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德魯茲社團與以色列國家關系的變遷(1918~2018年)*

        2022-02-05 03:07:30
        阿拉伯世界研究 2022年2期
        關鍵詞:猶太人

        潘 楠

        引 言

        2018年7月19日,以色列議會通過《基本法:作為猶太人的民族國家》(BasicLaw:IsraelastheNation-StateoftheJewishPeople, 以下簡稱“《猶太民族國家法》”)。(1)Ilan Peleg, “Introduction to Israel Dialectics-The 2018 Basic Law: Israel as the Nation-State of the Jewish People,” Israel Studies, Vol. 25, No. 3, 2020, p. 132.該法共11條,首次規(guī)定“以色列是猶太民族的國家,以色列的自決權歸猶太民族獨享”“完整統(tǒng)一的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猶太人定居點符合以色列國家利益,國家將鼓勵、推進并實施猶太人定居點建設”等頗具爭議的條款,(2)“Knesset Basic Law: Israel as the Nation State of the Jewish People,” Israel Studies, Vol. 25, No. 3, 2020, pp. 135-136.出臺后備受各界關注且不乏爭議和批評的聲音(3)Abraham Bell, “The Counter-Revolutionary Nation-State Law,” Israel Studies, Vol. 25, No. 3, 2020, pp. 240-255.。

        1918年英軍占領巴勒斯坦全境后不久,當?shù)氐牡卖斊澣双@得了英國委任統(tǒng)治當局給予的獨立社團身份,并長期與當?shù)鬲q太社團保持友好關系。1948年以色列建國前后,德魯茲社團與猶太社團結盟。1956年以色列對德魯茲社團實行義務兵役制,標志著兩者間“血盟” (Covenant of Blood)的形成,以德魯茲社團與猶太社團以及以色列之間特殊關系為實質的“德魯茲—猶太復國主義盟約” (Druze-Zionist Covenant)由此誕生。(4)Eduardo Wassim Aboultaif, “Druze Politics in Israel: Challenging the Myth of ‘Druze-Zionist Covenant’,” Journal of Muslim Minority Affairs, Vol. 35, No. 4, 2015, pp. 533-535.2018年《猶太民族國家法》出臺后,德魯茲人強烈反對該法中忽視乃至損害德魯茲社團等少數(shù)族裔權利的條款:一方面,德魯茲人認為這些條款是大多數(shù)猶太人對德魯茲人的背叛,該法以人民的名義發(fā)聲,卻將人民定義為以色列的多數(shù)人即猶太人,而不是全體以色列公民;(5)Doreen Lustig, “‘We the Majority ...’: The Israeli Nationality Basic Law,” Israel Studies, Vol. 25, No. 3, 2020, pp. 256-266.另一方面,德魯茲人認為這些條款是對“德魯茲—猶太復國主義盟約”的漠視與背叛。因此,2018年8月4日德魯茲人在特拉維夫拉賓廣場組織上萬人抗議該法,許多猶太人作為德魯茲人的支持者在抗議現(xiàn)場發(fā)言。(6)Jonathan Cook, “Nation-State Law Privileging Jews Angers Israel’s Druze Citizens,” The Washington Report on Middle East Affairs, Vol. 37, No. 6, 2018, pp. 12-14.

        微觀上,針對該法出臺后德魯社團的反應和可能引發(fā)的后果,國內(nèi)學者已經(jīng)從該法可能造成社會團體分裂,(7)范鴻達:《以色列的社會分裂和國家安全觀分析》,載《當代世界》2019年第8期,第49-54頁??赡芤l(fā)族群矛盾和民主倒退,(8)龔正:《以色列通過〈猶太民族國家法〉恐后患無窮》,載《世界知識》2018年第16期,第48-49頁。以及該法對以色列國家猶太屬性的界定引發(fā)了各族爭議等角度,進行了相關研究。(9)艾仁貴:《從“事實”轉向“法理”——〈猶太民族國家法〉與以色列國家屬性的再界定》,載《世界民族》2020年第2期,第32-47頁;艾仁貴:《一個還是多個:認同極化與當代以色列的身份政治困境》,載《西亞非洲》2020年第4期,第51-80頁。國外學者在該領域的研究成果較為豐富,從該法可能侵蝕民主和平等、(10)Rami Zeedan, “Reconsidering the Druze Narrative in the Wake of the Basic Law: Israel as the Nation-State of the Jewish People,” Israel Studies, Vol. 25, No. 3, 2020, pp. 153-166.可能引發(fā)人權問題之爭、(11)Doreen Lustig, “‘We the Majority ...’: The Israeli Nationality Basic Law,” pp. 256-266; Orit Kamir, “Basic Law: Israel as Nation-State-National Honor Defies Human Dignity and Universal Human Rights,” Israel Studies, Vol. 25, No. 3, 2020, pp. 213-227; Dov Waxman and Ilan Peleg, “The Nation-State Law and the Weakening of Israeli Democracy,” Israel Studies, Vol. 25, No. 3, 2020, pp. 185-120.與西方倡導的當代憲政民主原則背道而馳、(12)Eugene Kontorovich, “A Comparative Co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on Israel’s Nation-State Law,” Israel Studies, Vol. 25, No. 3, 2020, pp. 137-152.涉嫌法律霸權手段運用、(13)Sawsan Zaher, “Adalah Petition to Israel’s High Court of Justice Proposed Basic Law: Israel-The Nation State of the Jewish People,” Israel Studies, Vol. 25, No. 3, 2020, pp. 229-239; Gad Barzilai, “A Land of Conflict: Law as a Means of Hegemony,” Israel Studies, Vol. 25, No. 3, 2020, pp. 201-212; Alexander Yakobson, “Jewish Nation-State, Not This Law,” Israel Studies, Vol. 25, No. 3, 2020, pp. 167-184.可能導致以色列少數(shù)族裔不具備完全公民身份、(14)Lana Tatour, “Citzenship as Domination: Settler Colonialism and the Making of Palestinian Citizenship in Israel,” Arab Studies Journal, Vol. 27, No. 2, 2019, pp. 8-39; Fateh Azzam, “Palestinian (Non)Citizenship,” The Middle East Journal, Vol. 73, No. 4, 2019, pp. 573-590.本質究竟是民主大倒退還是舊事重提等不同角度,作了專題研究。(15)Lana Tatour, “New Law Old News for Palestinian Apartheid,” Eureka Street, Vol. 29, No. 3, 2019, pp. 70-72.

        宏觀上,學界對德魯茲社團與猶太社團以及以色列國家關系的研究已有某些頗具價值的積淀,但同時也存在某些客觀困境。首先,針對這一關系的“形成時刻”,學界已進行了充分論述。例如,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歷史學教授萊婭·帕森斯(Laila Parsons)1995年畢業(yè)于英國牛津大學時所撰寫的博士畢業(yè)論文《阿以沖突中的德魯茲人(1947~1949年)》和1997年發(fā)表的論文《1947~1949年阿以戰(zhàn)爭中的巴勒斯坦德魯茲人》,較為客觀且全面地論述了德魯茲社團與猶太社團以及以色列國家關系的形成過程。(16)Laila Parsons, “The Palestinian Druze in the 1947-1949 Arab-Israeli War,” Israel Studies, Vol. 2, No. 1, 1997, pp. 72-93.其次,針對這一關系“形成之前”的研究面臨資料空缺問題。奧斯曼帝國統(tǒng)治的400年間幾乎無任何關于巴勒斯坦德魯茲人歷史的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學術論文或研究報告等史。(17)Walter Zenner, “Aqiili Agha: The Strongman in the Ethnic Relations of the Ottoman Galilee,”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Vol. 13, No. 2, 1972, p. 170.再次,針對這一關系“形成過程”的研究存在資料單一問題。英國統(tǒng)治巴勒斯坦的30年間(1918~1948年)和后續(xù)德魯茲社團與以色列“血盟”關系正式形成的8年間(1948~1956年)的相關史料多由英國人或猶太人記載,卻因戰(zhàn)亂等因素缺少德魯茲人或其他阿拉伯社團的記載。最后,針對這一關系“發(fā)展演變”的研究存在觀點極化問題。1956年至今主流觀點通常過于樂觀,如“德魯茲社團基本已經(jīng)融入以色列國家政治體系”(18)Kais Firro, “Reshaping Druze Particularism in Israel,” Journal of Palestine Studies, Vol. 30, No. 3, 2001, pp. 40-53.、“猶太國家是拯救德魯茲社團的‘燈塔’”(19)Mordechai Nisan, “The Druze in Israel: Questions of Identity, Citizenship, and Patriotism,” Middle East Journal, Vol. 64, No. 4, 2010, p. 580.等。學界也存在一些非主流的觀點,如“‘德魯茲—猶太復國主義盟約’是對德魯茲歷史的一種誤解和誤讀”(20)Eduardo Wassim Aboultaif, “Druze Politics in Israel: Challenging the Myth of ‘Druze-Zionist Covenant’,” p. 534.,“以色列德魯茲社團是以色列當局出于政治目的發(fā)明出的民族,并且長期以來德魯茲社團在以色列某些政治生活領域采取的是消極抵抗當局的策略,同時德魯茲社團一直與阿拉伯社團保持著密切聯(lián)系”(21)Rabah Halabi, “Invention of a Nation: The Druze in Israel,” Journa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Vol. 49, No. 3, 2014, pp. 267-281.等。

