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賢明
民主是現(xiàn)代社會普遍的價值追求,也是政治文明的制度表征。民主的概念具有形而上的特征,但民主的實踐卻是千姿百態(tài)?!懊裰魇菤v史的、具體的、發(fā)展的,各國民主根植于本國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成長于本國人民的實踐探索和智慧創(chuàng)造,民主道路不同,民主形態(tài)各異。”①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民主》,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第2 頁。雖然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國家都宣稱自己是民主國家,但評價一個國家是不是民主及其民主的有效性,其標準并不完全在于這個國家是不是存在所謂的民主機制,而在于它是否真正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增進了人民的福祉,亦即民主的質量如何。政治文明意味著社會與人的進步②[法]基佐:《歐洲文明史》,程洪逵、沅芷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年,第10 頁。,如果民主沒有帶來文明,那么民主就是徒有其表。事實證明,所謂“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以來,不同國家民主轉型的結果各不相同,一些國家的民主轉型滋生了動亂,成為秩序動蕩的源頭。顯然,民主制度的建立必須伴隨著民主的鞏固,“鞏固的民主政體的譜系,是一個從低質量的民主到高質量的民主的連續(xù)譜”③[美]胡安·林茨、[美]阿爾弗萊德·斯泰潘:《民主轉型與鞏固問題:南歐、南美和后共產(chǎn)主義歐洲》,孫龍等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 年,第7 頁。,民主質量也應該成為衡量民主有效性的重要指標。全過程人民民主概念的提出,既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實踐特征的全新概括,也是著眼于民主質量的價值理念與政治取向。在此意義上,理解全過程人民民主也是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勢的一種路徑。
全過程人民民主作為區(qū)別于西方民主的理論話語與實踐機制,旨在打破西方“自由民主”的話語權壟斷,彰顯人類民主形式的豐富多樣,也展現(xiàn)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質量優(yōu)勢。貫穿于全過程人民民主之中、保障全過程人民民主質量的核心要素就是全過程人民民主具有深刻的責任政治邏輯。這意味著“責任是民主過程的核心”①B.S.Romzek,M.J.Dubnick,Accountability in the Public Sector:Lessons from the Challenger Tragedy,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87,No.3,pp.227-238.,責任和民主理念、民主體系、民主程序等各種要素深度融合,夯實了“人民主權”的民主理念,強化了民主程序的科學性與有效性,同時保證了民主結果的合意性。②張賢明:《全過程民主的責任政治邏輯》,《探索與爭鳴》2020 年第12 期。故而,筆者提出“全過程負責”的基本命題,并將其視為全過程人民民主質量的基本保障。參考美國學者胡安·林茨有關于民主鞏固分析中所提出的“行為”“態(tài)度”“制度”的理論框架③[美]胡安·林茨、[美]阿爾弗萊德·斯泰潘:《民主轉型與鞏固問題:南歐、南美和后共產(chǎn)主義歐洲》,第7 頁。,以責任政治的基本分析框架為藍本④張賢明、張力偉:《論責任政治》,《政治學研究》2018 年第2 期。,全過程人民民主中的“全過程負責”可以從觀念、結構與行動三個方面展開論述。本文希望通過“全過程負責”的命題,提供一個理解責任與民主關系,或者說看待民主質量的新視角。
最基本地看,負責任的制度首先要表明一項制度的目的就是向特定對象負責,這是制度的內(nèi)在價值。所以,全過程負責的全過程人民民主必須回答民主的價值問題,也就是說,人民民主究竟是誰的民主、為了什么的民主?!叭嗣裰鳈唷笔敲裰髟趦r值層面的含義,失去了“人民”,民主的實質性內(nèi)涵就會遭到破壞。民主之所以成為具有普遍性的價值與制度,其核心可以歸因于民主給予人類社會的理想。因為民主的理想承認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承認人類具有自主管理自己的能力,能夠擺脫家長制對自由的限制,賦予了人類獨立生活的尊嚴。正如《緊張世界中的民主》(Democracy in a World of Tensions)所言:“接受民主是政治與社會組織的最高形式,這標志著人類就現(xiàn)代社會與政治制度的最高目標達成了基本共識?!雹軷icard McKeon.,Democracy in a World of Tensions,Paris:UNESCO,1951,pp.522-523.同時也須看到,原本是褒義詞的民主卻在現(xiàn)實實踐中存在淪為貶義詞的現(xiàn)象,民主在應然的推動力和實然的抗拒力中艱難地存在著。⑥Russell L.Hanson.Democracy.In T.Ball,J.Farr,R.L.Hanson (eds.).,Political Innovation and Conceptual Chang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pp.68-86.
