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春曉, 楊顏慈, 譚驍喆, 黃笑, 李冰冰
(1.河南農業(yè)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6; 2.河南農業(yè)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2; 3.中國社會科學院鄭州研究院,河南 鄭州 450015)
目前,全球正在經歷以氣候變暖為主要特征的氣候變化。過去100年間(1906—2005)全球地表溫度上升了0.56~0.92 ℃,在未來100年內氣候變暖將持續(xù)發(fā)生[1]。同樣,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中國急劇增暖現象尤為明顯,近半個世紀以來的增溫速度和幅度均顯著超出全球平均水平。2020年全國年平均氣溫比往年偏高0.7 ℃,預計到2100年平均地表氣溫將升2~4 ℃[2]。
氣候變化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類生計和社會經濟發(fā)展。尤其是農業(yè),作為與氣候密切相關的人類活動,氣候變化導致農業(yè)成為最脆弱的生產部門。研究預測顯示,通過模擬氣候變化情景方案,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僅氣候變暖會導致中國大部分地區(qū)小麥和玉米產量下降;僅降水量增加會導致南方地區(qū)水稻產量整體下降,相反,僅降水量減少會導致西北地區(qū)小麥產量下降[3]。1950—2016年,中國因旱災和澇災造成年均糧食產量損失分別達到1 630.2、650.2萬t,糧食損失率分別為4.59%和1.83%[4]。同時,未來的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將嚴重影響中國的糧食生產。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強調了2項基本應對氣候變化的策略:減排和適應。減排旨在通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增加碳匯機會來限制氣候變化,而適應旨在通過一系列政策和行動來降低氣候變化帶來的脆弱性與不利影響。然而,由于碳排放造成的氣候變化在短期內難以逆轉致使減排政策的效果具有較大的時滯性,同時各國對應承擔的減排義務存在較大爭議以及全球減排機制尚未建立和完善等原因[5],全球氣候變化機制越來越轉向關注適應問題,適應政策已經成為對氣候變化采取行動談判的優(yōu)先事項。因此,適應政策應該作為重點納入國家計劃與發(fā)展進程的一部分[6]。
中國近年來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和措施,努力控制和減緩溫室氣體排放,不斷提高適應氣候變化能力。例如,中國從2008年起每年都會發(fā)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和行動”政府白皮書。在2013年和2014年分別發(fā)布了《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zhàn)略》和《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guī)劃(2014—2020)》,均明確提出將應對氣候變化作為國家重大戰(zhàn)略,堅持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同步推動的基本原則,并強調了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大幅提升等目標,同時也羅列了關于農業(yè)方面應對氣候變化措施和政策[7-8]。除了國家氣候變化方案,一些其他農業(yè)政策,如“一免三補”政策,不僅可以保證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同時也提高了農業(yè)適應氣候變化能力[9]。
