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史學理論學科體系和話語體系的思考

        2022-02-03 21:00:21
        江海學刊 2022年1期
        關鍵詞:史學史歷史學唯物史觀

        吳 英

        面對西方社會科學理論和方法的巨大影響,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理論概括、理論論證和理論指導的時代要求,社會科學各學科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已經成為具有時代緊迫性的重大課題。歷史學也不例外。歷史學的三大體系建設已經成為歷史學目前關注度最高的重大課題,其中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史學理論學科體系和話語體系在歷史學的三大體系建設中具有突出的重要地位。因為,不管承認與否,歷史研究都是需要理論指導的,有什么樣的理論指導就會產生什么樣的歷史學。不解決史學理論學科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的問題,歷史學的三大體系建設就如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而無從談起。本文擬對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史學理論學科體系和話語體系談些思考,希望能有助于歷史學的三大體系建設。

        需要構建適應新時代需要的唯物史觀的解釋體系

        中國歷史學的最大特色就是以唯物史觀為指導。但是,唯物史觀對歷史學的指導地位目前面臨挑戰(zhàn),因此,要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歷史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首先必須重塑唯物史觀對歷史學的指導地位。而要重塑唯物史觀的指導地位,則必須構建適應新時代需要的、對重大歷史和現(xiàn)實問題具有解釋力和說服力的唯物史觀解釋體系。

        從蘇聯(lián)借鑒而來的唯物史觀的解釋體系是在“戰(zhàn)爭與革命”的時代主題下,適應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改造的需要構建的。它是強調“通過階級斗爭奪取政權以改變落后的生產關系、建立先進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以促進生產力發(fā)展”的解釋模式。但是,隨著冷戰(zhàn)結束,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和平與發(fā)展”成為時代主題。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而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中國學術界應該予以優(yōu)先闡釋的兩大課題。面對研究內容的擴展,研究主題的轉換,傳統(tǒng)的以階級斗爭為主導的解釋體系呈現(xiàn)出相對滯后的狀態(tài),很難給出令人滿意的解析。由此造成的后果,一方面是唯物史觀對諸門社會科學研究的指導地位逐漸被弱化,主張指導理論多元化、反對宏大敘事、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紛紛涌現(xiàn);另一方面由于遲遲未能構建出一套適應新時代需要的唯物史觀解釋體系,使得中國學術界在對國際社會已經轉換的時代主題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的闡釋上未能交出令人滿意的答卷。因此,構建適應新時代需要的唯物史觀解釋體系已經成為中國學術界亟待完成的一項任務。

        但這是一項非常艱巨的工作。因為它需要從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歷史敘事等方面來重建唯物史觀的解釋體系。在傳統(tǒng)的解釋體系下,為了適應“通過革命推翻資產階級統(tǒng)治,建立社會主義政權”的時代需要,我們在基本概念的界定、基本原理的闡釋和歷史敘事與書寫上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如在基本概念的界定上,我們簡單地把馬克思有關勞動過程的三要素說(勞動者、勞動對象和勞動工具)移植來界定生產力,又在生產力的“三要素”中用易于衡量的勞動工具作為衡量生產力水平的標準;我們主要用所有制形式來界定生產關系,用階級關系來界定社會形態(tài),用階級壓迫的工具來界定國家。因為從原始社會一直到資本主義的工場手工業(yè)階段,都是在使用手工工具,所以很難從勞動工具的改進來解釋社會歷史發(fā)展的進步和社會歷史發(fā)展階段的更替。由此,我們便主要從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來解釋社會歷史發(fā)展的進步和社會歷史發(fā)展階段的更替。通過階級斗爭,被壓迫階級奪取國家政權,爾后通過改變所有制形式來服務于自身的階級利益,至于社會歷史的發(fā)展階段,則是根據(jù)階級關系劃分為不存在階級的原始社會、奴隸主階級和奴隸階級對立的奴隸社會、封建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對立的封建社會、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對立的資本主義社會、消滅階級對立的社會主義社會,這就是著名的五種社會形態(tài)理論。由此形成的歷史敘事往往將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作為歷史發(fā)展的主要動力,在很大程度上,將歷史發(fā)展史寫成了階級斗爭的發(fā)展史。有關奴隸社會的歷史書寫,往往突出奴隸和奴隸主之間的矛盾以及由此造成的奴隸反抗斗爭甚至奴隸起義;有關封建社會的歷史書寫,較為強調農民和地主之間的矛盾以及由此造成的農民反抗斗爭甚至農民起義;有關資本主義社會的歷史書寫,重在突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以及由此造成的無產階級的反抗斗爭甚至無產階級革命。在階級斗爭的話語體系中,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從資本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則是階級矛盾激化,引發(fā)被統(tǒng)治階級的反抗,后者進而通過革命奪取政權而實現(xiàn)。