        本文嘗試分析德魯茲社團與猶太社團和以色列國家關系的醞釀、形成、發(fā)展、演進和裂變的過程,并對其前景做出評介。本文以1918年至2018年為研究時間跨度,主要有兩點考慮:一方面,1918年9月英軍占領巴勒斯坦全境客觀上拉近了當?shù)氐卖斊澣撕酮q太人之間的距離,德魯茲人此后不久便獲得了當局給予的獨立社團身份。(22)Eliahu Epstein, “The Druzes of Palestine,” Journal of the Royal Central Asian Society, Vol. 29, No. 1, 1942, p. 56.與此同時,和英國統(tǒng)治者關系密切的猶太人更加致力于實施其復國計劃,并試圖將德魯茲社團變?yōu)槊擞选?23)Michael Cohen, “Centenary of the Balfour Declaration,” Middle Eastern Studies, Vol. 53, No. 6, 2017, pp. 865-878.因此,1918年是德魯茲社團和猶太社團之間關系逐漸正式開啟的年份。另一方面,2018年7月《猶太民族國家法》的出臺引發(fā)了德魯茲社團對“德魯茲—猶太復國主義盟約”的強烈質疑,2018年由此成為德魯茲社團與以色列國家關系出現(xiàn)重大波動的年份。

        一、 漫長與復雜的醞釀階段(1918~1948年)

        1918年至1948年間,德魯茲人和猶太人之間普遍被認為保持友善關系,(24)王宇:《德魯茲社團與以色列國家的關系》,載《阿拉伯世界研究》2014年第1期,第76-87頁。這種友善主要歸結于德魯茲人尋求在巴勒斯坦所有勢力之間保持中立。這種傳統(tǒng)觀點也引發(fā)了三個問題:德魯茲人的中立是否是持續(xù)性的?該階段猶太人積極接觸德魯茲人卻為何遭受冷遇?德魯茲人改變中立態(tài)度的底線因素是什么?

        第一,該階段德魯茲人的中立不是持續(xù)性的,部分德魯茲人甚至還直接參與了三次反對猶太復國主義者的重要斗爭。首先,1921年至1922年間,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反對猶太移民引發(fā)了暴力騷亂。(25)Evyatar Friesel, “Herbert Samuel’s Reassessment of Zionism in 1921,” Studies in Zionism, Vol. 5, No. 2, 1984, p. 213.其間,一群反對猶太移民和英國委任統(tǒng)治當局政策的德魯茲村民效仿附近阿拉伯村莊的做法,拿起武器反抗猶太人和英國統(tǒng)治者。(26)Tamir Goren, “Relations Between Tel Aviv and Jaffa 1921-1936: A Reassessment,” Journal of Israeli History, Vol. 36, No. 1, 2017, pp. 1-21.其次,1929年猶太人與阿拉伯人在耶路撒冷第一次“西墻之爭”引發(fā)暴力騷亂,(27)Martin Kolinsky, “Reorganization of the Palestine Police After the Riots of 1929,” Studies in Zionism, Vol. 10, No. 2, 1989, pp. 155-173.騷亂期間,某些德魯茲人成立了一個名為“綠棕櫚幫”(Green Palm Gang)的軍事組織。(28)Eduardo Wassim Aboultaif, “Druze Politics in Israel: Challenging the Myth of ‘Druze-Zionist Covenant’,” p. 535.該組織主要在薩法德(Safad)和塔巴拉耶(Tabarayah)兩地對猶太復國主義者進行軍事打擊,被認為是巴勒斯坦地區(qū)最早抵抗猶太復國主義者的軍事組織之一。(29)Eliahu Epstein, “The Druzes of Palestine,” p. 62.最后,在1936年至1939年間巴勒斯坦阿拉伯起義過程中,(30)Tamir Goren, “The Second World War as a Turning Point in Arab-Jewish Relations: The Case of Jaffa and Tel Aviv,” Middle Eastern Studies, Vol. 54, No. 2, 2018, p. 216.少數(shù)德魯茲人參加了反對英國人和猶太復國主義者的斗爭,來自阿布斯南小鎮(zhèn)的哈伊爾家族(Al-Khair Family)等當?shù)馗皇易澹淼卖斊澤鐖F向巴勒斯坦民族運動(Palestinian National Movement)捐款助陣。

        第二,該階段猶太人積極接觸德魯茲人常遭受冷遇,不僅是因為德魯茲人基于傳統(tǒng)的中立態(tài)度而疏遠猶太人,更重要的是德魯茲人對當時巴勒斯坦各方政治勢力評估后,做出了暫不與猶太人結盟的決策。20世紀20年代末,猶太復國主義者敏銳地覺察到德魯茲人是其復國計劃中重要的潛在盟友。(31)Robert Brenton Betts, “Druze and Jews in Israel-A Shared Destiny?,” Middle East Policy, Vol. 6, No. 2, 1998, pp. 204-207.1930年猶太復國主義領導人伊扎克·本-茨維(Itzhak Ben-Tzvi)起草了一份名為《與我們在以色列地的德魯茲鄰居建立良好關系》(TheEstablishingofGoodRelationswithOurNeighbors,theDruzeinEretzIsrael)的報告。(32)Meron Benvenisti, “Roundtable Discussion: Narratives of 1948,” Palestine-Israel Journal of Politics, Economics, and Culture, Vol. 9, No. 4, 2002, p. 22.該報告體現(xiàn)了猶太社團試圖與德魯茲社團建立友誼的積極姿態(tài),(33)Laila Parsons, “The Palestinian Druze in the 1947-1949 Arab-Israeli War,” p. 74.但并沒有引起德魯茲社團足夠的重視,更沒有得到對方的積極響應。(34)Yaron Ran, “Moshe Shertok and the Arab Problem: First Steps, 1931-1933,” Israel Studies, Vol. 20, No. 3, 2015, pp. 39-62.一方面,德魯茲人傳統(tǒng)的中立態(tài)度使他們不重視該報告。當時,巴勒斯坦地區(qū)的德魯茲總人口僅1.1萬左右,且其中約1萬人是加利利(Galilee)山區(qū)對政治問題漠不關心的農(nóng)耕者;(35)Ilana Kaufman, “Ethnic Affirmation or Ethnic Manipulation: The Case of the Druze in Israel,” Nationalism and Ethnic Politics, Vol. 9, No. 4, 2003, pp. 53-82.奧斯曼帝國400年的統(tǒng)治和英國的委任統(tǒng)治使德魯茲人對所有外族都缺乏信任感,更愿意與猶太復國主義者這一外族保持適當距離。(36)Yoav Gelber, “Antecedents of the Jewish-Druze Alliance in Palestine,” Middle Eastern Studies, Vol. 28, No. 2, 1992, p. 353.在德魯茲人看來,在暴力騷亂頻發(fā)的巴勒斯坦采用“塔基亞(Taqiyyah)”原則在必要情況下尤其是處境艱險時隱藏身份和信仰,(37)李海鵬:《宗教傳統(tǒng)與歷史情境中的德魯茲派認同建構》,載《阿拉伯世界研究》2018年第3期,第7頁?;蛟S是最佳選擇。(38)Tom Bowden, “The Politics of the Arab Rebellion in Palestine 1936-39,” Middle Eastern Studies, Vol. 11, No. 2, 1975, pp. 147-174.另一方面,德魯茲人在對當時巴勒斯坦各方政治勢力評估后,決定暫不與猶太人結盟,因此未對該報告進行回應。英國作為委任統(tǒng)治者的,在一戰(zhàn)后伴隨著其國力的衰退,在巴勒斯坦的統(tǒng)治逐漸展現(xiàn)出日薄西山的一面。(39)James Barr, “A Line in the Sand: British-French Rivalry in the Middle East 1915-1948,” Asian Affairs, Vol. 43, No. 2, 2012, pp. 237-252.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則因外部競爭因素和自身發(fā)展困境,表現(xiàn)出混亂不堪的一面。(40)Eliezer Tauber, “The Arab Military Force in Palestine Prior to the Invasion of the Arab Armies, 1945-1948,” Middle Eastern Studies, Vol. 51, No. 6, 2015, pp. 950-985.雖然猶太復國主義者自20世紀初就在英國的支持下,從全球各地向巴勒斯坦移民。但直到1918年,當?shù)氐莫q太人口只有約 5.6萬,僅占當時巴勒斯坦總人口的9%左右。此后到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zhàn)爭爆發(fā),猶太總人口雖然已達到70多萬,但在巴勒斯坦總人口中的比例僅上升至30%左右,整體而言在當?shù)厝允巧贁?shù)族裔。(41)Colin Shindler, “Likud and the Search for Eretz Israel: From the Bible 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srael Affairs, Vol. 8, No. 1-2, 2002, pp. 91-117.因此,1930年的巴勒斯坦猶太社團明顯帶有羽翼未豐的一面。