之所以會出現(xiàn)把民主當貶義詞的情況,歸根結底在于民主實踐對民主理想的背離,民主運作中的價值牽引喪失了民主原初意義的真性內(nèi)核,導致有人認為現(xiàn)實社會可能“根本沒有民主政體這回事。統(tǒng)治在實踐上總是少數(shù)人凌駕于多數(shù)人之上,因而‘人民的權力’就必然異化為不平等的社會和寡頭政體”⑦[法]雅克·朗西埃:《對民主之恨》,李磊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 年,第56 頁。。在自由主義理論體系中,民主主要是“委托—代理”的產(chǎn)物,民主的核心目的就是構建一種針對統(tǒng)治者的控制機制,以保證統(tǒng)治者對人民負責。但是,“對人民負責”異化為“對自己的權力負責”是民主的一種困境,這在西方“自由民主”的實踐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馬克思主義對西方民主的批判是深刻的,列寧曾經(jīng)指出,“在英國,人民對行政機關實行強有力的監(jiān)督,然而即使在那里,這種監(jiān)督也遠不是完全的,官僚仍然保持著不少特權,他們往往是人民的主人,而不是人民的公仆”⑧列寧:《列寧選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147 頁。,而且“這種民主制度始終受到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狹窄框子的限制,因此它實質上始終是少數(shù)人的即只是有產(chǎn)階級的、只是富人的民主制度”⑨列寧:《列寧選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221 頁。。顯然,這種西式自由主義“民主”實際上背離了“人民”,再加上受到消費主義、金錢政治、黨派之爭等因素的影響,幾乎只剩下大規(guī)模競爭性選舉作為外在標志,也基本只將選舉作為評價民主的唯一標準。
馬克思主義民主觀的內(nèi)在價值始終秉持“人民本位”的價值內(nèi)核,這一價值內(nèi)核堅實錨定了馬克思主義民主的責任方位。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指出,“在民主制中,國家制度本身就是一個規(guī)定,即人民的自我規(guī)定”,“民主制的獨有特點,就是國家制度無論如何只是人民存在的環(huán)節(jié)”,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年,第281 頁。深刻闡明了民主制的基本特點和內(nèi)在規(guī)定都是人民本位。全過程人民民主堅持“人民本位”的責任取向,就是強調民主必須堅守以人民為中心、對人民負責的價值取向。“人民民主”的構詞法受到了一些西方民主理論家的批評,如薩托利(Giovanni Sartori)認為:“‘人民民主’是個贅詞。民主這個詞本來就有人民權力的含義,若是把這個新標簽完整地翻譯過來,那就只能是‘人民的人民權力’?!雹赱美]喬萬尼·薩托利:《民主新論》,馮克利、閻克文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510 頁。事實上,薩托利這種語言游戲忽略了人民民主概念的緣起,正是因為當代西方民主在某種程度上失去了“人民”本色,才使得我們必須要用“人民”的概念來構建民主的偏正式短語,使民主歸位,讓民主回歸于人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國家的名稱,我們各級國家機關的名稱,都冠以‘人民’的稱號,這是我們對中國社會主義政權的基本定位?!雹哿暯剑骸对趹c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年,第12—13 頁。從革命年代起,中國共產(chǎn)黨就始終以“人民觀”來領導革命事業(yè)以及解放區(qū)的民主事業(yè)。毛澤東同志在《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陣》中指出,共產(chǎn)黨人的權力是人民給的,因而就要承擔起對于人民的責任,“我們的責任,是向人民負責。每句話,每個行動,每項政策,都要適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錯誤,定要改正,這就叫向人民負責”④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1128 頁。。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了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xiàn)代化,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必須堅持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支持和保證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⑤習近平:《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第7 頁。。
