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蠡
在考察近年來高考命題的特征及趨勢后,筆者發(fā)現,歷年高考的小論文題著重考查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因此,在復習備考過程中,學生應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科思維和解題能力。在下文中,筆者將以較為典型的“關系”類歷史小論文題為例,運用公式思維進行解構分析,以期為廣大考生提供借鑒和參考。
所謂公式思維,即將較為復雜的文字表述梳理為較清晰的公式表達。在“關系”類歷史小論文題中,最常見、最基礎的邏輯關系是因果邏輯,因而在此類小論文題目的審題過程中,可率先分析題干中的材料之間是否能夠形成某種因果關系,而后設定“原因”類史實為A、“結果”類史實為B,將論題設置為“A→B”,并按具體情況將A、B進行分解。通常有以下三種模型(以三個分論點為例)。
以上三種論述模型分別對應了三種史實間能夠構成因果關系的邏輯情況。
第一種情況,A史實的若干方面與B史實的若干方面形成因果關系。如近代西方對外侵略與中國社會性質變化的因果關系,近代西方對外侵略可以分解為歷次戰(zhàn)爭,中國社會性質變化可以分解為不同程度或不同方面的表現。
第二種情況,A史實的若干方面與B史實形成因果關系。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社會發(fā)展與節(jié)假日逐漸增多的關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社會發(fā)展可分解為不同時期的社會發(fā)展情況,不同時期社會發(fā)展情況都推動了節(jié)假日的進一步增多。
第三種情況,A史實與B史實的若干方面形成因果關系。如工業(yè)革命與近代西方崛起的關系,近代西方崛起可以分解為經濟實力增強、軍事力量增強、政治制度優(yōu)勢,而工業(yè)革命為近代西方國家崛起的各方面都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助力。
這三種論述模式中,第一種最為典型也最難以把握,因此以下就以這種模式為例進行講解。
【例1】(2021·黑龍江省大慶市·高三11月檢測·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以上是歐美近代以來部分大事件簡表,請從中提取相關信息,圍繞政治變革和社會轉型的關系擬定一個論題,并運用表中史實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
【分析】根據前文所述的公式思維模型,考生可以根據自己掌握的史實,明確一個帶有因果邏輯的論題??紤]題目中要求“運用表中史實”,故關于“政治變革”,可運用的史實包括光榮革命(《權利法案》)、獨立戰(zhàn)爭、美國確立聯邦制共和政體(1787年憲法)、1832年議會改革、德國統一(德意志帝國憲法)、法國確立共和制(1875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等。
“社會轉型”的概念更加寬泛,圍繞表中史實可拓展許多內容,既可以直接使用表中史實,即資本主義萌芽、新航路開辟、工業(yè)革命、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亦可表述為近代化(向近代社會轉型)、向資本主義社會轉型、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型、經濟工業(yè)化(城市化)、世界逐漸連為一體、議會主導權由貴族轉移到工業(yè)資產階級手中等。由此,將“政治變革”或“社會轉型”分別作為“A”,或者將兩者的組合共同作為“A”可以得出如下論題:政治變革推動社會轉型、政治變革促進西方社會向近代轉型、社會轉型推動政治變革、政治變革是社會轉型的推動力同時也是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符合社會發(fā)展潮流的政治變革能夠取得成功,等等。運用公式思維解析思路如下表所示。
【例2】(2021·重慶市·高三10月檢測·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孔子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德治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而所謂“禮治”,即遵守嚴格的等級制度,君臣、父子、貴賤、尊卑都有嚴格的區(qū)別。孔子周游列國希望實現其政治主張,但卻被各國君主認為不切實際。
結合材料與所學中國史的相關知識,圍繞“思想與時代變革的關系”自行擬定一個具體的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簡要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闡述須有史實依據)。
【分析】通過審題,可以看出此題的主題是“思想與時代變革的關系”。結合所學,可知中國歷史上全面的時代變革發(fā)生于兩次社會轉型期,即春秋戰(zhàn)國和近代;時代變革的具體表現為生產力的進步、政治制度的革新、政治局勢變化等方面,主要學習過的思想有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流派的思想主張、漢代以來儒家思想的發(fā)展歷程和近代中國救國道路的探索等。由此,分別將“思想”與“時代變革”放置于“A”的位置,或者將兩者的組合共同作為“A”可以得出如下論題:思想發(fā)展對時代變革有指導作用、時代變革促進思想發(fā)展、時代變革與思想發(fā)展互相影響、思想發(fā)展需要與時俱進、思想發(fā)展要符合時代需要才能被統治者接受,等等。運用公式思維解析思路如下表所示。
結論:
A(A1 A2 A3)→B(B1 B2 B3) 綜合論述因果邏輯 綜上,不同的時代發(fā)展變革過程中有著不同的現實需要,無論是春秋戰(zhàn)國還是漢代,不符合時代潮流和統治需要的思想無法得到重視,符合時代潮流和統治需要的思想才能夠得到統治者的認可和接受
以上只簡述了公式思維模型的第一種情況,其余兩種模式均可參考上述例題的處理方式進行,因版面有限,在此不做贅述。
綜上,在由公式思維轉化為文字表述的過程中,需注意四點:一是論題應當精煉、直接,可加入地域、空間、專題等修飾詞,但不宜過長;二是分解A或B的過程中要注意A1 A2 A3和B1 B2 B3必須包含于A、B當中,如在例1作答過程中,當A為政治變革,B為社會轉型,那么A1就不能使用新航路開辟作為“因”,因為新航路開辟不屬于政治變革;三是分點論述時要明確因果邏輯的具體作用方式,要說清具體如何推動、奠基、促進;四是綜述總結部分不能重復論題,要對不同的分論點進行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