        第三,該階段內(nèi)德魯茲人是否改變其在各種勢力之間的中立態(tài)度,取決于土地歸屬問題這一底線因素。一方面,當政治紛爭不涉及土地問題時,以農(nóng)耕者為主體的德魯茲社團通常會一如既往地保持中立。例如,1920年10月,巴勒斯坦猶太社團成立了猶太民族委員會(Jewish National Committee);作為回應,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很快于1921年成立了穆斯林最高委員會(Supreme Muslim Council),(42)Zeidan Atashe, Druze and Jews in Israel: A Shared Destiny?, Brighton: Sussex Academic Press, 1995, p. 25.而德魯茲社團因上述紛爭不涉及土地歸屬問題,未派代表參加穆斯林最高委員會。另一方面,一旦政治紛爭涉及土地歸屬,將土地神圣化的德魯茲社團便會立即涉入其中。(43)Ilana Kaufman, “Ethnic Affirmation or Ethnic Manipulation: The Case of the Druze in Israel,” Nationalism and Ethnic Politics, Vol. 9, No. 4, 2003, p. 53.例如,1921年至1922年間,當巴勒斯坦地區(qū)發(fā)生的騷亂觸及土地歸屬問題時,一些德魯茲人便立即拿起武器,反抗土地可能遭受的侵襲。德魯茲人的傳統(tǒng)文化認為,養(yǎng)育他們的土地是一個民族生存的基礎,甚至象征著這個民族本身。(44)Eduardo Wassim Aboultaif, “Druze Politics in Israel: Challenging the Myth of ‘Druze-Zionist Covenant’,” p. 535.需要指出的是,直到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zhàn)爭爆發(fā),巴勒斯坦德魯茲社團約1.3萬的人口幾乎都是集中在加利利地區(qū)村莊和小鎮(zhèn)的農(nóng)耕者,只有極少一部分居住在海法附近的卡梅爾山(Mount Carmel)一帶。(45)Laila Parsons, “The Palestinian Druze in the 1947-1949 Arab-Israeli War,” p. 74.

        二、 緊湊與波折的形成階段(1948~1956年)

        二戰(zhàn)結束和世界秩序的重構,客觀上將巴勒斯坦德魯茲社團和猶太社團徹底捆綁到了一起。1947年11月,聯(lián)合國通過巴勒斯坦分治決議。這標志著巴勒斯坦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間新一輪大規(guī)模沖突的開始,該輪沖突持續(xù)到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獨立。次日即1948年5月15日,阿拉伯國家聯(lián)軍開進巴勒斯坦,阿猶沖突演變?yōu)榘⒁詰?zhàn)爭,第一次中東戰(zhàn)爭正式爆發(fā),(46)Matthias Küntzel, “The Aftershock of the Nazi War against the Jews, 1947-1948: Could War in the Middle East Have Been Prevented?,” Jewish Political Studies Review, Vol. 26, No. 3-4, 2014, p. 38.以色列與周邊阿拉伯國家間的戰(zhàn)爭一直持續(xù)到1949年1月。(47)Moshe Naor, “Israel’s 1948 War of Independence as a Total War,”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 Vol. 43, No. 2, 2018, pp. 241-257.戰(zhàn)爭結束時,德魯茲人的態(tài)度已不是中立,而是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支持獲勝的一方,即以色列。(48)Yoav Gelber, “Druze and Jews in the War of 1948,” Middle Eastern Studies, Vol. 31, No. 2, 1995, pp. 229-252.1956年,德魯茲社團與以色列之間關系上升為“血盟”關系。這一關系是德魯茲社團在權衡利弊后,在對猶太社團和以色列提出明確利益訴求的基礎上,做出的戰(zhàn)略選擇。

        第一,以色列建國前夕,以色列國防軍前身之一的哈加納(Haganah)與一個來自黎巴嫩的德魯茲營,在拉馬特-約哈南(Ramat-Yohanan)進行了一場戰(zhàn)役。哈加納用以微弱優(yōu)勢取得比例懸殊的戰(zhàn)果,這加快了德魯茲社團選邊站隊的步伐。一方面,此役使德魯茲社團徹底看清交戰(zhàn)雙方的實力對比,(49)Mustafa Abbasi, “The Fall of Acre in the 1948 Palestine War,” Journal of Palestine Studies, Vol. 39, No. 4, 2010, pp. 6-27.來自黎巴嫩的德魯茲營戰(zhàn)敗對德魯茲社團與猶太社團結盟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50)Eduardo Wassim Aboultaif, “Revisiting the Druze Politics in Palestine Under British Colonial Rule,” Arab Studies Quarterly, Vol. 40, No. 3, 2018, p. 243.它削弱了德魯茲社團與猶太社團合作的大部分阻力。(51)Robert Brenton Betts, “The Druze Between Palestine and Israel, 1947-49,” Middle East Policy, Vol. 10, No. 2, 2003, pp. 141-143.另一方面,此役猶太軍隊展現(xiàn)出的巨大潛力,給親眼目睹戰(zhàn)斗過程的德魯茲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此時以色列尚未建國,此役的實質是居住在相鄰地區(qū)兩方居民之間的戰(zhàn)斗,但是這足以使德魯茲社團考慮盡早選邊站隊的問題。(52)Motti Golani, “1948: A History of the First Arab-Israeli War,” The Journal of Israeli History, Vol. 29, No. 1, 2010, pp. 125-134.此外,戰(zhàn)斗結果將德魯茲社團內(nèi)部就與猶太社團結盟問題上的爭議一掃而光,當時絕大部分德魯茲人不再懷疑猶太人的勝利是偶然現(xiàn)象。值得指出的是,除此戰(zhàn)役外,1947年11月至1948年5月14日期間,在巴勒斯坦其他阿拉伯力量與猶太軍隊之間的戰(zhàn)斗中,阿拉伯一方整體上也處于下風。(53)Eliezer Tauber, “Palestine 1948: The Cryptography of the Arab Volunteers,” Journal of Intelligence History, Vol. 12, No. 1, 2013, pp. 36-48.

        第二,以色列建國數(shù)月后,猶太社團與德魯茲社團共同偽造沙法阿姆爾之戰(zhàn)(Battle for Shafaamr),即雙方通過朝天上開槍來,使阿拉伯人一方誤認為“猶太人和德魯茲人正在火并”。這是成為雙方結盟的正式開端,同時也是雙方關系的一座里程碑。(54)Laila Parsons, “The Palestinian Druze in the 1947-1949 Arab-Israeli War,” p. 80.一方面,該事件標志著德魯茲社團主觀上不再顧及巴勒斯坦其他阿拉伯群體指責其為“阿拉伯叛徒”,最終決定與猶太社團結盟。(55)Kobi Peled, “Oral Testimonies, Archival Sources, and the 1948 Arab-Israeli War: A Close Look at the Occupation of a Galilean Village,” The Journal of Israeli History, Vol. 33, No. 1, 2014, p. 48.另一方面,該事件也透露出德魯茲社團客觀上存在選擇缺失的一面(56)Iman Hamdy, “The Druze in Israel: A Less Persecuted Minority?,” Contemporary Arab Affairs, Vol. 1, No. 3, 2008, pp. 407-416.。時任以色列外交部阿拉伯問題顧問埃茲拉·達寧(Ezra Danin)在給其好友伊扎克·阿維拉(Itzhak Avira)的書信中提及“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有周邊國家做后盾,而德魯茲人無后盾同時弱小,因此猶太人可以利用德魯茲人的這一困境,與他們結盟”。(57)Laila Parsons, “The Palestinian Druze in the 1947-1949 Arab-Israeli War,” p. 81.