        盡管唯物史觀的傳統(tǒng)解釋體系從基本概念到基本原理再到歷史敘事已經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并且它也確實能夠從經典作家的一些論述中獲得做出這種解釋的支持,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傳統(tǒng)的解釋體系是在“戰(zhàn)爭與革命”的時代主題下,為了滿足后發(fā)國家通過發(fā)動革命奪取政權,建立先進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以促進生產力發(fā)展的產物。在構建這種解釋體系的過程中,我們重點引用了經典作家的論述中強調階級斗爭的動力作用、國家等上層建筑對改變生產關系的反作用等方面的論述,而相對忽略了經典作家有關生產力是歷史發(fā)展的最終動力、由生產力發(fā)展水平決定的勞動分工決定所有制形式、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人類歷史發(fā)展進程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等方面的論述。

        正是由于受時代主題和面對所要解決問題的影響,唯物史觀傳統(tǒng)解釋體系的構建有選擇地引用了經典作家的一些論述,而遮蔽了可能對這種解釋體系提出質疑的另一些論述。在時代主題和所要解決的問題不變的情況下,并不容易對這種傳統(tǒng)解釋模式提出質疑。隨著時代主題的轉換和所要解決問題的變化,對傳統(tǒng)解釋模式的質疑或不同觀點開始顯露。用它來解釋歷史和現(xiàn)實重大問題的說服力受到質疑。

        從唯物史觀的解釋邏輯看,我們知道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也就是說唯物史觀解釋體系的邏輯出發(fā)點是生產力。但在傳統(tǒng)的解釋體系中,生產力的決定作用被淡化甚至被忽略,階級斗爭取代了生產力的位置;相應地,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變成了階級斗爭決定生產關系,即通過階級斗爭奪取國家政權(掌握上層建筑)以改變所有制形式(生產關系)。這樣,唯物史觀就不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而是上層建筑決定生產關系。這也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發(fā)展史當中不斷出現(xiàn)的觀點,持上層建筑決定生產關系觀點的學者由此質疑唯物史觀基本原理的科學性。由此可見,夸大階級斗爭的決定作用實際上是違背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的,而且它根本不是唯物史觀的解釋邏輯。馬克思將階級斗爭的作用比作“助產婆”(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61頁。或“杠桿”。(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84頁。

        再從歷史和現(xiàn)實看,對唯物史觀邏輯前提的不當使用會給歷史研究帶來爭議。像中國封建社會是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最激烈的社會,每個王朝都有多次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而且王朝大都是由農民起義推翻的,但通過階級斗爭和農民起義建立的都是新的封建王朝,并沒有斗出一種新的社會形態(tài)。與之相比,西歐尤其是英國封建社會的農民起義屈指可數(shù),卻率先向新的社會形態(tài)過渡。用恩格斯的話說就是:“當居于統(tǒng)治地位的封建貴族的瘋狂爭斗的喧囂充塞著中世紀的時候,被壓迫階級的靜悄悄的勞動卻在破壞著整個西歐的封建制度,創(chuàng)造封建主的地位日益削弱的局面?!?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5頁。再如“文化大革命”期間,我們將唯物史觀解釋成階級斗爭起決定作用的史觀,指導現(xiàn)實的政策是“階級斗爭為綱”,造成的后果是經濟下滑。經過撥亂反正,我們將經濟建設放在首位,將發(fā)展生產力作為硬道理,通過改革開放,為發(fā)展生產力提供內部和外部的有利條件。經過廣大人民40多年的辛勤勞動,迎來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由此可見,在新的時代主題和時代背景下,唯物史觀的傳統(tǒng)解釋體系必須被適應新時代需要的解釋體系所取代;而且也只有在唯物史觀新的解釋體系的指導下,我們才能對新的時代主題和新時代中華民族取得的偉大成就做出全面而深入的闡釋。

