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琳
(哈爾濱廣播電視臺 黑龍江 150036)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教育部同日發(fā)文闡述《意見》出臺的背景和過程,并表示,近年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各地深入開展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以下簡稱“雙減”)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但現(xiàn)在義務教育最突出的問題之一還是中小學生負擔太重,短視化、功利性問題沒有根本解決。一方面是學生作業(yè)負擔仍然較重,作業(yè)管理不夠完善;另一方面是校外培訓仍然過熱,超前超標培訓問題尚未根本解決,一些校外培訓項目收費居高,資本過度涌入存在較大風險隱患,培訓機構(gòu)“退費難”“卷錢跑路”等違法違規(guī)行為時有發(fā)生。這些問題導致學生作業(yè)和校外培訓負擔過重,家長經(jīng)濟和精力負擔過重,嚴重對沖了教育改革發(fā)展成果,社會反響強烈。黨中央對此高度重視,站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zhàn)略高度,對“雙減”工作作出了重要決策部署,要求從政治高度來認識和對待,從體制機制入手深化改革,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和健康成長。
在這樣的背景下,全國各地紛紛出臺舉措,落實“雙減”政策,一夜間,學校留的作業(yè)少了,課外補習機構(gòu)關了,網(wǎng)絡培訓也停了,之前的種種“亂象”終于得到了有效控制,家長、學生紛紛拍手稱快,然而,作為百年大計的教育,到底該向何處去,卻真的沒有那么簡單。因為學校、學生和家長們,無論從自身訴求還是內(nèi)心想法等諸多方面,完全處于矛盾的狀態(tài)。
“雙減”政策出臺前,家長和學生們到底是個什么狀態(tài)?先說學生,首先,在學校,老師為了學生的知識更加鞏固,只能通過每天留大量的家庭作業(yè),多到什么程度?學生在校自習期間寫不完,回到家里還要繼續(xù)寫,小學生大概得寫到晚上九十點鐘,一個初二以上的學生,至少要寫到晚上十一點甚至更晚。而且,有些作業(yè)還需要家長配合批改或監(jiān)督完成。寫完作業(yè)了,至多能睡五六個小時的覺,第二天六點鐘就得起床準備吃早飯出發(fā)上學了。好容易盼到周六周日,告別了學校,課外的補習班又向你招手,與平時上學唯一的區(qū)別就是沒有晚自習,廣大學生面對這樣的課業(yè)負擔,拼的真是體力和耐力。
而對于廣大家長們來說,更是不容易,除了每天的通勤接送孩子,還要為學生的午餐操心,而更讓人傷透腦筋的莫過于,為孩子遍地尋訪靠譜的補課班和培訓機構(gòu),之后是又花著錢還搭著精力,這種日子真是苦不堪言。在某種程度上說,“雙減”政策的出臺,是家長們身體和精神最大的解脫。然而,在歡欣鼓舞之余,家長們不禁產(chǎn)生了這樣的顧慮,我的孩子將來除了學習,才藝以及人格的養(yǎng)成咋辦呢?誰不希望孩子除了學業(yè)以外,能夠綜合的成長?
如今國家重提教育方針:讓孩子在德智體美勞多方面得到培養(yǎng)。社會家庭是“德”育的大課堂,“體”和“勞”在一定程度上,通過學校的體育課和社會動手實踐來實現(xiàn),而對于孩子“智”和“美”的培養(yǎng)就需要多元化的,在一定特殊條件下形成的。比如說,孩子喜歡音樂,喜歡唱歌,而演出又提供了展示的機會,觀眾的褒獎又激發(fā)了孩子的學習動力,而達到一定的水準之后,在完成十二年的學業(yè)后在高考的時候,還可以報考心儀的音樂學院或表演專業(yè)。誠然,社會的角色分工更是拒絕單一,不可能都成為科技工作者,不可能都成為公務員,我們需要藝術人才,需要社會工作者。那么,在孩子的成長階段,就需要有意識地去培養(yǎng),哪怕實行了“雙減”政策,其實孩子和家長的最樸素訴求是一致的。
新聞媒體作為黨的喉舌,國家的宣傳機構(gòu),經(jīng)過幾十年的積淀,形成了穩(wěn)定的專業(yè)職能,媒體的如下自身優(yōu)勢,是其他部門所不具備的:
(一)強大的溝通協(xié)調(diào)優(yōu)勢和社會資源優(yōu)勢。通過新聞采訪等工作關系,廣播電視臺、報社等媒體和當?shù)匚k局及相關單位建立了良好的溝通渠道,一句話,新聞媒體想做一些事情,相關單位都能積極配合,這樣的社會資源優(yōu)勢,是其他社會部門無法比肩的;