        第三,第一次中東戰(zhàn)爭中,猶太人的承諾和兌現(xiàn)是德魯茲社團做出與猶太社團結盟這一長期戰(zhàn)略選擇的保障。首先,德魯茲社團在結盟后很快獲取了以色列當局的軍援以此保護家園,同時與猶太社團并肩作戰(zhàn),德魯茲人的家園和土地基本未遭受到戰(zhàn)火破壞,得以較為完整地保留下來。(58)Marwan Darweish and Patricia Sellick, “Everyday Resistance Among Palestinians Living in Israel 1948-1966,” Journal of Political Power, Vol. 10, No. 3, 2017, p. 353.其次,結盟后的德魯茲社團在經(jīng)濟上處處得到以色列當局的扶持。例如,戰(zhàn)爭期間,德魯茲社團獲得了以色列當局頒發(fā)的特別通行證,憑此可以將物資運到德魯茲村莊;加入以國防軍的德魯茲人家庭成員也得到了當局給予的免費醫(yī)療等各項社會保障措施。(59)Rami Zeedan, “The Role of Military Service in the Integration/Segregation of Muslims, Christians and Druze Within Israel,” Societies, Vol. 9, No. 1, 2019, pp. 1-15.最后,在戰(zhàn)爭處于膠著狀態(tài)的1948年秋,德魯茲社團得到以色列軍事當局允許收割莊稼的許可,從而解決了最基本的溫飽問題,當時巴勒斯坦其他阿拉伯人被迫忍受著饑餓和四處游蕩。(60)Laila Parsons, “The Palestinian Druze in the 1947-1949 Arab-Israeli War,” p. 93.

        第四,1949年至1956年間,德魯茲社團與以色列當局的關系發(fā)生了變化,但整體較為和諧,為雙方“血盟”的最終形成奠定了基礎。一方面,1949年初第一次中東戰(zhàn)爭結束后,德魯茲社團認為既然土地得以保留,其作為志愿兵的使命理應結束。然而,1949年12月出臺的《以色列兵役法》(TheMilitaryServiceLaw)又將德魯茲社團卷入是否需要以及如何服兵役的問題。(61)Yoav Gelber, “Druze and Jews in the War of 1948,” p. 241.另一方面,1951年以色列出臺的《義務兵役法》(TheCompulsoryMilitaryServiceLaw)規(guī)定,年滿18周歲的以色列公民都必須加入國防軍。(62)“Submission to the 97th Session of the Human Rights Committee: October 2009 Conscientious Objection to Military Service and Related Issues for the Attention of the Country Report Task Force on Israel,” CPTI, August 2009, http://www2.ohchr.org/english/bodies/hrc/docs/ngos/CPTI_Israel97.doc, 上網(wǎng)時間:2021年6月2日。但1949年至1956年間,以色列國防軍實際征召的德魯茲青年數(shù)量非常少,特別是1949年至1953年間德魯茲社團對應征入伍的積極性明顯不高。這是因為,1953年前德魯茲社團的領導權掌握在德魯茲人的精神領袖謝赫·阿布·優(yōu)素?!ぐ⒚鳌に锓?Sheikh Abou Youssef Amin Tarif)手中,他雖然整體上尋求德魯茲社團與猶太社團和以色列保持友好關系,但在德魯茲青年是否應到國防軍服役的問題上持保留態(tài)度。(63)Eduardo Wassim Aboultaif, “Revisiting the Druze Politics in Palestine Under British Colonial Rule,” pp. 245-246.

        第五,1956年5月以色列當局針對德魯茲社團的義務兵役制正式實施,這標著德魯茲社團與猶太社團以及以色列之間上升為“血盟”關系。一方面,1956年5月開始逃避或拒絕服兵役的德魯茲人很少,(64)Hanne Eggen R?islien, “Religion and Military Conscription: The Case of the Israel Defense Forces (IDF),” Armed Forces & Society, Vol. 39, No. 2, 2013, p. 218.這很大程度上源于塔里夫的政治對手穆阿迪等人此時發(fā)表支持義務兵役制的舉動,恰巧迎合了當局的政策偏好,而德魯茲人律師穆罕默德·哈瓦里(Muhammad Hawari)等對義務兵役制持反對意見者此時的反對舉措,則很難引起當局的重視。(65)Eduardo Wassim Aboultaif, “Druze Politics in Israel: Challenging the Myth of ‘Druze-Zionist Covenant’,” p. 542.另一方面,德魯茲普通民眾也深知與以色列當局對抗的最壞結果,可能是像許多阿拉伯穆斯林那樣被逐出以色列,而下山當兵從而更好地融入以色列國家體系,從長遠來看未必是負項,甚至可能轉化成絕佳機會乃至積極特權。(66)Ilan Pappe, “Moshe Sharett, David Ben-Gurion and the ‘Palestinian Option’, 1948-1956,” Studies in Zionism, Vol. 7, No. 1, 1986, pp. 77-96.因此,上述因素共同促成了德魯茲社團與猶太社團以及以色列之間的“血盟”關系在1956年最終形成。

        三、 多維與積極的發(fā)展階段(1956~1976年)

        建國后,以色列當局發(fā)現(xiàn)難以用文化手段同化境內(nèi)的阿拉伯人,因此選擇對阿拉伯人實行“分而治之”的政策。(67)王宇:《論以色列阿拉伯人的政治參與》,載《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第2期,第46頁。該政策最重要的一環(huán)就是將德魯茲社團從阿拉伯人中徹底分離出來。1956年至1976年二十年間,以色列當局從民族、宗教、法律、教育四個維度完成了德魯茲社團獨立身份的構建,并取得兩個明顯效果:一方面,德魯茲人與其他阿拉伯群體進一步分離,關系日漸疏遠;另一方面,德魯茲人與猶太人關系更加密切,同時與以色列間的聯(lián)系變得更深。

        第一,以色列當局通過專有稱呼和證件標識兩種方式,把德魯茲社團塑造成獨立的少數(shù)民族,從而掃清了德魯茲青年應征入伍的障礙。一方面,以色列當局在1948年建國伊始,就通過電臺和其他媒體頻繁使用“德魯茲人”和“德魯茲社團”等專有稱呼,以此將德魯茲人作為一個獨立民族,在稱呼上與境內(nèi)其他阿拉伯人逐步分離。(68)Hillel Frisch, “State Ethnicization and the Crisis of Leadership Succession Among Israel’s Druze,”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Vol. 20, No. 3, 1997, pp. 580-593.另一方面,1956年以色列當局通過一項規(guī)定,在德魯茲人的身份證上的民族一欄標注“德魯茲”,而在阿拉伯穆斯林和阿拉伯基督徒的身份證上的民族一欄標注“阿拉伯”,借此從公民身份證件所載信息入手,將德魯茲社團與境內(nèi)其他阿拉伯群體分離開來,(69)Eduardo Wassim Aboultaif, “Druze Politics in Israel: Challenging the Myth of ‘Druze-Zionist Covenant’,” p. 548.逐步使德魯茲社團成為一個獨立的少數(shù)民族。(70)以色列外交部公布的相關資料顯示,以色列少數(shù)民族人口約占以色列總人口的24%,少數(shù)民族主要分為5個群體:阿拉伯穆斯林(Muslim Arabs)、貝都因阿拉伯人(Bedouin Arabs)、阿拉伯基督徒(Christian Arabs)、德魯茲人(Druze)、切爾克斯人(Circassians)。上述5個少數(shù)民族被統(tǒng)稱為“以色列阿拉伯公民(Arab citizens of Israel)”,他們的主要共性是都講阿拉伯語,但是又因宗教信仰差異等因素展現(xiàn)出不同的特征。參見“People: Minority Communities,” Israel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https://mfa.gov.il/MFA/AboutIsrael/People/Pages/SOCIETY-%20Minority%20Communities.aspx, 上網(wǎng)時間:2021年6月6日。德魯茲社團獲得獨立民族身份最主要的作用是掃清了德魯茲青年應征入伍的障礙,而此前一些德魯茲社團領導人認為德魯茲社團在文化上屬于阿拉伯群體,既然當局的義務兵役制因國防部長有權基于民族和宗教因素豁免某些群體,而在實踐中不針對阿拉伯穆斯林實施,那么也不應該針對德魯茲人實施,但是德魯茲社團成為以色列的一個獨立民族后這一理由便不復存在。(71)Eduardo Wassim Aboultaif, “Druze Politics in Israel: Challenging the Myth of ‘Druze-Zionist Covenant’,” pp. 544-545.

