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婉容 魯才紅 陳秋云
心理彈性如今已成為積極心理學研究中的熱點問題[1-2]。心理彈性指個體面對內外壓力困境時,激發(fā)內在潛在認知、能力或心理特質[3],運用內外資源積極修補、調試機制的過程[4],從而使人獲得朝向正向目標的能力、經歷或結果[5]。護理工作具有較高的風險性,據調查我國臨床護士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不高[6]。因此,關注護士身心健康,提高護士心理彈性水平對于促進護理事業(yè)發(fā)展顯得尤為重要。共情疲勞是指救助人員在救助過程中發(fā)生共情反應并引發(fā)心理壓力,以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樣癥狀、共情能力降低及職業(yè)倦怠加重為主要表現[7]。共情疲勞不僅降低醫(yī)務人員的工作質量,還會影響其身心健康[8]。從2010年開始,我國護理管理者逐漸意識到心理彈性對護士心理健康的重要性[9]。然而,截止目前,關于醫(yī)院工作的護士心理彈性與共情疲勞的系統(tǒng)研究仍較缺乏。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系統(tǒng)檢索了國內外數據庫中關于護士心理彈性與共情疲勞的相關性研究,旨在為日后研究如何提高護士心理彈性水平、改善共情疲勞提供更多理論基礎。
納入標準:(1)所有已公開發(fā)表的針對護士心理彈性與共情疲勞相關性的研究;(2)數據包括樣本量大小;(3)2001年1月-2021年10月發(fā)表的中、英文文獻;(4)結局指標為心理彈性和共情疲勞之間的Pearson相關系數且數據完整。排除標準:(1)研究對象為非醫(yī)院臨床在職護士,如社區(qū)護士、進修護士、實習護士等;(2)研究類型為綜述、專家評論;(3)數據不全、重復發(fā)表、無法獲得全文;(4)研究工具為自制量表。
按照PRISMA指南[10]進行本研究。檢索美國科學引文索引網絡版數據庫(Web of Science)、世界醫(yī)學文獻數據庫(PubMed)、Ovid電子期刊全文數據庫、EBSCO護理學全文學術期刊(CINAHL)、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數據庫、中國知網(CNKI)、萬方數據庫和維普全文電子期刊,檢索時間為2001年1月-2021年10月。中文檢索詞:護士/護理、共情疲勞、心理彈性/心理韌性/耐挫力/心理資本/心理能力。 英文檢索詞:resilience psychological/psychological resilience;compassion fatigue/fatigue compassion;vicarious trauma/secondary trauma/secondary traumatization/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vicarious traumatization; nurses/nurse/nursing。
納入研究均采用Pearson相關系數r值表示護士心理彈性與共情疲勞的相關性,故將r值作為綜合結局指標。
由2名研究者在各自閱讀全文后根據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獨立完成篩選文獻和評價文獻質量的工作,并最終進行交叉核對,遇到分歧由雙方討論解決。篩選和錄入整個過程均采用NoteExpress軟件。
采用美國衛(wèi)生保健質量和研究機構(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AHRQ)推薦的觀察性研究的質量評價標準,橫斷面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CSS)的評價標準包括11個條目,并且在評價時分別采用“有”和“無”、“是”和“否”以及“不清楚”對每個條目進行作答[10],此過程由2名研究者來進行文獻及方法學的質量評價。當出現不一致情況時,由雙方討論確定最終結果。
初步檢索到108篇文獻,中文40篇,英文68篇,經閱讀題目和摘要,剔除重復發(fā)表文獻31篇,剔除與主題不相符的文獻52篇,再檢索及閱讀全文并進行質量評價之后,最終納入4篇文獻[12-15],共計樣本量為756名。文獻涵蓋了中國南北方共4個省份的護理人群。4個研究資料提取結果詳見(表1)。