以“人民本位”為責任理念,需要更加深刻地理解政治民主與社會民主的含義,更加全面地把握民主的面向。西方的民主觀中,民主主要是指純粹的政治生活中的民主即政治民主,是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而社會民主則具有托克維爾色彩,指的是社會意義上的民主,以及被用于指代基層民主網(wǎng)絡,更多用來說明一種“民主的”生活方式⑥[美]喬萬尼·薩托利:《民主新論》,第20—27 頁。。但是,政治民主與社會民主不僅是兩個領域的民主,而且在某種意義上還代表了民主發(fā)展的不同階段與層次,正如奧地利學者麥克斯·阿德勒(Max Adler)所言,政治民主永遠是一定的階級統(tǒng)治形式,社會民主就是只有在無產(chǎn)階級的社會中才能實現(xiàn)的完全民主。⑦[南]普雷德臘格·弗蘭尼茨基:《馬克思主義史》(1),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年,第410 頁。在此意義上,馬克思主義民主觀中的民主顯然不僅僅是政治民主,因為政治民主的實現(xiàn)還未能實現(xiàn)人類徹底的解放,而現(xiàn)實的社會生活和歷史發(fā)展要求消除政治民主中的矛盾。這種矛盾的真正解決,基本途徑就是使民主從政治領域擴展到社會領域,在消除經(jīng)濟領域,即市民生活領域中的奴役和不平等的情況下,完成社會解放,實現(xiàn)社會民主。⑧王滬寧主編:《政治的邏輯——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年,第274—295 頁。顯然,馬克思主義不僅將民主作為一種政治形式,其社會民主觀則更加凸顯人的地位和價值、更加凸顯人民本位的責任內(nèi)涵。
構建真實有效的民主制度,不能僅僅從“人民的統(tǒng)治”的字面涵義出發(fā),因為“人民的統(tǒng)治”雖然能夠代表一種形式,但這種形式在資本等因素的侵蝕下也會形成異化。正如針對美國民主的研究所指出的,“在實踐中,資本主義通過精巧的制度設計使民主臣服于資本,嚴格地限制了民主的范圍,侵蝕了民主的空間。美國的憲政民主是在資本主義的經(jīng)濟基礎之上形成的一種特殊形態(tài)的資本民主,強調了財產(chǎn)權利和資本規(guī)則對公民權利和平等原則的優(yōu)先性,在人民的民主和資本的統(tǒng)治之間選擇了后者”⑨佟德志:《人民的民主,還是資本的統(tǒng)治?——美國憲政民主理論與實踐的一個認識誤區(qū)》,《政治學研究》2013 年第6 期。。民主是一種價值,實踐這種價值,就需要連接民主制度的前端問題——“誰統(tǒng)治”以及其終端問題“統(tǒng)治的目的”,而“人民當家作主”是民主的前端問題、“對人民負責”則是民主的終端問題。在此意義上,全過程人民民主堅持“人民本位”,是民主的形式,更是民主的目的,是程序與實質、方法與目的的有機統(tǒng)一,也是人民當家作主與對人民負責的有機統(tǒng)一。
民主既是價值理念,也是制度機制。制度與機制的好壞與效能,往往體現(xiàn)在制度和機制要素的系統(tǒng)安排和有機組合上。在全過程人民民主中貫穿深刻的責任政治邏輯,就是要在堅持觀念層面價值目標的基礎上,通過特定的結構形式和運作機制來達成責任的實現(xiàn)。責任往往與功能相聯(lián)系,一項制度、一個人能夠承擔什么樣的責任,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具體的功能。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由此確定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核心功能,而對于中國這種超大型、極具治理復雜性的國家來說,實現(xiàn)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必須要依靠系統(tǒng)性、整體性、協(xié)同性的制度體系。
負責任的民主制度必須是能夠真正解決實際問題的制度,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民主不是裝飾品,不是用來做擺設的,而是要用來解決人民要解決的問題的?!雹僦泄仓醒胛墨I研究室編:《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 年,第 76 頁。從詞源角度看,責任體現(xiàn)出了“主張—回應”的基本交互關系,負責任的制度一定是具有回應性的制度,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學界也將責任政府稱為“回應型政府”。回應性(responsiveness)是現(xiàn)代治理中的基本倫理,國家治理的一個基本目標就是“滿足人民期待”②張力偉:《責任型政黨:新時代責任政治建設的核心支撐》,《云南社會科學》2021 年第3 期。,亦即對人民負責。因此,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的建設就是要真實有效地解決人民群眾的所思所急所盼;換言之,只有能夠真正有效解決問題的制度,才能夠增強人民群眾對制度的認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制度成為人民群眾真心擁護的制度;只有獲得了人民認同的制度才能保持穩(wěn)定,才有進一步發(fā)展與變革的動力,才會始終如一地將人民置于制度的中心,為夯實人民當家作主、推進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強基固本。③張賢明:《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責任政治邏輯》,《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20 年第4 期。
