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亞青 金燦榮 倪 峰 馮仲平 孫壯志 吳志成
【內容提要】 本期我們邀請6位著名學者討論全球治理新形勢下大國的競爭與合作。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交織激蕩,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造成經濟社會資源透支,國際力量對比持續(xù)變化,全球治理赤字高企,大國博弈復雜化加劇了全球治理困境。大國博弈激化,美國聯(lián)合盟友全面打壓所謂戰(zhàn)略競爭對手,對外政策布局更加聚焦中國,中美兩國戰(zhàn)略競爭相持態(tài)勢將延續(xù)。中歐關系的重要性更為突出,復雜性愈加明顯,但也具有巨大的韌性。中俄兩國共同提倡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深化雙邊務實合作,推動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擴大“一帶一路”和歐亞經濟聯(lián)盟的對接合作。如果說全球化是中國富起來的重要機遇,全球治理則是中國強起來的重要國際機遇。面對前所未有的全球性風險挑戰(zhàn),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要從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汲取經驗智慧,堅持在大潮流大格局大歷史中保持戰(zhàn)略定力、把握前進方向,在復雜博弈的世界亂局中化危為機,在風云激蕩的全球變局中敢于開創(chuàng)新局,推動世界百年大變局向著有利于人類文明進步方向演變。
秦亞青
當今世界是一個深度多元化的世界。權力多極化、利益多樣性、關系多維度都是世界深度多元化的重要特征。同時,世界也走到了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國際社會競爭加劇,復雜性和不確定性都在增加,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各種表現(xiàn)漸次展開。在這種情景之下,世界是否還有一個可依賴的平臺,促成國際社會、尤其是大國之間的合作呢?
堅持極端現(xiàn)實主義和冷戰(zhàn)思維的觀點認為世界會退向強權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角斗的未來。①John Mearsheimer, “Back to the Future: Instability in Europe after the Cold Wa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Summer 1990, Vol.15, No.1, pp.5-56.但是,當今世界畢竟已經不是冷戰(zhàn)世界,全球化雖然遭受挫折但依然繼續(xù)發(fā)展,全球性問題依然威脅整個國際社會,因此,全球治理是包括大國在內的國際社會合作的希望所在。當然,這一合作平臺絕不會自動生成,而是國際社會共同努力的結果。對于中國,打造這一平臺尤為重要,因為全球治理是中國強起來的重要國際機遇。
一
一般來說,行為體具有共同目標的時候,合作就會相對容易,并且可以通過具體領域的合作產生外溢效應,甚至實現(xiàn)共同進化。如果這個目標相對清晰單一,打造合作平臺就有較大的可能性。冷戰(zhàn)結束之后,經濟全球化是世界一個最鮮明的標識,經濟合作也成為促成國家間合作、尤其是大國間合作的一個相對單一的要素條件。冷戰(zhàn)的結束打破了世界經濟的分割局面,使得全球經濟活動連為一體。主要國家的主導政策從以美蘇意識形態(tài)為主導的安全困境中解脫出來,利用全球化提供的機遇,將經濟發(fā)展作為國家的首要任務。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國際社會共同打造了經濟發(fā)展這個重要平臺,使之成為國際合作的基本保障。
中國無疑是一個典型的案例。中國作為一個發(fā)展中大國,理性地抓住經濟全球化的重大機遇,將經濟發(fā)展作為國家戰(zhàn)略的第一要務,以改革開放的思想和實踐參與全球化進程,為盡快富裕起來而奮斗,迅速發(fā)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中美關系這個極其重要的雙邊關系中,雖然有沖突、有競爭,但經貿關系發(fā)揮了穩(wěn)定雙邊關系壓艙石的作用,使合作成為中美關系的主導面。從更為廣闊的視角來看,在全球化進程展開的世界中,經濟發(fā)展作為一種相對單一的要素,發(fā)揮了綱的作用。與之相比,意識形態(tài)、軍備競爭、地緣政治等其他因素,雖然不失重要意義,但在整體上處于次要地位。因此,經濟發(fā)展在全球化進程中為國際社會合作搭建了一個重要的平臺,使世界主要國家可以達成和實施合作,從這個意義上說,經濟全球化是中國富起來的重要國際機遇。
經過30多年的經濟全球化,國際體系中的權力結構發(fā)生了明顯變化。經濟發(fā)展被賦予更多的政治涵義,被滲入更多的意識形態(tài)內容,更多地被裹挾在身份政治的話語體系之中,由經濟合作帶來的收益、尤其是相對收益也因此受到更加敏感的關注。①Joseph M. Grieco, “Anarchy and the Limits on Cooperation,” in David Baldwin, ed., 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3, pp.116-140.經濟發(fā)展、尤其是單純的經貿合作,作為國際社會合作最重要平臺的意義和作用明顯下降,已經無法擔負促成和支撐國家間合作重要支柱的使命。
二
那么,當今世界是否依然有一種重要因素,可以搭建國際社會合作的重要平臺呢?對此問題雖應審慎,但回答依然是肯定的,這就是全球治理。
全球化是世界發(fā)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全球化為整個世界福祉的提升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尤其是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發(fā)展中國家,都是在這一輪全球化過程中崛起的。近年來,全球化出現(xiàn)了許多問題,遭遇了重大挫折,全球化進程和形式勢必發(fā)生變化,甚至會出現(xiàn)我們完全陌生的發(fā)展形態(tài)。但是,全球化作為當今世界的發(fā)展趨勢是難以逆轉的。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期內,全球化會繼續(xù)發(fā)展,地球村概念會更為清晰,共同體意識會越來越強烈,人類命運會更加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
只要全球化持續(xù)進行,全球性問題和跨國威脅就會不斷出現(xiàn),全球治理也就是國際社會的重大需求。2004年,時任聯(lián)合國秘書長的科菲·安南專門組織了一個“威脅、挑戰(zhàn)與變革高級別名人小組”,討論全球化帶來的重大挑戰(zhàn),并就此提出應對威脅的政策建議。①Annan kofi, “A More Secure World: Our Shared Responsibility,” Report of the Secretary-General’s High-Level Panel on Threats, Challenges and Change,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Public Information,2005, www.un.org/secureworld/.最終報告的標題是《一個更加安全的世界:我們共同的責任》,指出跨國威脅是人類面臨的嚴峻威脅,圈定了經濟危機、恐怖主義、環(huán)境惡化、核武器擴散等全球性挑戰(zhàn)重點領域,這些觀點至今仍然高度相關,新冠疫情就是一個極好的例證。2021年聯(lián)合國現(xiàn)任秘書長古特雷斯發(fā)表了《我們的共同議程》,也再次表明了全球性危機對人類的重大威脅。
只要全球性問題持續(xù)出現(xiàn),全球治理就是世界的責任。無論大國小國、強國弱國,只要生活在這個全球化的世界上,就需要有效的全球治理,以保證自身國民和整個人類的安全和發(fā)展。全球性威脅是一種負面公共產品,超越了種族、國家、信仰、意識形態(tài)、政治體制、經濟水平和社會形態(tài),對整個國際社會和人類構成了無差別的威脅?;仡櫼幌逻@些年出現(xiàn)的重大威脅,無論是非典病毒、新冠病毒,還是金融危機、氣候變化、恐怖主義等,概莫能外。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覆蓋了幾乎所有重要的經濟體,當下的新冠疫情更是嚴重威脅整個人類的生命。這些威脅,不是針對任何一個具體國家的威脅,而是針對全人類的威脅;世界所面對的敵人,不是哪一個國家的敵人,而是全人類的公敵。
一個共同體在面對共同敵人的時候往往趨于合作,人類現(xiàn)在的確面對全球性威脅這個共同敵人。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如果說當今世界還有能夠將國際社會維系在一起、能夠使大國進行合作的要素,就是共同應對像新冠疫情這種對整個人類構成的嚴峻威脅。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全球治理是大國合作的希望所在。
三
全球治理是世界的合作平臺。但是,這個合作平臺是自動生成的嗎?顯然不是。全球性威脅關系到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的安全,合作應對挑戰(zhàn)是當今世界的為數(shù)不多的高度共識。因此,全球治理是國際社會最有可能和最有希望的合作平臺,也很可能是國際社會當下能夠團結的唯一平臺。但如果沒有國際社會成員,尤其是國際社會中負有更大責任的大國共同努力,將其打造為合作平臺的話,這一最有希望的合作平臺也只能是空中樓閣。
簡單回顧一下全球治理的歷史,可以發(fā)現(xiàn)過去幾十年的效果并不理想。早在20世紀90年代,新一輪全球化開始不久,國際社會就認識到全球性問題會伴隨全球化而出現(xiàn),全球治理委員會發(fā)表了名為《天涯若比鄰》的報告,明確提出全球治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①[瑞典] 英瓦爾·卡爾松、[圭] 什里達特·蘭法爾主編:《天涯若比鄰——全球治理委員會的報告》,趙仲強、李正凌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公司,1995年。但是,近40年過去了,不夸張地說,2004年聯(lián)合國高級別名人小組中所列舉的全球性挑戰(zhàn),幾乎沒有一樣得到有效的治理,更不用說徹底根除。無論是貿易保護主義、金融危機,還是恐怖主義、貧富差距,都在繼續(xù)威脅著國際社會。全球治理赤字持續(xù)積累,致使一些反全球化的觀點和行為不但相繼出現(xiàn),甚至發(fā)展成為一些國家的政策。