有效的適應策略可以降低氣候變化對農業(yè)產生的風險,提高農戶可持續(xù)生計能力[1]。深入了解農業(yè)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機制以及適應過程是制定科學合理的適應政策的必要前提。因此,系統(tǒng)化、全面化的總結歸納現有的對氣候適應性行為的研究,對于減少農業(yè)脆弱性風險、提高農戶適應氣候變化能力以及促進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目前,越來越多的研究關注農業(yè)適應氣候變化,但是對整體的適應機制和適應過程缺乏系統(tǒng)地分析和總結。本研究基于農業(yè)適應氣候變化的理論研究進展,在適應機制和適應性效果方面做了更為系統(tǒng)的梳理。為此,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相關文獻進行梳理總結:一是理解氣候變化適應性的概念,強調其重要性,進而引出氣候變化適應性分析框架;二是從行動主體、采用動機、采用形式、實施對象、行為特征等5個方面對農業(yè)的氣候變化適應性行為進行分類討論;三是從外部環(huán)境因素和內部約束條件2個方面討論氣候變化下農業(yè)適應性行為的影響機制;四是從降低氣候風險、保證糧食安全、增加農民福利、改善生態(tài)系統(tǒng)等4個方面評估氣候變化適應性的有效性。最后,提出了未來可能存在的研究方向,以期能夠豐富氣候變化下農業(yè)適應性行為領域的研究。
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過程中,適應的重要性日益彰顯。首先,由于歷史排放和氣候系統(tǒng)的慣性,即使減排政策落實到位、溫室氣體排放減少,全球氣溫仍將上升,極端氣候事件發(fā)生次數也仍會有所增加。其次,減排效果可能需要幾十年的時間才能生效,但是大多數的適應活動可以立即生效。最后,相比于減緩策略,適應性措施的實施很少依賴于他人的活動。此外,適應性措施除了可以解決未來氣候變化風險,同時可以降低當前氣候變化風險[10]。因此,制定適應性策略是除減排之外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補充,適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性協定中也不斷地強調適應的關鍵性支柱作用。其中,《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要求締約方制定和實施措施以促進充分適應氣候變化;《京都議定書》要求締約方部署適應技術以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要求所有締約方通過國家計劃、氣候信息系統(tǒng)、預警與保護措施和對綠色未來的投資等方式實施適應措施。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指出,適應是生態(tài)、社會或經濟系統(tǒng)對實際或預期的氣候刺激及其效應或影響作出的調整。而調整可以是對已發(fā)生事件的反應,也可以是對已發(fā)生事件的預期對未來事件或條件的反應[10]。NGANGA等[11]更強調了適應是為弱勢群體提供應對氣候變化風險和沖擊的潛力的長期措施,適應氣候變化對家庭和社區(qū)確保生計和增強抵御洪水和干旱等災害的能力至關重要。適應在過程、實踐和結構方面的變化,目的是減緩潛在損害或從與氣候變化相關的機會中獲益。因此,適應包括調整以減少農戶、區(qū)域和國家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并促進可持續(xù)發(fā)展。