        第二,以色列當局運用證件標識、削弱影響和淡化意識等三種方式,漸進式地將德魯茲宗教獨立化,這促進了德魯茲宗教與伊斯蘭教的無限分離。首先,1956年以色列當局對德魯茲人身份證上民族一欄信息進行標注時,一并將證件上宗教信仰一欄標注為“德魯茲”。(72)Mordechai Nisan, “The Druze in Israel: Questions of Identity, Citizenship, and Patriotism,” p. 581.其次,以色列當局通過引導與加大德魯茲社團參與以色列國家政治的方式,逐漸削弱了德魯茲宗教在德魯茲社團內(nèi)部的傳統(tǒng)影響力。(73)Yakub Halabi, “Tiny Religious Minorities and Minority Group Rights: The Case of the Druze Community,” Social Identities, Vol. 26, No. 6, 2020, p. 747.此外,德魯茲社團獨立的宗教身份,為以色列當局開展民俗節(jié)日提供了諸多便利,德魯茲村莊的歷史甚至被加以改寫,強調(diào)德魯茲人與猶太人共享神殿和文化遺址,(74)Iman Hamdy, “The Druze in Israel: A Less Persecuted Minority?,” p. 410.這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德魯茲宗教的獨特性。最后,以色列當局用政策導向作用逐漸淡化了德魯茲社團的宗教意識形態(tài),尤其是以色列建國以來針對德魯茲社團所居住地區(qū)的土地征用政策,事實上稀釋了德魯茲教義中土地的神圣性,因此猶太復國主義被一些阿拉伯民族主義者視作一種“旨在控制土地的殖民主義意識形態(tài)”。(75)Neve Gordon, “Of Dowries and Brides: A Structural Analysis of Israel’s Occupation,” New Political Science, Vol. 29, No. 4, 2007, p. 453.

        第三,以色列當局授權德魯茲獨立法院以極高自治權限的做法,對德魯茲社團民族獨特性的構建起到了輔助作用,尤其體現(xiàn)在婚姻制度和財產(chǎn)繼承兩個領域。一方面,1962末以色列議會通過《德魯茲法院法》(TheDruzeCourtsLaw),賦予了德魯茲法院處理社團內(nèi)部個人事務的權力,特別是與婚姻制度相關事務的權力。(76)Martin Edelman, “The Druze Courts in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Israel,” Middle East Review, No. 19, 1987, pp. 54-61.該法的一個重要作用是使德魯茲社團和以色列阿拉伯穆斯林進一步分離,因為相關條款的規(guī)定使雙方的交集變得更少。(77)Isaac Shiloh, “Marriage and Divorce in Israel,” Israel Law Review, Vol. 5, No. 4, 1970, p. 479.另一方面,《德魯茲法院法》另一項重要功能是關于繼承財產(chǎn)的相關規(guī)定,這使得德魯茲社團在處理內(nèi)部事務上更具獨特性和靈活性。(78)Walter Zenner and Maurice Richter, “The Druzes as a Divided Minority Group,” Journa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Vol. 7, No. 3, 1972, p. 198.德魯茲社團的獨立法庭本質上是一種特殊的宗教法庭自治,但其相關內(nèi)容與現(xiàn)代以色列國家主流法律體系達成了妥協(xié)。

        第四,以色列當局為從教育層面把德魯茲社團與其他阿拉伯群體分離開來,自1976年開始建立了一套獨立且較為完整的德魯茲人課程體系。(79)Rabah Halabi, “The Education System as a Mechanism for Political Control: The Education System for the Druze in Israel,” Journa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Vol. 53, No. 7, 2018, p. 1018.該體系產(chǎn)生了諸多明顯效果。首先,該體系使德魯茲人的雙語能力普遍高于國內(nèi)其他少數(shù)族裔,即德魯茲人在掌握母語阿拉伯語的同時,還掌握第二語言希伯來語,一些德魯茲人還能夠在軍事法庭等場合承擔阿拉伯語和希伯來語翻譯任務。(80)Lisa Hajjar, “Speaking the Conflict, or How the Druze Became Bilingual: A Study of Druze Translators in the Israeli Military Courts in the West Bank and Gaza,”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Vol. 23, No. 2, 2000, pp. 299-328.其次,盡管有學者認為獨立的課程體系可能造就德魯茲社團與猶太社團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但是作為教育工具的希伯來語的確拉近了兩者之間的距離,更為重要的是,希伯來語增強了德魯茲社團對以色列的國家認同。(81)Ismael Abu-Saad, “Palestinian Education in the Israeli Settler State: Divide, Rule and Control,” Settler Colonial Studies, Vol. 9, No. 1, 2019, pp. 96-116.再次,德魯茲人課程體系培養(yǎng)的德魯茲議員、教師等以色列社會上層群體,又因掌握相對較多的社會資源,間接地影響著德魯茲社團各領域。(82)Sylvia Saba-Sa’di and Ahmad Sa’di, “State Power and the Role of Education in the Constitution of Natives’ Subjectivities: The Druze in Israel,” Social Identities, Vol. 24, No. 6, 2018, pp. 817-835.最后,德魯茲人課程體系便于以色列當局通過教育增進德魯茲社團與猶太社團和以色列的感情。猶太復國主義者特別強調(diào)古希伯來民族領袖摩西(Moses)與德魯茲人先知舒艾布(Shu‘a(chǎn)yb)的女兒成婚這一古老傳說,以色列當局主導下的德魯茲歷史研究特別強調(diào)以色列建國前德魯茲人是“受穆斯林迫害的受害者”,而“以色列作為救世主解救了德魯茲人”。(83)Kais Firro, “Druze maqāmāt (Shrines) in Israel: From Ancient to Newly-Invented Tradition,” British Journal of Middle Eastern Studies, Vol. 32, No. 2, 2005, p. 224.

        四、 漸進與消極的演進階段(1976~2001年)

        德魯茲社團在各維度獲得獨立身份之后,并沒有按照以色列當局先前設想的那樣全面融入以色列國家政治體系,相反,德魯茲社團逐漸與以色列當局在多個領域產(chǎn)生了分歧乃至沖突。1977年,在以色列工黨結束在政壇30年的執(zhí)政后,以色列右翼政府登臺,這客觀上成為德魯茲社團與以色列國家關系朝著一個充滿變數(shù)方向演進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雙方關系逐漸演進的該階段,德魯茲社團對以色列當局的不滿主要集中在土地政策、公民平等和教育體系三大領域。

        第一,以色列當局對加利利地區(qū)實施的猶太化政策,導致德魯茲社團與以色列當局產(chǎn)生分歧乃至矛盾。首先,盡管德魯茲社團和猶太社團存在“血盟”關系,但是德魯茲社團的主要居住地加利利地區(qū)被逐步猶太化,使得當?shù)氐牡卖斊澣嗽谛睦砩现饾u感到傳統(tǒng)上由講阿拉伯語的人所主導的地區(qū)逐漸面臨講希伯來語的猶太人這一“他者”的到來,(84)Falah Ghazi-Walid, “Israeli Judaisation Policy in Galilee and Its Impact on Local Arab Urbanization,” Political Geography Quarterly, Vol. 8, No. 2, 1989, pp. 229-253.因此德魯茲社團或多或少對新進入這一地區(qū)的猶太人心存排斥。其次,以色列當局不斷從加利利地區(qū)的德魯茲村莊征用土地,用于修建猶太人定居點、建設工業(yè)園區(qū)和鋪設公共道路等,這遭到了把土地視為神圣財產(chǎn)的一些德魯茲人的強烈反對。(85)Oren Yiftachel and Michaly Segal, “Jews and Druze in Israel: State Control and Ethnic Resistance,”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Vol. 21, No. 3, 1998, p. 485.最后,在德魯茲人看來,猶太人的到來并沒有給加利利地區(qū)的德魯茲社團帶來較多的實惠。例如,在加利利地區(qū)德魯茲村莊被征用土地上修建起的工業(yè)園區(qū),對德魯茲社團擴大就業(yè)范圍和提升就業(yè)率并沒有起到明顯效果。相反,土地被征用后的德魯茲人家庭,時常會因為失去土地而遇到各種困境。這進一步加劇了德魯茲社團與以色列當局的分歧乃至矛盾。(86)Peled Yoav, “Ethnic Democracy and the Legal Construction of Citizenship: Arab Citizens of the Jewish State,”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86, No. 2, 1992, pp. 432-443.