        需要力戒運用唯物史觀的教條主義傾向

        唯物史觀對歷史學指導地位的邊緣化,一方面是唯物史觀傳統(tǒng)解釋體系的影響下降的結果,另一方面則是我們在將唯物史觀用于歷史研究中犯了教條主義錯誤的結果。教條主義是不顧時間、地點和具體條件的不同,不做是否適用的研究,就將經典作家從特定研究對象概括出的觀點照抄照搬到新的研究對象上來。對馬克思的理論加以教條主義運用的錯誤在馬克思恩格斯在世時就已經出現(xiàn),他們對此堅決反對,并反復予以告誡。恩格斯就曾告誡:“如果不把唯物主義方法當做研究歷史的指南,而把它當做現(xiàn)成的公式,按照它來剪裁各種歷史事實,那它就會轉變?yōu)樽约旱膶α⑽?。?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3頁。

        唯物史觀是博大精深的知識體系,既包括經典作家對基本原理和方法的闡釋,又包括其運用基本原理和方法對特定研究對象所做的經驗研究。在運用唯物史觀指導歷史研究時,一定要厘清哪些是具有普遍適用性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像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存在決定意識等就是這樣的原理和方法,也要厘清哪些是運用這些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特定對象得出的經驗結論。在將從特定研究對象得出的經驗結論運用于其他研究對象時,一定要將產生這種經驗結論的具體情況同其他研究對象的具體情況做比對研究。如果兩者一致的話,那就證明經典作家針對特定研究對象得出的經驗結論適用于新的研究對象,從而擴大了原來經驗結論的適用范圍;如果不一致,那就絕不能不顧新研究對象的特殊情況,照抄照搬經典作家的經驗結論,并用這些結論來裁剪有關新研究對象的諸種歷史事實。

        回顧唯物史觀傳入中國百余年來的歷史,我們在這方面有許多深刻的教訓值得反思。像我們把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主要根據(jù)西歐歷史演進歸納的四種社會形態(tài)、后來由斯大林在《聯(lián)共(布)黨史簡明教程》中加以公式化的五種生產方式依次演進,視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規(guī)律,直接套用到中國的歷史和現(xiàn)實中來,造成許多學術研究和現(xiàn)實運用上的誤區(qū)。例如,以古希臘、羅馬為標準的奴隸制在中國歷史上找不到對應的形態(tài),由此產生了關于中國到底有沒有奴隸制的爭論,目前看,主張中國沒有古希臘、羅馬那種奴隸制社會的史學研究者占了上風。又如,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被視為馬克思主義研究早期社會的經典著作。恩格斯有關氏族社會向國家過渡的兩個標準(由按血緣組織國民向按地區(qū)組織國民轉變、公共權力的設立)被視為具有普遍適用性的規(guī)律,被運用到中國早期社會的研究中來。學者們無視中國社會按血緣關系組織國民的做法長期存在,即使國家的產生和發(fā)展也未打破血緣關系的紐帶這一事實,直接套用恩格斯觀點的做法也引起很大爭論。再如,斯大林根據(jù)西歐近代民族國家形成的經驗對民族所下的定義(即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xiàn)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點上的共同心理素質這四個基本特征的穩(wěn)定的共同體),并確定民族形成的時間是伴隨著近代資產階級的形成而形成。學者們將斯大林有關民族定義和形成時間的觀點教條式地運用于中國歷史研究面臨的一大難題是,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發(fā)展史,中國從秦漢開始就形成了統(tǒng)一的漢民族。如果非要將民族形成的時間定于近代,那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史和漢民族發(fā)展史就將被忽略,這成為討論中華民族形成問題的學者主要根據(jù)中國的歷史事實來討論,而忽略經典作家觀點的主要原因。從現(xiàn)實看,中國一度無視自己是后發(fā)國家的國情,而按照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5)1875年5月在德國的哥達召開了德國工人運動代表大會,在會上由李卜克內西和倍倍爾領導的社會民主工黨(愛森納赫派)與由哈森克萊維爾等人領導的拉薩爾派的全德工人聯(lián)合會合并為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大會起草的綱領草案請馬克思審定,馬克思的修改稿即是《哥達綱領批判》。它是針對德國當時狀況而提出的爭取實現(xiàn)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方案。參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第419—450頁。中構想的社會主義建設模式(它是針對在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建設社會主義而設計的)來制定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措施,否定市場經濟存在的合理性,實行平均主義分配政策,這些都嚴重挫傷了勞動者的積極性,使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出現(xiàn)挫折……