(二)相關藝術領域人才的儲備優(yōu)勢,在新聞媒體,尤其是電視新聞媒體,除了新聞編輯記者多才多藝以外,主持人、文藝編輯等幾乎都身懷絕技,寫作、唱歌、樂器、舞蹈、表演、播音主持、視頻編輯等專業(yè)都不在話下,而且相當專業(yè),而這些專業(yè),又為許多普通家庭所羨慕,有多少家長夢想:啥時候我家孩子也能這樣,從事這樣的職業(yè),就心滿意足了;
(三)平臺優(yōu)勢。廣播電視、報紙等新聞媒體天生就是讓人關注的載體,誰要是能上報紙,能上廣播電視,是很讓人羨慕的,更是在家長中最值得炫耀的資本,盡管社會不倡導盲目攀比,但一些家長的虛榮心還是在作怪,總是拿自家孩子比鄰家孩子,優(yōu)秀的永遠是人家的孩子;據(jù)筆者所在的哈爾濱廣播電視臺粗略統(tǒng)計,每年的六一、春節(jié)文藝晚會,是最受孩子家長追捧的,往往使盡渾身解數(shù),也要讓孩子參與上晚會,在電視銀屏上露露臉;
(四)媒體的權(quán)威性、公信力優(yōu)勢。在“雙減”之前,社會上眾多的培訓機構(gòu),盡管廣告做的滿天飛,宣傳得天花亂墜,但是究其一點,畢竟是民辦的營利機構(gòu),他的最終目的就是賺錢追求經(jīng)濟效益,與之相反,新聞媒體是國家的宣傳機構(gòu),公益屬性是他的第一屬性,這也是新聞媒體組織活動讓人信服的最大原因。
“雙減”政策出臺了,媒體能做點什么呢?因為筆者一直供職于廣播電視臺,就電視新聞媒體在“雙減”后,能為社會為學生和家長,同時為新聞媒體自身做哪些有益的事情?現(xiàn)談一下一些想法:
(一)多組織一些針對中小學生的活動,讓他們的課余生活“熱”起來:現(xiàn)在很多中小學生普遍感嘆,自己的課余生活太枯燥了,除了學習作業(yè),幾乎沒有任何能讓人參與并眼前一亮的活動。“雙減”政策實施之后,電視新聞媒體應該有針對性地面向中小學生,開展一系列喜聞樂見的課外活動,讓孩子們能參與進來。比如說,校園新聞小記者活動,讓學生們模仿新聞記者叔叔阿姨的樣子,把所在校園的新聞挖掘出來,展示出來,最終在電視上開辟“校園好新聞”展播和“最佳校園小記者”的評選。
與此同時,新聞媒體通過組織好的課余活動,還能進一步提高自身影響力,拉動收視。眾所周知,進入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移動端的興起,對電視新聞媒體的沖擊不小,然而,如果你是電視新聞的主角或者是攝像機的鏡頭對準了你,你及你的家人能不看電視么?
(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針對中小學生的興趣愛好,以新聞媒體牽頭的名義,組織相關的公益性興趣愛好課余活動小組:在哈爾濱,稍微上點年紀的人還記得當年哈爾濱電視臺社教新聞部組織的“丑小鴨”藝術團,當時特別有名,通過藝術團,挖掘孩子們的興趣愛好,在聲樂、舞蹈、曲藝等方面重點培養(yǎng),很多從“丑小鴨”藝術團走出去的孩子,長大后也將音樂、舞蹈、曲藝作為自己的終身職業(yè)。隨著“雙減”的實施,面對電視臺里眾多的文藝人才,我們也能從現(xiàn)在開始成立一系列的興趣愛好小組,讓孩子們學習各種才藝,再通過電視臺舉辦的晚會演出進行實踐鍛煉,很有可能為孩子們未來從事藝術事業(yè)鋪就一條啟蒙之路。而作為媒體的電視臺,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也會因此保持住自己的社會影響力。
(三)搭建另類新聞媒體平臺,讓中小學生真正成為熒屏的主角,激發(fā)他們更深層次的潛力:眾所周知,內(nèi)容為王是新聞媒體運行的第一規(guī)律,眼下,各類新聞媒體在苦苦策劃內(nèi)容的同時,是否想到過讓“雙減”政策后的學生們成為電視熒屏的主角,拿哈爾濱廣播電視臺為例,現(xiàn)在每每舉行大型晚會或者專題節(jié)目,有中小學生參與的橋段,往往最受關注,其家長在微信朋友圈發(fā)布演出消息甚至一度成為熱搜。由此可見,辦一檔展示中小學生“雙減”后風貌的節(jié)目是水到渠成的事。
(四)走進校園,新聞媒體的從業(yè)人員當老師,以購買服務的形式,為學生開設特色才藝課:走訪中,筆者也了解到這樣一個情況,“雙減”政策的實施,要求學校開設一些內(nèi)容豐富多彩的課外課或選修課,怎奈限于學校的師資等因素,學校無法馬上開設,那么,新聞媒體里那些有專業(yè)特長的從業(yè)人員是否可以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走進校園再當一回老師呢。而且教育部門可以以購買服務的方式,與媒體確定合作關系,從而達到雙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