        第二,德魯茲社團對公民平等問題的訴求,演變成德魯茲社團與以色列當局的紛爭乃至沖突。首先,德魯茲社團在早期主要通過和平方式開展向以色列當局爭取公民平等的活動。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這些活動通常由德魯茲委員(Druze Committee)或德魯茲議員領導,訴求內(nèi)容集中在市政預算、社會服務、基礎設施、住房和土地權等領域。需要指出的是,德魯茲社團開展上述活動極少聯(lián)合其他阿拉伯群體,盡管兩者的訴求幾乎完全一致。其次,以色列當局針對德魯茲社團的公民平等訴求做出了承諾,但后續(xù)執(zhí)行效果不彰,由此引發(fā)了德魯茲社團的不滿。1987年,以色列當局向德魯茲社團承諾保證公民平等,但之后的執(zhí)行過程略顯緩慢,且與承諾有偏差。德魯茲社團因此加大了爭取公民平等活動的力度,如通過罷工和示威等開展活動,公開譴責以色列政府違背承諾,并強調(diào)國防軍中已有數(shù)百名德魯茲士兵為以色列獻出了生命。最后,德魯茲社團與以色列當局在公民平等問題上的紛爭逐漸升級為沖突。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一些德魯茲村莊與以色列當局發(fā)生過幾次暴力沖突,且1991年和1994年德魯茲人曾在耶路撒冷開展了靜坐示威、絕食和象征性襲擊以色列議會的活動。1994年以色列工黨德魯茲議員薩拉赫·塔里夫(Salah Tarif)闡述上述活動時提及“德魯茲人應當采取一切手段尋求在所有方面與猶太人完全平等”。(87)Oren Yiftachel and Michaly Segal, “Jews and Druze in Israel: State Control and Ethnic Resistance,” p. 487.

        第三,德魯茲社團對以色列當局構建的德魯茲人課程體系產(chǎn)生質疑,并逐漸轉化為雙方之間的隔閡甚至糾紛。一方面,以色列教育部在1976年創(chuàng)建的針對德魯茲社團的課程體系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至20世紀80年代末,該體系下的德魯茲社團大學入學率雖然遠高于以色列境內(nèi)其他阿拉伯社團,但是與猶太社團相比,德魯茲社團的大學入學率仍舊很低。(88)Hillel Frisch, “State Ethnicization and the Crisis of Leadership Succession Among Israel’s Druze,” p. 586.另一方面,雖然該課程體系是針對非高等教育階段設立的,但是與高等教育階段密不可分。由于該課程體系下德魯茲社團大學入學率較低,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越來越多的德魯茲人家庭更愿意送孩子去猶太中學讀書,甚至選擇到附近的阿拉伯中學就讀。但是以色列當局和一些學者認為,德魯茲青年從以色列國防軍退役后,往往不像猶太青年那樣愿意繼續(xù)進入大學深造,而是更急于成家立業(yè),這是德魯茲社團大學入學率相對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89)Sylvia Saba-Sa’di and Ahmad Sa’di, “State Power and the Role of Education in the Constitution of Natives’ Subjectivities: The Druze in Israel,” pp. 817-835.

        五、 激烈與爭議的裂變階段(2001~2018年)

        2001年夏,約旦首都安曼舉辦了一場關于以色列德魯茲社團是否應該在以色列國防軍服役的“安曼會議”。會議由黎巴嫩德魯茲領導人瓦利德·瓊布拉特(Walid Jumblatt)主持,他在會上呼吁以色列德魯茲人不要在以色列國防軍服役,約100名反對德魯茲社團在以色列國防軍服役的以色列德魯茲人參加了此次會議。(90)Zeidan Atashi, “The Druze in Israel: The Question of Compulsory Military Service,” Jewish Virtual Library, 2021, https://www.jewishvirtuallibrary.org/druze-in-israel-and-the-question-of-com-pulsory-military-service, 上網(wǎng)時間:2021年6月9日。會議規(guī)模非常有限,這從側面反映出“德魯茲—猶太復國主義盟約”難以掩蓋的彼此間的裂痕。(91)Eduardo Wassim Aboultaif, “Druze Politics in Israel: Challenging the Myth of ‘Druze-Zionist Covenant’,” pp. 549-550.2018年可能侵蝕德魯茲社團等少數(shù)族裔公民權完整性的《猶太民族國家法》出臺后,自2001年“安曼會議”以來所出現(xiàn)的盟約裂痕,最終擴大為德魯茲社團對該法的強烈抗議。該法相關條款不僅使德魯茲社團迷茫于尷尬的以色列公民身份,還引發(fā)了德魯茲社團對“德魯茲—猶太復國主義盟約”前所未有的強烈質疑,而以色列當局也很可能因此面臨諸多爭議乃至挑戰(zhàn)。

        第一,德魯茲社團認為《猶太民族國家法》背離了“德魯茲—猶太復國主義盟約”中的平等精神,但以色列當局對此卻選擇采取強硬態(tài)度予以回應。一方面,有別于要求廢除該法并聲稱該法代表以色列“民主死亡”的阿拉伯穆斯林,(92)Ramzy Baroud, “Jewish Nation-State Law: Why Israel Was Never a Democracy,” The Washington Report on Middle East Affairs, Vol. 37, No. 6, 2018, pp. 8-9.德魯茲人提議修改該法中缺少民主與平等成分的條款(93)Jonathan Cook, “Nation-State Law Privileging Jews Angers Israel’s Druze Citizens,” pp. 12-14.。德魯茲人還指出,該法中以猶太人至上為實質的條款是對盟約中平等與包容精神的拋棄,(94)Nadia Ben-Youssef and Sandra Samaan Tamari, “Enshrining Discrimination: Israel’s Nation-State Law,” Journal of Palestine Studies, Vol. 48, No. 1, 2018, p. 73.認為這些條款沖擊了民主與平等這一維系盟約的基石。另一方面,德魯茲社團認為以色列當局利用猶太人在議會中的多數(shù)席位優(yōu)勢批準該法,此舉將德魯茲社團等少數(shù)族裔排除在該法所界定的“人民”之外,(95)Amira Hass, “Israel’s Nation-State Law: Teaching Jews that the World Is Flat,” The Washington Report on Middle East Affairs, Vol. 37, No. 6, 2018, p. 11.這勢必會對社會的民主與平等造成沖擊。特拉維夫大學政治學教授阿邁勒·賈邁勒(Amal Jamal)指出,該法完全以族裔為基礎,對以色列進行重新定義,使德魯茲社團等少數(shù)族裔陷入一種既非完全無國籍、也非完全公民的半無國籍狀態(tài)。(96)Amal Jamal and Anna Kensicki, “Theorizing Half-Statelessness: A Case Study of the Nation-State Law in Israel,” Citizenship Studies, Vol. 24, No. 6, 2020, p. 769.但是,以色列當局針對上述質疑與抗議采取了強硬立場且無妥協(xié)跡象。面對以色列少數(shù)族裔對該法的抗議以及近200名知識分子、藝術家和作家等社會群體聯(lián)名簽署致時任總理本雅明·內(nèi)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的公開信要求廢除該法,內(nèi)塔尼亞胡不僅聲稱抗議活動充分證明了此前議會通過《猶太民族國家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97)Dov Waxman and Ilan Peleg, “The Nation-State Law and the Weakening of Israeli Democracy,” p. 185.而且在2018年8月12日的內(nèi)閣會議上明確表示要將《猶太民族國家法》實施到底。(98)Ian Bremmer, “Israel’s Netanyahu Takes a Page from the Authoritarian Playbook,” Time International(South Pacific Edition), Vol. 192, No. 5, 2018, p. 22.