新冠肺炎病毒的全球性大流行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也是全球治理失靈的最嚴重個案。在整個世界遭受百年未遇的公共安全威脅之際,也是在國際社會最需要同心協(xié)力、共克時艱的時候,國際合作卻反常缺席。一旦國際合作缺席,全球治理只能是一句空話,災難也就會肆虐世界。新冠肺炎病毒的個案再次告誡我們,如果沒有各國之間的真正合作,尤其是主要國家之間的合作,全球治理的舞臺也只能上演公地的悲劇。
誠然,出現(xiàn)全球治理赤字飆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國家之間的不合作。人們都知道一個簡單的道理,那就是權力越大,責任越重,如果國際社會主要成員在面對全球性威脅的時候,僅僅考慮一己私利,全球治理只能是無功而返。美國原本是全球化的一個主導國家,但在國際社會面臨重大全球性威脅的時候,不惜退群毀約,包括退出與整個國際社會休戚相關的《巴黎協(xié)定》,放棄在氣候變化領域的治理合作。“只要美國主義,不要全球主義”,最終只能破壞合作治理。國家極端的個體理性勢必導致國際社會集體的不理性,引發(fā)“理性悖論”。在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在自我利益和人類利益之間的權衡,依然是一個以無政府性為重要特征的國際體系中十分艱難的選擇。
因此,全球治理雖然是最有希望的合作平臺,但要真正使之成為這樣的平臺,需要國際社會有意識的建設。我們必須把全球治理打造成為國家之間、尤其是大國之間的有效合作平臺,因為這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根本所在,并且也是通過努力最可能做到的事情。當今世界,很大一部分注意力集中在中美之間的戰(zhàn)略競爭上面,討論新兩極、新冷戰(zhàn)的文章著作汗牛充棟。但是,即便是在中美之間戰(zhàn)略猜忌和競爭加劇的情況下,兩個國家依然在全球治理領域進行了重要的合作。從全球氣候變化領域來看,中國和美國是兩個關鍵國家。2016年《巴黎協(xié)定》的達成,關鍵在于中美兩個最大經濟體、也是兩個最大排放國之間的合作;2021年4月,中美氣候特使在上海簽署《中美應對氣候變化的聯(lián)合聲明》,承諾攜手加強《巴黎協(xié)定》的實施;2021年在英國舉行的“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大會”期間,兩國發(fā)表《中美關于在21世紀20年代強化氣候行動的格拉斯哥聯(lián)合宣言》,提出了具體的合作領域,再次表現(xiàn)了中美在全球氣候變化領域的合作治理行動。
當今世界正處在百年不遇之大變局之中,世界的發(fā)展也走到了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全球化繼續(xù)發(fā)展,全球治理需求更為迫切,國際合作是全球治理的基本保證。雖然全球治理是最有希望的合作平臺,但這樣一個平臺絕不是自動形成的,而是需要國際社會成員,尤其是承付重大責任的大國,同心構建、努力打造。正如聯(lián)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我們的共同議程》中所指出的那樣,“人類福祉——乃至人類自身的未來——有賴于團結一致,作為一個全球大家庭共同努力,實現(xiàn)共同目標。為人民,為地球,為繁榮,為和平?!雹俾?lián)合國:《我們的共議程》,聯(lián)合國官方網(wǎng)站,2021年9月,chrome-extension://ibllepbpahcoppk jjllbabhnigcbffpi/https://www.un.org/zh/content/common-agenda-report/assets/pdf/common_agenda_report_zh.pdf。
四
全球治理不僅為大國合作搭建了一個重要的平臺,也為中國作為世界性大國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機遇。當全球化席卷整個世界的時候,中國通過改革開放的大戰(zhàn)略,抓住了重要的機遇,實現(xiàn)了經濟騰飛,在短短幾十年時間里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如今,中國正在經歷強起來的重要發(fā)展階段,積極參與和引領全球治理,為人類公地提供必要的公共產品,尋求與國際社會的有效合作,是中國繼續(xù)發(fā)展和增強世界影響力的重要機遇??梢哉f,全球化是中國富起來的重大機遇,全球治理是中國強起來的重大機遇。
當下國際體系中的一個顯像是現(xiàn)實主義視野中的權力博弈。由于美國將中國當作挑戰(zhàn)美國秩序的崛起大國,視中國為主要戰(zhàn)略對手,所以,在一段時期內,對中國的權勢壓力會持續(xù)下去。美國不再將恐怖主義等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作為最主要的戰(zhàn)略目標,而是重新將中國這樣的崛起大國界定為直接的、最嚴峻的挑戰(zhàn)。在這樣一種身份政治框架中,中美權力博弈的競爭性明顯加大,并且在較長時段內難以發(fā)現(xiàn)根本消解的有效方法。
進而,價值理念領域也會表現(xiàn)出比較強烈的競爭態(tài)勢。意識形態(tài)更多涉及信仰和信念,信仰和信念都是難以妥協(xié)、難以談判的問題,因此這是一個敏感度很高的國際關系因素。美國一些人將中美之間的斗爭歸結為價值理念之爭,將中國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威脅,認為“自由世界與共產中國”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呼吁所謂的“自由世界”結成新的同盟,共同應對中國挑戰(zhàn)。①Steven Lee Myers and Paul Mozur, “‘Caught in Ideological Spiral,’ U.S. and China Drift Toward Cold War,” The New York Times, July 14, 2020;[美] 邁克·蓬佩奧:《共產中國與自由世界的未來——在尼克松圖書館的講話》,佚名譯,https://m.fx168.com/active/article/4041197.html。雖然中國反復強調不能將國家間關系意識形態(tài)化,但在可預期的未來,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競爭難以調和。中國和美西方在這方面的斗爭依然會對國家間關系造成負面影響。
據(jù)此,在權力博弈和價值理念兩個維度上,競爭會持續(xù)下去,有的時候會相當激烈。但是,如果說當今世界與冷戰(zhàn)世界有一個明顯不同的話,那就是雖然國家之間的安全威脅和價值差異依然存在,但是全球性挑戰(zhàn)對世界所有國家和整個人類的威脅日益突出。在這種情境之下,全球治理對于國際社會意義重大,對于中國尤為重要,因為這是中國強起來的重要國際機遇。我們至少可以考慮三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中國是全球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國家。作為擁有14億人口的國家、聯(lián)合國五常之一、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際多邊組織和條約的重要參與者和實踐者,全球治理無論在哪一個領域,沒有中國,都難以實現(xiàn)治理的目標。只要國際社會希望實現(xiàn)有效的全球治理,只要國際社會意識到全球治理的成功依賴于國家之間的合作,中國就是全球治理平臺上一個最為關鍵的合作伙伴。聯(lián)合國《我們的共同議程》所列舉的六項議程中,從世界團結、重建信任、謀劃未來,到以聯(lián)合國為基石、建立更加包容性的多邊體系,中國都是其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行動者和引領者。
其二,全球治理是提升中國綜合實力的重要途徑。中國強起來,首先需要自身具有強大的實力,需要堅定不移地發(fā)展自己,這是過去幾十年的一條基本經驗。同時,中國作為世界性大國,強起來的過程也一定是在開放的國際環(huán)境中實現(xiàn)的。無論是參與全球治理的哪一個領域,都會產生反哺中國自身實力的正面效應。以環(huán)境治理為例,積極參與全球環(huán)境治理,不僅為整個世界帶來新的福祉,也會使中國內部經濟和社會進程發(fā)生重要改變,有利于實現(xiàn)“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目標。同時,全球治理為中國提升軟實力提供了重要的平臺。堅持包容性多邊主義,倡導世界公平與正義,承擔自身負有的重要責任,通過像“一帶一路”倡議這類重大項目為世界、尤其是發(fā)展中國家提供公共產品——無論從哪一個方面來看,全球治理都是中國提升軟硬實力的有效進路。
其三,全球治理是現(xiàn)階段中美合作的首要平臺。中美關系是中國發(fā)展過程中一個重要因素,是中國強起來外部環(huán)境中一個關鍵條件。在中美關系跌入低谷、戰(zhàn)略競爭和意識形態(tài)分歧都處于緊張的時期,全球治理領域的合作所起到的作用無異于中美兩艘在大海中航行的巨輪保持穩(wěn)定前行的底線保證。如果說經濟合作是中國富起來階段中美關系的壓艙石,那么,全球治理就可以被打造成為中國強起來階段中美關系的壓艙石。上文討論的中美在氣候變化領域的合作就是很好的例證。正如習近平主席最近在闡釋中美應著力推動的四個優(yōu)先事項中,第一個就是“引領國際社會合作應對突出挑戰(zhàn)”,在這方面,“中美合作也許不是萬能的,但沒有中美合作是萬萬不能的”。①《習近平同美國總統(tǒng)拜登舉行視頻會晤》,新華網(wǎng),2021年11月16日,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1-11/16/c_1128069524.htm。
五
世界深度多元化已經是一個明顯的事實,國際格局的多極態(tài)勢、國家的多元利益訴求、國家之間錯綜復雜的多維關系,也成為當今國際政治的新常態(tài)。在大國競爭加劇、國家利益紛繁的世界政治進程中,全球治理成為包括大國在內的所有國家最可能合作的一個平臺。
就中國自身而言,如果說全球化為中國富起來提供了重要機遇的話,那么,全球治理則為中國強起來提供了重要機遇。在全球化遭受重大挫折、全球治理明顯疲軟的時候,積極參與和引領全球治理是中國在強起來過程中的重大戰(zhàn)略選擇。努力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是世界對中國的需求和中國對世界的責任,是中國提升自身軟硬實力的重要途徑,也是中美兩個世界性大國找到正確相處之道最可期望的領域。
金燦榮
當今世界的大國間矛盾和全球治理的挑戰(zhàn)均呈現(xiàn)上升趨勢,大國博弈激化并陷入僵局,國際體系的對抗性可能達到了冷戰(zhàn)結束以來的較高烈度。大國對抗對全球治理形成了阻礙,導致主要國家在迫在眉睫的全球性議題上無法展開有效合作,這是當前全人類面臨的嚴峻挑戰(zhàn)。