所謂適應能力是指適應主體采取有效適應措施所需要具備的能力、資源和機構的總和[1]。這種能力體現在不同的地理尺度(個人、地區(qū)、國家)和時間尺度(短期應對、長期調整)等方面[11]。首先,在人類系統(tǒng)中,適應是由私人決策者和公共機構或政府進行,適應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人、地區(qū)或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和風險的適應能力。各國家、區(qū)域的適應能力差異很大,經常受氣候變化威脅且適應能力有限的地區(qū)或國家將最為脆弱,其中適應能力的有限包括國家資源有限、技術水平低、信息貧乏、基礎設施薄弱等。其次,適應能力從時間維度來講包括短期應對和長期調整。提高適應能力應該從對短期極端天氣的反應能力和對長期氣候變化的調整能力著手,以減少脆弱性促進可持續(xù)發(fā)展。
RISBEY等[12]認為適應是一個持續(xù)的過程,并將其分為4個階段。第一,信號檢測階段。對于任何決策者來說,需要判斷什么應該適應(信號),什么應該忽略(噪聲)。第二,評估階段。決策者對檢測到的信號進行解釋,并對可預見的后果或影響進行評估。第三,決策與反應階段。即行為或行為中可觀察到的變化系統(tǒng)的性能是決策的直接結果。決策風格也會有較大差異,包括風險厭惡型、風險偏好型等。第四,反饋階段。評估決策的結果是否符合預期,如果有效,可以將其作為適應選擇策略,如果無效,則需要探究適應無效的原因。
SMIT等[13]指出關于氣候變化適應性的分析框架應包含以下5個方面(圖1):適應對象、適應主體、適應過程、適應對策和適應效果。
圖1 氣候變化適應性分析框架Fig.1 Analysis framework of climate change adaptability
農業(yè)氣候變化適應性行為所要解決的問題是最大限度地減少因氣候變化導致的農業(yè)脆弱性風險。許多文獻根據不同的概念、屬性和表現形式等對適應性行為和措施進行分類。本研究將分別從行動主體、采用動機、采用形式、實施對象、行為特征5個方面對相關文獻進行總結。
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行為按照行動主體的不同,可以劃分為計劃適應和自主適應,或者稱為公共適應和私人適應[14]。計劃適應通常是公共機構的政策決定,主要是由國家或地方政府等公共機構主導,通過自上而下采取措施降低氣候變化對自然系統(tǒng)和人類系統(tǒng)的負面影響。而自主適應是“自然”發(fā)生的,通常由市場引發(fā)而非公共干預,農民在面臨氣候變化時在現有系統(tǒng)內進行管理變革或調整生產實踐。例如,在不同的農作物和牲畜之間重新分配土地和其他資源,或者在農業(yè)和非農活動之間重新分配時間和勞動力[14]。
根據行動主體的劃分,學者對不同的適應性措施進行歸類。UNDP[15]認為計劃適應包括有效信息、氣候防護性設施、社會風險管理和減貧保險、災害風險管理制度4個方面。AGRAWAL等[16]認為有效的計劃性適應機制應該包括提供信息收集和傳播、推動技術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提供財政支持和提供領導能力等。CISCAR等[17]和FAO[14]提出計劃適應主要集中在增加對新產品和品種的研究和開發(fā)、實施間作或輪作制度和戰(zhàn)略,以及如基于指數保險的風險管理;自主適應措施包括調整作物品種、改變耕作方式等。SMIT等[13]將農業(yè)適應氣候變化措施劃分為四種類型,其中適應技術發(fā)展和政府適應策略屬于政府層面,而農戶的生產實踐和農戶的金融管理屬于農戶層面。WANG等[18]認為政府(公共機構)應該從提高農業(yè)基礎設施建設(中低產田改造、節(jié)水灌溉工程配套設施和蓄水工程等)、加強新技術研發(fā)力度、增強公共投資以及對農業(yè)保險的支持力度等方面適應氣候變化;農戶(私人部門)應該從種植選擇、增加灌溉基礎設施的投資、采用節(jié)水技術、采用新作物品種等方面減少氣候風險。ANGOM等[19]總結出印度政府應該制定相關的氣候彈性農業(yè)政策、水資源政策和保護機制、國家農林復合經營政策等國家政策以適應氣候變化;而小農戶采取的適應性措施有作物管理、水資源管理、土地管理和家畜管理等。