        第二,德魯茲社團認為《猶太民族國家法》破壞了“德魯茲—猶太復國主義盟約”中的友好傳統(tǒng),且得到了以色列社會各界一些猶太人士的同情與支持。一方面,廣大德魯茲民眾認為該法相關條款破壞了盟約中的友好傳統(tǒng)。雖然以色列議會中有少數(shù)德魯茲人議員支持該法,且在表決時投了贊成票,(99)Rami Zeedan, “Reconsidering the Druze Narrative in the Wake of the Basic Law: Israel as the Nation-State of the Jewish People,” p. 159.但德魯茲民眾認為,上述德魯茲人議員與以色列當局的一致意見和融洽關系代表不了盟約中的友好傳統(tǒng),因為盟約中的友好傳統(tǒng)應當針對整個德魯茲社團而言,而不是為某些德魯茲議員等上層人士量身定制。盡管與境內(nèi)其他少數(shù)族裔相比,德魯茲社團在以色列享有較高的政治參與度,這固然是以色列當局長期扶持德魯茲社團和雙方之間友好關系的外在表現(xiàn),但這并不能抵消或減弱德魯茲社團對該法的抗議。另一方面,某些同情與支持德魯茲社團的猶太人士也對該法提出了質疑乃至批判,這從側面反映出該法對盟約中友好傳統(tǒng)的沖擊。以色列梅雷茨黨(Meretz)議員米查爾·羅津(Michal Rozin)聲明支持德魯茲社團的抗議,并親赴現(xiàn)場參加反對該法的抗議活動;以色列工黨(Israeli Labor Party)主席阿維·加貝(Avi Gabbay)在接受采訪時,也表達了對德魯茲人抗議活動的理解與尊重;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社會學教授伊娃·伊洛茲(Eva Illouz)親赴現(xiàn)場,在向示威者致辭時聲稱“從本-古里安到賈博廷斯基,猶太復國主義領導人堅持平等原則,然而現(xiàn)在以色列政府已放棄這一原則,我放棄政府給予我個人的猶太特權因為我不想要它”(100)Tal Schneider, “Palestinian Flags Fly at Arab Protest Against Nation State Law,” Globes(Israel), August 12, 2018.。

        第三,德魯茲社團認為《猶太民族國家法》忽視了“德魯茲—猶太復國主義盟約”中的血盟基礎,但以色列當局對此并未充分重視。一方面,自1956年以色列當局對德魯茲社團實行義務兵役制以來,兩者之間所形成的血盟關系很可能因該法彰顯猶太特權的條款而受到?jīng)_擊。例如,該法可能弱化在以色列國防軍中服役的德魯茲士兵對以色列國家的歸屬感和使命感,還可能使德魯茲士兵與猶太士兵之間產(chǎn)生距離感。該法通過當日,以色列議會“擁有未來黨(Yesh Atid)”領導人亞伊爾·拉皮德(Yair Lapid)稱該法在以色列國防軍中與猶太人并肩服役的德魯茲人和貝都因人兄弟的眼睛里“插了一根手指”(101)“Knesset Passes Jewish Nation-state Bill into Law,” Knesset, July 19, 2018, https://main.knesset.gov.il/en/News/PressReleases/Pages/Pr13979_pg.aspx, 上網(wǎng)時間:2021年6月10日。。另一方面,在德魯茲社團的傳統(tǒng)理念中,德魯茲青年加入以色列國防軍對參軍者本人和德魯茲社團都是一項至高榮譽,因此德魯茲村莊和小鎮(zhèn)通常會為德魯茲青年參軍而專門舉行慶?;顒?,(102)Zeidan Atashi, “The Druze in Israel: The Question of Compulsory Military Service”.且德魯茲士兵在服役期間為國家做出貢獻常常被提升到社會與國家層面的至高榮譽。(103)“Israeli Billionaire to Fund Heritage Centre for Druze IDF Soldiers,” Jewish Virtual Library, July 31, 2017, https://www.jewishvirtuallibrary.org/history-and-overview-of-the-israeli-druze, 上網(wǎng)時間:2021年6月13日。但是,該法某些條款可能導致上述榮譽感降低,甚至還可能會影響德魯茲青年參軍的積極性。以色列境內(nèi)德魯茲人僅十幾萬,約占全國總人口的1.8%。當局因此沒有充分重視該法對雙方之間“血盟”基礎的危害。但是,德魯茲社團是以“德魯茲宗教的特殊性”“對以色列無限忠誠尤其是成員廣泛分布于國防軍、邊防部隊、警察機構和監(jiān)獄系統(tǒng)”“對土地無比依戀”這三大特征而廣為人知,因此有觀點認為,在被該法刺痛的所有以色列少數(shù)族裔中,德魯茲社團受到的傷害最深,(104)William Miles, “Open ‘Secrets’ and Uncomfortable Truths: Druze, Jews and Israel’s New Nationality Law,” Anthropology Now, Vol. 12, No. 3, 2020, p. 56.這一點以色列當局無法回避與忽視。

        第四,德魯茲社團認為《猶太民族國家法》違背了“德魯茲—猶太復國主義盟約”中的契約精神,可能再度引發(fā)對盟約持否定態(tài)度者的消極評介。一方面,對盟約形成過程的消極性評介有可能被再度勾起。1948年德魯茲社團與猶太社團結盟后,德魯茲士兵與猶太士兵并肩沖入阿拉伯社區(qū),搜索收繳作為宣傳工具的收音機等物品,講阿拉伯語的德魯茲士兵給阿拉伯穆斯林留下了深刻印象,自那時起阿拉伯穆斯林便指責德魯茲人是“阿拉伯叛徒”和“猶太人的雇傭軍與幫兇”,并將猶太社團與德魯茲社團之間的盟約解讀為前者賄賂與利用后者的結果。(105)Kobi Peled, “Oral Testimonies, Archival Sources, and the 1948 Arab-Israeli War: A Close Look at the Occupation of a Galilean Village,” p. 48.也有觀點認為,1948年兩者之間盟約形成過程中,德魯茲社團迫于猶太社團的強勢而帶有明顯的被迫心理。(106)Michael Shterenshis, “Israel: Ethnocracy or Multicracy?,” Middle Eastern Studies, Vol. 55, No. 4, 2019, pp. 605-620.另一方面,對盟約發(fā)展過程的消極性評介有可能被再度激發(fā)。德魯茲社團認為,對以色列忠誠是基于雙方之間盟約的神圣性。但是,對盟約持否定態(tài)度者認為,德魯茲社團主要是基于現(xiàn)實利益而積極融入以色列國家政治體系的,集中體現(xiàn)在響應當局的義務兵役制上。德魯茲士兵退役后較其他少數(shù)族裔更容易進入警察系統(tǒng)等安全部門工作,如以色列警察系統(tǒng)中的少數(shù)族裔雇員中有50%是德魯茲人,這一比例遠超德魯茲社團在以色列少數(shù)族裔中的人口比例。(107)Ronald Weitzer and Badi Hasisi, “Does Ethnic Composition Make a Difference? Citizens’ Assessments of Arab Police Officers in Israel,” Policing and Socie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Policy, Vol. 18, No. 4, 2008, pp. 367-368.還有觀點認為,盟約在發(fā)展過程中因得到以色列當局的扶持,針對當局某些并非公平公正的現(xiàn)實舉措,德魯茲社團往往表現(xiàn)出遷就心態(tài),如與猶太人相比,德魯茲人在軍隊和警察等系統(tǒng)中職位通常較低,且晉升相對緩慢等。

        六、 結語

        2018年《猶太民族國家法》的出臺引發(fā)了德魯茲社團對“德魯茲—猶太復國主義盟約”的強烈質疑,該法對德魯茲社團與猶太社團以及以色列之間特殊盟約關系的變遷過程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以一百多年的時間跨度,從歷史視角審視這一關系的變遷,既不能簡單地認同“德魯茲社團已基本融入以色列國家政治體系”等主流觀點,也不能籠統(tǒng)地接受“二者關系充滿了分歧與矛盾”等非主流觀點,而是應當根據(jù)這一關系變遷過程中的歷史事實和客觀現(xiàn)實,全面、客觀并且系統(tǒng)地對其進行分析與評介。