一
大國關系近年來出現(xiàn)比較明顯的變化。美西方決策圈受到右翼民粹主義、反全球化思潮影響,呈現(xiàn)出內向化的趨勢,西方大國不愿承擔國際責任。典型的例子包括美國特朗普時期的“美國優(yōu)先”外交和“退群”外交,英國“脫歐”等。與此同時,國內問題導致美西方決策圈的自信心下降,對中國等崛起國家的戰(zhàn)略敵意加深,將大國競爭定義為美西方面臨的主要挑戰(zhàn)。一些強硬派呼吁推翻自尼克松以來的對華“接觸”政策,甚至鼓吹“新冷戰(zhàn)”。
大國博弈成為國際關系的主題。自特朗普以來,中美關系矛盾面上升,從原有的“人權”、南海、臺海等爭端擴展到幾乎所有領域的爭端。美國一些鷹派人士認為中國從兩國貿易中獲益,鼓吹中美“脫鉤”;美國意圖聯(lián)合盟國制定虛擬空間、通信技術等領域的標準,以限制中國發(fā)展;美西方激進反華政客在臺海等敏感問題上挑釁中國政治紅線,極大威脅區(qū)域穩(wěn)定。盡管拜登政府意圖管控中美博弈烈度,主張中美在競爭中共存,但拜登缺乏對國內強硬派的掌控力,中美關系失控的風險較高。
與此同時,俄羅斯與西方關系矛盾面突出。多年來,美國為團結歐洲盟友,渲染俄國的安全和意識形態(tài)威脅,一些親美反俄的中東歐國家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盡管美西方戰(zhàn)略界存在“聯(lián)俄制華”的聲音,部分歐洲大國也傾向于與俄緩和關系,美西方與俄國的矛盾總體呈上升趨勢,近期俄羅斯和北約“斷交”就是實例。
而西方陣營內部呈現(xiàn)美國“一家獨大”的態(tài)勢,美國與歐洲、日本等傳統(tǒng)盟友的國力差距其實在擴大,而歐、日則面臨比較大的內部問題。歐、日缺乏對美國政治影響的抵抗力,也感覺到所謂“中國威脅”,同時也意圖通過“價值觀外交”強化對周邊國家的影響力。因此,當拜登上臺并推行“價值觀外交”,歐、日采取了“親美遠中”的外交政策。國際格局隱約出現(xiàn)美歐日一方、中俄一方的長期競爭態(tài)勢,盡管國際格局仍體現(xiàn)出多極化特點,美國的“價值觀外交”卻隱約加劇了大國陣營分化。
大國博弈激化的同時,一些新興大國的國際影響力呈上升趨勢,比較突出的是印度。印度近年來致力于擴展區(qū)域影響力,將中國視為主要威脅,積極參與美國主導的同盟。但相對于美國傳統(tǒng)盟友,印度外交的自主性和政治投機性較強,是大國博弈中的關鍵因素。另外,隨著大國進行戰(zhàn)略調整,以土耳其、伊朗為代表的中等強國在國際關系中發(fā)揮重要作用,例如土耳其近年來通過軍事行動和在美、俄間搞戰(zhàn)略平衡,顯著地擴大了區(qū)域影響力。以上國家的崛起也伴隨著一批強人領袖崛起,這些強人對美西方主導的國際制度、價值觀均造成一定挑戰(zhàn)。
綜上所述,現(xiàn)在的大國關系比冷戰(zhàn)結束頭二十年更加復雜,國際沖突風險總體呈上升趨勢,而國際格局演變的核心是大國博弈持續(xù)激化。
二
在大國競爭背景下,當前全球治理遇到嚴重困難。全球治理需求上升,供給下降,出現(xiàn)治理赤字。
全球性新問題層出不窮。例如,氣候變暖導致的自然災害頻繁發(fā)生,新冠疫情長期化并危及公共安全,國際動蕩下的難民安置問題持續(xù)存在,數(shù)字、空間、供應鏈等非傳統(tǒng)安全問題在新冠疫情中更加嚴峻。此外,國際社會也面臨一些老問題,例如恐怖主義、核擴散、跨國犯罪和毒品泛濫等。隨著時間推延,一些問題的嚴重性不斷上升,例如全球變暖的速度空前加快,2021年全球碳排放出現(xiàn)報復性上升。
與此同時,國際社會參與治理的意愿總體不足。應該承認,原來全球治理的主力是西方國家,美、歐、日提供了大量公共產品,也承擔了主要治理責任。目前美西方因國內問題而自顧不暇,提供全球治理的意愿和能力下降。以特朗普為代表的民粹主義政客將全球治理視作負擔,拒絕承擔國際責任,甚至破壞國際組織運行。此外,隨著發(fā)展中國家在國際組織內部要求更大話語權,美西方在國際組織的特權減少,而且面對要求組織改革的壓力。在這種大背景下,一些美西方政客認為國際治理“不公平”,在國際組織內部抱團,此外還試圖通過小圈子會議制定新的國際規(guī)則。
全球治理的積極因素是中國在全球治理方面承擔更大責任。近年來,中國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新理念,推行“一帶一路”倡議,推動建立亞投行等國際合作組織。面對新冠疫情、反全球化思潮的挑戰(zhàn),中國成為亞太區(qū)域化和南南經濟合作的積極倡導者。中國的積極姿態(tài)迫使西方回應,例如美、歐、日提出“重建更美好世界”倡議以對抗“一帶一路”,“四國同盟”提出自己的疫苗分配方案以對抗中國疫苗援助等。中國客觀上促使西方在全球治理領域維持一定投入,這對全球治理是好現(xiàn)象。但是,美西方“價值觀外交”不可避免地擴大到全球治理領域,美國及其盟友將全球治理框架作為推卸治理責任、攻擊中國的平臺,例如借世衛(wèi)組織傳播陰謀論。此外,美西方的力量整合也阻礙了現(xiàn)有國際體系的公平化改革,美西方的小圈子規(guī)則可能長期阻礙發(fā)展中國家崛起,加劇國家間矛盾,破壞全球治理框架的穩(wěn)定性。
綜上所述,如何在新的大國關系狀態(tài)下維持、促進全球治理是國際社會面臨的新難題。如果大國能做出表率,例如中美在氣候問題上發(fā)表聯(lián)合聲明,國際社會的集體行動能力會更強。但在大多數(shù)議題上,由于大國對話缺位,部分國家將治理議題意識形態(tài)化,全球治理面臨難以化解的障礙,一些既有國際框架也將因此面臨合法性挑戰(zhàn)。
三
過去我國學術界受到自由主義政治、經濟理論影響,認為隨著全球化演進和國家間相互依存加深,安全問題能夠得到緩解。但從目前國際格局的演變來看,相互依賴對于安全問題的牽制作用十分有限。從中美等雙邊關系看來,不對稱的相互依賴不但無法制止霸權國的單邊霸凌,反而使得部分國家肆意揮舞經濟、技術、金融大棒。只要大國間缺乏戰(zhàn)略信任,感到安全威脅,國際合作馬上被制約,全球治理也無從談起;盡管一些美西方商業(yè)利益集團反對大國對抗,但一旦安全邏輯占據(jù)主導,這些集團在美西方政治決策中的作用有限。
在未來的學術和外交政策討論中,我們應對“經濟決定論”進行反思。例如,盡管中美貿易在新冠疫情期間逆勢上揚,美國貿易官員也發(fā)出友善信號,我們卻不宜高估經濟相互依賴的作用。美國的“小院高墻”經濟政策從長期來看將導致中美兩國在關鍵技術領域進行更加激烈的競爭。對于未來國際形勢的復雜性,我們應保持底線思維。
倪 峰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2019~2020年歲末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世紀大疫情加速了變局的進程,百年大變局和世紀大疫情相互疊加,國際秩序深刻調整,世界形勢劇烈動蕩,呈現(xiàn)以下突出的特點:
一是業(yè)已放緩的經濟全球化進程繼續(xù)受阻,嚴重制約全球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經濟全球化是各國參與其中的復雜互動過程,它受到了經濟規(guī)律和政治影響的復合作用,近年來世界經濟和政治總體趨于保守,經濟全球化動力減弱,西方保護主義、民粹主義、民族主義思潮泛濫。隨著新冠疫情的暴發(fā)和持續(xù)發(fā)酵,本就在弱化的全球聯(lián)系遭遇了因防疫需要而大大加強的物理隔離,各國更加強調供應鏈韌性,市場分割、投資受限、技術受阻成為新常態(tài)。疫情蔓延并反復異變,導致全球需求供給錯配,持續(xù)時間長于預期。在積壓需求強勁釋放反彈的同時,供給滯后依然無法跟上,大宗商品價格持續(xù)走高,加之全球供應鏈受阻,導致全球通脹壓力上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20年《世界經濟展望》秋季報告中對滯脹發(fā)出了迄今最嚴厲的警告,指出全球經濟復蘇已經失去動力,分化越來越大,同時通脹風險上升,一些國家甚至出現(xiàn)滯脹風險。這可能對世界經濟持續(xù)發(fā)展構成嚴峻挑戰(zhàn)??傊谌蛞咔榈玫狡毡榭刂浦?,全球化進程很難恢復到既有水平。
二是全球治理赤字高企,當今的全球治理體系不能回應各國訴求,無法整合國際資源,嚴重跟不上時代發(fā)展要求。新冠疫情加劇了南北差距,發(fā)展水平和政策支持的巨大差異導致南北之間出現(xiàn)了“疫苗鴻溝”。發(fā)達經濟體超過60%的人口已經完成疫苗接種,一些人正在接種加強針,但是,低收入國家仍有約90%的人口沒有接種疫苗。衛(wèi)生危機和經濟危機正演變成一場影響深遠的發(fā)展危機。大多數(shù)低收入發(fā)展中國家無法長期維持嚴格的防控措施,因為大量民眾本身處于最低生活水平的邊緣。與此同時,這些國家的制度能力薄弱,管理能力低下且財政資源缺乏,加之他們又無法持續(xù)獲得國際上的支持,疫情帶來的“創(chuàng)傷”將損害其長期發(fā)展前景,加劇不平等問題,使過去十余年的減貧成果毀于一旦。世界銀行悲觀預測,由于新冠大流行加上地區(qū)沖突和氣候變化,如不采取快速、重大和實質性的政策措施,到2030年全球貧困率可能在7%左右,全球消除貧困的目標將無法實現(xiàn)。而既有的全球治理體系是美西方主導建立的,主要服務于西方的利益。在新興力量的崛起和西方各國在疫情中遭遇重挫的情況下,西方各國更加抱團取暖,將各種機制視為維護其狹隘利益的工具。例如,在美西方政治保守化的背景下,國際事務中長期活躍的西方七國集團成為了其維持霸權、排斥和打壓其他國家的工具。美西方越“團結”,全世界就越分裂,全球治理體系就越低效。
三是各國為應對疫情而采取的措施,造成了經濟社會資源嚴重透支。與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相比,新冠疫情造成的影響更為嚴重。以美國為例,金融危機造成的主要是經濟損失和社會問題,但新冠疫情造成了數(shù)量巨大的人員患病及死亡損失。從2020年年初至今,美國已經經歷了至少5輪疫情,累計確診人數(shù)超過5000萬,累計死亡人數(shù)超過80萬,此數(shù)字已超過了其自建國以來歷次戰(zhàn)爭造成的死亡人數(shù)。而為控制疫情采取的各種措施,不僅造成經濟社會資源的嚴重透支,也造成了資源配置方式的巨大改變。可以預期,美國解決國內問題的壓力與日俱增,參與國際事務的意愿大幅下降。拜登政府從阿富汗倉促撤軍,可能只是拉開了美國進一步戰(zhàn)略收縮的序幕。
四是美全面打壓中俄等戰(zhàn)略競爭對手,要求盟友、伙伴及中間力量選邊站隊,嚴重沖擊國際社會正常交往。由于國內政治經濟原因,美國不斷實行戰(zhàn)略收縮,但是為了維持其霸權威望,也為了顯示其戰(zhàn)略決心,美國正進一步聚焦“重點威脅”,對中俄進行全面打壓。從阿富汗撤軍后,美國繼續(xù)全方位戰(zhàn)略轉移,推動北約東擴、提升美日印澳四國機制、美英澳三國成立三邊安全伙伴關系(AUKUS),不斷向臺海方向投入戰(zhàn)略資源,專注于從海洋方向限制中國的影響,美國對盟友、伙伴乃至中間力量施壓,這將對國際形勢走勢產生不可低估的影響。
