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對近五年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德譯本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并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以求達到回顧近五年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選材依據(jù)以及現(xiàn)狀成因。結合對歷史和地緣政治的分析,闡述近五年中國文學德譯本選材依據(jù)變化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以劉慈欣的“科幻熱”為契機,中國科幻文學近五年在德國圖書市場站穩(wěn)了腳跟;同時,中國幾部傳統(tǒng)文學的譯介凸顯德國讀者對中國各個時期的社會、人文、精神、文化生活的探索和獵奇的渴望。
【關鍵詞】 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譯介;科幻熱;定性和定量分析
【中圖分類號】H33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04-0114-03
一、引言
近五年中國文學在德國文壇借著劉慈欣的科幻題材的風潮,讓中國文學從2012年“莫言熱”之后,又經(jīng)歷了一波“科幻題材熱”。較之20世紀前十年相比,中國文學每年在德國文壇的體量上有了小幅度增長,甚至出現(xiàn)了基本暢銷書。此外,中國文學德譯的題材涉獵更加廣泛,已顯著區(qū)別于20世紀建國之初的紅色經(jīng)典文學為主的模式。對此,核心期刊《中國翻譯》于2017年第5期刊登了馮小冰和王建斌“中國當代小說在德語國家德譯介回顧”,探討了1978年到2013年中國當代小說在德國的譯介和傳播,并劃分了三大階段。
此外,中國文學德譯的多元化主要歸因于如下幾個方面:首先,國家對于中國文學外譯事業(yè)的重視,從2005年起開展的外譯資助項目面向個人,讓有意愿的譯者都可以申請資助翻譯經(jīng)費;再次,德國有不少的漢學名家和優(yōu)秀譯者,他們精通漢語,對中國文學德譯有很大興趣。
然而,論中國文學在世界第一翻譯出版的大國德國地位,卻處于尷尬的境地,有學者認為,國內(nèi)學界的文評多依賴于個人經(jīng)驗總結,缺乏宏觀分析和實證研究。(孫國亮等2017:102)因此,本文嘗試整理和統(tǒng)計2015—2020年中國文學在德國的譯介,呈現(xiàn)、勾勒出近五年德譯中國文學現(xiàn)當代文學的樣貌,以期促進國內(nèi)相關方面的研究。
二、研究設計
(一)數(shù)據(jù)來源
因為報紙、雜志等作為媒介刊載中國文學作品的數(shù)量寥寥無幾,本文主要研究方向為2015—2020年的單行本、文集、電子書德譯中國文學作品。以東亞文學雜志數(shù)據(jù)庫(Hefte für ostasiatische Literatur)、德國國家圖書館(Deutsche Nationalbibliothek)、魯?shù)蠀渤霭嫔鐢?shù)據(jù)庫 (Ludicium Verlag)、采珠人出版社數(shù)據(jù)庫 (Perlentaucher- Das Kulturmagazin) ,將時間段設定為2015年至2020年,以“Chinesische Literatur”“Belletristik aus China”“Gegenw?rtige chinesische Literatur”“Chinesische Romane” 等為關鍵詞進行檢索(最后檢索日期為2021年5月9日),共整理出以文集、單行本、電子書出現(xiàn)在德國圖書市場的中國文學德譯本共38部。
(二)數(shù)據(jù)分布
經(jīng)過對上述數(shù)據(jù)庫來源的分析和整理,從2015年到2020年的中文現(xiàn)當代文學德譯的發(fā)展變化如下圖1所示:
從表中可以看出,中文文學的德譯數(shù)量決定了其地位在德國圖書市場仍然是小眾類型的級別,除了2018年斷崖式的下跌外,基本維持在一年7—8本的體量。這一數(shù)字與1985年的24本(馮小冰2016:29)和2009年的34本(馮小冰等2017:35)相比,有了明顯的下降。
(三)德譯本的定量分析(2015—2020年)
由于報紙、雜志等傳統(tǒng)譯介渠道有關中國文學近五年的作品無跡可尋,故定量分析的對象集中于文集和單行本。2015到2020年間,中文小說、詩集(包括華裔,中國臺灣作家)的作品在德國翻譯出版的譯著總數(shù)一共39部,一共30名作家,凸顯出新時期的特點,具體分布見表1。
表1 中文小說、詩集在德國德譯本數(shù)量(2015—2020年)