        這方面的例子還很多,此不贅述,但其中的經驗教訓必須引起我們的反思。教條化地運用經典作家的論述遲滯了我們運用唯物史觀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對中國歷史和現(xiàn)實做出科學概括的進程,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嚴重的。要重塑唯物史觀的指導地位,在構建適應新時代需要的唯物史觀解釋體系的同時,必須祛除教條主義這一大頑疾。

        需要理順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科內部的兩種關系

        在歷史學科內部,唯物史觀解釋體系與時俱進的發(fā)展需要史學理論學科為其提供原料和養(yǎng)分??梢哉f,沒有史學理論學科的整體發(fā)展,唯物史觀的研究是不可能單獨發(fā)展的。這就需要在史學理論學科建設過程中糾正各分支學科之間發(fā)展的不平衡,加強史學理論尤其是歷史理論研究,為構建適應新時代需要的唯物史觀解釋體系提供助力。

        (一)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的關系

        在歷史學學科目錄劃分中,史學理論與史學史是歷史學的二級學科,有時被簡稱為史學理論二級學科。在中國史和世界史分別成為一級學科后,史學理論與中國史學史和世界史學理論與史學史仍然作為二級學科存在。這說明史學理論與史學史是兩個聯(lián)系緊密的學科。但在目前的中國史學界,史學史研究與史學理論研究的發(fā)展處于冷熱不均的狀態(tài)。史學史尤其是中國史學史研究處于繁榮發(fā)展狀態(tài),從事研究的學者人數(shù)和成果數(shù)量都相當可觀;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史學理論研究卻被嚴重邊緣化,從事研究的學者人數(shù)和成果數(shù)量都寥寥可數(shù)。正是由于兩個學科在發(fā)展態(tài)勢上的巨大差異,以致有從事史學史研究的學者對將兩個學科放在同一個二級學科之下提出質疑,認為這根本就是兩個不同的學科,沒有必要“拉郎配”。“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原本屬于兩個學科,因為都是關于歷史學的研究,所以在學科分類上被劃在一起。事實上,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的研究任務并不相同?!?6)孫美娟:《構建中國特色史學理論學科體系》,《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8月3日。但從事史學理論研究的學者卻不同意這種觀點。他們認為,史學理論和史學史都是以歷史學的發(fā)展為研究對象的,目標都是揭示歷史學的發(fā)展規(guī)律,只不過史學理論著重從論的方面揭示歷史學的發(fā)展規(guī)律,而史學史則著重從史的方面揭示歷史學的發(fā)展規(guī)律。一些從事史學史研究的學者之所以會產生史學史和史學理論屬于不同學科的認識,是因為史學史研究還沒有將揭示歷史學的發(fā)展規(guī)律作為自身的研究目標,而是滿足于由梁啟超開創(chuàng)的以史家史書為研究對象的研究路數(shù)。對此,李振宏先生認為:“‘史學理論與史學史’是一個獨立而完整的學科,不可將二者割裂開來,而實際上在這個學科內部卻是兩個似乎并不相涉的群體。從史學史的角度說,我們應該強調的是加強自身的理論修養(yǎng),這是這個學科未來能否取得突破性發(fā)展的關鍵所在?!?7)李振宏:《開辟中國史學史研究新局面的思考》,《史學月刊》2012年第8期。一些從事史學史研究的學者對此也有清醒的認識:“對史學史的反思需要借助史學理論研究的新成果,這樣不僅會開闊史學史研究者的視野,改變他們看待史學史的角度,而且會促使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的交融,提升史學史研究的價值?!?8)王記錄:《回歸與變革:中國史學史研究及學科發(fā)展趨向》,《史學月刊》2012年第8期。