構建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回應性,首先要通過多層次、全領域的制度體系來實現(xiàn)。全過程人民民主貫穿于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之中。既然是“體系”,那么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就是由不同要素構成的。在不同層級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治協(xié)商制度以及覆蓋全社會的基層民主制度等各要素中,每一個要素都獨具特色,各有職責。中國國家治理極具復雜性、不同層級、不同領域都有著不同類型的治理問題。制度體系中各個要素的功能就是解決不同層次與領域的問題。制度建設的構成邏輯是全面發(fā)展、層次豐富、上下協(xié)調。④楊開峰等:《中國之治: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十五講》,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 年,第12 頁。按照這一制度建設邏輯,制度體系中的回應性建構包含了三個層面的問題。第一,制度建設要根植于具體的環(huán)境。這意味頂層與宏觀制度要嵌入在整個社會結構和文化傳統(tǒng)當中,建設適應國情社情民情的制度體系,“只有扎根本國土壤、汲取充沛養(yǎng)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⑤習近平:《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第16 頁。。第二,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要做好分層對接,通過不同層級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銜接和各領域具體制度的配套,頂層設計精準,使基層的問題能夠被納入到政治系統(tǒng)當中,自下而上地傳導到更高層次的制度當中,為設計宏觀政策提供現(xiàn)實依據(jù)。⑥楊開峰等:《中國之治: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十五講》,第13 頁。第三,制度建設要適應社會的發(fā)展,制度的運作形式和機制也要隨著社會的演進而調適。革命年代,中國共產(chǎn)黨在革命區(qū)實行了“豆選”制度,真實地保障了革命區(qū)人民群眾的民主權利。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制度、民主形式、民主機制更加靈活多樣,這一變遷的過程深刻地反映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品格,也是制度永葆生機的基礎。
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回應性同時體現(xiàn)在不同民主制度要素、民主運作形式的有機統(tǒng)一。前文已經(jīng)指出,中國國家治理具有相當?shù)膹碗s性,從頂層到基層,再到各個地方不同區(qū)域,都有著不同的特殊性,面臨迥異的治理問題。在此基礎上,全過程人民民主遵循頂層設計和基層創(chuàng)新相結合、問題帶動與試點推進相統(tǒng)籌的原則,尤其在社會領域構建適應地方治理情境的基層民主制度。有效的民主具有適應性。制度主義理論中“棲居制度主義”(inhibited institutionalism)認為,制度并不是統(tǒng)一的定義范疇,而是地方性意義的合流,制度的運行離不開地方性實踐,①T.Hallett.,The Myth Incarnate:Recoupling Processes,Turmoil,and Inhabited Institutions in an Urban Elementary School,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2010,Vol.75,No.1,pp.52-74.因此,民主制度的有效運行不能離開民主所嵌入的地方性特征之中。換言之,民主政治的適應性和回應性體現(xiàn)在一種以利益相關性、信息充分性以及責任連帶性互嵌的民主機制中。②房寧:《中國的民主道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年,第11 頁。從實踐中看,中國國家治理在基層領域衍生出了各具地方特色,并且兼具靈活性適應性的民主參與模式,如“楓橋經(jīng)驗”“民主懇談”等,這些有效的民主參與模式不僅適應了地方治理的實際需要,也契合了地方群眾的基本利益,成為具有活力的民主機制,也成為可資借鑒、可供推廣的有效經(jīng)驗。此外,民主形式的相互配合也是保障全過程人民民主回應性的支撐。選舉民主和協(xié)商民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兩種不同形式,不同的民主形式則用于解決不同的問題。隨著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縱深發(fā)展,協(xié)商民主建設需要進一步加強,通過把選舉和協(xié)商統(tǒng)合起來,消弭西式選舉民主中的“贏者通吃”,以及“選舉時漫天許諾、選舉后無人過問”的現(xiàn)象。隨著社會利益的不斷分化,強化協(xié)商民主實踐有利于不同的利益群體在相互交流與溝通中尋求最大公約數(shù),避免利益排斥,提升民主決策的質量。