經(jīng)過量化分析可知,97.4%是單個作家的譯著,而兩個作家以上的合輯只占到2.6%。就37部單個作家的譯著進一步分析,在2015到2020年間譯著超過2部的一共有5位作家,依次為劉慈欣4部、余華2部、哈金2部、裘小龍2部、馬建2部,其余所有作家均為1部。
表1中列出的數(shù)據(jù)中,包含了重復出版的譯著的數(shù)量。如果剔除重復出版和再版,39部譯著僅僅下降到 35部,重復率只有10.2%。
舉例來說,北島的中篇小說《波動》自1990年出版后于2016年再版;裘小龍的《上海救贖》分別于2016年和2017年接連出版兩次,為兩個不同譯本(上表合并統(tǒng)計);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于77年后的2017年再版,第一版要追溯到1940年弗朗茨·庫恩所著的譯本;同為四大名著的吳承恩的《西游記》則首次以完整版的形式呈現(xiàn)給德國讀者,自1914年喬治·威廉以“孫悟空猴子”(Der Affe Sun Wukong)為題在雜志上的連載開始,西游記終于在2016年被以完整版的單行本的形式和德國讀者見面。
如果將范圍進一步縮小,將定量分析的范圍縮小至中國當代作家的小說、詩集的德譯本數(shù)量,那么原先39部譯著,30名作家的數(shù)量會下降到28部,23名作家,如表2所示:
表2 ?中國現(xiàn)當代作家2015—2020年德譯數(shù)量統(tǒng)計
(四)德譯本定性分析
顯著區(qū)別于20世紀80年代,特別是改革開放后,西方讀者對于中國社會的復雜現(xiàn)狀那種渴求的心態(tài),希望了解中國人民的精神和物質(zhì)生活。張潔《沉重的翅膀》就是很好的例證,很多德國讀者也正是通過張潔這部作品了解到中國女性的成長過程和生長環(huán)境。
進入新世紀后,中國文學進入了沉寂期,雖然莫言獲得諾貝爾獎激發(fā)了文評領域一股“莫言熱”,但大都以負面報道為主,且盈利性堪憂。
而近幾年來中國文學在德國市場顯著出現(xiàn)“世俗化”的趨勢(Tian,Shi 2019),這一趨勢體現(xiàn)在以傳統(tǒng)價值觀為基準的文學作品難覓其蹤,取而代之的是以商業(yè)和市場規(guī)則為先導的娛樂性的大眾文學。以劉慈欣的“科幻熱”為起點,鮮有中國作家能夠在短短四年內(nèi)接連有四本譯本出現(xiàn)在德國圖書市場。正如將劉慈欣作品于2014年引入英國的獨立出版機構Head of Zeus的編輯Nicolas Cheetham評價的那樣:“劉慈欣的作品是‘新的西游記’,正因為在英國積攢了超高人氣和極佳口碑,為劉慈欣在德國圖書市場的熱賣鋪平了道路?!保–heetham 2019)
正因為劉的作品《三體》不僅是非傳統(tǒng)的科幻小說,其立意比西方科幻小說更高,將主題升華到整個人類所面臨危機時的轉(zhuǎn)變、融入、重組,引發(fā)西方讀者強烈的共鳴。而傳統(tǒng)西方科幻小說多停留在未來能源和原材料爭奪問題所引發(fā)的政治和經(jīng)濟危機方面,引發(fā)讀者過多焦慮。(Redaktion 2018)
2019年另一名中國科幻作家陳楸帆的作品《荒潮》被翻譯成德語,德國世界報更是直言“陳楸帆的作品能夠進入德國市場,完全是劉慈欣《三體》系列作品在國際上廣受歡迎和德國里程碑式的巨大成功?!保˙alzer:2019)
而作為中國著名的科幻小說作家蔡駿的作品《生死河》也第一次被介紹給德國讀者。中國科幻文學的成功與地緣政治不無關聯(lián),《明鏡周刊》(der Spiegel) 分析劉的成功絕非偶然,劉作為中國科幻文學的主要代表,是當今中國作為世界超級大國的衍生產(chǎn)物,強國文化自然掌握“文化話語權”。(Kalkhof 2018) 誠然,美國前總統(tǒng)奧巴馬、臉書創(chuàng)始人扎克伯格都是劉慈欣的鐵桿粉絲,甚至在公開場合為劉慈欣的《三體》做宣傳也有一定關聯(lián)。
綜上所述,首先,相較于政治批評式的中國文學在德國圖書市場的暢行無阻,非政治批評式的中國文學的引入在近幾年的德國圖書市場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鑒于德國媒體借著“莫言熱”對莫言的大肆批判,部分德國讀者已經(jīng)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產(chǎn)生定式思維;其次,中國科幻文學在德國的熱賣恰恰成了其他題材的中國文學的“遮羞布”,同時期除了余華的譯本《兄弟》賣出2.7萬冊外(王坤2020:97),別的小眾中國作家的作品銷量大多慘淡。出版社更多考慮提高銷量,減少風險。正因為有2014年劉慈欣作品在英國大獲成功和2015年扎克伯格的線上推薦,客觀上大大加速了中國科幻小說在德國的譯介速度和引進數(shù)量。
三、結語
通過定量和定性分析,不難看出2015—2020年這五年間的中國文學在德國的譯介,主要以經(jīng)濟利益為主要驅(qū)動力,幾乎完全以市場和讀者的需求為導向。與“莫言熱”時期顯著區(qū)別在于,這一時期的作品體裁新穎,與政治話題關聯(lián)度較低,故對于中國科幻文學的文評大多以褒獎為主,這一點可能與英美市場對于以劉慈欣為代表的作品高度認可不無關聯(lián)。