大變局的本質是國際力量對比變化。應當看到,中美關系與百年大變局的聯(lián)系緊密,很大程度上,中美關系是牽動百年大變局走向的核心因素之一。自特朗普上臺以來,美國對華政策發(fā)生了自1972年尼克松訪華以來最廣泛、最深刻的變化。在基本定位上,美國視中國為首要戰(zhàn)略競爭對手、所謂“修正主義國家”,判定自尼克松以來歷屆美國政府奉行的以接觸為主的對華政策“失敗了”。在經貿領域,美國對華發(fā)起了史上空前規(guī)模的貿易戰(zhàn),進行科技封鎖,打擊中國高科技企業(yè),醞釀“中美金融戰(zhàn)”,力推中美經濟脫鉤,搞所謂產業(yè)鏈、供應鏈重組。在臺灣問題上,美國不斷觸碰中國的底線。支持島內“臺獨”勢力,推動美臺關系官方化,對臺軍售常態(tài)化、維護臺灣所謂“外交空間”。在南海問題上,加大軍事、外交、政治和戰(zhàn)略部署,強化“自由航行行動”,使得南海問題不斷“軍事化”“國際化”和“顯性化”。在政治上,美國攻擊中國的政治制度和國內政策,試圖將中國人民與中國共產黨割裂開來,直接威脅中國的政治安全;利用涉港、涉疆、涉藏問題插手中國內部事務;大肆污蔑、炒作所謂中國對美國的“政治滲透”,阻止兩國正常的人文交流,并在疫情上“甩鍋”中國。在地緣戰(zhàn)略上,以“印太戰(zhàn)略”為抓手,強化美、日、印、澳四國安全合作并聯(lián)合其他國家,試圖平衡中國海上力量的快速增長,阻礙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尤其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實施。在組織上,美國推出了所謂“全政府全社會”的概念,試圖要改變過去曾經出現(xiàn)的“政出多頭”的亂象,統(tǒng)一步調,動員所有資源與中國進行戰(zhàn)略競爭,尤其強調使用國家力量中的所有工具,包括外交、經濟、情報、法律和軍事因素,重構對華戰(zhàn)略競爭組織方式,與中國進行全面競爭。在特朗普政府的肆意操弄下,中美關系呈現(xiàn)斷崖式下跌,面臨自1972年以來最嚴峻的局面。
經歷了2020年跌宕起伏、驚心動魄、爭議不斷的大選,美國政府實現(xiàn)政黨輪替,民主黨人拜登取代共和黨人特朗普成為美國第46任總統(tǒng)。作為典型的建制派政客,拜登在一些對華政策的方式方法與反建制的特朗普相比有所區(qū)別,強調用傳統(tǒng)的外交手段處理國家間爭端。拜登上臺以來,其行事方式沒有特朗普政府那么狂野,兩國政府間正常的交往正在逐步恢復,人文交流也出現(xiàn)解封的跡象,不排斥在一些重要全球性挑戰(zhàn)和地區(qū)熱點問題上與中國合作,但是,通過其上臺近一年的表現(xiàn)來看,拜登政府對華政策的基本基調與特朗普政府相比是連續(xù)性大于變化。
一是對華認知更具嚴峻性。此前特朗普政府對中國的定位是“首要戰(zhàn)略競爭對手”,拜登本人強調中國是美國面臨的“最嚴峻競爭對手”,宣揚與中國展開“極端競爭”,并鼓動其歐洲盟友與美國一道對華進行“長期性、戰(zhàn)略性競爭”。拜登政府高級官員頻頻使用“威脅”這一表述界定中國。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強調,中國是美軍面臨的“步調威脅”,意即中國的軍力發(fā)展步調影響到美國為保持自己優(yōu)勢而必須采取的軍力發(fā)展步調。2020年4月初,美國國家情報總監(jiān)辦公室發(fā)布《2021年度威脅評估》報告,將中國尋求獲得“全球性力量”列為美國面臨的頭號威脅。美國聯(lián)邦調查局局長克里斯托弗·雷誣稱,中國對美國的創(chuàng)新、經濟安全和民主理念構成最為嚴重的威脅。
二是對外政策布局更加聚焦中國。特朗普政府對外政策的原則是利益導向,不對其伙伴和中國做明顯區(qū)分,對包括中國、歐盟在內的許多國家展開貿易戰(zhàn)。而拜登政府公布《國家安全戰(zhàn)略臨時指南》稱“中國是唯一可能將其經濟、外交、軍事和技術力量相結合,以對穩(wěn)定和開放的國際體系提出持續(xù)挑戰(zhàn)的競爭對手”,因此更加聚焦中國。拜登政府上臺后,試圖重建被特朗普破壞了的美國全球領導地位。基于其主導的國際機構、軍事聯(lián)盟、經濟合作及人文交流機制,美國在不同領域同時發(fā)力,營造出一種“美國回來了”的表象。美國強化與盟友合作,而盟友也心領神會予以回應。但是,不同于以往換屆后的政治作秀,美國此次調整有明確的指向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針對中國。與此同時,為了重點應對戰(zhàn)略競爭對手,拜登政府冒著巨大爭議和威望損傷的風險從耗費了巨量資源的阿富汗撤出。
由此同時,拜登政府對華政策有一些新的突出特點。
一是更加重視科技競爭。中美人口規(guī)模和發(fā)展階段的差異決定了美國無法阻止中國在經濟總量上的趕超,為此,拜登政府更多地將對華戰(zhàn)略競爭聚焦于科技領域,試圖以技術迭代的質量優(yōu)勢抵消中國的數(shù)量優(yōu)勢,延緩中國的趕超節(jié)奏,提前布局減弱中國經濟總量趕超后的實際影響。2021年6月8日,美國參議院通過了所謂“2021年美國創(chuàng)新和競爭法案”。該法案融合了美國所有涉華事務,是針對特定國家的一攬子法案,其中關鍵的內容就是在延續(xù)特朗普政府技術脫鉤斷供的同時,著力通過擴大財力投入打造美國在關鍵技術和科學研究領域的競爭優(yōu)勢。
二是更加強調意識形態(tài)手段。在美國國內政治亂局不斷深化的背景下,拜登政府傾向于以“由內而外”的方式看待中國問題,更加重視中國給美國帶來的意識形態(tài)“威脅”,在處理中美關系方面加大渲染所謂“民主對抗專制”(democracy vs autocracy)的論調。拜登稱,中國認為“美國民主贏不了21世紀”,美國現(xiàn)在要做的,就是證明民主是有效的,能夠產生實實在在的成果。為此,美國大搞對華意識形態(tài)施壓,顯著提升人權和民主價值觀議題在對華政策中的重要性,在涉疆、涉港等問題上對中國進行抹黑,舉辦所謂“民主峰會”,“外交抵制”冬奧會,企圖通過強化所謂自由民主的“道義權威”贏得對華競爭優(yōu)勢。此外,拜登政府還大肆炒作“技術威權主義”,將意識形態(tài)因素進一步嵌入經濟、技術、安全等領域的對華競爭。
三是對華戰(zhàn)略競爭更具體系化特征。首先是更加重視以立法規(guī)范助推對華競爭。拜登政府全面繼承前任的對華競爭戰(zhàn)略框架,但相對于特朗普政府,拜登政府更加注重以立法展開對華戰(zhàn)略競爭。拜登就任后不久,行政當局與國會密切配合,試圖以一部全面的、系統(tǒng)的法案統(tǒng)領對華戰(zhàn)略競爭,使對華戰(zhàn)略競爭各領域的政策有法可依,促進對華政策法制化、制度化。其次,拜登政府上臺后更加重視盟友體系的“倍增器”作用。美國強化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在推進“印太戰(zhàn)略”中的支柱作用,推動北約、歐盟加大對印太事務的介入,組建AUKUS,推動所謂“價值觀同盟”,搞所謂“T12”防止核心技術從“第三方”轉移至中國,以所謂“重返更好世界倡議”(B3W)對沖“一帶一路”倡議等。
拜登政府對華政策連續(xù)大于變化的基本現(xiàn)實再次表明,中美關系走入了一個戰(zhàn)略競爭的新時代。競爭在利益目標上具有重大性,不僅事關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美國霸權的護持,而且涉及西方和非西方關系的根本轉變和整個世界力量體系的重構;競爭在時間上具有長期性,它可能將伴隨百年變局與百年復興的全過程;競爭在范圍上具有全面性,涉及經濟、技術、意識形態(tài)、地緣政治以及全球治理等諸多領域;競爭在影響上具有全局性,其結局將決定百年變局的最終走勢。如果特朗普對華政策是疾風驟雨式的,這可能僅是中美戰(zhàn)略競爭中的“風暴序曲”。從拜登政府的這些做法看,感覺是“序曲”后的“正劇”上演,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中美將處于矛盾多發(fā)的戰(zhàn)略相持階段,兩國力量對比的“錯肩期”可能才是兩國關系最危險的時刻。對此,我們要做好充分準備。
馮仲平
近年來,中國與以歐盟及其成員國為主的歐洲的互動非常頻繁,凸顯了中歐關系的重要性。與此同時,隨著歐洲因應內外環(huán)境變化而不斷調整其對外關系,歐洲對華認知和政策也發(fā)生了顯著變化。本文將從歐洲對華政策的變化入手,解析中歐關系未來發(fā)展走向。
歐洲近年來對華政策的變化,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即具有普遍性,不僅包括歐盟國家和歐盟機構,也包括非歐盟國家,如“脫歐”后的英國等。
歐洲對華政策最明顯的變化是,中國在歐洲的熱度與日俱增。長期以來,美國和俄羅斯是歐洲國家最為關注的兩個國家。美國是歐洲多數(shù)國家至關重要的軍事盟友、政治同盟和經濟伙伴,俄羅斯則是歐洲國家最大的鄰國,同時也被視為現(xiàn)實或潛在的主要對手。歐洲外交主要是圍繞美國和俄羅斯展開的。對美和對俄關系消耗掉了歐洲外交的主要精力。北約1949年成立時,首任秘書長伊斯梅將北約的使命概括為“趕走俄國人,留下美國人,管住德國人”。①北約官方網(wǎng)站,https://www.nato.int/cps/en/natohq/declassified_137930.htm。這其實也是二戰(zhàn)后歐洲外交的經典寫照。冷戰(zhàn)結束后,歐洲國家在保持原有外交重點的同時,提升了對中東歐、地中海等周邊地區(qū)的關注度。但近年來受多重因素的疊加影響,中國在歐洲的熱度已經趕上了美國和俄羅斯。中國實力特別是經濟實力的大幅提升無疑是最重要的原因。2020年中歐貿易額達到6495億美元,中國超過美國一躍成為歐盟的第一大貨物貿易伙伴。同時,歐洲各國普遍認為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不可或缺。此外,中國在歐洲投資日漸增多,“一帶一路”倡議在歐洲特別是中東歐國家的實施進一步擴大了中國的影響力。而中美戰(zhàn)略競爭加劇也促使歐洲國家轉向所謂“印太”和中國。
歐洲對華政策發(fā)生的另外一大變化是,隨著中國影響力的增大,對華的“三重定位”已被歐洲國家廣泛接受。所謂“三重定位”是指,在不同的領域,歐洲認為中國與歐洲的關系是不同的。具體而言,在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中國是伙伴,在技術和經濟領域是競爭者,在制度、治理模式方面是對手。將中國定位為所謂“制度性對手”最初是由德國聯(lián)邦工業(yè)聯(lián)合會于2019年年初提出來的,這一提法很快就得到了歐盟委員會的認同。在同年3月歐盟委員會發(fā)表的題為《歐盟—中國:戰(zhàn)略展望》的對華政策報告中,關于中國的多重定位正式出爐。②European Commission, EU-China-A Strategic Outlook, March 2019, https://ec.europa.eu/info/sites/info/files/communication-eu-china-a-strategic-outlook.pdf.而年底走馬上任的新一屆歐盟委員會又對這一新定位采取了照單全收的態(tài)度。2020年10月舉行的歐盟特別峰會支持2019年3月歐委會文件提出的對華政策方針,并要求加以具體落實。①馮仲平:《歐盟討論對華政策釋放出何種信號?》,《中美聚焦》2020年10月29日,http://cn.chinausfocus.com/foreign-policy/20201028/42077.html。2021年9月歐盟各國外長在歐盟輪值主席國斯洛文尼亞首都舉行了為期兩天的會議,中國成為討論的焦點之一。這是自2021年3月歐盟與中國進行相互制裁與反制裁以來歐盟召開的首次關于中國的高層會議。此次會議傳遞出的信號是,歐盟國家在對中國的三重定位問題上達成進一步共識。②《歐盟討論如何與中國打交道》,《環(huán)球時報》2021年9月4日,第001版。2021年9月,德國大選后成立的新聯(lián)合政府引人注目地接受了歐盟關于中國的定位。由德國社民黨、綠黨、自民黨公布的聯(lián)合執(zhí)政協(xié)議稱,“希望且必須在伙伴、競爭者及制度對手的維度下建構對中國關系”。③《12次提及中國!德國新政府對華政策引關注,德媒:他們想比以前“顯得更自信”》,光明網(wǎng),2021年11月26日,https://m.gmw.cn/baijia/2021-11/26/1302694962.html。