最后,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回應性還體現(xiàn)在“全過程監(jiān)督”之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民主選舉、民主協(xié)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jiān)督各個環(huán)節(jié)貫通起來,不斷發(fā)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更好保證人民當家作主。”③《不斷發(fā)展全過程人民民主 加強選舉全過程監(jiān)督》,光明網(wǎng),https://m.gmw.cn/baijia/2021-11/06/35291245.html。民主監(jiān)督是保障民主程序科學合理、民主過程風清氣正,確保民主結果讓人民滿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監(jiān)督是現(xiàn)代政治生活的重要機制,是民主責任制正常運轉的有效保證。馬克思在《法蘭西內(nèi)戰(zhàn)》中明確指出,“一切社會公職,甚至原應屬于中央政府的為數(shù)不多的幾項職能,都要由公社的勤務員執(zhí)行,從而也就處在公社的監(jiān)督之下”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第167 頁。?,F(xiàn)代公共行政理論認為,監(jiān)督是一項連續(xù)性、多維度的方法與流程?,F(xiàn)實政治生活中,責任與監(jiān)督一體雙生。⑤P.Murphy et al,Public Service Accountability,Cham:Palgrave Macmillan,2019,p.10.在西方民主顯露弊病的現(xiàn)實中,美國著名新聞學家舒德森(Michael Schudson)提出了“監(jiān)督式民主”(monitorial democracy)的概念,這一概念的核心涵義是民主應該體現(xiàn)在公民在所有領域、長期對政治權力行使者進行持續(xù)的監(jiān)督。⑥M.Schudson,The Rise of the Right to Know:Politics and the Culture of Transparency 1945-1975,Cambridg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5,p.210.監(jiān)督的有效性在于“公開”。隨著政治生活的現(xiàn)代轉型,信息公開越來越成為必備的政治機制,原因就在于信息公開可以使權力行使者做出更可信的承諾,是對人民負責的直接體現(xiàn),由此也可以提升人民對決策過程的理解與信心。在民主制度中,公開意味著民主程序不是大門緊閉的俱樂部,而是所有人都能夠看得見、摸得著、所有人合理的批評建議都有用的程序。有鑒于此,為了保障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效能,也需要將監(jiān)督引入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各項環(huán)節(jié),以民主程序的公開透明來吸納多元主體無死角地監(jiān)督民主的各項環(huán)節(jié)與各項工作,及時發(fā)現(xiàn)民主運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時督促整改,保障民主各環(huán)節(jié)的有效運行,從而使民主能夠真正地回應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
任何一項制度的效能都不是自生自發(fā)的,而是取決于執(zhí)行的程度和效率。全過程人民民主亦復如是,理解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制度效能,也要去從“執(zhí)行”的端口加以理解?!叭恕笔侵贫葓?zhí)行的核心主體,理解制度的“執(zhí)行”,實質上是從“人”的角度理解制度。任何一項制度都需要由人來執(zhí)行,雖然好的制度會使人變好,壞的制度會使人變壞,但是如果好制度得不到執(zhí)行,本質上和壞制度也沒有區(qū)別。所以,一項負責任的制度是否產(chǎn)生好的效能,也有賴于人是否負責任地執(zhí)行。
在西方民主理論的自我反思中,一些理論家認為民主中的“參與”被遮蔽了,使得民主喪失了其原真性的內(nèi)涵。美國學者卡羅爾·佩特曼(Carole Pateman)指出:“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廣為流行的參與思想(尤其是在學生中間),在政治理論家和政治社會學家所普遍接受的民主理論(如此普遍以至于可以稱之為正統(tǒng)學說)中卻只是占有最為低微的地位。”①[美]卡羅爾·佩特曼:《參與和民主理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年,第1 頁。參與是人的參與,什么人參與、人如何參與、參與的效果怎么樣,深刻地影響了民主的效能。缺少了實質性的參與,那么民主就會淪為民主問題研究專家本杰明·巴伯(Benjamin Barber)的比喻“作為動物管理的政治”(Politics as Zookeeping)。