        從一些從事史學史研究的學者對史學史研究現(xiàn)狀的反思看,史學史研究的路數(shù)基本上還是在沿用100年前梁啟超開創(chuàng)的、以史家史書為研究對象、按時間順序記述的方法。這種研究方法在已經非常成熟的同時卻阻礙著史學史研究在理論和方法上的創(chuàng)新,以致史學史研究成果目前更多的是量的積累,而缺乏質的創(chuàng)新。存在的問題包括:第一,理論修養(yǎng)不足;第二,缺乏問題意識;第三,缺乏對歷史學發(fā)展規(guī)律的宏觀思考。

        從目前史學史研究發(fā)展面臨的瓶頸看,理順史學史同史學理論之間的關系是實現(xiàn)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科發(fā)展的正途。要提高理論修養(yǎng)離不開對史學理論研究的關注;要提高問題意識,同樣離不開史學理論的修養(yǎng);要揭示歷史學發(fā)展的規(guī)律,更離不開史學理論的指導。與此同時,史學理論研究要獲得發(fā)展同樣也離不開史學史的支持。對此,朱本源先生作了精辟的概括:“沒有史學史的歷史方法論是空洞的,沒有歷史方法論的史學史是盲目的?!?9)朱本源:《歷史學的理論與方法》,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頁。

        首先,史學理論的一些命題需要從史學史研究的成果中予以歸納。史學史研究越具有理論意識,就越能為史學理論研究提供好的原材料,供史學理論研究者加工。其次,史學理論的命題需要在史學史的研究中予以檢驗。理論命題的正確與否需要到史學研究實踐中進行檢驗。所以史學史研究的問題意識就產生于對史學理論的敏銳把握,從而能夠自覺地為發(fā)展史學理論和檢驗史學理論提供原材料。當然,史學史研究者如果具有理論和問題意識,同樣能夠提供一些理論概括,這本身就構成史學理論的發(fā)展。對此,王記錄教授指出:“中國史學史研究在理論與方法上往往處于被動狀態(tài),研究者將太多注意力集中在某些具體的歷史文本的解讀中,既對史學理論呼應不夠,又不能夠從具體的研究中抽繹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理論?!?10)王記錄:《回歸與變革:中國史學史研究及學科發(fā)展趨向》,《史學月刊》2012年第8期。由此可見,史學理論學科的振興與史學史學科在自身已有成就的基礎上實現(xiàn)進一步的發(fā)展,有賴于雙方的密切合作與良性互動。