根據采用動機角度的不同,適應性行為可劃分為主動適應(預防適應)和被動適應(補救適應)[13]。主動適應或預防適應是指在自然災害發(fā)生前或氣候變化對農業(yè)產生影響之前所采取的應對行為。被動適應或補救適應是指在自然災害發(fā)生后所采取的臨時性補救行為。例如,更換作物品種、修建機井、水池等基礎設施、優(yōu)化農田周圍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采用新的種植技術或者灌溉技術、購買自然災害損失保險等農業(yè)保險以及直接退出農業(yè)等行為都屬于主動預防。而通過調整農時、補救性灌溉、追肥等方式將損失降低等行為更多的是被動補救[20-21]。
以采用形式為依據,氣候變化適應性措施可劃分為工程類措施(如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和非工程類措施(如農田管理)[4,22-23]。前者主要以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和維修為主,這類措施工程量大且需要投入資金成本高。例如,新建或維修水庫、打井或購買水泵等。由于成本高且工程量大得特點,農戶采用工程類適應措施的概率普遍較低[24-25]。后者則通過調整生產方式、采納新的生產技術以及重新配置投入要素來降低氣候變化風險。這類措施具有成本較低、實施方便等特點。具體包括改變農作物類型、調整作物品種、調整生產要素投入數量、調整播種或收獲的時間等[26]。
根據實施對象的不同,可以將適應行為歸納為作物管理、風險管理、土地管理、水資源管理、家畜管理5個方面[27]。作物管理策略的實施對象是各種農作物,包括引進農作物品種、輪作和間作;風險管理策略主要包括購買農業(yè)保險;土地管理策略針對土地進行免耕少耕、地面覆蓋、采取農林復合經營、建石堤土堤、采用有機肥或農家肥;水資源管理策略主要包括蓄水和灌溉;畜牧管理策略主要包括培育耐氣候牲畜品種、合理放牧、改變飼料數量和品種、購買牲畜保險等。
一些學者按照農戶行為特征的不同對其適應性行為進行分類。WHEELER等[28]將農戶采取的適應行為分為擴張型行為、調節(jié)型行為及收緊型行為。擴張型行為主要包括擴大土地種植面積、增加灌溉面積等;調節(jié)型行為主要是完善灌溉設施、更改作物組合等;收緊型行為包括售賣土地或水權、縮減灌溉范圍等。童慶蒙等[29]按照農戶行為偏好將適應性行為劃分為資本偏向型、勞動偏向型和技術偏向型。資本偏向型是指農戶更愿意付出經濟成本,如參與水利基礎設施的投資、購買農業(yè)保險等;勞動偏向型包括調整灌溉或排水、調整農耕時間等;技術偏向型包括調整作物品種、選擇新技術等。宋臻等[30]將農戶的適應性行為歸納為技術性行為(如使用保墑技術、改變種植結構等)、經濟性行為(如購買農業(yè)保險和外出打工等)、轉移性行為(遷移外地)。魏國茹等[31]將適應行為分為基礎型適應行為和發(fā)展型適應行為。前者主要包括提高灌溉頻次、采納保墑技術、擴大或縮減地膜覆蓋面積、改變農藥使用量,調整作物品種和種植結構、調整種植或收獲時間等。后者指農戶積極尋求二、三產業(yè)就業(yè)機會,外出打工或遷移。CRADOCK-HENRY等[32]將適應行為歸為管理做法的變化、品種的變化以及土地利用的變化。
人們對技術的采用決策受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響,其中包括技術自身屬性特點、采用群體特征、外界推廣和使用環(huán)境等。因此,農戶在采用氣候變化適應性行為時也同樣會受到外部環(huán)境因素和內部約束條件的綜合影響[33]。其中,外部環(huán)境因素包括氣候本身、土地特征、政策支持與區(qū)域經濟;而內部約束包括對氣候變化的感知與認知、風險偏好以及農戶個人的社會經濟特征等。