納入的4個研究文獻根據WHO證據分級標準[16]進行評價,文獻質量均為中等(表2)。
2.3.1 臨床護士心理彈性與共情疲勞的相關性分析
對納入研究進行異質性檢驗,結果顯示,I2=30%,P>0.1,認為納入的研究不存在異質性,采用固定效應模型。Meta分析結果顯示,臨床護士心理彈性與共情疲勞的Fisher′s Z值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95%CI(-0.35,-0.21),Z=-0.22,P<0.01]。將Summary Fisher′sZ值換算為Summaryr值,計算得出Summaryr值為-0.22。
2.3.2 臨床護士心理彈性與共情疲勞的敏感性分析
逐個剔除葉佩芝等[12-15]研究,Fisher′sZ值的95%CI分別為(-0.28,-0.13)、 (-0.27,-0.11)、(-0.28,-0.13)、 (-0.40,-0.20), 均仍有統(tǒng)計學意義[17],表明該結局穩(wěn)定。
表1 納入文獻的一般情況
表2 納入文獻的質量評價
2.3.3 臨床護士心理彈性與共情疲勞的亞組分析
為進一步探究組間差異和異質性來源,本研究進行了亞組分析,結果顯示ICU護士心理彈性與共情疲勞的相關系數高于全院護士。地區(qū)、樣本量、使用量表對相關系數未產生顯著影響(表3)。
本研究顯示,護士心理彈性與共情疲勞的相關系數為-0.22,說明護士心理彈性與共情疲勞呈負相關。心理彈性是指個體在面對重大壓力時的反彈能力[18],當一個人的心理彈性水平越高,就會越具備個人、社交、家庭能力和社會資源以及精神支持等品質特征,因此能夠擁有積極面對困難以及自我修復能力[19]。護士的心理彈性水平越高,其運用社會支持和工作經驗的能力越強,這樣的護士可以不斷在實踐、工作中吸取教訓,從而提高自身應對能力,最終避免共情疲勞,所以說護士的心理彈性水平越高,其共情疲勞的程度越低。相關研究數據顯示,臨床護理人員心理彈性總分為(56.78±18.43)分,與中國社區(qū)人群心理彈性總分 (65.40±13.90)分比較偏低,心理彈性狀況總體處于中等水平[20]。護士的心理彈性水平高,也就意味著護士具備個人能力、個人結構、社交能力、家庭凝聚力、精神支持和社會資源等一系列好的品質特征,這些品質幫助護士在面對創(chuàng)傷時能夠積極地去適應[21-22]。所以說擁有高水平心理彈性的臨床護士,其共情疲勞的程度往往很低。因此建議臨床護理管理者加大對于臨床護士心理彈性建立的支持,對于心理彈性水平低且工作壓力大的護士應更多地給予關注,通過一些合理的方法去提高護士心理彈性水平,如創(chuàng)造積極的氛圍、合理排班、組織護士集體休閑活動、加強新老護士培訓、組織團體心理輔導等降低護士工作壓力,提高護士心理彈性水平,最終降低護士共情疲勞水平,減少共情疲勞對臨床護士工作的影響。
表3 護士心理彈性與共情疲勞相關性研究的亞組分析
亞組分析結果顯示,地區(qū)、樣本量、使用量表對相關系數未產生顯著影響,這可能與所納入文獻中地區(qū)、樣本量、使用量表的分類不夠全面有關,建議后續(xù)研究以上述類別進行更加全面的劃分并對資料進行細化分析與比較,獲得更為具體的相關系數。而在資料來源中,來源于ICU的護士表現出更高的心理彈性與共情疲勞相關性,ICU護士面臨的患者多為危重癥患者,且ICU環(huán)境封閉,護士需要對患者進行日常生活及治療性護理,相較于其他科室護士與患者的關系更加親密,投入了較多感情及精力,因此更容易出現共情疲勞。心理彈性高的護士可更好地運用社會支持和工作經驗,不斷在實踐工作中吸取教訓,提高自身應對能力,預防共情疲勞[12,14],因此其心理彈性與共情疲勞相關性更高。在管理層面可加大ICU護士心理建設方面的關注和培養(yǎng),可采取定期進行心理培訓等措施來降低??谱o士共情疲勞。
綜上所述,醫(yī)院護士心理彈性與共情疲勞呈負相關,ICU護士心理彈性與共情疲勞相關性更高。但由于本研究在分析心理彈性與共情疲勞相關性的時候只運用了Pearson相關系數,并未涉及到其他相關性指標,因此可能使結果出現偏倚。本研究納入文獻等級均為中等,文獻量偏少,可能導致最終結果受到一定的影響。未來可以不同地區(qū)、科室、等級的醫(yī)院護士為調查對象進行調查研究。在形式上,建議不僅局限于問卷調查的形式,應增加干預性研究,使證據更加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