都是易事,但對于身形幼小的一年級新生來說,餐盤和書包可能太大太沉,出現灑漏、走路歪斜,甚至摔跤,都是正?,F象。教師應當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給予其適當的體諒。又如,對于做作業(yè)時要認真、獨立、高效這幾個要求,學期初筆者告訴學生,寫作業(yè)時不說話,一筆一畫寫,就是達到了認真的要求;過了一段時間,筆者讓他們學會自己讀題目,接著讓他們學會檢查,并安排做作業(yè)的順序……這樣一步一個腳印,為學習設置臺階,幫助學生克服了畏難情緒,更能促使其不斷進步,達到更高的要求。
一年級的學生雖小,但也有自尊心,教師應當以他們的眼光看待問題,以謹慎的語言和行為來維護學生幼小的心靈,更應以真摯的同理心言傳身教,幫助學生成為具有共情能力的人。
在評價學生時,最忌形成教師的“一言堂”。在實踐中,筆者發(fā)現,將評價的權利分散到學生手中,將評價主體擴大,采用自評、他評、小組評等方式,反而能夠激起學生互相督促、自我改進的欲望,從而獲得“敏感性反應”。自評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其自信心;他評的可信度較高,更為客觀,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小組評能夠激起學生的競爭欲望,群體的力量能夠有效鼓勵優(yōu)秀的個體,同時給落后的個體施加一種適當的壓力。
正所謂知易行難,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花費漫長的時間和較多的精力。但對一年級新生來說,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起點,優(yōu)秀的行為和學習習慣能夠使他們受益終生。教師要摒棄懶惰思維,從固有模式中掙脫出來,根據時代發(fā)展和兒童心理的變化來制定更加科學且充滿人性關懷的方案,還要與家長形成合力,幫助、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習慣,為其將來的學習和人生道路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