        第一,這一特殊盟約關系形成與發(fā)展的基石是兩者之間的共同利益。首先,在盟約醞釀階段,猶太社團借助德魯茲社團在宗教信仰上的獨特性和相對于其他阿拉伯群體孤立無援、較為弱小等特征,出于實現(xiàn)復國計劃的宏偉目標而尋求與之結盟。而德魯茲社團基于地區(qū)局勢前景不明未立即與猶太社團結盟,但出于在各方之間求中立的目的,整體上與猶太社團保持友好關系。其次,在盟約形成階段,猶太社團出于尋找?guī)褪值饶康?,如獨立?zhàn)爭中以色列需要大量懂阿拉伯語的人,積極尋求與德魯茲社團結盟。而德魯茲社團此時已看清猶太社團的實力和潛力,出于短期能獲得武器和物資援助、遠期能從當局獲取政治利益的目的而與之結盟。最后,在盟約發(fā)展階段,以色列當局出于對境內(nèi)阿拉伯群體實施“分而治之”政策的目的,從政治體系和社會生活中多個領域塑造了德魯茲社團的特殊獨立身份。而德魯茲社團出于維護社團在以色列的特殊和優(yōu)勢地位,通過接受國防軍的義務兵役制等形式,積極配合并始終忠誠于以色列。(108)Kais Firro, “Reshaping Druze Particularism in Israel,” pp. 40-53.

        第二,這一特殊盟約關系的非對稱性客觀上決定了其雖屢受沖擊但不會輕易破滅。一方面,就人口數(shù)量而言,約占以色列總人口1.8%的德魯茲社團在以色列的政治參與度僅僅是相對較高,德魯茲社團在議會的席位、在國防軍的人數(shù)以及在社會其他領域占有的重要職位數(shù)量等,無法與猶太社團相提并論,因此德魯茲社團雖然抗議《猶太民族國家法》,但更清楚抗議過后甚至是抗議過程中仍舊要與猶太社團保持兄弟關系,并始終忠誠于以色列。例如,德魯茲社團在特拉維夫拉賓廣場抗議時高舉以色列國旗和德魯茲宗教旗幟,并高唱以色列國歌《哈提克瓦》(Hatikvah)。(109)Rami Zeedan, “Reconsidering the Druze Narrative in the Wake of the Basic Law: Israel as the Nation-State of the Jewish People,” p. 154.另一方面,以色列當局雖然在推行《猶太民族國家法》上態(tài)度強硬,但是在處理與德魯茲社團的關系上不強調(diào)盟約關系的非對稱性,而是持續(xù)性的在各領域大力扶持德魯茲社團。例如,2001年以色列國防軍誕生了第一位德魯茲人將軍,2002年以色列外交部任命了第一位德魯茲人大使,(110)Itamar Eichner, “Druze Professor Appointed Ambassador to New Zealand,” Ynet, April 22, 2012, https://www.ynetnews.com/articles/0,7340,L-4219320,00.html, 上網(wǎng)時間:2021年8月15日?!丢q太民族國家法》通過后2019年以色列議會選出了第一位德魯茲人女議員。(111)“Druze Woman Set to Enter Knesset in Israeli First,” Jerusalem Post, April 10, 2019, https://www.jpost.com/Breaking-News/Druze-woman-set-to-enter-Knesset-in-Israeli-first-586314, 上網(wǎng)時間:2021年8月15日。

        第三,這一特殊盟約關系的前景本質上取決于以色列當局如何平衡國家的猶太屬性和社會的政治民主這一現(xiàn)實爭議問題。一方面,該法對以色列猶太屬性的法律界定引發(fā)了爭議,但本質上是這一定性所延伸出的猶太特權引發(fā)了抗議。以色列學者阿隆·哈雷爾(Alon Harel)結合對該法通過后各方反應的分析,認為各方態(tài)度不以右翼或左翼劃線,而以“反對以色列過于西化而借助該法彰顯國家猶太特性以支持該法的保守派”和“倡導民主、平等和自由等普世價值觀而反對該法的自由派”劃分,德魯茲人作為反對方之一因“德魯茲—猶太復國主義盟約”受沖擊所表現(xiàn)出的憤怒而格外引人注目。(112)Alon Harel, “Basic Law: Israel as the Nation State of the Jewish People,” Nationalities Papers, Vol. 49, No. 2, 2021, pp. 262-269.另一方面,以色列當局主導下的政治民主化進程與歐美國家的西式民主有明顯區(qū)別,且可能因該法的實施而呈現(xiàn)更加濃烈的猶太特征。時任以色列總理內(nèi)塔尼亞胡全力推行《猶太民族國家法》,其在以色列政治根基極為深厚,不排除未來其重返總理職位可能性。(113)王晉:《內(nèi)塔尼亞胡能否“卷土重來”?》,載《世界知識》2021年第13期,第51-53頁。2021年6月13日,新上任的總理納夫塔利·貝內(nèi)特(Naftali Bennett)曾自稱比內(nèi)塔尼亞胡“更右”(114)Daniel Estrin and Ari Shapiro, “Netanyahu’s Legacy After 12 Years as Israel’s Prime Minister,” All Things Considered(NPR), June 14, 2021.,因此在推行該法上,貝內(nèi)特內(nèi)閣有可能延續(xù)前任總理及內(nèi)閣的做法?!丢q太民族國家法》作為一部基本法出臺后,雖然反對方因該法涉嫌侵蝕民主與平等,已向以色列最高法院提交了數(shù)宗反對該法的呈請書,但是常被以色列議會施壓的最高法院很難宣布該法無效?!丢q太民族國家法》通過期間的時任以色列司法部長艾麗特·夏克德(Ayelet Shaked)早在2015年任職伊始便稱,她在任內(nèi)的目標是改革現(xiàn)有法律制度并改變其性質,具體途徑是通過提名保守的法官和大法官來剔除司法領域的自由主義傾向。(115)Orit Kamir, “Basic Law: Israel as Nation-State-National Honor Defies Human Dignity and Universal Human Rights,” p. 222.

        綜上所述,德魯茲社團與猶太社團以及以色列國家關系的變遷長達一個多世紀,且過程較為復雜,2018年《猶太民族國家法》的出臺對這一特殊關系產(chǎn)生了巨大沖擊,并引發(fā)了諸多爭議。就德魯茲社團而言,以色列各民族通過協(xié)商恢復以色列“猶太加民主”的傳統(tǒng)社會契約,并以此將境內(nèi)所有民族團結在一起,從而消除上述質疑與抗議可能是最為理想的途徑。就以色列國家而言,《猶太民族國家法》對國家猶太屬性的界定改變不了以色列是一個多族群共同體的客觀事實,因此通過平衡國家的猶太屬性和社會的政治民主,從而妥善解決境內(nèi)出現(xiàn)的民族問題,或許是解決境內(nèi)民族問題的最佳選擇。

        猜你喜歡
        猶太人
        自尊
        自尊
        自尊
        自尊
        自尊
        自尊
        讀者(2018年12期)2018-05-30 05:16:40
        戲劇藝術(上海戲劇學院學報)(2016年2期)2016-12-23 09:18:06
        英國社會是如何對待猶太人的(1066-1656年)
        猶太人的生意經(jīng)
        探索財富(2009年3期)2009-06-18 03:19:24
        逃票的方法
        探索財富(2009年3期)2009-06-18 03:19:24
        av在线网站一区二区|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桃色| 啪啪免费网站| 国产免费激情小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v高清不卡免费在线| 国产精品日本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hb无码 | 欧美精品一本久久男人的天堂| 色老头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农村三片免费网站|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极品少妇被黑人白浆直流| 黄色a级国产免费大片| 中文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 热综合一本伊人久久精品| 国产亚洲av无码av男人的天堂| 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网站| 亚洲AV无码成人品爱| 成人免费播放片高清在线观看| 婷婷色婷婷开心五月四| 无码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欧美大黑帍在线播放| 亚洲色偷拍一区二区三区 | ZZIJZZIJ亚洲日本少妇| 黄色中文字幕视频网站|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a片| 在线亚洲+欧美+日本专区| AV无码中文字幕不卡一二三区| 亚洲处破女av一区二区| 久久国内精品自在自线| 777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 | 日韩av在线手机免费观看| 午夜三级a三级三点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AV秘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蜜桃视频在线在线观看| 国产后入清纯学生妹| 成人做爰69片免费看网站|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人妻| 亚洲一区二区日韩精品在线|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