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潔華,李貴娟,胡玉強,周 賽,吳光付
(江門市五邑中醫(yī)院,廣東 江門 529000)
糖尿病腎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引發(fā)患者出現(xiàn)終末期腎臟疾病原因之一,特別是由于近年來糖尿病患者數量的不斷增加,出現(xiàn)糖尿病腎病的幾率也有所提高。在患DN后,當身體發(fā)生炎性反應之后,就會導致患者的腎小球硬化加重,加重腎功能異常癥狀[1]。作為糖尿病最常見的微血管并發(fā)癥之一,是糖尿病致死的主要因素。其發(fā)病機制復雜,如環(huán)境、飲食等。最近幾年,DN的發(fā)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趨勢,老年人較高發(fā),一旦患病如果沒有進行有效干預和治療,會使其持續(xù)加重,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具有較大的影響。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點為長期血糖增高。研究證實,DN病變每個階段,促炎因子、抗炎與DN密切相關。根據臨床研究顯示,DN患者大多存在胰島素抵抗情況,同時,與免疫功能胰島素抵抗,發(fā)揮著比較重要的作用,參與到了糖尿病合并多種并發(fā)癥的發(fā)展當中,因此,臨床上將抗炎與改善免疫功能作為治療DN的新方向[2]。本文中選取了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早期DN患者,研究與結果如下。
選取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DN患者60例,采用隨機的方式分成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30例。實驗組男女比例為16:14,年齡60~89歲,平均年齡(75.62±2.41)歲,平均BMI(22.96±2.75)kg/m2,平均空腹血糖(7.34±0.26)mmol/L,合并癥(1.54±0.24)種;對照組男女比例為15:15,年齡61~88歲,平均年齡(75.23±2.46)歲,平均BMI(22.26±2.64)kg/m2,平均空腹血糖(7.61±0.47)mmol/L,合并癥(1.39±0.19)種。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具有可比性(P>0.05)。
納入標準[3]:(1)參照2010版《糖尿病防治指南》DN診斷標準;(2)經臨床診斷確診為早期糖尿病腎病。(3)年齡超過60周歲,性別不限。(3)對本次試驗表示知曉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4]:(1)確診為糖尿病急性并發(fā)癥或者其他腎臟疾病如慢性腎衰竭患者,或1 型糖尿病或為其他特殊類型的糖尿病者(2) 自身存在免疫性疾病、肝腎異?;颊?(3)伴有惡性腫瘤患者;(4)血清肌酐明顯升高;(6)絞痛、心肌梗死等;(7)合并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者,如呼吸、消化、神經和造血疾病;(8)由高血壓、痛風等引起指標異常;(9)妊娠及哺乳期;(8)對本研究藥物中的過敏;(10)精神異常,無法正常溝通患者。剔除標準:(1)研究中選擇退出或失訪患者;(2)耐受性及依從性較差,無法保證按時治療、不能配合觀察患者。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降血糖治療,根據患者的情況給予口服降糖藥、注射胰島素治療,嚴密監(jiān)測,測量血糖,指導降糖藥物使用方法與合理飲食和鍛煉。并指導患者注意飲食結構,對其運動進行指導。在此基礎上,對照組給予阿托伐他汀(輝瑞制藥,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1408)每天10mg治療;實驗組給予阿托伐他汀(輝瑞制藥,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1408)每天20mg治療,叮囑患者在餐后2小時口服,連續(xù)治療16周。
(1)對比兩組治療前后腎功能指標,包括尿素氮(SUN)、血清肌酐(SCr)。采取南京建成試劑盒進行測定。(2)比較兩組炎性因子相關指標,采用 ELISA 法來測定白細胞介素-6(IL-6)、C反應蛋白(CRP)水平。(3)比較兩組免疫功能,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ELISA)法來測定患者的免疫功能,其中包括免疫球蛋白G(IgG)、IgM、IgA 水平。
治療前兩組腎功能指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治療前降低,其中實驗組腎功能指標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比較治療前后兩組腎功能指標