②B.Barber,Strong Democracy:Participatory Politics for a New Age,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3,p.3.在民主理論的譜系中,參與不僅是民主的基本內(nèi)涵,同時也是參與者的基本責任。參與賦予了參與者一定程度上對自己生活的方向和周圍環(huán)境的控制,參與是實現(xiàn)公共事物有效治理與個人自我實現(xiàn)的手段。③[美]卡羅爾·佩特曼:《參與和民主理論》,第25 頁。所以,一個有效能的全過程人民民主,需要人民普遍、真實、負責任地參與。在現(xiàn)實政治生活中,每一個人都是“能動者”,按照社會學的理解,能動就是“物質存在對世界事件(events-in-the-word)進行過程的、現(xiàn)實或預期的、有原因介入的連續(xù)流”。也就是能動主體在自我的自由意志和理性思維中實踐生活世界中的種種事務,并且能夠對這些事務產(chǎn)生實質性的影響。④[英]安東尼·吉登斯:《社會學方法的新規(guī)則——一種對解釋社會學的建設性批判》,田佑中、劉江濤譯,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2003 年,第160—161 頁。
影響能動者有效參與的第一個問題是人的參與意愿。雖然并不是絕對的,但在某種意義上,政治冷漠是民主的敵人,也是影響民主效能的關鍵要素,打破政治冷淡主義也成為責任政治的基本要求。⑤張賢明、張力偉:《論責任政治》。關于基層民主“弱參與”的研究指出,受傳統(tǒng)的“家長制”行政文化影響,公眾習慣于將公共事務交由政府處理,只要不是涉及自身利益的事務,參與意愿就不高,縱然參與,很多參與者也只是“搭便車”“隨大流”,沒有在參與中真實地表達個人的利益訴求和建議意見。⑥方衛(wèi)華、緒宗剛:《基層協(xié)商民主“內(nèi)卷化”的生成機制——基于扎根理論的探索性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 年第2 期。由此觀之,民主有效性的基本前提就是解決如何動員廣大人民群眾的參與意愿,其中,“利益相關性”是一個重要因素。人是現(xiàn)實的、社會的,關于制度建設,也需要從人性的角度去理解。正如馬克思主義強調的,人的行為往往和利益相關,人也最有意愿對個人的事務負責?!叭藗儕^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⑦《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第112 頁。,如果失去了利益,人就失去了實踐的動力。在這個意義上,最有效的人民群眾參與必然是在人民群眾利益息息相關的事務中。因此,全過程人民民主始終強調民主的“落地”,即強化基層民主建設,“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進程中,努力拓展基層民主的發(fā)展空間是一個根本性的方向問題”⑧桑玉成:《拓展全過程民主的發(fā)展空間》,《探索與爭鳴》2020 年第12 期。?;鶎用裰魇顷P涉公眾日常生活的民主,涉及公眾最熟悉、最關心的領域。公眾也最愿意參與到和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基層事務當中,在此意義上,拓展基層民主是培育公民參與意識、增強政治參與能動性的基本路徑。
影響參與者有效參與的第二個問題是明確“如何參與”。在民主參與方面,很多民主問題理論家討論了諸多的前提條件,如民主的智力條件、民主參與過程中的基本態(tài)度與方法等??偟貋砜矗鉀Q“如何參與”問題,一方面,參與者的參與要基于參與主體對民主的理解。參與的主體要明確自身在整個國家治理格局或者民主程序中的位置,了解參與的目的以及自己的參與可能對自己、對他人、對自身周遭公共生活產(chǎn)生的影響。責任往往與角色相聯(lián)系,而且角色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某種能力。⑨I.Petersson,Four Theories of Responsibility,Lund:Lund University Press,1990,pp.15-17.如果參與者不了解自己、不了解自身面對的公共事務,不僅難以在參與中最大程度地發(fā)揮自身的效能,甚至還會影響民主程序,導致不利的結果,這種參與顯然是不負責任的。另一方面,參與者要在參與中秉持負責任的態(tài)度,即明確參與民主機制的基本方法,熟悉民主機制的運作流程,并且能夠在參與中將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統(tǒng)合在一起,防止“個人利益至上”。如在投票過程中,參與者要懂得自己投票的價值,選擇既真正符合自己意愿又符合公眾期待的結果;在協(xié)商過程中,參與者要秉持理性審慎包容的態(tài)度,既要合理地表達個人的利益訴求,也要傾聽包容他人的建議意見,在差異中尋求共識,調節(jié)矛盾。通過參與者之間真誠、理性的討論,使決策不只是“偏好的聚合”,也不僅僅是程序上的“多數(shù)決定”,而是有質量的、理性的決定。①陳堯:《從參與到協(xié)商:協(xié)商民主對參與式民主的批判與深化》,《社會科學》2013 年第12 期。歸根結底,如果各主體負責任地參與到科學合理、功能完備的民主程序當中,并通過負責任的方式實踐民主的各項環(huán)節(jié),那么所得到的民主結果即使可能不是最優(yōu)的,但也一定是負責任的。②張賢明:《全過程民主的責任政治邏輯》。