3.1.1 氣候因素 氣候變化是人們采取適應性措施最關鍵的影響因素之一[34]。為了反映氣候因素在時間上的變化趨勢,一些學者采用時間跨度長的氣候指標分析氣候變化對適應性行為的影響。例如,FALCO等[35]通過計算意大利21年(1990—2010)的平均降水量數據,發(fā)現農戶適應性行為和降水量之間存在顯著的“U”型 關系。FACLO[36]研究發(fā)現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qū) 31 年(1970—2000)的平均降雨量提高對農戶風險規(guī)避起著抑制性作用。馮曉龍等[37]則利用陜西省2014年氣溫和降水量與過去5年(2010—2014)平均水平的偏差來衡量氣候變化,并發(fā)現氣溫和降水量的變化是蘋果種植戶是否采取適應性行為的主要影響因子,而且氣溫變化還會對農戶適應性行為的采用強度產生顯著影響。
也有研究利用截面數據,分析當年的溫度和降水對農戶適應性行為決策產生的影響。MADDISON[38]指出溫度的變化會導致農戶更換作物品種、采用節(jié)水和遮陽等適應性措施。DERESSA等[39]利用2004—2005年的溫度和降水數據得出,當溫度上升降水量下降時農戶更傾向于采取多種適應措施。ASFAW等[34]和FALCO等[40]研究結果發(fā)現,當農作物生長季節(jié)內最高溫度和降水量變動幅度擴大時,農戶將會更傾向于采取降低風險的措施。然而,有學者認為當年的氣溫、降水只能反映氣候因素的地區(qū)差異,而無法反映氣候因素的時間差異[33]。
然而,還有很多學者認為相比于平均溫度和降水的長期變化,農戶的適應性行為更多取決于極端天氣事件[41-45]。例如, HUANG等[42]研究發(fā)現,旱災和澇災的發(fā)生會導致水稻產量顯著降低,進而刺激農戶采用更多的農田管理措施。楊宇等[44]認為極端干旱事件的發(fā)生顯著促進農戶增加農田管理的實施強度。宋春曉[4]通過實證分析發(fā)現農戶在遭受自然災害時,采取的工程類適應措施和風險管理適應措施的比例均比正常年份要高。朱紅根[45]發(fā)現易洪易澇面積占耕種面積比重的增加對農戶采取農田水利建設等措施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另外,有諸多學者研究表明經歷過重大氣候事件的農戶更有可能采取應對措施[46-47]。
3.1.2 土地因素 土地因素中的土地規(guī)模、地形地貌、土壤質量、產權歸屬等自然資本也會顯著影響農戶適應性行為。
第一,土地規(guī)模的大小顯著影響農戶的適應性行為,且結論不一。ABDULAI等[48]、WONGNAA等[49]以及WONGNAA等[50]研究發(fā)現農場規(guī)模的增加可以顯著促進農戶采取適應性措施。馮曉龍等[51]研究發(fā)現,人均蘋果種植面積和人均耕地面積越大,農戶適應性行為的采用強度越高。然而,ASFAW等[34]認為土地面積和地塊數量對有機肥投入等適應措施產生顯著的負面影響。KHAN等[52]發(fā)現,土地規(guī)模除了與化肥、農藥投入呈負相關關系以外,還會使農戶減少農作物多樣性以及覆蓋種植等措施的采用。
第二,不同的地形地貌也會影響農戶應對自然災害。陳煌[53]研究表明,當干旱發(fā)生時,相對于丘陵等地區(qū)而言,農戶更傾向于在平原地區(qū)采取打井等工程類適應措施。然而,ABDULAI等[48]卻發(fā)現農戶為減緩水流量和土壤侵蝕,更有可能在非平原地區(qū)(如山地和山坡等)上采取工程類適應措施。吳春雅等[54]也發(fā)現,當發(fā)生洪澇時,在山地上實施開溝、修理排水渠等工程類措施帶來的排水效果更突出。彭俊杰[26]研究發(fā)現非工程類措施在非平原地區(qū)更容易被采納。除了同一地區(qū)的地形地質不同導致農戶采取的適應性行為存在差異以外,地區(qū)之間的地貌差異也會導致農戶在措施采取上的不同。例如,在應對旱災時,除了增加灌溉、更換作物品種等,東北春播玉米區(qū)更多會選擇使用地膜,而黃淮海夏播玉米區(qū)更多會調節(jié)種植規(guī)模[55]。