治療前兩組炎性因子指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炎性因子相關指標均低于對照組,且實驗組炎性因子相關指標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炎性因子相關指標
治療前兩組免疫功能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IgM、IgA免疫功能指標均低于治療前,且實驗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間IgG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見表3。
表3 比較兩組免疫功能
在當前社會環(huán)境下人們的飲食結構出現(xiàn)了較大的變化,所攝入的食品類型增加,其中部分食物會給人的身體造成影響,導致血糖出現(xiàn)升高的現(xiàn)象。加之人們的作息規(guī)律也出現(xiàn)了變化,人們患有糖尿病的幾率有所提高,我國糖尿病患者數量持續(xù)增加,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而單純的糖尿病并不可怕,其誘發(fā)的并發(fā)癥較為可怕。而DN是糖尿病嚴重的微血管并發(fā)癥之一,目前并無針對性的治療與手術方案,藥物治療為目前控制性治療的唯一途徑。通過對糖尿病的發(fā)病機制進行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其屬于代謝類疾病,患者體內的代謝功能下降,不僅會影響到患者的身體健康,同時還會增加并發(fā)癥出現(xiàn)幾率[5]。DN是最為常見的糖尿病并發(fā)癥,是常見且危害較大的慢性微血管并發(fā)癥,嚴重威脅到患者腎臟的正常運行,如果發(fā)展到終末期腎病(end stage renaldisease,ESRD)會增加患者死亡幾率[6]。據報道,20 年以上病程的 1 型糖尿病約有 40%最終發(fā)展為 ESRD,進入 ESRD 階段均需要接受透析相關的治療,或實施以徹底性的治療手段,主要是包括了移植等相關的腎臟替代相關治療。DKD 起病隱匿,不易察覺,可當出現(xiàn)大量蛋白尿時,相對于其他腎臟疾病則能更快發(fā)展為ESRD,因此,早診斷,早預防,對延緩DN的發(fā)生發(fā)展,改善了針對于在患者中所獲得的相關的生存質量的結果。
DN的病理學的相關診斷上,是以糖尿病性腎小球硬化癥為疾病的診斷的名稱下,對于疾病的相關分析中,對于獲得的相關疾病中,在疾病的病理特征的分析下,有較為顯著的特異性“Kimmelstiel-Wilson結節(jié)性腎小球硬化”和相對較為非特異性的“彌漫性腎小球硬化”,另外此類的患者中,是還有一定的腎間質和腎血管發(fā)生了相關的損傷??紤]到目前針對于在DN的患者主要病理則是腎小球毛細血管基底膜增厚及系膜基質出現(xiàn)了增多,常見的疾病中,可能伴有顯著的腎間質小血管異常,尤其是針對腎臟的異常變化,主要是腎小球出、入球小動脈病變,如發(fā)生了顯著的管壁增厚和透明變性(大量血漿蛋白成份內滲)等。DN的發(fā)生及相關疾病進程中主要是由于在機體中多因素的影響的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誘發(fā)機體出現(xiàn)了顯著的糖代謝紊亂、脂代謝紊亂、高血壓、腎臟的器官中,出現(xiàn)了一種血流動力學改變、機體由于在多種細胞因子作用下以及相關的遺傳背景均起著顯著的作用。臨床研究資料顯示DN可能由炎性介導,并且大多都存在胰島素抵抗,患者體內的炎性因子會對血管的內皮功能造成損傷,也參與到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展中,由此可見,炎性因子與DN的發(fā)生息息相關[7-8]。阻斷炎癥因子的表達與活化,有望減輕糖尿病腎臟細胞的損害,延緩疾病進展,為預防和治療DN提供有效的治療方法。此外,還能損害的腎小球內皮細胞。阿托伐他汀為目前常用的藥物選擇的一種,是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生的主要藥物,具有較好的調脂作用,還可有效抑制炎癥反應與動脈粥樣硬化,改善機體的腎臟血流,減少炎性的產生,保護腎功能[9]。通過本文研究顯示,經過治療后實驗組SUN、SCr指標低于對照組,分析原因為DN在發(fā)病的時候,患者腎臟細胞就會與炎癥細胞結合,分泌出炎癥介質,并且參與到炎癥反應當中,因為炎癥會影響胰島素傳導,導致患者的腎臟功能受到損傷,促進腎臟疾病的不斷發(fā)展[10]。通過抗炎、改善血管內皮,對腎臟功能起到較好的保護作用,并且減少蛋白尿,與阿托伐他汀的用藥劑量有直接的關系[11]。此外,本文研究中,治后實驗組IL-6、CRP炎性指標優(yōu)于對照組;且IgM、IgA 免疫功能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P<0.05)。這一結果表明,應用大劑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療效果較好,對降低炎性因子、改善免疫功能、改善腎功能方面療效顯著。
綜上所述,老年早期DN患者應用大劑量阿托伐他汀治療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腎功能,降低炎性因子,改善免疫,繼而控制疾病發(fā)展。