        (二)歷史理論與史學理論的關系

        對歷史發(fā)展進程本身做出理論思考是歷史學和哲學共同的研究論題。在歷史學中稱這種研究為歷史理論,在哲學中稱這種研究為思辨歷史哲學或歷史本體論。與之相對應,對歷史知識性質和特點所做的理論思考,在歷史學中被稱為史學理論,在哲學中被稱為分析歷史哲學或歷史認識論。在作為歷史學二級學科的史學理論與史學史中,“史學理論”概念是一廣義用法,包括歷史理論和史學理論兩個部分;“史學理論”概念的狹義用法僅僅指對歷史知識性質和特點的研究。國內史學界對歷史理論和史學理論的了解和研究是從改革開放開始的。通過引介西方歷史哲學的研究成果,我們了解到西方歷史哲學分思辨歷史哲學和分析歷史哲學兩種,而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西方歷史哲學發(fā)生了研究范式的轉向,即從思辨歷史哲學研究轉向分析歷史哲學研究。受西方歷史哲學研究范式轉向的影響,國內史學界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了對分析歷史哲學(歷史學界稱之為史學理論)的研究。同樣受西方歷史哲學研究范式轉向的影響,西方歷史理論研究并未引起國內史學界的足夠重視,反而被視為一種在西方已經過時的學問,研究者更多是以批判眼光看待像斯賓格勒和湯因比等思辨歷史哲學代表人物的研究成果;加之,作為揭示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歷史理論的唯物史觀已經成為歷史學的指導理論,學者們認為似乎沒有做進一步研究的必要,由此造成一個時期以來我們對歷史理論研究的忽視,而專注于史學理論研究。21世紀以來,忽視歷史理論研究的后果逐漸顯現(xiàn)。一方面是如前所述,唯物史觀的傳統(tǒng)解釋體系面對新的時代主題、面對重大歷史和現(xiàn)實問題,解釋力逐漸下降,由此造成其對歷史學的指導地位逐漸被邊緣化;另一方面,由于對歷史理論的研究興趣和研究能力弱化,歷史學出現(xiàn)碎片化傾向,甚至出現(xiàn)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傳播的態(tài)勢。這使得歷史理論研究開始得到重視。新成立的中國歷史研究院專門新設立了“歷史理論研究所”,就是要加強歷史理論的研究。

        要加強歷史理論研究,首先必須厘清歷史理論同史學理論的關系。受西方歷史哲學研究范式轉向的影響,國內史學界往往將歷史理論(主要指那種思辨的、帶有歷史目的論和命定論特征、已經被現(xiàn)實的歷史進程證偽的思辨歷史哲學)視為一種已經過時的學問,而將狹義的史學理論視為應該予以加強的、能夠彌補歷史理論研究不足的前沿性學問。至于這兩種理論研究到底是什么關系則很少有學者關注。我們認為,對歷史過程本身做出理論認識的歷史理論,決定著對歷史知識性質和特點做出理論認識的史學理論,即對歷史是如何發(fā)展的認識,決定了研究者會采用何種方法去認識歷史。分析歷史哲學的代表人物柯林武德,由于在對歷史本身的理論思考上認為,“歷史過程則是各種思想的過程”,導致他在史學理論的理論思考上認為“歷史學家所要尋求的正是這些思想過程”,“歷史學家必須在他自己的心靈中重演過去”,(11)[英]柯林武德:《歷史的觀念》,何兆武、張文杰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245、244、319頁。即通過設身處地地重現(xiàn)歷史人物的思想來理解歷史。與之相對,邏輯經驗主義的代表人物亨普爾則認為,歷史學和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都是可以觀察的“經驗事實”,而且兩類現(xiàn)象都受本領域的普遍規(guī)律所支配,因此,歷史認識同自然科學認識并沒有什么不同,都是要通過經驗歸納發(fā)現(xiàn)本領域的普遍規(guī)律,然后借助于初始條件加上普遍規(guī)律來對歷史現(xiàn)象做出解釋。(12)Carl Hempel, “The Function of General Laws in History”, in Patrick Gardinar, ed., Theories of History: Readings from Classical and Contemporary Sources, New York:Free Press,1963.至于后現(xiàn)代史學,由于他們認為歷史現(xiàn)象是一去不復返的而無法客觀地予以認識,所以對實際歷史進程是如何演進的避而不談,主張對歷史如何書寫并不存在什么客觀限制,而完全取決于歷史書寫者的主體意識。由此可見,有什么樣的歷史理論就會有什么樣的史學理論,從事史學理論研究的學者必須自覺地反思自己的歷史理論,由此將自己的史學理論研究奠基于科學的歷史理論之上,而不是否認或回避歷史理論對史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其次,需要捋順唯物史觀同其他各種歷史理論的關系。唯物史觀本身就是一種歷史理論,而且是經過歷史和現(xiàn)實檢驗證明為科學的歷史理論。但唯物史觀不是一種終結性的歷史理論,正像它在創(chuàng)建時需要汲取像黑格爾、亞當·斯密、圣西門等思想家的歷史理論中的有益成分一樣,它的與時俱進同樣需要新的歷史理論研究提供養(yǎng)分。目前史學界在歷史理論研究方面的嚴重缺失,未能為唯物史觀適應新時代需要的發(fā)展提供堅實基礎。這也是唯物史觀傳統(tǒng)解釋體系未能實現(xiàn)與時俱進,其對歷史學的指導地位被邊緣化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見,加強歷史理論研究,構建起我們自己的歷史理論話語體系,并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適應新時代需要的唯物史觀解釋體系提供資源和借鑒,實現(xiàn)唯物史觀與時俱進的發(fā)展,才能為歷史學走出碎片化的泥淖和打破歷史虛無主義的迷思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從目前中國史學界的發(fā)展現(xiàn)狀看,理論研究興趣和理論研究能力的薄弱,是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史學理論學科體系和話語體系的最大障礙,而史學理論學科體系和話語體系的建設又是一項難度頗大的系統(tǒng)工程。因此,這項建設工作是一項長期的系統(tǒng)工程,不能指望在短時間內迅速完成。但這并不意味著史學理論工作者可以以此為借口放松努力、自甘平庸。作為發(fā)展史學理論學科的主力軍,史學理論工作者必須行動起來,既不能坐等史學理論發(fā)展春天的到來,又不能浮躁地試圖走捷徑,幻想從西方借用某種理論來改變目前史學理論研究的頹勢。只有踏踏實實地從理論研究做起,振興研究的弱勢領域,補齊研究的短板,爭取盡快實現(xiàn)史學理論諸門學科的均衡發(fā)展,在此基礎上實現(xiàn)重點研究領域的盡快突破。同時,必須狠抓史學理論課程的教學工作,培養(yǎng)史學理論研究的后備人才,建設好史學理論研究的梯隊力量。如果史學理論工作者能夠在緊迫意識和危機意識的促動下,經過兩三代人的艱辛努力,我們可以期待史學理論研究繁榮發(fā)展局面的出現(xiàn),到那時,具有中國特色的史學理論學科體系和話語體系的建設將順利完成,以此為契機,歷史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三大體系建設也將獲得重大推進,每一位參與到具有中國特色史學理論學科體系和話語建設中的史學理論工作者都會感到與有榮焉!