第三,由于各種土壤的生產力存在差異,因此需要考慮哪些類型的土壤值得投資排灌基礎設施[34]。FOSU-MENSAH等[56]和童慶蒙等[29]研究均得出擁有較好肥力土地的農戶采取氣候變化適應性措施的可能性更大。
第四,明確土地產權會促進農戶采取適應策略以應對氣候變化。例如,HABIBA等[41]研究表明,與土地租賃戶相比,土地自有農戶更有可能采用新技術去應對干旱帶來的負面影響。FOSU-MENSAH等[56]研究得出農戶擁有土地使用權對采取適應策略(如改變種植日期、作物多樣化等)產生了顯著的積極影響。KHAN等[52]發(fā)現土地使用權制度的明確會促使農戶調整化肥、農藥的投入以應對氣候變化。
3.1.3 政策支持與區(qū)域經濟 由于政策外部性特征,許多學者把政府的政策支持作為工具變量,將其作為研究適應性行為的重點。這些研究一致表明政策支持可以顯著減少農戶群體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障礙,幫助農戶消除適應中存在的制約因素,提高農戶的適應能力,從而政府支持的有效性也得到了大體提升[57]。政府的政策支持可以體現在很多方面。首先,政府可以提供災害預警防治信息,相比于缺乏氣候信息的農戶,獲得信息的農戶更愿意積極采取適應行動,因此需要政府加強提供公共氣候信息能力[40,42,58-59]。農作物生產顧問作為氣候信息的提供者,其更有能力為美國的農場主提供科學準確的氣候信息[60]。其次,政府可以提供資金支持、農業(yè)技術推廣服務等,當農戶獲得物質、技術或資金等方面的支持后,采取適應性行為的概率明顯增加[34,39,46-47,61]。吳春雅等[54]研究認為,相對技術和物資,農戶更需要資金上的扶持。最后,CASTELLS-QUINTANA等[62]通過文獻回顧,總結出政府應該在基礎設施建設、提供金融服務、完善現金轉移支付和社會安全網絡等方面著手,以提高貧困農民的適應能力。
地區(qū)區(qū)域內的經濟潛能、基礎設施完善程度以及文化結構,對采用適應性行為也起著重要作用。地區(qū)經濟潛能越大,采取適應性措施的成功概率就越高[63]。公共水利基礎設施越完善,農戶自己采取打井、購買水泵等工程類措施的可能性就越小,原因是公共排灌設施的擁有數量和完善程度與農戶采取工程類適應措施之間存在顯著的替代關系[59,64]。村莊距離公路、市場的遠近,也會影響農戶的適應性行為。距離越遠,農戶采取適應性措施的可能性或者強度就會越低[21,65-66]。此外,文化障礙也會阻礙農民適應氣候變化,不平等的文化結構可能阻礙最弱勢的群體獲得必要的適應策略[67]。
3.2.1 主觀感知 農戶對氣候變化的感知和認知是其適應性行為選擇的前提。GROTHMANN等[68]和趙雪雁[69]通過梳理和構造農戶氣候變化感知與適應行為的關系分析框架,強調了認知對適應氣候變化的重要性。一些學者發(fā)現農戶對當地的氣候條件和環(huán)境變化具有較強的感知,并通過實證研究得出農戶的氣候變化感知和認知能夠對其適應性行為的采取起促進作用,這也就意味著農戶對氣候變化感知越強,認知越充分,其適應性行為越突出[20,58,70]。此外,還有一些研究從氣候變化的實際客觀數據與農戶主觀感知之間是否一致入手,得出農戶對氣溫或降水變化的感知與實際氣象數據一致的結論[71-73]。也有農戶感知出現較大偏差的情況,原因歸結在農戶的主觀感知受到經濟、社會、心理等諸多異質性因素的影響[74-75]。
3.2.2 經濟能力 一些農戶由于沒有其他來源收入以及缺乏資金,在面對氣候變化影響尤其是自然災害時,極度缺乏適應能力[62]。因此,經濟限制是導致農戶采取適應性措施的直接障礙。無論是家庭財富[53,64],還是家庭收入[76],都會對農戶的適應性行為起到正向作用。這表明經濟能力強的農戶更有可能采取適應性行為去應對和減少氣候變化對農作物帶來的風險和損失[41-42,52,59]。不同收入比例也同樣會影響農戶的適應行為。有學者認為,農業(yè)收入比例越高的農戶,越愿意采取措施降低氣候變化風險以確保農作物產量[48,65]。相反,有學者研究得出非農收入比例越高的家庭,越有可能投資或采用氣候變化適應策略[50,77]。