歐洲對華政策之變還表現(xiàn)在,為了積極應對中國,歐洲各國力推政策統(tǒng)一化。近年來,歐盟機構、法國和德國等歐洲大國越來越強調歐洲國家在對華政策上有必要步調一致。歐洲議會在其于2021年9月表決通過的《新歐中戰(zhàn)略報告》中稱,中國是歐盟的合作和談判伙伴,但在其他方面正日益成為歐盟的經濟競爭者和制度性對手,呼吁歐盟制定更加自信、全面、一致的對華戰(zhàn)略,塑造符合自身價值觀的對華關系。④《駐歐盟使團發(fā)言人就歐洲議會表決通過〈新歐中戰(zhàn)略報告〉答記者問》,2021年9月16日,http://www.chinamission.be/stxw/202109/t20210916_10004965.htm。德國來自綠黨的新外長貝爾伯克在上任前夕接受采訪時表示,歐洲應多利用歐盟共同市場這根杠桿來與中國打交道。她強調,這樣做的前提是德國身為歐盟最大國,不能再像過去一樣采取只顧自己的中國政策,而是所有27個成員國同心協(xié)力,追求一致的中國政策。⑤《德國準外長揚言將“對華強硬”》,環(huán)球網(wǎng),2021年12月3日,https://world.huanqiu.com/article/45pcv9HbNmE。
在推動歐洲各國形成合力的同時,歐洲還尋求與美國協(xié)調立場。特朗普時期美國推行自身優(yōu)先導致歐美關系疏遠,雙方在對華政策上的合作有限。2021年拜登上臺后,歐美關系迅速走近。事實上拜登大選剛獲勝,歐盟就迫不及待地發(fā)表了《應對全球變局的歐美新議程》的政策報告。該報告稱,“作為公開的民主社會和市場經濟,歐盟和美國就中國日益增大的國際自信所帶來的戰(zhàn)略挑戰(zhàn)具有共識,盡管彼此在如何應對上意見并不總是一致?!雹貳uropean Commission, High Representative of the Union for Foreing Affairs and Security Policy,Joint Communication to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the European Council and the Council, a New EU-US Agenda for Global Change, Brussels, 2.12.2020 Join(2020) 22 final, https://ec.europa.eu/info/sites/default/files/joint-communication-eu-us-agenda_en.pdf.拜登上臺后,歐美一方面加強了涉華高級別對話機制,另一方面根據(jù)歐盟的建議創(chuàng)建了旨在針對中國的所謂“貿易和技術理事會”(TTC)。
總體上來說,中歐關系正步入一個新的發(fā)展時期,一方面其重要性將更為突出,但同時復雜性也愈加明顯。中歐均面臨適應變化和探索關系新范式的挑戰(zhàn)。
針對歐洲對華政策的變化,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于2021年12月30日指出,“歐洲在對華政策上似乎存在某種‘認知分裂’” 。在其看來,歐洲一方面同中國建立了全面戰(zhàn)略伙伴,一方面又把中國定位為制度性對手,這樣的邏輯不僅對中歐關系造成了干擾,其實也給歐洲自己帶來了困惑。②《王毅:希望歐洲早日形成更為獨立、客觀、理性的對華認知》,中國新聞網(wǎng),2021年12月30日,https://news.sina.com.cn/c/2021-12-31/doc-ikyamrmz2186169.shtml。在此前與馬耳他外長巴爾托洛舉行會談時,王毅更明確指出,“歐盟對華‘三重定位’相互矛盾,相互抵銷”。③《王毅同馬耳他外長巴爾托洛舉行會談》,外交部網(wǎng)站,2021年7月23日,https://www.fmprc.gov.cn/web/wjbzhd/t1894671.shtml。而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張明大使曾一針見血地指出,當前中歐關系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如何堅持對彼此的正確認知。④《駐歐盟使團團長張明大使在〈南華早報〉發(fā)表署名文章〈堅持正確認知 深化中歐合作〉》,2020/09/12,https://www.fmprc.gov.cn/ce/cebe/chn/stxw/t1814487.htm。在2021年11月接受英國《金融時報》采訪時,他進一步敦促歐洲國家反思其對華三重定位“給中歐關系帶來了什么?給歐洲自身利益帶來了什么?又給我們這個世界帶來了什么?”⑤《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張明大使接受英國〈金融時報〉專訪》,2021年12月3日,http://www.chinamission.be/stxw/202111/t20211115_10448425.htm。
顯然,歐盟對華政策的復雜性,將構成未來中歐關系所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歐盟對華政策中合作性、競爭性以及對抗性究竟孰重孰輕、孰先孰后,無論是歐洲還是中國研究界都很難說得清楚。從歐盟官方的表述來看,通常先講伙伴,然后是競爭者,之后是制度性對手,但有時也把競爭放在前面。比如,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2021年9月15日在歐洲議會發(fā)表年度“盟情咨文”時稱,“中國是一個競爭者,甚至是對手,但同時也是戰(zhàn)勝全球環(huán)境問題以及同14億消費者進行貿易往來的伙伴”。①“2021 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 by President von der Leyen,” September 15, 2021,https://ec.europa.eu/commission/presscorner/detail/en/SPEECH_21_4701.但有一點比較明顯,即競爭性在中歐關系中將日益突出。德國時任外長馬斯在2021年7月參加討論所謂歐版“一帶一路”后直截了當?shù)刂赋?,“我們看到中國利用經濟和金融手段在世界各地提高政治影響力。對此抱怨是沒有用的,我們必須提供其他選擇”。②《歐盟啟動“全球聯(lián)通歐洲”戰(zhàn)略,歐洲外交官:這份文件中“寫滿了中國”》,環(huán)球網(wǎng),2021年7月13日,https://world.huanqiu.com/article/43uxQWLORJM。一位參與起草該戰(zhàn)略文件的歐盟外交官稱,這份文件并未明確提及中國,但當中“寫滿了中國”。③《歐盟啟動“全球聯(lián)通歐洲”戰(zhàn)略,歐洲外交官:這份文件中“寫滿了中國”》,環(huán)球網(wǎng),2021年7月13日,https://world.huanqiu.com/article/43uxQWLORJM。
總之,中國在歐洲眼里復雜化了,以往性質較為單一、發(fā)展較為平穩(wěn)的中歐關系明顯進入了新的調適期。同時,由于歐洲在對華新認知中強調與中國進行競爭和對抗,中歐關系的調適期在某種意義上也可能是碰撞期。以中歐相互制裁為例,2021年3月22日,歐盟宣布以所謂新疆人權問題為由對中國實施制裁。這是歐盟30年來首次對中國實行制裁,對此中國進行了有力反擊。歐盟對華制裁涉及4人和1個實體,中方對歐制裁包括歐方10人和4個實體。④《外交部發(fā)言人宣布中方對歐盟有關機構和人員實施制裁》,《人民日報》2021年3月24日,第17版。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盡管未來波折和起伏難以避免,但中歐關系還將保持強大的韌性。近年來,歐洲各國受到人口負增長、去工業(yè)化、高福利導致的競爭力低下等影響,在國際力量對比中處于不利位置。歐洲的一切焦慮都源于其相比過去的優(yōu)勢在減少。因此,歐盟在2020年公布的未來五年工作計劃中,將推動歐盟經濟社會向綠色和數(shù)字化轉型作為重中之重。而同年歐盟確立的7500億歐元的復蘇基金的重點也在于推動歐洲雙轉型,旨在不僅幫助歐洲走出疫情下的經濟衰退,更重要的是提升歐洲的國際競爭力。歐洲的雙轉型與中國大力推動的生態(tài)文明建設為未來中歐開展合作提供了巨大的機遇。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lián)合國大會上莊嚴承諾,中國力爭于2030年前實現(xiàn)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xiàn)碳中和。目前“雙碳排放”目標已納入中國的“十四五規(guī)劃”。正是在此背景下,2020年9月中歐正式宣布將建立中歐環(huán)境與氣候高層對話和中歐數(shù)字領域高層對話,以打造中歐綠色伙伴、中歐數(shù)字合作伙伴。①《中歐決定打造中歐綠色伙伴、中歐數(shù)字合作伙伴》,人民網(wǎng),2020年9月14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7815492101893713&wfr=spider&for=pc。很顯然,中歐圍繞能源和數(shù)字轉型、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zhàn)展開合作,符合雙方的根本利益。
與美國協(xié)調和合作并不意味著歐洲一邊倒向美國。由于歐美利益并不劃等號,更有可能的是歐美在對華政策上有合有分,隨時隨事而定。德國國際與安全事務研究所(SWP)所長沃爾克·佩茨認為,面對中美競爭,歐洲國家既不愿意二選一,同時也難采取等距離政策,因此歐洲正在加大努力定義自身既包括地緣經濟也包括地緣政治的利益和優(yōu)先事項。②Volker Perthes, “Dimensions of Rivalry: China,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China International Strategy Review, Vol.3, 2021, pp.56-57.