        猜你喜歡
        史學史歷史學唯物史觀
        這個結論應可商榷
        博覽群書(2022年5期)2022-06-22 05:46:22
        高中歷史學法指導
        中學政史地(2017年2期)2017-05-17 06:17:38
        整體性視域下的功能解釋唯物史觀批判
        歷史學
        新校長(2016年5期)2016-02-26 09:28:51
        方志學與史學史(上)
        天津史志(2014年4期)2015-03-23 03:16:01
        “裸婚”背后的歷史學思考
        唯物史觀下關于“禮”的起源的理論闡釋
        從唯物史觀角度分析辛亥革命
        唯物史觀與思想方法
        淺論史學理論與史學方法
        南北橋(2009年5期)2009-12-04 09:16:16
        成人美女黄网站色大免费的| 精品国产av一区二区三四区| 与漂亮的女邻居少妇好爽| 免费成人在线电影| 无码AV高潮喷水无码专区线| 日本岛国大片不卡人妻| 成熟妇女毛茸茸性视频| 国内成+人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 亚洲成人中文| 国内自拍视频在线观看h| 色婷婷色丁香久久婷婷| 亚洲人成网站18禁止久久影院| 国产乱色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日本美女视频 | 男女啪啪免费视频网址| av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小说区图片区另类春色| 国产欧美另类精品久久久| 亚洲女同性恋第二区av|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丝袜高跟鞋| 日本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青青草免费激情自拍视频| 国模91九色精品二三四| 少妇私密会所按摩到高潮呻吟|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1| 青青草精品在线免费观看| 92午夜少妇极品福利无码电影 | 国产精品兄妹在线观看麻豆|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 美腿丝袜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激情内射人妻1区2区3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漫画| www.尤物视频.com| 五月天中文字幕日韩在线|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 九九久久国产精品大片|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网站| 男女做爰猛烈啪啪吃奶动|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观看免费| 女同舌吻互慰一区二区|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永久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