3.2.3 社會資本 社會資本主要包括社會網絡、社會信任和社會規(guī)范3個方面[78]。首先,良好的社會網絡是農戶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從而可以彌補農戶的認知缺失,提高其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79]。例如,吳婷婷[61]和彭俊杰[26]通過研究發(fā)現,親戚在政府部門工作、農忙季節(jié)鄰里相互幫忙等都對農戶采取合適的適應性措施起著促進作用。TRAN等[80]認為,農戶可以通過向親戚借錢的方式獲取資金,以適應氣候變化。其次,社會信任度往往決定了個人愿意在多大程度上提供信用或依賴他人的建議,從而采取適應性行動[81]。因此,它是影響農戶風險感知和適應行為的關鍵因素[82]。也就是說,農戶的社會信任度越高,越容易采用適應行為。SAPTUTYNINGSIH等[83]研究得出信任他人的農民更容易接受使用新技術應對氣候變化的建議。最后,社會規(guī)范是指生活在同一關系網絡中的全部成員互相作用從而產生的社會契約。它有效地限制和規(guī)范了個人或群體的行為,促進了農民之間的社會信任和相互合作[84]。社會規(guī)范水平的提高有助于農戶采取符合集體理性選擇的決策[85]。同時,農戶對氣候變化政策的可接受度也會提高[86]。
3.2.4 文化水平 文化水平或者受教育程度是農戶采取適應性技術的驅動因素[87]。受教育程度與灌溉用水傾向[88]、改變投入要素使用強度[89]、生計多樣化[46]等措施之間呈正相關關系。魏國茹等[31]研究結果表明文化程度與適應行為多樣性指數之間呈正相關。此外,ABDULAI等[48]研究發(fā)現教育不僅能夠對農戶采用適應性措施產生推動作用,還能夠提高農戶適應之后的農業(yè)生產力。
參加相關生產技術培訓能夠使農戶獲取先進技術、提升生產技能,從而提高農民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DECHASSA等[90]和黃澤穎等[21]通過研究發(fā)現,參加過培訓的農戶對適應性行為的采用起著明顯的積極作用。SONG等[91]提出為了解決旱災導致的缺水和用水效率低下的問題,應該給農戶提供相關的節(jié)水技術培訓以提高灌溉用水效率。
分析適應性行為的根本目的是驗證氣候變化影響下適應性行為的效果。其有效性可以從降低氣候風險、保證糧食安全、增加農民福利、改善生態(tài)系統(tǒng)等4個方面考慮。
OWEN[92]通過回顧以往關于適應性行為效果的相關文獻,總結出有60.9%的文獻證實了適應性行為可以有效降低氣候風險,減少氣候變化的脆弱性。一些學者利用矩估計法,通過計算產出方差和偏態(tài)值來衡量農作物的產出風險和下行風險,并根據實證模型得出不同類型的適應性行為可以有效降低農作物風險。FALCO等[93]通過分析作物遺傳多樣性對埃塞俄比亞高原農業(yè)生產風險的影響,結果發(fā)現農戶使用多樣化農作物品種可以有效降低產出風險和下行風險。FALCO等[94]考察得出改變作物品種、采取水土保持等適應性措施能有效降低糧食產出方差。HUANG等[42]、楊宇[44]和WANG等[95]認為當極端天氣事件發(fā)生時,農戶農田管理措施的采用能夠對降低糧食的產出風險和下行風險產生積極影響。馮曉龍等[37]指出農戶采用覆蓋和灌溉措施能降低蘋果的產出風險。一些學者認為水資源的可得性和高效利用,可以有效減少氣候變化對農作物帶來的風險。LI 等[96]的研究表明,政府對水庫和其他灌溉系統(tǒng)的補貼可以保證農業(yè)用水,并有效減少干旱帶來的損失。宋春曉等[97]和SONG等[91]實證結果表明,在極端天氣事件發(fā)生時,雖然工程類措施的灌溉效率有所下降,但是仍提供相對有效的灌溉以降低風險。還有學者認為氣候適應可以更大程度地緩解農業(yè)產出損失,使長期內生產要素的投入包括勞動力、肥料和機械等方面的調整更為靈活[9]。