與此同時,在構建負責任的全過程人民民主中,也不能夠回避“參與”本身帶來的問題,這也是“參與式民主”理論所要面對的批評。“參與式民主理論對個人參與的期望太高,對當代政治活動的復雜性判斷不足”③陳堯:《從參與到協(xié)商:協(xié)商民主對參與式民主的批判與深化》?!,F(xiàn)代政治生活復雜性對于參與的限制主要在于參與者受到了政治議題專業(yè)性的局限,從而構成了自身履責的限制。然而,治理的復雜性并不能成為限制參與的條件,因為參與本身也是降低治理復雜性的一種手段。當然,參與并不意味參與者無限度、大規(guī)模地參與到所有領域,而是參與者對自己和周遭生活的“控制”。正如參與式民主理論提到的那樣,參與式民主不可能適用于所有的領域,參與只是人們擴大對自己生活控制的一種方式。④[美]卡羅爾·佩特曼:《參與和民主理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年,第XIII 頁。公眾的參與同樣是匯集治理信息的過程,在復雜事務的治理中,多元主體的參與能夠有效地分擔治理成本、降低治理負荷,為高質量的決策提供更多元的智慧與意見。⑤Zhang L.et al.,Community Disaster Resilience in COVID-19 Outbreak:Reflected from Shanghai’s Experience in China,Risk Management and Healthcare Policy,2020,No.13,pp.3259-3270.
在某種意義上,民主既是治理的過程,同時也是教育的過程,公眾在參與的過程中也會熟悉民主的流程與自己參與的價值,從而獲得堅實的政治效能感,進而就會有意愿參與到更廣泛、更高層級的民主程序中。在此意義上,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構建必然是多層次多領域民主協(xié)同共建、相互構成的過程。正如李普塞特(Seymour M.Lipset)所言,只有社會的每個細胞都能在民主程序下運行,社會的民主政治才具備充分的條件。⑥[美]西摩·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會基礎》,張紹宗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年,第Ⅷ頁。
民主政治與責任政治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民主政治是政治文明的本質要求,而責任政治是民主政治的內(nèi)在規(guī)定和本質特征,與民主政治有共同的基調,⑦張賢明:《政治文明的基本形態(tài):責任政治》,《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 年第6 期。這是筆者從責任的角度分析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邏輯起點。論述全過程人民民主中的“全過程負責”,本文采取了觀念、結構與行動相結合的視角,這三種視角的關系是“三位一體”的——既相互獨立又相互影響、相互統(tǒng)一,這意味著民主本身也是一個“復雜問題”,探討民主既要有獨立視角“片面而深刻”的分析,也要有不同視角相統(tǒng)合的系統(tǒng)闡釋?!坝^念”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價值基準,影響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建設方向,也為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結構”與“行動”塑造基本原則,即何種機制設計與參與方式能夠體現(xiàn)出“人民至上”的價值?!敖Y構”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運作載體,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全過程”,必須要通過特定的制度體系與運作機制來體現(xiàn)。與此同時,“結構”也影響了“行動”的方式,參與者參與什么、如何參與,都取決于制度體系中不同的結構要素及其組合方式。“行動”是對“觀念”的實踐,是“結構”效能的彰顯,當然參與者的行動也會對“結構”做出調適,從而使“結構”更具回應外部環(huán)境與人民群眾需要的能力。民主是一個復雜問題,要有宏觀視野的分析,也要關注中觀和微觀層面的具體實踐,責任的三個維度即觀念、結構與行動,能夠適用于不同層次、不同領域的民主問題分析,為民主制度的構建與完善提供原則,為民主的實踐提供具體的操作技術。
民主與責任的關系既是老問題,也是新問題。所謂老問題,在于民主與責任具有緊密關聯(lián)已經(jīng)成為一種理論共識;所謂新問題,在于如何在新時代國家治理的復雜環(huán)境中構建一個負責任的民主制度,以責任建設推進民主建設,保障民主的質量,并讓民主反哺責任,規(guī)導責任的落實。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堅持和完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是一個具有長期性、復雜性、系統(tǒng)性的工程,新的學術問題與實踐問題也會在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進程中不斷地涌現(xiàn)出來。以責任政治的思維和邏輯推動民主與責任、責任與制度深度融合,將是保證全過程人民民主質量的有效路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