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延果
學校是社會組織,是組織就有其結構和指揮鏈。現實中的學校多由校級決策層、中級執(zhí)行層和教師操作層三級構成。其中,中層的結構和相互作用決定了學校運轉的整體質量。
組織結構設計就是為實現組織目標,將組織的全部工作根據業(yè)務活動的相似性進行劃分。多年來,中小學的中層結構多為校辦室、教學處、教育處、總務處等幾個處室。這樣的機構設置,是一所學校常態(tài)運行的最合理職能劃分,實現了“事事有人做”的基本管理目標。
然而,各處室的職責和功能不是發(fā)展取向,難以滿足治理范式進階需求,更不能從機制上推動學校需要的新發(fā)展。追求新內涵發(fā)展的學校,必須根據發(fā)展的目標、方向,設立或合并成立新的處室,賦予新的專門職能,以此推動學校在既定方向的發(fā)展。
例如,面對課程改革,“課程中心”應然而生,專職從事學校課程設置、開發(fā)等工作,推動學校的課程建設;有的學校設立“教師中心”,專門負責教師的業(yè)務工作、學習進修、專業(yè)發(fā)展等。
除了設置職能處室,學校還可采用“事業(yè)部”結構,即設立小學部、初中部等學段部,或設立年級級部,由各事業(yè)部統管部內教師工作、學生學習等全部事務。當然,職能處室與事業(yè)部并存,也是可采用的更加靈活的學校管理結構。
學校選擇什么樣的中層機構設置,應與學校的階段發(fā)展目標相一致。處于平穩(wěn)發(fā)展期的學校,采取基本的中層結構就能維持學校運轉;而處于改革發(fā)展階段的學校,應該適當調整學校中層設置,用機構改革撬動學校治理變革。
面對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當前各中小學都承載著巨大的課程建設任務。改革原有教育處、教學處等傳統中層機構設置是發(fā)展的必然訴求。
中層機構的設置涉及兩個維度的問題:一個是職能,決定了橫向結構,如上文所談;一個是層級,決定了縱向結構。
一般來說,學校管理結構有科層結構和矩陣結構兩種。嚴格按照管轄權限層層設立的各級機構,就是科層結構。圖1就是典型的四級科層結構。
圖1 學校四級科層結構示意圖
科層結構有多種優(yōu)勢。如可以強力貫徹指示,對中層管理者、職員、教師的能力要求較低,不需要太多的創(chuàng)新。但也有明顯的缺點,過多的層級,難以準確、全部傳遞決策層的意圖,職能的專門化不利于培養(yǎng)全面的管理人才,中低層都過分拘泥于規(guī)則的遵從而失去創(chuàng)造力、應變力,還易滋生官僚作風、發(fā)生部門沖突等。
而在矩陣結構中,如圖2所示,一個崗位需接受不同職能的兩個或多個上級指揮,如一位教師同時受教研組長、年級組長的指揮。但“任何成員只能接受一個上司的領導”的組織設計原則被打破,也易帶來多頭指揮、雙頭請示等問題。
圖2 學校矩陣結構示意圖
學校的機構層級越多,可能管理越精細越嚴格,但往往工作效率越低;相反,層級越少,效率越高,但往往管理精確度不夠。
一所學校到底采用什么中層結構,雖然受學校戰(zhàn)略、辦學規(guī)模等因素的影響,但總體來看,目前多數學校在向扁平化、柔性化方向發(fā)展。
扁平化就是減少學校管理層級,縮短決策的傳遞路徑。柔性化是相對于剛性的官僚結構來說的,就是在結構上不拘泥于一種體制,在不同的任務、時段,采用不同的臨時性組織解決問題。
例如,某高中橫向采用級部中心制,直接領導和管理教師的日常工作,縱向采用校級、中層、教師三級結構,取消原來的職能處室,按專業(yè)職能設立“課程中心”“學生中心”等與年級平行的五個中心。這種扁平化體制的確能提高學校運轉效率,但也存在著年級主任的管理幅度過大問題。
綜合考慮教師接受指揮的直接迅速和準確具體兩方面因素,設立并利用好學科組長、任課組長(班主任)兩個教師管理亞層,是解決上述問題行之有效的途徑。即,統一思想、布置工作、檢查驗收由年級主任直接面對全體教師,操作、落實的組織工作,由學科組長和班主任負責,如圖3所示。如此一來,既解決了年級主任管理幅度過大的問題,又不失扁平化機制對教師的直接領導和指揮。
圖3 級部矩陣結構及指揮鏈
學校還可設立長期或短期機構,完成特殊的發(fā)展工作,使學校結構更加柔性化。學校臨時性、突擊性工作,如校慶活動、迎新工作,就可臨時選人,組成臨時機構,校長直接指揮,完成任務即解散。
需要說明的是,本文所討論的中層機構設置,是完全從行政管理的視角展開的。但學校的權力結構是典型的行政、學術二元化結構。教師的學術層次越高,學術氛圍越濃厚,學校二元化特征越明顯,行政體制與學術體制的矛盾沖突也就會越多。通過機構改革撬動學校治理的變革,校長必須綜合考慮這些因素。同時,編制管理部門應允許中小學靈活設置內部機構,給予校長施展教育理想的機制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