氣候變化適應性行為同樣可以增加糧食產量,保證糧食安全。FALCO等[40]研究表明,適應性措施對糧食增產貢獻頗大,其可以顯著增加糧食產量,提高糧食生產力。具體到不同的適應性措施,SHIFERAW等[98]研究結果顯示,在氣候變化背景下,農戶采取改良的小麥品種能夠提高家庭的糧食安全。MARTEY等[99]研究表明抗旱品種的選擇對玉米的產量和商業(yè)化強度都有明顯的正向影響。DEB等[100]認為,采取合理的農田管理措施,如增加灌溉用水量、更改糧食種植時間等,有利于保障氣候變化影響下的糧食產量。WANG等[95]也認為,加強灌溉強度能夠有效抵御旱災造成的糧食損失,保證糧食產量。唐利群[101]則側重于探討保護性耕作應對極端天氣事件的效果,結果發(fā)現當農戶采用保護性耕作措施時,水稻單產有所提高。
大多數文獻研究表明氣候變化適應性行為可以穩(wěn)定農民收入、增加農民福利。FOUDI等[102]認為在應對干旱災害時,灌溉行為可以有效減少農戶利潤波動,采取灌溉措施的農戶的平均農業(yè)收益相對更高。KHONJE等[103]認為,改良玉米的品種可以顯著提高農戶的農業(yè)收入、降低農戶貧困指數。馮曉龍等[107]研究發(fā)現適應性行為選擇及其空間溢出效應能夠對蘋果種植戶的生產性收入產生顯著的積極影響。WONGNAA等[50]利用傾向評分匹配法分析了采用至少一種氣候變化適應技術對可可(cacao)生產率和收入的影響,結果表明采取措施能夠提高可可生產率和可可種植戶的收入。然而,一些文獻卻認為適應措施對農戶的收益影響不大。田素妍等[105]根據可持續(xù)生計框架,研究了氣候變化應對策略和養(yǎng)殖戶利潤之間的關系,結果顯示規(guī)模較大的養(yǎng)殖戶會因為在氣候變化應對策略方面的過多投入導致養(yǎng)殖利潤受損。SONG等[59]認為,在應對極端天氣事件時,農戶采取適應措施雖然可以增加糧食產量,但高成本的投入導致農戶的種糧凈收益不能有效增加。MARTEY等[99]也通過研究表明,選擇使用抗旱品種雖然對玉米產量產生明顯的正向影響,但對農戶的種糧收入沒有明顯的影響。
改善生態(tài)系統(tǒng)包括防止土地退化、改善土壤質量、恢復生態(tài)系統(tǒng)功能、增加生物多樣性等方面。KURUKULASURIYA等[106]研究發(fā)現,對干燥土壤進行投資(比如種植樹木等),能夠保障土地的可利用性和土壤濕度。RYAN等[107]研究顯示,雨水收集系統(tǒng)可以幫助肯尼亞的植被在遭受干旱災害后更快地恢復。LUBCHENCO等[108]發(fā)現,當采用適應性管理策略時,過度捕撈魚類的風險明顯降低,魚的種類和數量不斷上升。
從上述對相關文獻綜述可以看出,農業(yè)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行為研究已經有了較大的研究進展,并推動了氣候變化研究領域由自然科學向社會科學的轉變。本文首先闡述了氣候變化適應性的概念與意義,進而引出氣候變化適應性分析框架;其次從行動主體、采用動機、采用形式、實施對象、行為特征5個方面對氣候變化下農業(yè)適應性行為進行分類討論;再次,農業(yè)適應性行為受到了外部環(huán)境因素(氣候、土地、政策支持與區(qū)域經濟)和內部約束條件(主觀感知、經濟能力、社會資本與文化水平)的綜合影響;最后,氣候變化適應性的有效性可以從降低氣候風險、保證糧食安全、增加農民福利、改善生態(tài)系統(tǒng)等4個方面進行評估。
在未來,為了有效減緩氣候變化對農業(yè)部門的影響以及提供支持適應策略的科學證據,應優(yōu)先考慮以下研究領域。第一,對于氣候變化有效性的評估,不僅要考慮糧食產量和風險,也要考慮糧食市場價格、農產品貿易、農民收入和貧困問題;第二,應該考慮不同適應性措施之間的關系,綜合評估適應措施效果,并對不同適應性措施進行篩選和排序;第三,從經濟學角度來看,目前農業(yè)適應性行為文獻大多選擇定量研究,之后應該更多地考慮定性研究以深入分析農民的適應性行為機制,并詳細說明農民對適應行為的看法和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