孫壯志
中國與俄羅斯作為兩個相鄰的大國,又同為聯(lián)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面對復雜的外部挑戰(zhàn)開展全球以及地區(qū)合作,對于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意義重大。新時代中俄全面戰(zhàn)略協(xié)作伙伴關系,除繼續(xù)深化雙邊務實合作以外,還要提升在國際舞臺上合作的水平,通過共商共建共享推動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擴大“一帶一路”和歐亞經濟聯(lián)盟的對接合作。
百年變局和新冠疫情的雙重疊加,深刻改變了世界經濟、政治和安全格局的走向。人類社會面臨著一次重大考驗,疫情的迅速蔓延造成全球經濟停滯和大量人力、物力的損失,持續(xù)時間長、波及領域廣,深刻改變了國際格局和世界秩序,對全球化、區(qū)域化進程造成極大沖擊。在這樣的背景下,很多全球問題被進一步放大,中國和俄羅斯倡導和踐行新型的國際合作理念,為世界的發(fā)展和穩(wěn)定作出積極貢獻。
(一)中俄代表了非西方的新興力量
今天的國際關系中強權政治和冷戰(zhàn)思維依然難以消除,美國為了維護單級霸權,逆潮流而動,鼓吹大國競爭對抗,奉行干涉主義、保護主義、零和博弈,甚至演變?yōu)橐环N欺負弱小、踐踏國際法準則的霸凌行徑。在2021年12月中俄兩國元首舉行視頻會晤時,習近平主席特別強調,雙方要加強在國際事務中的協(xié)調和配合,在全球治理上發(fā)出更加響亮的聲音,就抗疫、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拿出切實可行的方案,在解決國際和地區(qū)熱點問題中堅定捍衛(wèi)國際公平正義,堅決反對披著“多邊主義”和“規(guī)則”外衣的霸權行徑和冷戰(zhàn)思維。
冷戰(zhàn)結束后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國際關系民主化給世界帶來新的發(fā)展機遇,發(fā)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群體性崛起,在全球及地區(qū)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中開始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中國、俄羅斯代表廣大發(fā)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積極倡導處理國際關系的新原則、新理念。中國領導人提出推動構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為長期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注入新的時代內涵;俄羅斯領導人也積極主張多極化,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維持自身的大國地位與影響,兩國在國際舞臺上開展的合作越來越緊密。
(二)強調尊重聯(lián)合國權威和國際法準則
2001年7月兩國領導人在莫斯科簽署的《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中強調,將努力增強聯(lián)合國作為由主權國家組成的最具權威性和最具普遍性的國際組織在處理國際事務,尤其是在和平與發(fā)展領域的中心作用。①《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lián)邦睦鄰友好合作條約》,https://baike.so.com/doc/6705007-6918983.html。② 《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lián)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全文)》,新華網(wǎng),2020年9月22日,http://www.xinhuanet.com/2020-09/22/c_1126527652.htm。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20年9月在第75屆聯(lián)大的講話中強調,要推動各國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guī)則平等,使全球治理體系符合變化了的世界政治經濟,滿足應對全球性挑戰(zhàn)的現(xiàn)實需要,順應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的歷史趨勢。②
中俄兩國領導人對很多國際問題都有著相同或者相似的看法,多次強調要維護和尊重聯(lián)合國的權威,在解決國際熱點問題時發(fā)揮聯(lián)合國的領導作用,反對少數(shù)大國主宰世界的命運。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2019年12月19日在年度記者招待會上指出,俄中合作具有重要意義,是推動世界多極化的重要因素,還是保障國際穩(wěn)定、維護國際法的重要力量。雙方將全方位加強戰(zhàn)略關系,造福兩國人民。他說,只有世界所有國家遵循聯(lián)合國憲章中的基本原則,攜手合作,才能保證人類和子孫后代擁有和諧的生活。①Путин опроверг планы по созданию военного союза с Китаем, 19 декабря 2019(《普京駁斥與中國建立軍事聯(lián)盟的所謂計劃》,2019年12月19日), https://iz.ru/956205/2019-12-19/putin-oproverg-plany-posozdaniiu-voennogo-soiuza-s-kitaem。
(三)倡導不對抗的新型伙伴關系
中俄兩國都把實現(xiàn)民族復興、成為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大國作為發(fā)展目標。兩國之間不僅開創(chuàng)了“結伴不結盟”的新型大國關系模式,雙方的戰(zhàn)略協(xié)作不針對第三方,而且特別強調愿意與其他大國同樣建立平等的伙伴關系。2013年3月,習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發(fā)表演講,首次提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的概念。中國共產黨十九大又提出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新型國際關系的外交基調,而合作共贏就是其中的核心理念。②劉建飛:《新型國際關系“新”在哪里》,《學習時報》2018年4月16日,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0416/c40531-29927502.html。中國領導人還多次提出構建全球伙伴關系網(wǎng)的倡議。
普京總統(tǒng)2016年12月發(fā)表年度國情咨文時,一方面強調國內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重申了俄羅斯重塑大國地位的發(fā)展愿景。普京表示,俄羅斯并不想對抗,不想四處樹敵,“我們需要朋友”,“我們已經準備好參與應對全球的問題”。他強調,俄羅斯與中國的伙伴關系樹立了一種國際秩序的典范,即要和諧地考慮所有國家的利益。③Послание Путина парламенту. Онлайн-трансляция, Президент России обозначил приоритетные направления работы властей, отметил основные проблемы и назвал пути их решения, 1 декабря 2016(《普京提交給議會的國情咨文,線上傳送,俄羅斯總統(tǒng)介紹政權工作的優(yōu)先方向,闡明基本問題并提出解決路徑》,2016年12月1日),https://iz.ru/news/648748。俄羅斯領導人認為,世界正處在大變局的前夜,很多重大的國際問題在醞釀,在國際關系方面應該構建各方都能遵守的規(guī)則。
在國際格局急劇變化、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增大的背景下,中、俄兩國作為重要力量,共同維護地區(qū)的和平與穩(wěn)定,為地區(qū)國家實現(xiàn)共同發(fā)展營造了良好的安全環(huán)境。
(一)攜手應對重大全球性危機
中俄兩個大國面對全球危機的沖擊能夠開展緊密合作。如面對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雙方開展能源、貿易、投資、財政等重點領域合作,共同維護經濟安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后,中、俄不僅在抗疫物資方面互通有無,還在疫苗和藥物研發(fā)方面進行合作。美國少數(shù)政客試圖把疫情責任“甩鍋”他國,兩國又在國際舞臺上予以堅決反擊,反對將疫情用作詆毀競爭對手的政治武器。
2020年中俄兩國領導人多次通電話,探討加強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方面的合作,反對把疫情政治化、標簽化。兩國元首就更好開展疫情防控合作交流協(xié)調,探討在常態(tài)化疫情防控中采取靈活多樣的新合作方式,推動雙邊合作不斷發(fā)展。習近平主席特別強調,相信經過疫情考驗,中俄戰(zhàn)略協(xié)作將更加堅韌強大,兩國人民友誼必將歷久彌堅。普京表示,疫情發(fā)生以來,俄中兩國始終團結合作,相互支持,體現(xiàn)了俄中關系的戰(zhàn)略性和高水平。①《習近平同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通電話:中俄戰(zhàn)略協(xié)作將更加堅韌強大》,新華社,2020年4月16日,http://www.xinhuanet.com/2020-04/16/c_1125867026.htm。
(二)強調維護全球戰(zhàn)略平衡與穩(wěn)定
進入新世紀以來,一方面和平與發(fā)展仍然是世界的主題,另一方面局部流血沖突時有發(fā)生,極端主義、恐怖主義不斷蔓延,國際安全形勢持續(xù)復雜化。2016年11月普京在索契主持一次會議時說,試圖改變、破壞二戰(zhàn)后形成的戰(zhàn)略力量平衡極其危險。俄將繼續(xù)作出一切必要努力保證戰(zhàn)略力量平衡,有效消除俄面臨的任何軍事安全威脅,包括建立戰(zhàn)略導彈防御系統(tǒng)、實施“全球打擊”構想以及發(fā)動信息戰(zhàn)帶來的威脅。②《普京說俄將努力保持全球戰(zhàn)略力量平衡》,新華網(wǎng),2016年11月18日,http://news.10jqka.com.cn/20161118/c595092370.shtml。
中、俄兩國充分認識到維持全球戰(zhàn)略平衡和加強全球戰(zhàn)略穩(wěn)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016年6月和2019年6月兩次發(fā)表聯(lián)合聲明,強調鑒于國際安全環(huán)境更趨復雜,面臨嚴峻挑戰(zhàn),雙方決心深化戰(zhàn)略互信,加強戰(zhàn)略協(xié)作,堅定維護全球和地區(qū)戰(zhàn)略穩(wěn)定。雙方強調維持良好大國關系對解決全球戰(zhàn)略性問題的重要性,大國對國際安全和全球戰(zhàn)略穩(wěn)定負有重要責任,應通過對話磋商解決彼此關切,增進互信水平,避免戰(zhàn)略誤解和誤判。③《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lián)邦關于加強當代全球戰(zhàn)略穩(wěn)定的聯(lián)合聲明(全文)》,2019年6月6日,新華社,http://www.gov.cn/xinwen/2019-06/06/content_5397869.htm。
(三)共同防止出現(xiàn)新的軍備競賽
近些年來,美國出于自身地緣政治利益考慮,肆意退出國際條約,破壞或改變現(xiàn)行軍控和防止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擴散體系,不斷強化軍事實力,甚至針對中、俄拼湊新的軍事同盟,這種行為惡化了全球和地區(qū)的安全形勢。2019年美國宣布退出《中導條約》和《武器貿易條約》,還阻撓《禁止生物武器公約》核查議定書談判。2020年美國軍費高達7780億美元,占世界軍費總開支近40%,相當于排在美國之后的15個國家軍費開支的總和。