此外,德國讀者開始漸漸將中國文學作品當作獵奇作品來對待,如果說《三國演義》 《西游記》和《射雕英雄傳》的譯介可以被解讀為德國讀者對中國經(jīng)典文學名著和武俠經(jīng)典文學的致敬,那么《租界》《蜻蜓眼》《我不是潘金蓮》《你別無選擇》等作品幾乎可以勾勒出從二戰(zhàn)期間上海法租界生活場景,到孩童視角的“文革”生活的家庭生活,再到中國農(nóng)村婦女的上訪之路以及中國社會80年代出現(xiàn)的“精神貴族”的飽滿形象,無不是德國出版社試圖在商業(yè)利益考量之外對中國各個時期的社會、人文、精神、文化生活的一次大獵奇。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顯著提升,加之國家近幾年對國家對于中國文學外譯事業(yè)的重視,相信在不久的未來,會有更多優(yōu)秀的中國文學作品被譯介到德國,文學題材將會更加廣泛,內(nèi)容將會更加豐富,中國文學的德譯事業(yè)在未來將會出現(xiàn)欣欣向榮的景象。
參考文獻:
[1]孫國亮,李斌.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在德國譯介研究概述[J].文藝爭鳴,2017,10(1):102-109.
[2]馮小冰.80年代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德譯回顧——基于數(shù)據(jù)庫的量化研究[J].德語人文研究,2016,(6):28-33.
[3]馮小冰,王建斌.中國當代小說在德語國家的德譯介回顧[J].中國翻譯,2017,(5):34-39.
[4]王坤.余華小說在德國的譯介和接受[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3):95-98.
[5]Meilian Tian,Jia Shi.Vom rotenHeldeneposzum Science-Fiction-Onlineroman – ein Rückblick auf 70 Jahre moderne chinesische Literatur[EB/OL].(2019.10.24)[2021.05.18].http://german.chinatoday.com.cn/2018/whyjy/201910/t20191024_800182601.html.
[6]Cheetham, Nicolas: Die neueReise in den Westen- Wie Science-Fiction aus China die Welt eroberte[EB/OL].(2019.02.11)[2021.05.18].https://diezukunft.de/essay/buch/die-neue-reise-den-westen.
[7]Die Redaktion:Was macht chinesische Science-Fiction chinesisch? EinNachwort der Literaturwissenschaftlerin Xia Jia zu CixinLius Novelle ?Der Weltenzerst?rer[EB/OL].(2018.08.24)[2021.05.18].https://diezukunft.de/essay/buch/was-macht-chinesische-science-fiction-chinesisch.
[8]Balzer, Jens:Schaltkreise der H?lle- Der chinesische Science-Fiction-AutorQiufan Chen entwirft in "Die Siliziuminsel"eine Gesellschaft zwischenElektroschrott und Sozialkontrolle[EB/OL].(2019.12.11)[2021.05.19].https://www.zeit.de/2019/52/die-siliziuminsel-science-fiction-qiufan-chen.
[9]Kalkhof,Maximilian:Vom Ende der Science-Fiction[EB/OL].(2018.10.26)[2021.05.19].https://www.spiegel.de/kultur/literatur/cixin-liu-der-autor-von-die-drei-sonnen-im-portraet-a-1234963.html.
作者簡介:
於偉澄,男,現(xiàn)任上海理工大學中德學院教師,德國美因茨大學比較文學碩士,研究方向:中國文學在德國譯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