中俄兩國在國際舞臺上和多邊框架內反復強調,希望能夠簽署新的軍控條約,防止出現(xiàn)新的軍備競賽。兩國在2021年6月發(fā)表的關于《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簽署20周年的聯(lián)合聲明中強調,人類在國際事務中面臨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發(fā)展赤字、和平赤字有增無減,實現(xiàn)普遍安全、促進可持續(xù)發(fā)展依然任重道遠。一些國家以意識形態(tài)劃線,粗暴干涉主權國家內政,動輒實施單邊制裁,動搖包括軍控領域在內的國際關系體系法律基礎,帶來種種消極影響。中俄重申恪守《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義務,將繼續(xù)協(xié)力維持并強化條約,以維護國際和平安全。①《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lián)邦關于〈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簽署20周年的聯(lián)合聲明(全文)》,新華社,2021年6月28日,http://www.gov.cn/xinwen/2021-06/28/content_5621323.htm。
當今的世界出現(xiàn)了很多新的趨勢,其中包括多邊主義和以其為基礎的多邊體制的發(fā)展。國與國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僅體現(xiàn)在經濟、貿易領域,也體現(xiàn)在文化、科技等領域,還體現(xiàn)在其面臨很多共同的發(fā)展和安全課題。而倡導多邊主義原則和建立多邊合作機制,有助于共同應對全球和地區(qū)的挑戰(zhàn),包括這次嚴重的新冠肺炎疫情。
(一)強調現(xiàn)有多邊體系的重要性
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遇之大變局,機遇和挑戰(zhàn)并存,少數(shù)國家的恣意妄為導致全球治理體系失衡,人類歷史又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十字路口。要完善全球治理體系,現(xiàn)有的多邊機制和平臺需要相互協(xié)調,共同發(fā)揮作用。中國領導人提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并被正式寫入聯(lián)合國文件,推動區(qū)域融合,提供“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俄羅斯也積極推動多邊外交,致力于后蘇聯(lián)空間的一體化,重構經濟、安全合作體系。兩國在主導多邊合作時,都強調不結盟、不針對第三方,奉行開放、透明的原則,與其他國際組織開展合作與對話。
疫情背景下,多邊主義得到廣泛的認可,但大國博弈的升級也導致地緣政治對抗的“集團化”,特別是美國拜登政府積極組建反俄、反華聯(lián)盟,激化國與國之間的不信任甚至沖突,在兩國周邊頻繁制造事端。這種“體系性”的對抗,帶來的結果只能是地區(qū)合作進程受阻,不利于疫情壓力下各國經濟的恢復,將把人類社會引入難以擺脫的安全困境。中俄努力維護現(xiàn)有的多邊體系,認為不僅符合兩國各自的戰(zhàn)略利益,而且可以為發(fā)展中國家贏得公平的發(fā)展環(huán)境。
(二)在多邊組織和機制內密切協(xié)作
中俄在上海合作組織、G20、金磚機制等多邊框架內開展密切合作。上合組織成立于2001年6月,其前身是“上海五國”機制,擴員后合作空間不斷擴大,以“上海精神”為指導,積極打造新型區(qū)域合作機制和地區(qū)國家命運共同體;金磚機制根據(jù)俄羅斯的倡議,2009年在葉卡捷琳堡舉行首次領導人會晤,并且經常與上合組織峰會“套開”,體現(xiàn)了中俄在多邊框架內的互動和協(xié)調。中俄還同為亞太經合組織、亞信會議等對話機制的成員,在推動地區(qū)經濟和安全對話方面發(fā)揮了積極影響。
為避免出現(xiàn)競爭或者“對沖”,雙方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要實現(xiàn)重大倡議和發(fā)展戰(zhàn)略的對接合作。在中國領導人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后,2015年兩國領導人簽署“一帶一路”與歐亞經濟聯(lián)盟對接合作的聲明。2016年普京總統(tǒng)在圣彼得堡經濟論壇上提出“大歐亞伙伴關系”倡議,中俄兩國又在“一帶一路”和“大歐亞伙伴關系”兩大倡議框架下尋求建立全面伙伴關系,認為兩者并行不悖,可以進行良性互動。
(三)推動完善全球和地區(qū)治理體系
中俄都強調不能用西方的價值體系替代全人類的價值體系,國際規(guī)則不能由少數(shù)西方國家來制定。2021年6月G7峰會雖然也提出建立更加開放公平的貿易體系,實際上卻處處針對中、俄,試圖設置更高的規(guī)則門檻保護發(fā)達國家的狹隘利益。美國更是在12月舉行了所謂的“民主峰會”,試圖在國際上孤立中、俄,由單純的經濟制裁轉向施加政治、軍事的多重壓力,遏制中、俄的發(fā)展和崛起。全球治理體系是一個復雜的體系和框架,包括共同接受的價值體系、規(guī)則體系和制度體系,以及各種各樣的國際合作機制和平臺。
全球治理的客體是已經影響或者將要影響全人類的、很難依靠單個國家得以解決的跨國性問題,包括全球和地區(qū)的氣候、生態(tài)、貧困、恐怖主義以及跨國犯罪等,對此中、俄兩國是有高度共識的。①Путин назвал концепцию внешней политики дорожной картой МИДа, 18 ноября 2021(《普京用外交部路線圖稱稱謂對外政策構想》,2021年11月18日),https://iz.ru/1251853/2021-11-18/putin-nazval-kontceptciiuvneshnei-politiki-dorozhnoi-kartoi-mida。如果刻意制造意識形態(tài)“鴻溝”,會損害各國團結應對全球挑戰(zhàn)的進程。在完善全球治理問題上,中俄都認為應當通過加強國際協(xié)調來應對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挑戰(zhàn)和威脅;應當反映新興市場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崛起的國際政治現(xiàn)實;應當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體系,由各國共同分享發(fā)展成果,共同掌握世界命運。
中俄在參與全球治理方面開展合作,首先是促進不同國際關系主體之間實現(xiàn)對話與合作,避免產生正面沖突;其次是中、俄兩國以及其他國家都認識到在重大危機和挑戰(zhàn)面前,各國應積極謀求實現(xiàn)共同利益;再次是國際事務不能少數(shù)國家說了算,出現(xiàn)矛盾要通過對話和政治方式尋求解決。對于中俄來說,要在信任和互利的基礎上,協(xié)調彼此的目標與偏好。在具體實踐中雙、多邊結合,攜手開展雙方利益關切更為集中的地區(qū)治理,同時關注解決全球問題,推動國際關系實踐的正常發(fā)展。
中俄兩國在完善和改革當前的全球治理體系方面開展合作,主要針對以下問題:保證各民族國家在全球治理體系中都能處于平等的地位,在國際政治舞臺上能夠相互尊重,發(fā)揮相同的作用;反對個別大國奉行的零和博弈的霸權主義,認為這種思維方式和做法對全球治理造成了直接影響;努力完善已有的國際治理規(guī)制,提高其權威性;發(fā)揮聯(lián)合國等國際組織在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方面的特殊作用,以聯(lián)合國的組織和原則為核心解決地區(qū)沖突問題;將全球治理和地區(qū)治理相結合,打造新型區(qū)域合作模式,在歐亞大陸開展廣泛合作,在一些重大的地區(qū)問題上率先達成共識;積極推動全球治理機制的改革和完善,增強其協(xié)調、管理、處置、應對現(xiàn)實危機的能力,更能夠體現(xiàn)民主原則,推動國際關系的民主化。
吳志成
當今時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交織激蕩,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跌宕蔓延,中國發(fā)展處于“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中國與世界關系也正在發(fā)生歷史性變化。站在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十字路口,面向實現(xiàn)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艱巨使命,面對前所未有的全球性風險挑戰(zhàn),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要從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汲取經驗智慧,堅持在大潮流大格局大歷史中保持戰(zhàn)略定力、把握前進方向,在復雜博弈的世界亂局中化危為機、服務中華民族復興,在風云激蕩的全球變局中敢于開創(chuàng)新局、推進世界和平發(fā)展,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chuàng)造更加穩(wěn)定有利的外部環(huán)境,推動世界百年大變局向著有利于人類文明進步方向演變。
一是積極應對百年大變局的動蕩變革。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深入發(fā)展,全球化進程進入深度調整,國際經濟政治格局復雜多變,各種制度模式、發(fā)展道路和國際思潮的交流交鋒前所未有,全球不穩(wěn)定性不確定性也更加突出。國際關系發(fā)展歷史表明,世界大變局往往意味著大國力量加速分化組合,大國博弈加劇導致國際關系動蕩不穩(wěn),地區(qū)秩序變亂不定,全球化進程曲折起伏,全球性挑戰(zhàn)日益增多,全球治理遭遇強大阻力。冷戰(zhàn)結束以來,隨著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群體性快速發(fā)展,世界經濟結構發(fā)生深刻調整,國際力量對比發(fā)生深刻變化,“東升西降”“南升北降”的發(fā)展態(tài)勢日趨明顯。與此相應,近代以來一直由西方國家主導國際政治、把持國際秩序的歷史正在發(fā)生改變,世界權力開始從少數(shù)幾個西方大國輪流“倒手”向非西方世界擴展,世界格局多極化進程加速演進,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與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成為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面對這種歷史發(fā)展大勢,美國和西方少數(shù)守成大國并不甘心接受,甚至蛻變?yōu)槿蚧c全球治理的“麻煩制造者”和國際秩序變革的破壞者,當今許多行之有效的全球治理機制也因此陷入運行困境。中國作為百年大變局最大的積極變量,對國際關系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對世界和平穩(wěn)定負有重要責任,這就要求我們始終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進步的一邊,站在國際公平正義一邊,倡導和攜手國際社會共同把全球化與全球治理的動力做強、把全球市場的蛋糕做大、把全球合作的方式做活、把全球共享的機制做實,為全球發(fā)展注入巨大正能量和充分穩(wěn)定性,以實際行動和貢獻展現(xiàn)全球負責任大國的格局與擔當。
二是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v觀人類社會發(fā)展歷史,世界上沒有一個民族可以依賴外來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趨實現(xiàn)真正的強大和振興,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通過征戰(zhàn)和掠奪他國贏得真正持久的未來。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民族,中國人民是珍愛和平的人民,中國共產黨誕生于帝國列強瓜分蹂躪的深重苦難中,深知和平穩(wěn)定來之不易,更是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的領導力量。因此,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中國外交的堅強基石和根本方針,凝聚著我黨百年外交理論思考和奮斗實踐經驗的結晶,也始終貫穿于中國外交的整體歷程和各個領域。新中國成立后,在對外政策上始終把國家和民族發(fā)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堅持中國共產黨的事情必須由中國共產黨來辦、中國的事情必須由中國人民自己作主張,決不允許外來任何力量、任何形式的干涉,決不屈服于任何外來壓力和威脅。進入新時代,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極大增強,沒有任何力量可以動搖中國和平發(fā)展的信念,中國外交更加強調堅持從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fā),根據(jù)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來獨立自主決定自己對國際事務的態(tài)度、立場,制定自己的外交策略。中國主張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發(fā)展道路的權利,絕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也絕不允許任何人把他們的意志強加于中國人民,反對包攬國際事務、主宰他國命運、干涉別國內政,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堅持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不同任何大國結盟,也不支持一方反對另一方,永遠不稱霸,不搞擴張。堅持走和平發(fā)展道路,同所有國家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基礎上和平共處、共同發(fā)展,展示負責任的和平發(fā)展大國形象。
三是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和國家核心利益。雖然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深化和國際相互依賴的加強,越來越多的行為體參與到國際事務中來,但是在民族國家時代,國家從來都是國際社會最重要的行為主體,國家利益成為國家從事外交活動的基本動因,也是評判一國外交政策與行動的重要標準。維護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始終保證國家主權、安全和發(fā)展利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是中國外交的基本立場和底線。中國歷來不依附他國、也從不掠奪別國,同時也不承認這個世界上有任何高人一等的國家和民族,決不會接受任何外來脅迫和訛詐,絕不允許任何外國欺負、壓迫中國人民。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沒有主動挑起過任何一場戰(zhàn)爭和沖突,沒有侵略過別國一寸土地,始終致力于促進世界和平發(fā)展。進入新時代,中國外交更加強調不以犧牲別國利益為代價來發(fā)展自己,也決不放棄國家正當權益,決不犧牲國家核心利益。中國發(fā)展的目的是維護自己國家和人民的尊嚴與安全,實現(xiàn)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任何國家都不得挑戰(zhàn)中國人民自主選擇的道路和制度,不得阻撓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進程,不得侵犯中國歷盡千辛萬苦贏得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特別是在涉臺、涉港、涉疆、涉藏、涉海、涉邊等主權問題上更加展現(xiàn)堅定的意志和決心,敢于碰硬、堅決斗爭,堅決反擊各種侵權霸凌行徑,毫不動搖捍衛(wèi)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展現(xiàn)中國人民的自信、自立、自強,彰顯中華民族的志氣、底氣、骨氣。中國外交以堅定立場和實際行動向世界宣示,任何國家都不要幻想中國會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中國會吞下?lián)p害國家主權、安全、發(fā)展利益的苦果。
四是貫徹人民中心理念和外交為民宗旨。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政黨,始終把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制定方針政策、做出決定決斷的最重要依據(jù),堅持以人民利益為根本考量,在一切工作中貫徹落實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中國外交本質上是人民外交,外交為民是中國外交的宗旨,以人民為中心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外交的價值底色。只有堅持人民立場,扎根人民、服務人民、依靠人民,中國外交才能不斷獲得前進動力。隨著全球化的深化和對外開放日益擴大,中國與世界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交往更加頻繁,中國公民和企業(yè)走向海外的數(shù)量快速增長,涉及中國公民、法人利益和安全的事件迅速增加,保護海外公民、法人安全和合法權益的任務也越來越繁重。面對不斷擴大的海外利益和錯綜復雜的國際安全環(huán)境,新時代中國外交必須深入貫徹落實人民中心理念和外交為民宗旨,進一步完善海外利益保護體系,切實保障中國公民和企業(yè)的海外合法權益,不斷拓展中國海外發(fā)展空間。建立健全協(xié)調、預警、應急、服務和磋商機制,保證廣大海外同胞人身財產安全,讓他們隨時感受黨和國家的關心和溫暖,隨地享有中國人民應有的地位與尊嚴,切實辦好讓人民滿意受益的大國外交。
五是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與大國關系。國家之間如何相處,特別是大國關系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人類的前途和命運。世界發(fā)展進入動蕩變革期,中國要為消減國際社會的不穩(wěn)定性不確定性展現(xiàn)更多責任擔當。要通過全面深化拓展對外戰(zhàn)略布局,協(xié)調推進與不同類型國家關系全面發(fā)展,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不斷豐富全球伙伴關系網(wǎng)絡。著力運籌同主要大國關系,深入發(fā)展中俄肩并肩、背靠背戰(zhàn)略合作和新時代全面戰(zhàn)略協(xié)作伙伴關系,按照中美兩國元首共識推進以協(xié)調、合作、穩(wěn)定為基調的中美關系,積極打造中歐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伙伴關系,推動構建總體穩(wěn)定、均衡發(fā)展的大國關系框架,為世界和平發(fā)展提供穩(wěn)定基礎和戰(zhàn)略保障。加強同周邊國家睦鄰友好關系,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系,努力把握中印關系的正確方向,深化同東盟等地區(qū)組織的合作,為我國和亞太地區(qū)發(fā)展營造有利環(huán)境。維護拓展發(fā)展中國家共同利益,鞏固壯大和平發(fā)展的積極力量。通過加強國際危機管控,擴大大國利益交匯點,增加雙邊多邊關系的確定性,為全球秩序穩(wěn)定注入信心和穩(wěn)定性。尤為重要的是,中美兩國是維護世界穩(wěn)定和全球秩序的壓艙石,兩者良性競合將深刻塑造未來世界面貌,兩國對抗沖突將是世界和平發(fā)展的災難。中美應遵循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原則,恪守中美三個聯(lián)合公報精神,擔負全球大國責任,有效管理危機,共同探尋不同制度、不同文化、不同發(fā)展階段的兩個大國和平共處之道,造福兩國和世界人民。
六是積極引領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面對全球治理遭受的沖擊和挫折,面對全球治理體系深刻變革的時代大勢,中國堅持順應人類歷史進步潮流,積極深入?yún)⑴c全球治理進程,引領塑造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方向。堅定維護以聯(lián)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以世界貿易組織為基石的多邊貿易體制,支持聯(lián)合國在處理國際地區(qū)事務中發(fā)揮應有作用,支持擴大發(fā)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代表性和發(fā)言權。深入?yún)⑴c應對氣候變化、反恐、極地、網(wǎng)絡安全等領域國際合作,主動參與新興領域的國際規(guī)則制定,認真履行相關國際責任和義務,為應對全球共同挑戰(zhàn)作出更大貢獻。堅持倡導真正的多邊主義,反對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積極參與世界貿易組織改革,維護廣大發(fā)展中國家地位,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推動二十國集團等發(fā)揮國際經濟合作功能,建設性參與亞太經合組織、金磚國家等機制經濟治理合作。堅持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展示中國擴大對外開放的決心和誠意,支持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改革完善。全面闡述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提出更多應對全球性挑戰(zhàn)的中國主張和中國方案,彰顯負責任大國作用,不斷提升國際制度性權力和全球影響力。
七是推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走深走實。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續(xù)蔓延表明,面對全球化時代各種風險挑戰(zhàn),必須在全球層面團結合作解決,只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才是人間正道。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揭示了世界各國相互依存和人類命運緊密相聯(lián)的客觀規(guī)律,是著眼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順應歷史發(fā)展大勢的必然選擇。這一理念首倡于中國但屬于世界,立足世界現(xiàn)實,面向人類未來,是一個內涵豐富的多元復合共同體。它基于命運共同體本源,超越地理范圍、問題領域與政治制度,將情感共同體、理念共同體、目標共同體、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行動共同體融為一體。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必須緊扣人類主體,堅守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激發(fā)共同情感,凝聚理念共識,設定共同目標,融匯共同利益,擔當共同責任,實施共同行動,進一步聚合世界各國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從國家層面、地區(qū)范圍和全球領域推進走深走實走細,共同促進世界各國的共同福祉,創(chuàng)造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當前最為緊迫的是,積極參與重大傳染病防控國際合作,同世衛(wèi)組織和國際社會攜手戰(zhàn)勝疫情,支持世衛(wèi)組織發(fā)揮領導作用,以實際行動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推動構建人類衛(wèi)生健康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